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下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

2014-03-13郑捷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郑捷

摘 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之一。当前,特别是中东部地区,农村经济由于受到土地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效益低等因素影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以福州市仓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调查数据对该区第一产业发展和农户收入二者现状分析,探讨城镇化下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农经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5502

近年来,福州市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努力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福州市下辖5个城区和8个县(市),全市城镇化率为64.75%,五城区城镇化水平为97.04%。本文以福州市五城区之一的仓山区为背景,就如何提高当地农民持续增收展开探讨。

福州市仓山区位于城区南部,辖闽江入海口处整个南台岛,面积142平方公里,下辖5个乡镇、102个行政村。2012年全区户籍人口48.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22万人,占人口总数37.61%。现有农村抽样调查住户50户,分布在全区5个乡镇的5个行政村。

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福州市仓山区统计局相关的年鉴及调查资料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来源。调查数据客观反映了仓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及受调查农户的收支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福州市仓山区第一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第一产业总量逐年下滑,发展后劲极为乏力

2012年,福州市仓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97亿元,比增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亿元,比减09%。三次产业比重为0.89∶56.36∶42.75,从三次产业贡献率及拉动情况看,第一产业贡献率为-007%,影响GDP00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为该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日益退化。见图1:

图1 仓山区主要年份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趋势图1.2 第一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渔牧业为辅

“十一五”期间,仓山区第一产业以牧业为重;至2012年,牧业逐渐消弱,农业在第一产业中占主导。见图2:

图2 仓山区主要年份农业总产值2012年,农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54.69%,农业生产以蔬菜为主,占农业产值79.59%;其次是盆景园艺,占1602%;水果占2.65%。牧业占第一产业12.69%,牧业生产构成中奶产品和家禽饲养并重。渔业占第一产业1687%,以淡水产品养殖为主。

1.3 第一产业发展速度陷入低谷后呈企稳势头

从第一产业总产值增速上看,从“十一五”中期的1444%下滑到后期2010年-13.48%。“十二五”初期有所回升,到2012年实现4.94%的增长。见图3:

图3 仓山区主要年份第一产业总产值增长速率从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上看,2010年跌入谷底,-142%是近六年来最大的环比跌幅,之后跌幅有所收窄,但仍在零下徘徊。见图4:

图4 仓山区主要年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率综合以上两图,仓山区第一产业发展速度呈“V”型走势,尽管仍成负增长,但可以预估走出瓶颈的趋势。

2 福州市仓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现状

2.1 从总量上看,呈一高一低发展态势

2007年至2012年,仓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环比增长分别为14.77%、7.62%、11.56%、122%、12.59%。从总量上看,2012年,仓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福州市24个百分点,但低于市区近5个百分点。具体分别见表1、图5。

图5 主要年份农村调查住户人均纯收入

表1 主要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年份 福州市 市城区 仓山区

2007年 6286 8327 8187

2008年 7142 9617 9396

2009年 7669 10336 10112

2010年 8543 11568 11281

2011年 10107 13257 12657

2012年 11492 14987 14250

2.2 从发展速度上看,滞后于福州平均发展水平

2007年至2012年,仓山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7%,分别低于福州市1.1个百分点和市城区0.8个百分点,发展步伐相对滞后。见图6:

图6 2007年-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发展水平2.3 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2012年仓山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887元,较2007年增长93.8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250元,较2007年增长74.0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绝对量和增长速度上与城镇居民收入仍存在较大的剪刀差。见图7。

图7 仓山区主要年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2.4 从收入结构上看:工资性收入占主导,一产收入趋零

现行的国家农村住户调查报表制度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的费用支出、缴纳税款、上交承包金额后所剩余的部分。这部分纯收入既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可以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和储蓄。农户人均纯收入可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仓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见图8:

工资性收入:近六年,该收入比重值在58.71%至6576%区间,一直是仓山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2012年,该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为58.71%,主要为农户在企业中的劳动所得。从近年发展趋势看,该收入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图8 仓山区主要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图家庭经营纯收入:该收入是仓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组成部分,由第一产业纯收入和非农产业纯收入构成。“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发展放缓,2012年,该区农村调查户中无第一产业收入。从事家庭经营按三次产业划分:2007年,比重是0.16∶0.11∶0.73;2012年,该比重是0∶0.25∶0.75。非农产业成为农户经营性收入的来源,六年间的平均增速为7.02%,但低于农民纯收入的整体发展水平。

