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家作龙凤灯舞蹈队及其演出空间调查

2014-03-14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秧歌队博爱县苏家

孟 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覃怀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龙凤灯舞发源于豫西北苏家作村,当地百姓简称为“龙风灯”,是将龙舞和凤舞两种舞蹈艺术表现手法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地方色彩浓厚,风格粗犷奔放、明快大气。龙凤灯舞表演时刚勇豪爽,龙凤共舞,表演场面宏伟壮观,演员一般在100人以上,最多时达500人,加之数十种伴舞灯和群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舞蹈内容,深受地域乡民的喜爱。同时,每年春节及苏家作村火神庙会期间(农历二月十九),周边村庄的各种花灯杂耍亦云集于此域,热闹非凡。据《毋氏族谱》记载:龙凤灯舞诞生于河内县清化镇(今博爱县城)苏家作村,发扬光大于清道光年间,迄今约有二百年历史。苏家作村2013年之前隶属焦作市博爱县,是焦作市有名的“小康村”和“文化之乡”。2014年划归焦作新区。

龙凤灯舞的传承方式属于民间集体口头传承,文字记录较少,仅存的少量文字资料也未对班社(古时称班社,现在称舞蹈队)的称谓有所提及。据传承人讲述,古时龙凤灯的班社主要由村中的一些大户组建,相互间展开竞争,班社的名称也多以会首的姓名命名。现今的苏家作龙凤灯舞蹈队是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建立起来的唯一队伍,根据演出场合的不同调配不同的演出剧目和演员阵容。笔者对现今的苏家作龙凤灯舞蹈队进行了调查,主要对其领队、成员关系、演出空间和演出实录加以梳理,以期对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领队其人

古时龙凤灯舞的总组织者的称谓是 “会首”,现在已演变为“领队”。苏家作龙凤灯舞为民间集体口头传承,传承人大部分为龙头、凤头、太阳灯的演员,到建国初期,共有7代传人。现在主要传承人为毋启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毋满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毋传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

龙凤灯舞领队毋启富生于1944年11月,高中学历,农民,苏家作村党支部书记。少年时代拜老艺人毋致成、毋启宝为师,主功龙头、凤头和太阳灯的舞蹈技巧,并成为主要演员。1963年,毋启富高中毕业回村务农,1998年9月至今,任村党支部书记。毋启富在20世纪60年代就参加了龙凤灯舞的表演,青年时期便为龙凤灯舞的传承保护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毋启富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停演10多年的龙凤灯舞,队员由改革初期的五六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三百人左右;演员服装由随身衣服发展到统一服装。目前,根据演员角色不同,已实现了专用服装;道具由两条龙、一只凤发展到现在的九条龙、两只凤(凤分昼夜)以及五十余个伴舞灯;演出节目由改革初的两三个单调舞蹈,发展到现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十多个节目。1978年以来连年参加县、市春节民间艺术会演,其中25次获得演出一等奖。2000年以来,先后参加了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河南省民间艺术节、中原五省民间艺术节的演出以及重大活动的助兴演出。在龙凤灯舞表演方面,毋启富同志共获得市级以上先进工作者、先进组织奖等十多个奖项,创作了《丹凤朝阳》《舞起龙凤庆丰收》等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节目。

传承人是影响民间艺术传承的关键人物,他们的社会身份、受教育程度、审美观念都会直接影响民间艺术的发展[1]。苏家作龙凤灯舞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之所以能够进行得如此有生气,也恰恰与其传承人的社会身份、受教育程度、审美观念及政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因此,对传承主体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在传承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方针政策。

二、成员来源及关系

苏家作龙凤灯舞作为一种集体性、综合性强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表演须由一个演出团体来共同完成,在此通过对龙凤灯舞蹈队成员的来源及关系的整理,进而对其班社构成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龙凤灯舞蹈队成员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苏家作龙凤灯舞蹈队成员一览表(部分)

表1所列队员中,父子关系的有侯有生和侯亮、毋买和毋小抓等;兄弟关系的有刘实战和刘连战、吴佳佳和吴佳伟、毋向辉和毋亚辉等;夫妻关系的也不乏其人,如毋随心和刘美丽等。成员本村居多,也有少量外村人;男性多,女性少;青壮年多,老人儿童少;绝大多数的青壮年队员为初中文化程度。通过对其成员的分析可知,龙凤灯舞蹈队只要喜欢都可以加入,不限姓氏,现在也不限男女,虽然有传承的谱系但并不排外。根据乌丙安在《民俗学原理》[2]中对传承谱系的分类,我们认为,苏家作龙凤灯舞是一种依靠地缘关系来实现传承的舞蹈技艺,受地域、宗族、家庭的影响但并不排外,因此其技艺传承的稳定性相对较好,既能保留原始的风貌又具有不断创新的可能性。

