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分析及化解对策
2014-03-14魏琪嘉
魏琪嘉
当前,对产能过剩形成原因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一是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全部推向体制和管理部门,认为产能过剩完全是因为管理不当而导致的;二是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周期原因,认为产能过剩完全是由外部需求萎缩造成的。上述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忽视了形成导致产能过剩的微观因素。本文旨在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和企业的投资行为、市场规律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导致产能过剩的微观机制,为制定更加合理、全面、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
所谓的微观机理,是指从企业自发的经济行为出发,总结出企业在“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的行为特点,通过对文献的仔细梳理发现,当前对产能过剩原因的理解大多数偏重于分析体制原因,而忽视了对企业行为的分析。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生产、投资的决策是否也能对产能过剩产生影响?是否能影响产能过剩的治理?种种疑问,需要从企业自发的行为中寻找答案。研究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其重要性就在于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产能过剩的行为,从而为产能过剩的科学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力求为宏观层面加快推进一系列改革提供有效的着力点。
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潮涌现象”的产能过剩,二是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三是基于“企业博弈行为”的产能过剩。我们认为,三种情况下的微观作用机制基本上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产能过剩的微观原因,为治理产能过剩宏观政策的出台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一、“潮涌现象”下的产能过剩
林毅夫先生于2010年对“潮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述,深刻揭示了“潮涌现象”与过剩产能直接的关系,开辟了一条深刻揭示产能过剩原因、寻求破解方法的新思路。“潮涌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从行业结构、企业行为两个方面揭示了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从根本上揭示了产能过剩形成的微观机理。
首先,从工业行业的性质上看,多数行业特别是重化工行业属于成熟产业,我国在这些行业中的技术较为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在世界产业链中也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具备相应的市场潜力,企业倾向于对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产生共识,全球化进程加快也无形中强化了企业对行业前景共识的凝聚,企业对进入这些领域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行业竞争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带来影响。众多企业在市场、行业发展程度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做出进入某一相同行业的决策。企业在建设产能时需要一个周期,产能的形成也需要一个过程,但由于企业无法预知行业内其他企业状况和未来行业内企业的总量信息,本着“加速投资、尽快获利”的理性目的,投资进程通常会加快,当行业中进入企业的数目达到一定程度时,行业就会发生投资过度,出现投资的潮涌现象。
第三,金融机构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也乐意给予这些投资项目金融支持,然而,等到每个企业的投资完成后,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产能的严重过剩。另外,企业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成本不同助推了“潮涌现象”,进入成本小于退出成本,使得市场在自发调节的过程中失灵,产能过剩矛盾积累。
二、“窖藏行为”下的产能过剩
窖藏效应是指在理性跨期决策的时候,企业往往倾向于做有关生产要素的储备,防止未来由于需求上升而造成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发生。由于从生产要素投入到形成生产能力有一定的滞后性,理性厂商在波动的经济环境中,如果预期到未来市场需求更大,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稳定,会预先对生产要素如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等进行投资储备。由于前期的投资在下一期才能形成生产能力,微观厂商往往做出保有过剩要素的方式来避免未来可能的缺货损失,此外,一些重要的原材料如铁矿石、铜等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随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原材料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企业认为储存一些原材料和相应的生产能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理性跨期决策行为的结果可能形成生产能力的过剩或者资产的闲置,为产能过剩埋下隐患。
即使在经济周期的低谷,厂商也并不一定自动减少生产要素,在预计未来需求可能还会上升的前提下,且调整要素成本要高于要素窖藏成本时,厂商会选择继续存储这些生产要素,容易窖藏的要素包括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人力资源等,这些要素窖藏容易、淘汰难。客观上加大了产能过剩的治理难度。
三、“博弈行为”下的产能过剩
博弈行为重点探讨企业在竞争中人为设置壁垒的行为。行业中优势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维护市场地位,倾向于通过设置进入壁垒,组织其它企业进入该领域竞争。“在位企业”通过已有的市场份额、市场影响力、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扩建产能,通过产能的扩建一是彰显自身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或者重要影响力,二是加大进入成本,使小企业无力进入行业,通过巨额投资设置行业进入壁垒,这种投资具有长期性且成本很高,可以成功阻止潜在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但“在位企业”通过投资构建的巨大产能,失去了“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经济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过剩产能绑架,在产能过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目前中国产能过剩多集中在重化工业,而这些行业中企业结构是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所占的份额很小,行业的进入壁垒和投资成本较高。发生产能过剩时,即使企业亏损,但是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以及行业地位,企业仍然在进行生产,从而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重化工行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四、通过微观机理分析得到的启示
