APP下载

技术进步视角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

2014-03-14丁建勋巩爱凌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

丁建勋+巩爱凌

内容摘要:为了探讨我国经济是否具有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本文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层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已经实现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具有较高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这种技术进步率较难通过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方法核算出来。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低TFP增长率、高投入式增长未必就完全属于粗放式增长,也不一定是低效、不可持续的。

关键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TFP)

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似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下行区间,经济减速趋势至今仍在持续,且没有看到企稳或者回暖的迹象,经济要维持较高的增长速率变得日益困难。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寻找一个可持续的发动机。增长理论特别是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只有依靠技术进步驱动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即,技术进步就是要寻找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因此,本文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层问题,以阐明我国经济是否具有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

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根据传统的增长经济学分析范式,欲观察经济是否具有持续增长的动力,应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增长核算”框架开始。然而,这遭到了学者们的质疑(Stiglitz,2001)。许多学者意识到,传统的增长核算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全要素生产率并不能真正反映技术进步,必须从对技术进步的基本认识的角度改进现有的研究方法。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与资本融合在一起的技术进步”,另一种是“不包括资本投入的技术进步”。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取得技术进步的方式可能不同,处于技术最前沿的发达国家,通过研发获得技术进步,属于不包括资本投入的技术进步。欠发达国家通常使用那些处于技术前沿面后面的技术(Caselli和Coleman,2000),引进的技术通常包括在新的机器设备里面,属于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而这类技术进步是难以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方法低估了实际的技术进步率,所测度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较低,仅仅说明不包括资本投入的、Hicks中性技术进步率比较低,而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却被忽视了(陈坤耀,1997;林毅夫等,2007)。

为了全面考察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率,本文借鉴Solow(1960)的方法。假定总量生产函数为Y=AKαL1-α,其中Y为产出,L为劳动力,K为资本,A为全要素生产率,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求得人均产出增长率为:

(1)

其中,gy为人均产出的增长率,gk为人均资本的增长率,gA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人均资本存量k的变化由下式给出:

(2)

其中i为人均投资,δ>0为折旧率。此处引入变量q>0,用它度量目前新资本生产的技术状态。qi是以效率单位测度的投资,q的增长能够提高有效资本存量。众所周知,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当且仅当qi/k的比值为一定值时,k的增长率为一常数。因此可以得到:

(3)

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消费、投资和产出都以相同的速率增长,因此有gi=gy。将(3)式以及gi=gy代入gy=gA+agk,最终可以得到经济增长率与两种技术进步率之间的关系:

(4)

(4)式清楚地表明,经济增长率等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加上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的贡献,经济增长的源泉就比传统的增长理论扩大了。因此,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问题而言,显然不能像以往文献一样仅将注意力集中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上,也应重视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

赵志耕等(2007)提出了衡量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的分析方法,其公式为:

(5)

其中,和分别是建筑投资品和设备投资品的价格变动率。(5)式表明,资本体现的技术的增长率等于建筑投资品价格的变动率和设备投资品价格的变动率之差。

本文计算了1993-2011年的建筑投资品价格和设备投资品价格(以1993年为基期),然后计算了1994-2011年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其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994-2002年我国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比较稳定, 2002年以后波动比较剧烈,但比较2002年、2006年和2009年三个谷底,其所代表的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是逐步提高的。因此,从总体上来说,近年来我国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处于一种振荡上升的态势。第二,处于高位运行。相比1996-2002年的低位运行,近年来我国的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是处于高位运行的,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下降到2%左右,但2010年又重新开始回升,2011年高达8%左右,这个数值远高于2003-2011年我国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4%-5%的平均值。这表明我国具有较高的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这从我国设备资本积累情况也可以得到验证。赵志耕等(2007)认为,从设备资本存量增长情况也能观察到资本积累中是否含有技术进步。通过计算知,1991-2011年我国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和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的平均增长率均为16%,说明在此期间内我国进行了大量的设备投资,这些新增的设备比旧设备必定蕴含着更高的技术进步。这些隐含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很难体现出来,但它们无疑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

许多信奉传统增长核算方法的学者,如张军(2002)等,借助于索罗残差法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计,一般倾向认为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20世纪90年代很低且处于递减趋势,并据此认为我国技术进步程度有限。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上述现象的原因,张军(2002)等的解释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持续恶化,我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表现出静态的特征,至今也不具备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但实际上2001-2007年我国经济重新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所以资本积累就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这种依赖高资本投入的增长模式,技术进步率偏低,因此是低效的、不可持续的(卫兴华等,2007)。endprint

