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论治慢性胃炎40例临床观察

2014-03-1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1期
关键词:浅表性萎缩性胃镜

贵州省福泉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贵州 福泉 55050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使得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慢性胃炎难以治愈,而中医治疗该病却有良好的效果,且治疗费用低廉、复发率低[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所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符合慢性胃炎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20~60岁,平均(47.3±7.1)岁;病程最短有半年,最长有10年,平均为4.6±0.7年;浅表性胃炎有32例,萎缩性胃炎有20例,胃窦炎有1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3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47.7±6.8)岁,平均病程为4.6±0.9年,其中浅表性胃炎有17例,萎缩性胃炎有9例,胃窦炎有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6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47.1±6.2)岁,平均病程为4.6±0.1年,其中浅表性胃炎有15例,萎缩性胃炎有11例,胃窦炎有7例,胆汁反流性胃炎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口服奥美拉唑40mg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将慢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亏虚型和脾胃虚寒型进行中药治疗,15d一疗程,每天一剂用水煎服,分2次温服且服用中药期间不停用其他药物,各型证治方药:①肝胃不和型,其主要以胃脘胀闷、胸闷嗳气、大便不畅等,中药组方以柴胡6g,芍药4.5g,川芎4.5g,香附4.5g,甘草(炙)1.5g。功用为疏肝理气,降逆解郁;②肝胃郁热型,其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痛,烦躁易怒,大便干结等症状,药物组方为丹皮10g,芍药15g,当归10g,炒栀子10g,北柴胡6g,茯苓12g。功用为疏肝泄热,理气和胃;③胃阴亏虚型,其主要表现为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症状,药物组方为当归10g,沙参15g,甘草15g,生地黄15g,麦门冬15g,枸杞子15g,川楝子15g,白芍10g。功用为滋阴益胃,和胃生津。加减:如果患者出现胃脘灼痛,嘈杂反酸等不良症状,可酌加左金丸10g;如果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15g、玉竹12g、芦根10g;④脾胃虚寒型,其主要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暧喜按,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等症状,药物组方为黄芪15g,白芍15g,桂枝10g,甘草10g,饴糖50g,大枣10g。功用温中止痛、健脾和胃。

1.3 诊断标准 主要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浅表性胃炎在胃镜的检查下呈现点状或片状红斑,有出血点,粘膜粗糙不平并伴有粘膜水肿;萎缩性胃炎在胃镜检查下呈现粘膜皱褶消失、血管显露并呈现颗粒状。

1.4 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及《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进行判定[3]。显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临床疗效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6.7%,对照组有效率达到81.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一般地,中医认为,慢性胃炎主要由饮食没有规律、情志失调引起脾胃受损、肝气疏泄失常等。因此,慢性胃炎主要是胃粘膜损伤和修复的一种慢性过程,具有炎症、萎缩和肠化生等症状,是临床医学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经胃镜检出率可以达到80%~90%[4]。而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过程较长,且极易复发,所以,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慢性胃炎中医药论治是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从整体观念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患者的胃镜下微观检查结果进行辨证施治,才取得良好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当慢性胃炎患者出现胃粘膜萎缩时,其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同时还伴有纤维组织增生等,严重者出现胃粘膜变薄。如果慢性胃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长期以往便很容易形成增生,而异常增生可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同时,不同类型的胃炎,其炎症的分布虽不同,但多以胃窦为主[5]。所以,一旦患者在胃镜下确诊为慢性胃炎,如果结合中医药论治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分型,不同类型的胃炎患者就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就显著。

总之,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沈云华.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45例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6):2834-2835.

[2]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等.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M].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316.

[3]周建中,陈泽民,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4]陈斌,刘艳红.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06):23-25.

[5]曹童童,李桂贤,谭其佳.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8):1480-1481.

猜你喜欢

浅表性萎缩性胃镜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观察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智能分光电子染色内镜联合小探头超声在食管浅表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土50例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