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主权债务危机反思宏观经济学理论困境

2014-03-14王金胜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发达国家

王金胜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后,波及欧洲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又使欧洲经济陷入低迷。面对危机,宏观经济学中的治理路径如增加政府收入、减少政府支出和以债养债的做法都面临现实的困境。主权债务危机困境久久无法解决,既显示了欧洲社会面临着艰难的利益博弈,也反映出宏观经济学在危机治理和对政府行为假设和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 发达国家 宏观经济学

主权债务危机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

债权债务关系来源于信用的发展,最初,只是在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企业等微观主体之间产生,随着国家的出现,特别是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在政府税收不能完全满足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需要时,政府开始举债,从而开始出现政府的主权债务问题。与个人或企业出现债务偿付困难时出现个人债务危机或企业破产一样,当一国政府出现无力按期偿还所欠债务时,也会出现主权债务危机。

从历史来看,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历史由来已久。根据研究,在1800年到现在,世界上至少出现过250多次主权债务违约事件,特别是19世纪20年代和大萧条时期,全球有接近一半的国家都有过违约的情况出现(航林,2011)。在二战后,国际上的主权债务危机事件更是不断出现,如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等。

而这次波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其爆发的背景是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使经济依赖航运、旅游等产业的国家经济出现困境,政府为了救助出现困境的银行业而导致出现主权债务危机。

主权债务危机的宏观经济学解读

宏观经济学以总量分析为主的经济理论,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主要调控手段。尽管现代政府债务(公债)的理论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对于公债的作用和看法却一直争议不断。如威廉·配第以及梅隆、詹姆士·斯图亚特等人对公债持积极的肯定的态度。而查尔斯·达芬南、大卫·休谟以及法朗斯·魁奈等人则认为公债会加重下一代人或今后的负担,可能会导致国家破产,因此,持否定的态度。大卫·李嘉图则通过著名的“李嘉图等价”来证明政府发行公债并不会带来财富的净增加。李嘉图的这一思想被后来的巴罗所论证并发展。而詹姆斯·布坎南、詹姆斯·托宾等则对李嘉图的理论进行了反驳,指出李嘉图等价定理在现实生活中失效。

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干预思想又开始兴起,在西方经济学者中又出现了公债无害论等观点。如英国凯恩斯和德国卡尔·迪策尔等提出公债本身是一种信用的高级形式,大规模发行公债是国家进步的标志,公债可以促进一国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发行公债,把公债和赤字以及补偿性财政政策联系在一起,实行“斟酌使用的需求管理政策”。凯恩斯等人的理论后来被萨缪尔森、阿尔汉·汉森等经济学家继承并发展。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中“滞涨”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受到新自由主义的质疑和诘难。其中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学者认为政府发行公债,由于存在挤出效应、理性预期等因素,实际上并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公债和赤字财政可能刺激政府扩大开支的冲动,而且提出政府债务中内债和外债等价的观点,并提出公债只能用于为资本项目融资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发现,尽管主权债务问题由来已久,但理论界对于政府负债等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从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来看,其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实现,政府负债只是一种实现调控目标的经济手段,这意味着政府公债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对实际产出水平产生影响,如运用得当并不会带来主权信用问题。

主权债务危机反映出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存在缺陷

(一)宏观经济学不能为有效解决主权债务危机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从目前来看,解决主权债务危机还似乎是一个困局。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要真正解决主权债务危机,需要减少政府的支出,增加政府的收入,或者进行借债筹资。而在目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增加政府税收,减少政府的支出会导致经济进一步萎缩,从而影响未来政府的收益。而从政府借债筹资来看,在本已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不仅会增加筹资成本,增加未来主权债务危机的烈度,而且有可能陷入以债养债的“债务螺旋”。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飙升了接近30个百分点,增加了16-17万亿美元的规模,财政赤字占世界经济总产出的比重也上升了15个百分点(张茉楠,2013)。为了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各国纷纷推出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而现有财政上的捉襟见肘,迫使许多国家走上了举债拉动经济增长的道路。因此,西方宏观经济学中治理主权债务危机的措施会成为恶化主权债务危机的因素,这种主权债务危机治理悖论一方面使政府面临“两难选择”,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宏观经济学理论面临着困境。

另外,从经济运行来看,尽管在2013年初市场对当前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给予较好的预期,而美债危机、欧债危机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遭到下调,使投资者在不断修正自己对未来全球经济前景的预期,而这也是全球股市近期出现剧烈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其利率政策已经使用到了接近极限,其短期利率几乎接近于0,同时实施了两次量化宽松的政策,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正在呼之欲出,其财政政策也用到了极限,其财政赤字已经占到GDP的10%,市场预计美国经济未来复苏乏力,很可能今年美国经济实际增速只能维持2%左右。面对经济低迷、债务攀升、增税困难的局面,现有宏观经济理论无法对此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也无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endprint