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这两项收入构成比重从“十一五”期间的11~12个百分点提升到“十二五”中期近20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了租金收入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转移性纯收入则来源于调查户的离退休金和赡养费。

3 影响仓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从现有的文献研究视角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农户资本要素禀赋、农户经营结构和外部环境。有关资本要素禀赋与农户收入关系的文献主要集中探讨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经营结构视角的文献主要探讨农户种植业结构、非农活动(例如兼业、务工)强度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从外部环境视角研究农户收入的文献关注农户收入与所在地区环境的关系。综合上述因素,影响仓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3.1 耕地等农业资源减少,农产量增加的空间有限

在城市化进程推动下,征地拆迁与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受到制约,单纯依靠纯农业生产来提高农民收入的可能性很小。以仓山区农业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为例,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据统计,此两项指标分别从1997年的3.32万亩、0.99万吨降至2010年零耕地零产量。一些农业龙头企业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进行飞地种植。

3.2 农产品生产价格的上涨难以拉动仓山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近几年,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推出以及价格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农副产品价格上涨10%以上,特别禽肉类价格上涨20%以上,但是仓山区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贡献较小。

3.3 政策因素的影响,传统农业结构受到威胁

以福州市现行环保政策来看,为了控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仓山区已被列为养殖禁养区,规模化养殖场按规定被拆除淘汰,这必然影响第一产业的结构和农户的效益。另外,部分村征地拆迁后,缺少村财收入,失地农民数量迅速增加,缺少再就业的信息、技术、金融等服务支持,大部分失地农民技能素质与需求不相适应,存在着较严峻的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再就业形势严峻。

3.4 短期内农业生产效益提高难度大

目前,仓山区普遍存在着承包者和实际劳动作者分离的状态。农民一般将种植业耕作,畜牧业圈养,渔业捕捞等强度大的劳作转包给外来工打理,外来打工者“小富即安”和“小农意识”制约了社会化大生产,也不利于产生规划效益,因此农业效益无法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

4 仓山区发展非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多元化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福州市正推进东扩南进,仓山区农业土地资源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民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比较困难,因此发展非农经济就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突破口。

(1)推行劳力转移社会化,提高安置就业组织程度。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足劳动力、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区有序转移。大力实施“强二进三”发展战略,健全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咨询,特别针对大量失地农民提供供需对接。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项目建设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扩大和开放个体私营等非公经营领域。以发展特色优势龙头企业为例,突出发展茉莉花茶,推进茶叶产业园集中区和茶叶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基地+产业园区+市场”的农业发展模式,延伸茶产业链,打造提升仓山区茶文化品牌,推动茶旅游及相关产业开发和发展。

(3)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打造城市外围新环境。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利用仓山区特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因地制宜走“以工兴镇”“以旅游兴镇”“以市场兴镇”等小城镇发展道路,形成明显的产业特色。仓山区现拥有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此引导村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产业配套,必将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4)加大非农产业扶持力度,拓宽非农产业发展道路。鼓励和扶持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更多服务。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为全民创业提供信息、市场、技术、用工等指导服务。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道路、农村电网、电信,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为非农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5)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抓住仓山区“城中村”特点,以旧屋区改造为平台,在规划制定上积极与市里衔接,将村庄规划纳入福州市总体规划。坚持生产、民生、生态环境三者并重,重点突出资产改造提升和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做到近期、中期、远期相衔接,促进更多项目落地开花。可以引导有条件的村进行留用地开发建设单位,利用旧厂房建设文化创意园、进行立面改造引进品牌酒店等方式,加快产业转型,提升产业档次,以此摸索一条具有特色的城中村改造之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福州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陈锡文.权威解读中央农村发展新政策[J].半月谈,2010,(2).

[3]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朱信凯.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优先序[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7,(02).