三、演出空间

演出场所是一个空间概念,因此对龙凤灯舞的演出空间考察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博爱县正月十五玩花灯由来已久,苏家作的民间艺人也沿此旧俗,多在元宵节期间演出,每年进入腊月,便开始对龙凤灯道具进行修补、缠扎和彩绘;春节过后,开始训练;正月初十左右,先在村中预演,到正月十四前后,便开赴县城参加会演,正式演出约持续三、四个晚上,始告结束。

通过调查,苏家作龙凤灯舞演出场合基本包括民俗语境场合和现代表演场合。现代表演场合又可分为官方语境场合、商业演出场合等,见表2:

表2 苏家作龙凤灯舞演出空间一览表

从表2看,龙凤灯舞的演出有传统和现代两种场景。传统表演场合受上百年民俗传统所致,基本表现为无偿性的民俗空间演出,而现代表演场合,则受非物质文化传承或保护意识影响为重。传统遭遇现代,在传统民间文化碰撞主流强势文化语境下,表演场合的变迁对龙凤灯舞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说明民间艺术的保护正在形成一条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由乡民和国家共同参与的有效保护途径。龙凤灯舞不仅作为苏家作乡民的精神家园而存在,而且也是乡民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及文化认同的载体。

四、火神庙会龙凤灯舞演出实录

2012年是苏家作龙凤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周年,也是苏家作龙凤灯舞诞生200周年。2012年3月11日(农历二月十九即火神庙会)苏家作的乡民们举办了盛大的纪念活动,笔者有幸亲历其中并进行演出详录,以期把握苏家作龙凤灯舞队演出的整体面貌,了解其程序以及其详尽的内容。

时间:2012年3月11日(农历二月十九)上午10点18分。

地点:苏家作乡苏家作村

仪式名称:苏家作村龙凤灯舞200周年庆典暨2012年博爱县欢乐乡村群众文化年启动仪式

主办单位:中共博爱县委、博爱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博爱县委宣传部、博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协办单位:苏家作乡党委、苏家作乡政府、苏家作村委

会场:苏家作村舞台

舞台上方悬挂两条长龙戏珠图案,舞台两边悬挂标语“弘扬中国文化遗产,开启博爱文明新风”。舞台背景喷绘龙凤呈祥图案,主题字为“苏家作村龙凤灯舞200周年庆典暨2012年博爱县欢乐乡村群众文化年启动仪式”,舞台两侧置放4个红柱、柱上悬浮4个氢气球。另有8个氢气球上悬挂宣传标语,分别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弘扬特色文化,繁荣博爱经济”“热烈庆祝苏家作村龙凤灯舞创立200周年”“苏家作龙凤灯堪称一绝声名远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家作龙凤灯榜上有名”“传承中华文化精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开展欢乐乡村群众文化年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舞台会场西侧放置苏家作村龙凤灯舞创立200周年石碑,用红绸覆盖。进场口安放彩虹门两个,上挂标语:“苏家作村龙凤灯舞创立200周年”“2012年博爱县欢乐乡村群众文化年”。村主干道路两侧插彩旗渲染气氛。

主席台: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领导,“非遗”专家、重要来宾、博爱县五大班子主要领导。

观众席: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主抓文化的副乡镇长,乡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苏家作乡各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博爱县直各单位负责人、重点企业负责人。

参加仪式的文艺表演队:由县城、农村队伍组成的方块队。方块队由军乐队、秧歌队、盘鼓队、腰鼓队组成,约400人,各方块队服装统一。

县城方块队由城北文化中心腰鼓队(40人)、城东文化中心盘鼓队(30人)、城南文化中心秧歌队(30人)、新十街文化中心秧歌队(30人)、夕阳红文化中心秧歌队(30人)、俏西湖文化中心秧歌队(30人)、俏夕阳文化中心秧歌队(30人)、中山广场文化中心秧歌队(30人)等组成。

农村方块队由寨卜昌村文化中心军乐队(30人)、怀村文化中心秧歌队(30人)、车家作村文化中心秧歌队(30人)、吉庄村文化中心秧歌队(30人)、齐村文化中心秧歌队(30人)等组成。

议程:

第一项,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宣布苏家作村龙凤灯200周年庆典暨2012年博爱县欢乐乡村群众文化年启动仪式开始(鸣炮奏乐);

第二项,副县长李××介绍苏家作龙凤灯情况;

第三项,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介绍2012年博爱县欢乐乡村群众文化年情况;

第四项,县委书记葛××讲话;

第五项,请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以及县领导为苏家作龙凤灯200周年碑记揭幕;