微观机理着重考虑企业行为。通过对“潮涌现象”、“窖藏效应”、“博弈效应”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为治理产能过剩提供一系列启示。
第一,对企业微观行为的合理引导不应该被忽视,否则化解产能过剩将治标不治本。产能的形成归根到底是企业建设而成的,忽视企业的行为而仅从体制本身去找原因,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无法达到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的目的。因此,对企业的微观行为应该从给予一个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不是行政干预,而是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发挥政府、协会在信息发布、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发式的盲目投资。endprint
第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破除垄断,让大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去进军产业链高端,通过市场机制防止新增过剩产能。企业通过“博弈行为”设置进入壁垒,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不利于公平市场环境的形成。应该适当引入市场的机制,让企业在市场中通过优胜劣汰自发调节产能,这样,有优势的大企业虽然可能在传统行业中让出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会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端产品的研发上,有利于行业整体实力以及全行业产业链的建设,即大企业占据产业链高端,中小企业为占据产业链中端和末端,互相协作,避免恶性竞争,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既能避免产能过剩,同时又能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长远的角度应该给企业的产能提供一个置换的机会或者空间。企业窖藏的生产要素,在遇到经济周期波动时可能会形成过剩产能,但是如果从动态的角度看,这些产能如果合理地流动,就可能让“去产能”的过程显得不那么痛苦。正如我们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往往通过购买发达国家的二手设备减少投资成本,一些废旧的设备、产成品可否通过相关的配套政策出口到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而不是在国内遭到破坏式的淘汰。其核心要义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置换,将要素合理使用,最大限度挖掘要素的价值。
五、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产能利用率定期发布制度
具体操作中可以从程度指标和效应指标两个方面评价和衡量产能过剩:程度指标包括产能利用水平,效应指标则可以细分为盈利指标、市场价格、银行呆坏账、三废排放等,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衡量产能过剩程度的指数。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发改、工信系统的信息上报功能和优势,提高信息的准确程度和代表性。该措施可操作性较强,只要行业指标统计及时准确就可以实现。但是政策在操作中也面临着如何加强与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的协调沟通,以保证产能信息的及时发布的问题。
(二)充分发挥金融政策在治理产能过剩中的作用
一是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对于新增贷款要提高贷款评估的水平,既要评估企业微观经营指标,又要对未来行业走势做出科学判断,严控对落后产能的信贷支持;设置行业融资限额,防止风险过度集中,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退出机制。二是继续加强对钢铁、光伏等重点领域贷款的风险管控,借助银行的优势帮助企业积极拓展销售市场,疏通销售环节,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经营转型。三是充分发挥并购市场的作用。规范企业估值,做好资产评估工作。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客观、公正做好并购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让资产真正反映价值。同时支持并购基金的发展,支持发行高收益债券,拓宽并购融资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转移部分产能。
(三)财政资金要发挥政策兜底的作用
淘汰落后产能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重要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不仅涉及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去留问题,更涉及到人员安置、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激化矛盾,诱发不稳定因素。财政资金应发挥政策兜底作用,一是按照规定落实好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待遇,二是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资金补贴和支持,对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提供财政资金补贴,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中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中来,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按规定落实好其社会保障待遇,依法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
(四)真正改革政绩考核体系
一是要将考核指标多元化,将环保、民生、资源节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弱化地方政府投资动机。二是落实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对于已经上马的过剩产能项目要及时叫停,对新增产能项目实施“谁核准,谁负责”,对通过拆分等违规手段上马的项目要及时制止。三是加强对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的监督检查,加强国家规划的约束力、执行力。改革政绩考核标准来化解产能过剩在短期内推行起来困难较大,而且如何量化考核指标是该项工作的一个难点所在。
(五)国有资本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应起带头作用
国有资本从传统产能过剩领域中退出,通过将赎回的资金注入到大飞机、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有资本的注入一方面解决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同时保护和延续产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实施这一政策有两方面难点:一是目前一些战略新兴产业如光伏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苗头,注入国有资本会不会加重产能过剩;二是对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资本减持可能会遇到来自原有企业的阻力。克服上述两个难点,关键是使国有资本进入到战略新兴产业的高端生产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国有资本的转移一方面淘汰原有的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进入到产业链的关键高端环节,避免产业低端化、同质化发展,同时形成引领和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国有企业愿意通过资本结构调整的方式进入到高端产业领域。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