图8 仓山区主要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图家庭经营纯收入:该收入是仓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组成部分,由第一产业纯收入和非农产业纯收入构成。“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发展放缓,2012年,该区农村调查户中无第一产业收入。从事家庭经营按三次产业划分:2007年,比重是0.16∶0.11∶0.73;2012年,该比重是0∶0.25∶0.75。非农产业成为农户经营性收入的来源,六年间的平均增速为7.02%,但低于农民纯收入的整体发展水平。

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这两项收入构成比重从“十一五”期间的11~12个百分点提升到“十二五”中期近20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了租金收入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转移性纯收入则来源于调查户的离退休金和赡养费。

3 影响仓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从现有的文献研究视角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农户资本要素禀赋、农户经营结构和外部环境。有关资本要素禀赋与农户收入关系的文献主要集中探讨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经营结构视角的文献主要探讨农户种植业结构、非农活动(例如兼业、务工)强度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从外部环境视角研究农户收入的文献关注农户收入与所在地区环境的关系。综合上述因素,影响仓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3.1 耕地等农业资源减少,农产量增加的空间有限

在城市化进程推动下,征地拆迁与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受到制约,单纯依靠纯农业生产来提高农民收入的可能性很小。以仓山区农业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为例,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据统计,此两项指标分别从1997年的3.32万亩、0.99万吨降至2010年零耕地零产量。一些农业龙头企业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进行飞地种植。

3.2 农产品生产价格的上涨难以拉动仓山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近几年,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推出以及价格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农副产品价格上涨10%以上,特别禽肉类价格上涨20%以上,但是仓山区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贡献较小。

3.3 政策因素的影响,传统农业结构受到威胁

以福州市现行环保政策来看,为了控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仓山区已被列为养殖禁养区,规模化养殖场按规定被拆除淘汰,这必然影响第一产业的结构和农户的效益。另外,部分村征地拆迁后,缺少村财收入,失地农民数量迅速增加,缺少再就业的信息、技术、金融等服务支持,大部分失地农民技能素质与需求不相适应,存在着较严峻的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再就业形势严峻。

3.4 短期内农业生产效益提高难度大

目前,仓山区普遍存在着承包者和实际劳动作者分离的状态。农民一般将种植业耕作,畜牧业圈养,渔业捕捞等强度大的劳作转包给外来工打理,外来打工者“小富即安”和“小农意识”制约了社会化大生产,也不利于产生规划效益,因此农业效益无法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

4 仓山区发展非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多元化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福州市正推进东扩南进,仓山区农业土地资源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民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比较困难,因此发展非农经济就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突破口。

(1)推行劳力转移社会化,提高安置就业组织程度。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足劳动力、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区有序转移。大力实施“强二进三”发展战略,健全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咨询,特别针对大量失地农民提供供需对接。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项目建设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扩大和开放个体私营等非公经营领域。以发展特色优势龙头企业为例,突出发展茉莉花茶,推进茶叶产业园集中区和茶叶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基地+产业园区+市场”的农业发展模式,延伸茶产业链,打造提升仓山区茶文化品牌,推动茶旅游及相关产业开发和发展。

(3)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打造城市外围新环境。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利用仓山区特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因地制宜走“以工兴镇”“以旅游兴镇”“以市场兴镇”等小城镇发展道路,形成明显的产业特色。仓山区现拥有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此引导村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产业配套,必将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4)加大非农产业扶持力度,拓宽非农产业发展道路。鼓励和扶持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更多服务。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为全民创业提供信息、市场、技术、用工等指导服务。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道路、农村电网、电信,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为非农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5)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抓住仓山区“城中村”特点,以旧屋区改造为平台,在规划制定上积极与市里衔接,将村庄规划纳入福州市总体规划。坚持生产、民生、生态环境三者并重,重点突出资产改造提升和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做到近期、中期、远期相衔接,促进更多项目落地开花。可以引导有条件的村进行留用地开发建设单位,利用旧厂房建设文化创意园、进行立面改造引进品牌酒店等方式,加快产业转型,提升产业档次,以此摸索一条具有特色的城中村改造之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福州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陈锡文.权威解读中央农村发展新政策[J].半月谈,2010,(2).

[3]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朱信凯.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优先序[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7,(02).