第六项,观看苏家作龙凤灯表演、观赏书画展、图片展等。

第七项,龙凤灯舞表演。

10:40演出开始。伴随着强劲的鼓点,演出队伍有序行进,遇到宽敞开阔、能容纳较多观众的地方,演出队伍便用火铳、手销灯进行清场表演。在一片打击乐声中,蜘蛛灯绕场一周,放着“光”舞动而来。这时,只见一“青龙”一“火龙”抖动着身上的鳞片,一边喷水(青龙)喷火(火龙),一齐向蜘蛛灯扑去。身上铜铃哗啷啷作响。与此同时,乐队乱鼓、乱锣、乱镲、乱钹,同火声、手销声、火炮声响成一片, “二龙缠珠”的惊险场面立即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器乐演奏出的紧张节奏,“二龙”按“8”字形往复穿绕,越舞越快。经过数次反复,蜘蛛灯被缠在“二龙”间抖抖索索,“二龙”则“龙首”高昂,“龙身”下伏,“龙尾”悠闲地摆来摆去,显示了战后小憩的精神状态和初战告捷时洋洋自得的心情。少顷,“太阳灯”从场子一侧冉冉升起,引导“凤灯”上场。舞“凤”演员双手握柄抖动,眼睛紧盯凤头,双膝微弯曲,小碎步带颤动上场。首先“凤头”左右微颤摆动数次后回勾翅身,称之“叨毛”;尔后头颈倾斜着地,颈部不停颤动,谓曰“抖毛”;“抖毛”后“凤头”高昂,“凤身”向两边反复摆动数次,叫做“展翅”。紧接着“太阳灯”进场,“凤颈”在“太阳灯”左右不停抖动,名曰“丹凤朝阳”。完成上述动作后,“凤灯”随“太阳灯”绕“龙灯”一周探看,见“龙”静卧不动,便在“龙”的各节依次叨啄,似是有意挑逗。随着器乐紧奏,两条“龙”一跃而起,开始了“龙戏凤”,只见“凤”在“龙”的头颈、身边、尾部前后穿行,亲昵逗乐,使“龙凤对戏”,有惊无险,妙趣横生。这时,数十只伴舞灯相继进场,“太阳灯”在“凤”前照耀,“彩云灯”当空飘飞,“虎灯”在中间翻扑凑趣,“百鸟灯”在龙凤前翩翩起舞,鼓声、锣声、镲声、火炮声、手销声、龙凤身上的铜铃声、观众喝彩声汇成一片,把“龙凤灯”舞推向高潮。“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和“百鸟朝凤”这三个片段重复演出两次,结束时已是11:15分,观众久久不愿散去。

11:20民间文艺汇演开始。来自各地的文艺表演队有军乐队、秧歌队、盘鼓队、腰鼓队等,当然还包括龙凤灯舞蹈队200多名演艺人员和12条龙灯、3条凤灯、20只云灯、40只各样鸟灯等等,均沿着苏家作村主干道行进、演出。

14:00搭台唱戏、龙凤灯展。期间苏家作各种灯有序地摆放在道路两旁和广场内供乡民们慢慢欣赏、细细品味。

20:00舞龙凤灯。夜色中,先是两条龙腾云驾雾、戏耍宝珠;接着,一只大凤凰也伴着彩霞而临,龙凤齐飞,一派祥和。鼓点渐趋舒缓,喜鹊、鸳鸯、八哥等40只各样小鸟在两只小凤凰的引领下,前来朝拜“鸟中之王”,同时,另外大小10条龙也悉数登场,鼓点最终以激昂收场。

20:50演出结束。

龙凤灯在夜色的衬托下,火光辉映着龙凤熠熠生辉、美轮美奂,不禁想到老艺人们提起的 “大耍灯”年[注]古时的清化镇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办龙凤灯会,每60年举办一次“大耍灯”且累年不断,相沿成习。,不知这样空前的场景是否堪比当年?

从上述实录中可以看出,现阶段使龙凤灯舞发生变迁的异度力量来自于国家和文化权威。也就是说,文艺工作者作为当地的文化精英、当地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对龙凤灯舞的改革及地位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政府出面组织的各种场合的演出中,活跃在乡村中的龙凤灯舞正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到国家的现代话语之中,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成为当地文化的主要象征。而民间仪式被国家所征用,这主要决定于它们潜在的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节日活动和重要庆典中民间文艺表演最直接的功能在于它们所制造的热闹场面和民间仪式所具有的热闹祥和,一方面政府可以展示其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民众通过某种仪式参与国家活动[3]。这样看来博爱县举行春节民间文艺汇演,以及龙凤灯舞在“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上的表演则是其“地方性价值”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张振涛.岁时节日与仪式音乐[J].音乐艺术, 2003:80-86+5 .

[2]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3]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秧歌队博爱县苏家
共青城市苏家垱乡: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博爱县
活宝姥姥
博爱县大底村龙王五神庙戏曲文物考述
博爱县大底村龙王五神庙舞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苏家作龙凤灯为例
秧歌来啦
秧歌来啦
乐在村民过上好日子——记全国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获得者 周宁县苏家山村党支书苏文达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