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 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2014-03-14陶瑞忠
陶瑞忠
我校是一所深山区寄宿制小学,住宿生达学生总数的80%。学校教育环境相对闭塞,干部教师教育观念落后。除了国家课程外,其他学校课程资源十分有限,学生在校生活比较单调,被动接受管理的多,主动发展的机会少,个性得不到张扬,很难获得全面发展。基于学生成长现状及需求,学校提出“童真教育”的办学理念,希望通过课程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尤其是改善住宿生的生活状态,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对学校办学目标、校内外资源等进行分析评估以及对干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学校从全体学生和住宿生两个维度确定了必修、选修两大类校本课程,内容包括德育、艺术、体育等多个方面。
针对全体学生的校本课程。一是开设了必修课程,包括《良好礼仪伴终生》和《经典阅读》等6门课程。《良好礼仪伴终生》由1-6年级班主任负责组织上课和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传授与训练。《经典阅读》通过校园有声阅读、专项阅读、拓展阅读、系统阅读的方式,使学生领会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开拓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学校增购了10余万元的儿童读物,为各班配置了图书柜。二是开设了21门选修课程,多数利用每周三下午的两节课实施。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组、建组,开展学习。学校每学期投入相应资金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针对住宿生的校本课程。一是开设了必修课,包括《一日健康生活》和《有声阅读》。《一日健康生活》主要以住宿生的一日生活为主线,使学生在饮食、睡眠、活动、交往等各环节懂得如何去做,达到知行统一,由生活指导教师负责;《有声阅读》是由语文教师将阅读内容配乐录制,在学生睡前和早起后播放。二是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在每天的课余时间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课程。
近几年,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基于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通过课题研究更新了干部教师的课程观,提高了干部教师的课程研发和实施能力。
首先,学校更新了干部教师的课程观。一是转变教师对教材的狭义理解,建立课程观念,使教师理解了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就是为育人的全面性服务的,对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大有裨益。二是变被动“教教材”为主动“用教材”。三是教师由课程的“使用者”变为课程的“主人”,敢于研究课程和领导课程。
其次,学校提高了干部教师的课程研发与实施能力。一是教师的调研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改变了过去只是使用教材、教教材的“教书匠”角色,而是向“研究者”转变。二是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干部教师学习了校本课程的概念、开发经验等,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三是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行动研究中,我们将过去习以为常的升旗、课间操、跑步等活动全部课程化,目标更加清晰,效果更好。四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3名教师成长为县级骨干教师。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弥补了山区学校课程资源缺乏、学生素养发展单一的不足,学生在习惯养成、知识掌握、动手实践、艺术启蒙、科技创造等各方面有了发展机会,尤其是习惯养成方面,得到县教委的表彰奖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300余名住宿生的在校生活,使他们的兴趣得到培养,素质全面发展。过去,住宿生课余无事可干,自由散漫;现在,他们既参与全校的课程学习,又有了属于自己的10余种校本课程,一日生活习惯得到培养,运动、艺术、动手等兴趣得到发展。学校真正成为了住宿生的学园、家园、乐园,家长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课题研究也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学校提出美育特色,即艺术之美、运动之美、军风之美。学生在民乐、剪纸、书法、美术等比赛中多次获得市、县级奖,其中民乐团首次参加县级比赛获得三等奖;在太极剑、太极拳比赛中获得市级二、三等奖;几年来在县运会上均获得总分三、四名的好成绩;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少年军校,被确定为北京市乡村校外活动站。我校将深入研究,争取在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有新进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编辑 吴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