图8 仓山区主要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图家庭经营纯收入:该收入是仓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组成部分,由第一产业纯收入和非农产业纯收入构成。“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发展放缓,2012年,该区农村调查户中无第一产业收入。从事家庭经营按三次产业划分:2007年,比重是0.16∶0.11∶0.73;2012年,该比重是0∶0.25∶0.75。非农产业成为农户经营性收入的来源,六年间的平均增速为7.02%,但低于农民纯收入的整体发展水平。

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这两项收入构成比重从“十一五”期间的11~12个百分点提升到“十二五”中期近20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了租金收入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转移性纯收入则来源于调查户的离退休金和赡养费。

3 影响仓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从现有的文献研究视角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农户资本要素禀赋、农户经营结构和外部环境。有关资本要素禀赋与农户收入关系的文献主要集中探讨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经营结构视角的文献主要探讨农户种植业结构、非农活动(例如兼业、务工)强度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从外部环境视角研究农户收入的文献关注农户收入与所在地区环境的关系。综合上述因素,影响仓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3.1 耕地等农业资源减少,农产量增加的空间有限

在城市化进程推动下,征地拆迁与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受到制约,单纯依靠纯农业生产来提高农民收入的可能性很小。以仓山区农业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为例,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据统计,此两项指标分别从1997年的3.32万亩、0.99万吨降至2010年零耕地零产量。一些农业龙头企业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进行飞地种植。

3.2 农产品生产价格的上涨难以拉动仓山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近几年,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推出以及价格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农副产品价格上涨10%以上,特别禽肉类价格上涨20%以上,但是仓山区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贡献较小。

3.3 政策因素的影响,传统农业结构受到威胁

以福州市现行环保政策来看,为了控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仓山区已被列为养殖禁养区,规模化养殖场按规定被拆除淘汰,这必然影响第一产业的结构和农户的效益。另外,部分村征地拆迁后,缺少村财收入,失地农民数量迅速增加,缺少再就业的信息、技术、金融等服务支持,大部分失地农民技能素质与需求不相适应,存在着较严峻的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再就业形势严峻。

3.4 短期内农业生产效益提高难度大

目前,仓山区普遍存在着承包者和实际劳动作者分离的状态。农民一般将种植业耕作,畜牧业圈养,渔业捕捞等强度大的劳作转包给外来工打理,外来打工者“小富即安”和“小农意识”制约了社会化大生产,也不利于产生规划效益,因此农业效益无法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

4 仓山区发展非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多元化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福州市正推进东扩南进,仓山区农业土地资源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民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比较困难,因此发展非农经济就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突破口。

(1)推行劳力转移社会化,提高安置就业组织程度。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足劳动力、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区有序转移。大力实施“强二进三”发展战略,健全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咨询,特别针对大量失地农民提供供需对接。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项目建设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扩大和开放个体私营等非公经营领域。以发展特色优势龙头企业为例,突出发展茉莉花茶,推进茶叶产业园集中区和茶叶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基地+产业园区+市场”的农业发展模式,延伸茶产业链,打造提升仓山区茶文化品牌,推动茶旅游及相关产业开发和发展。

(3)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打造城市外围新环境。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利用仓山区特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因地制宜走“以工兴镇”“以旅游兴镇”“以市场兴镇”等小城镇发展道路,形成明显的产业特色。仓山区现拥有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此引导村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产业配套,必将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4)加大非农产业扶持力度,拓宽非农产业发展道路。鼓励和扶持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更多服务。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为全民创业提供信息、市场、技术、用工等指导服务。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道路、农村电网、电信,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为非农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5)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抓住仓山区“城中村”特点,以旧屋区改造为平台,在规划制定上积极与市里衔接,将村庄规划纳入福州市总体规划。坚持生产、民生、生态环境三者并重,重点突出资产改造提升和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做到近期、中期、远期相衔接,促进更多项目落地开花。可以引导有条件的村进行留用地开发建设单位,利用旧厂房建设文化创意园、进行立面改造引进品牌酒店等方式,加快产业转型,提升产业档次,以此摸索一条具有特色的城中村改造之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福州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陈锡文.权威解读中央农村发展新政策[J].半月谈,2010,(2).

[3]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朱信凯.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优先序[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7,(02).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强化农业技术创新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浅论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创新理念
浅谈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汝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