(二)宏观经济学对政府行为的假设和分析存在缺陷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把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这有助于理解政府在经济运行和调控中的作用,规范和引导政府合理的介入和影响经济运行。因为,政府既可以通过政治威权来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还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等形式来影响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在经济的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自发的市场调节容易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政府行为和作用的研究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现有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政府行为假设和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西方宏观经济学遵循新古典分析范式,把政府假设为一个具有完全信息、理性的“经济人”,这种假设过于简单,也偏离现实。虽然凯恩斯等人在建立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指出政府的“经济人”特性,但其内涵地认为政府具有完全的信息,能够精确地了解和测度出并熨平经济波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和力度。而以詹·M·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则从政府雇员个体的角度提出,作为掌握行政公共决策权的政治领袖和政府官员并不是“经济阉人”,他们都是政府“经济人”。所以,西方经济学界对于政府都假设为“经济人”并展开分析。而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如董建新(2004)的研究指出的,在对内职能方面,现实中政府从应然和组织的角度来说并不是经济人,而是公利人,从实然的角度来看,虽然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行政人员的个人是经济人,但作为组织的政府并不总是经济人,而是经济人与公利人的统一。而且,基于构成政府组织的公务员个体的“经济人”特征就演绎出政府作为一个组织的“经济人”特征,既忽视了人的行为受到文化、道德、制度等因素影响的现实,也违背了个体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的原理。再比如,从政府的行为实践来看,政府具有一种“支出冲动”,为了实现连任、社会稳定等目标,偏好于通过扩大支出来实现目的的路径,这样既可以在经济低迷时刺激经济复苏,提高就业机会,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政府在选民中的形象。这种“支出冲动”会刺激政府不断扩大政府的支出,为给这种“支出冲动”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尽管从理论上存在“李嘉图等价”定理,但政府还是偏好于借债来实现融资。这从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数额不断攀升可以得到解释。而政府行为上的这种“支出冲动”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较少被提到。因此,把政府仅仅假设为“经济人”,并用“经济人”的分析范式来运用于政府实际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必然出现偏差。

其次,西方宏观经济学把政府决策的目标仅限定在四个经济目标上,忽视了政府行为的社会性。在标准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这四个目标政府通过需求管理借助于财政货币政策等干预经济运行。从现实来看,政府既是一种市场经济参与主体,也是承担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能的政治组织。因此,在实际的经济调控中自然也会受到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影响,而不会仅仅以经济效率作为分析的基础。其实,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果在分析政府的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时舍弃掉必要的社会和政治因素,那建立的理论模型和得到的结论可能就会存在缺陷。

再次,宏观经济学体系的研究范式有待深化。自凯恩斯创立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以来,宏观经济学以其具有的直接的操作性、规范的研究范式而得到世界的普遍接受。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受到普遍质疑。2010年,约翰·凯也曾指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失败在重要原因在于近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无用。当前高等经济学中教授的宏观经济学大体上是基于一种名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的分析模式。这个乏味的名字本身就说明,理论家们大多是在自说自话,在预测危机、分析危机进展和提供应对措施建议方面,他们的理论几乎一无是处。而最近,罗纳德·科斯再次呼吁,经济学不能局限在黑板上,要从抽象公式和宏观数据堆里走出来,去研究实际中的具体案例,研究历史、文化、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科斯对于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非常深刻,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个人以及企业、家庭、政府等组织都具有社会性,都受到一定条件下历史、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同样,不同制度、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运行也各有不同的特点,舍弃掉这些具体的、现实的差异,而仅仅抽象地谈论经济问题,必然会因为舍弃掉了必要的影响因子而使我们的理论难以指导具体的实践。

总之,这一轮主要爆发于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还有待于观察,从其产生的背景来看与历史上经常出现于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危机治理的路径选择上也存在困难,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宏观经济学存在的困境和缺陷。

参考文献:

1.马小宁等.借新债还旧债日复一日 发达国家巨债让全球不安[N].人民日报,2011-7-7

2.沈旭文.从希腊债务危机看财政政策[N].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报,2010-5-15

3.赵志君.对宏观经济学与增长理论框架的反思和批判[J].经济学动态,2010(5)

4.董建新.政府是否是“经济人”[J].行政管理,2004(3)

5.曹立村.论基于新经济人假设的政府经济人理性的回归[J].求索,2008(3)

6.杨志荣.全球性财政危机远未到高潮[N].中国产经新闻,2012-4-25

7.航林.文明国家也“违约”[EB/OL].中国网,2011-11-7

8.张茉楠.发达国家将上演“债务十年”[N].南方都市报,2013-1-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发达国家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发达国家创业政策的启示与对策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不同模式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