然而,上述论断显然似是而非。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我国的经济不可能持续增长这么多年。正如上文所述,全要素生产率方法的结论之所以与现实不符,是因为测量资本等要素时使用了货币加总的方法,忽略了资本等要素的异质性和质量的差异(Solow,1960;Greenwood,1997)。因此,上述论断错误根源就在于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割裂开来,忽视了我国资本积累中所包含着全要素生产率方法所没有考虑的技术进步。

许多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对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进行持续的和大量的投资,资本积累速度通常比较高,这经常被误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较少考虑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效率的改善,实际上正是由于资本积累中蕴含的技术进步率较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才较低,(4)式也可以证明二者的关系;而达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完成,资本积累速度降低,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趋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将逐渐提高。Ohkawa(1984)、Toh和Ng(2002)更明确地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能与资本密度增长率的变动存在着倒U型关系(见图2)。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初期,资本密度增速较快,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趋于缓慢,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资本密度增速较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开始加快。

既然资本积累过程中通常蕴含着巨大的技术进步率,那么我国资本积累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就与传统理论的解释存在巨大差异。本文研究了我国1952-2012年间二者之间的关系。图3的散点图清晰地显示二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这表明我国还位于倒U曲线的右侧,这正是由于我国所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按照Fisher(1965)资本品“好即是多”的思路,资本品内在技术含量高低可以用资本品数量的多寡加以度量。本文给出了1952-2012年我国资本密度增长率的时间变动情况,如图4的曲线显示,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密度增长率总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且在高位运行。毫无疑问,蕴含在资本积累中的技术进步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所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进入倒U曲线的左侧,资本密度将以较低的速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就会提高。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也证实了上述发展趋势。如19世纪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要低于资本密度增长的贡献,日本在工业革命前期阶段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远低于其他投入要素的贡献,然而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提高,资本的份额达到一个高点后开始下降(Hayami和Ogasaham,1995)。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低,但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是存在的,高投入式增长并不一定是低效增长(赵志耘等,2007)。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的可持续性(刘伟、张辉,2008)。

结论

近来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引发了各界对经济持续性的关注。为了探讨我国经济是否具有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本文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层问题,得到如下结论:我国已经实现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这种技术进步率较难通过传统的TFP方法核算出来。因此,低TFP增长率、高投入式增长未必就完全属于粗放式增长,也不一定是低效、不可持续的。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又经历一个逐步回落的过程,但正如1992年后经济增长率经历回落最终会回升一样,经济增长只是出现了暂时波动,并不意味着出现持续减速或衰退,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参考文献:

1.赵志耘,吕冰洋,郭庆旺,贾俊雪.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J].经济研究,2007(11)

2.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8)

3.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6)

4.Fisher, Franklin M.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Existence of an Aggregate Capital Stock[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5(32)endprint

然而,上述论断显然似是而非。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我国的经济不可能持续增长这么多年。正如上文所述,全要素生产率方法的结论之所以与现实不符,是因为测量资本等要素时使用了货币加总的方法,忽略了资本等要素的异质性和质量的差异(Solow,1960;Greenwood,1997)。因此,上述论断错误根源就在于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割裂开来,忽视了我国资本积累中所包含着全要素生产率方法所没有考虑的技术进步。

许多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对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进行持续的和大量的投资,资本积累速度通常比较高,这经常被误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较少考虑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效率的改善,实际上正是由于资本积累中蕴含的技术进步率较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才较低,(4)式也可以证明二者的关系;而达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完成,资本积累速度降低,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趋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将逐渐提高。Ohkawa(1984)、Toh和Ng(2002)更明确地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能与资本密度增长率的变动存在着倒U型关系(见图2)。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初期,资本密度增速较快,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趋于缓慢,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资本密度增速较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开始加快。

