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2014-03-14李有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校本评价学校

李有毅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课程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决定着人才的综合素质品质。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北京十二中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

我校课程建设思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层、分阶段推进。课程建设原则:立足校情,稳中求进,求实创新,整体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必选课程+校本任选课程”的课程结构,重新构建与课程目标和办学理念相统一的“真善美”课程体系;优化国家课程编排结构,校本课程的主要功能定位为“调整、补充和拓展”,形成长短课时相结合、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课程;突出课程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逐步形成注重人文素养、突出科技教育的学校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课程建设的校本化实施

课程建设是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整合)和学校课程的校本化系统开发。我们以泰勒原理为理论依据,围绕“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对学校的课程进行设计,使课程建设目标清晰,更加科学,做到系统开发、规范呈现、有效评估。

1.课程建设目标

不同学校的课程建设目标不尽相同,我校课程建设目标为:调整必修课、丰富选修课、突出特色课,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满足学生课程选择的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发展性,为培养未来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奠基。

提升不同专业教师课程开发智慧。提高教师课程建设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水平与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加大学校校本课程变革力度。通过对已有课程调整、补充和拓展,深化学校的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发挥课程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示范高中辐射作用,搭建优质课程建设共建共享平台,带动区域课程改革整体推进。

2.课程建设内容

在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首先对校本课程功能准确定位。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功能主要是调整、补充和拓展,即对国家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国家课程功能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对国家课程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据此,我们整体规划安排学科拓展、科技创新、人文社会、健康艺术、实践活动五类校本选修课程。

3.课程管理与实施

在保障措施上,从组织、制度、物质三方面给予保障。

组织保障。成立课程建设的管理团队和教师开发团队,开展课程开发和优化教学方式研究,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开展教师发展评价和学生综合评价研究。

制度保障。分别制定和完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制定选课制度、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室开发与管理等制度,保障课程实验的顺利开展。

物质保障。在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已经建设及完善数字化教学、学习、研究及管理为一体的协同办公管理平台,启动第三图书馆建设,为课程的多样化开发和学生的个性化、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提供保障。

在课程编排上,课程总体分为国家课程、校本必选课程、校本任选课程。

国家课程分必修、必选课程、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学力差异、发展方向的不同,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国家课程实施上,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主要对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和改造。

探索并初步形成分类指导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本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我校在艺术、体育、校本选修课全员走班制教学的基础上,2013年3月,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三个模块,实行全员走班教学;艺术类课程的美术设计、美术工艺、摄影摄像、书法、歌唱、器乐、舞蹈、戏剧模块同时开设,学生自主确定选修模块学习。高中数学、英语设置A1、A2班,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实验,真正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以期达到“让所有的学生优秀,让优秀的学生领跑”的目标。

学校开设门类多样的校本必选课程,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形体艺术、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生涯发展、名师大讲堂、京外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课程,还有为特色班设置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校本任选课程是着眼于学生不同需求、潜能开发、个性发展而形成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有学科拓展、科技创新、人文社会、健康艺术、实践活动五类任选校本课程。每学期开设50门左右校本课程,成立了30多个社团组织。

在教学方式上,紧紧抓住常规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始终坚持备课要“精”、上课要“实”、作业要“选”、辅导要“深”、评价要“多元”的要求。

经过长期的探索,学校提出了“设问、解问、追问、新问”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四问”教学模式交流展示研讨活动。

建立学习网站。我校信息技术学科组率先建立了学习网站,学习网站分章节展示,每一小章节都包括五大模块: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实践任务、拓展任务和学习资源。目前,学校已经引入了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为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技术基础。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组织模拟联合国等社团活动,组织公益性社团活动,组织“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学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体验航天博物馆,参加太空课堂授课,参加国际宇航大会,现场观摩“嫦娥三号”发射等活动。

开放和对接实验室。2013年,学校启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化学)建设,为学生开放校内的全部实验室,为所有特色班的学生提供合作大学科研院所实验室,为学生的科技实验提供场所。

开展境外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寒暑假,学校资助优秀学生赴海外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积极参与高水平国际科技竞赛,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国内外展示交流舞台。

4.课程建设评价

学校的课程建设者主要是学校的老师,学校的课程受益者是全体在校学生,课程内容是否科学、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学生在学校学习课程受益多少,涉及到对已开发的学校课程的有效评价问题。

我们主要进行课程效能评价。课程效能评价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校课程对学生发展所产生影响程度的价值判断。课程效能评价就是在关注课程“投入”条件下,对课程的“产出”即实际影响效果进行评判,得出输出值,从而判断课程建设中投入与产出是否匹配,投入的预期效果与产出的实际效果是否有差距。

学校构建了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师生及家长对课程建设与课时安排的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学生多样化需求满意度的调查等,从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目标达成、教学过程、主体参与、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价。

课程建设的成效

学校依托自主课程实验和遨游计划等项目,课程建设发生了诸多利好的变化:第一,课程目标更加清晰,即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人文、科技、艺术等不同兴趣特长学生学习需求,满足不同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学习能力需求;第二,增强了学校课程的自主权,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开发丰富的校本选修课程,为我校主动、自主以及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改革试验提供了广阔空间;第三,进行了课程体系重构,使十二中的课程结构更加完善;第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学校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即专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持续提高。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校本评价学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