既然资本积累过程中通常蕴含着巨大的技术进步率,那么我国资本积累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就与传统理论的解释存在巨大差异。本文研究了我国1952-2012年间二者之间的关系。图3的散点图清晰地显示二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这表明我国还位于倒U曲线的右侧,这正是由于我国所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按照Fisher(1965)资本品“好即是多”的思路,资本品内在技术含量高低可以用资本品数量的多寡加以度量。本文给出了1952-2012年我国资本密度增长率的时间变动情况,如图4的曲线显示,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密度增长率总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且在高位运行。毫无疑问,蕴含在资本积累中的技术进步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所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进入倒U曲线的左侧,资本密度将以较低的速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就会提高。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也证实了上述发展趋势。如19世纪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要低于资本密度增长的贡献,日本在工业革命前期阶段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远低于其他投入要素的贡献,然而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提高,资本的份额达到一个高点后开始下降(Hayami和Ogasaham,1995)。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低,但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是存在的,高投入式增长并不一定是低效增长(赵志耘等,2007)。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的可持续性(刘伟、张辉,2008)。

结论

近来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引发了各界对经济持续性的关注。为了探讨我国经济是否具有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本文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层问题,得到如下结论:我国已经实现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这种技术进步率较难通过传统的TFP方法核算出来。因此,低TFP增长率、高投入式增长未必就完全属于粗放式增长,也不一定是低效、不可持续的。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又经历一个逐步回落的过程,但正如1992年后经济增长率经历回落最终会回升一样,经济增长只是出现了暂时波动,并不意味着出现持续减速或衰退,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参考文献:

1.赵志耘,吕冰洋,郭庆旺,贾俊雪.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J].经济研究,2007(11)

2.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8)

3.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6)

4.Fisher, Franklin M.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Existence of an Aggregate Capital Stock[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5(32)endprint

然而,上述论断显然似是而非。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我国的经济不可能持续增长这么多年。正如上文所述,全要素生产率方法的结论之所以与现实不符,是因为测量资本等要素时使用了货币加总的方法,忽略了资本等要素的异质性和质量的差异(Solow,1960;Greenwood,1997)。因此,上述论断错误根源就在于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割裂开来,忽视了我国资本积累中所包含着全要素生产率方法所没有考虑的技术进步。

许多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对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进行持续的和大量的投资,资本积累速度通常比较高,这经常被误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较少考虑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效率的改善,实际上正是由于资本积累中蕴含的技术进步率较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才较低,(4)式也可以证明二者的关系;而达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完成,资本积累速度降低,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趋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将逐渐提高。Ohkawa(1984)、Toh和Ng(2002)更明确地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能与资本密度增长率的变动存在着倒U型关系(见图2)。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初期,资本密度增速较快,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趋于缓慢,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资本密度增速较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开始加快。

既然资本积累过程中通常蕴含着巨大的技术进步率,那么我国资本积累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就与传统理论的解释存在巨大差异。本文研究了我国1952-2012年间二者之间的关系。图3的散点图清晰地显示二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这表明我国还位于倒U曲线的右侧,这正是由于我国所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按照Fisher(1965)资本品“好即是多”的思路,资本品内在技术含量高低可以用资本品数量的多寡加以度量。本文给出了1952-2012年我国资本密度增长率的时间变动情况,如图4的曲线显示,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密度增长率总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且在高位运行。毫无疑问,蕴含在资本积累中的技术进步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所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进入倒U曲线的左侧,资本密度将以较低的速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就会提高。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也证实了上述发展趋势。如19世纪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要低于资本密度增长的贡献,日本在工业革命前期阶段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远低于其他投入要素的贡献,然而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提高,资本的份额达到一个高点后开始下降(Hayami和Ogasaham,1995)。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低,但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是存在的,高投入式增长并不一定是低效增长(赵志耘等,2007)。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的可持续性(刘伟、张辉,2008)。

结论

近来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引发了各界对经济持续性的关注。为了探讨我国经济是否具有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本文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层问题,得到如下结论:我国已经实现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这种技术进步率较难通过传统的TFP方法核算出来。因此,低TFP增长率、高投入式增长未必就完全属于粗放式增长,也不一定是低效、不可持续的。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又经历一个逐步回落的过程,但正如1992年后经济增长率经历回落最终会回升一样,经济增长只是出现了暂时波动,并不意味着出现持续减速或衰退,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参考文献:

1.赵志耘,吕冰洋,郭庆旺,贾俊雪.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J].经济研究,2007(11)

2.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8)

3.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6)

4.Fisher, Franklin M.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Existence of an Aggregate Capital Stock[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5(32)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未来教室的构建及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