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优化教学 提高写作实效
2014-03-13马年操
马年操
【摘要】作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作文教学不光是能力的训练,更要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读写有机结合,夯实写作基础,进而从模仿中创新,追求个性写作,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关键词】高中写作 ;教学实效;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尴尬的局面,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在深化高中语文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写作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切实改变作文教学的落后面貌。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写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不喜欢写作,要想写出好作文就会很困难。所以在开展个性化写作之前,必须把学生曾经的兴趣找回来,有了兴趣,才能投入激情,才能产生动力。因此,需要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寓写于乐,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培养写作亲和力。
(一)开展课前自由谈,尽显自我风采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关照生活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平常要多鼓励学生做生活的热心人,让他们课余多看电视报刊,多了解社会新闻,然后从自己耳闻目睹的材料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作为课前自由谈的内容。内容对象可涉及影视、体育、生活、友情、战争、法制等,但不能照抄照搬,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耳听为虚,眼见也不实,凡事都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举例说,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利欲熏心,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这与我们有些媒体充斥假新闻难道没有关系吗?教师积极提倡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在课前自由谈时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怕出错,不怕取笑,努力做到敢说真话、愿说真话。这样,学生就会用“我”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并能真正体会思考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慢慢养成独立思考,愿意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
(二)引入网络写作,激发写作兴趣
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学生拥有QQ和博客,而且常常能在空间上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日记和心情随笔来,写作的频率也在加大,隔三差五地书写自己的心灵絮语。由于网络上可以采用虚名,他说什么的限制性就小了,他可以大胆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给写出来,还可以给不熟悉的人看,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因此,这种写作形式受到了高中生的普遍青睐,写作兴趣浓厚。因此,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个性飞扬的文章。教师更应该因势利导学生的网络写作,满足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如果教师生硬地要求学生写作,学生往往怨声载道,写不出高质量的作文,所以写作前教师最好能创设情境,将学生沉睡的生命体验唤醒,增强写作主动性。比如命题写作《让悲悯之光照亮心底》时,展示舞蹈《千手观音》的视频。最后,教师告诉学生演员全部是聋哑人,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无声的世界里却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缤纷色彩和动人声音。学生的悲悯情怀可能被悄悄地唤起,崇敬之感也会油然而生,那么让学生展现个体的生命体验也就变得轻松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学生能够亲近语文,喜爱写作,写作就有了亲和力。学生沉睡的心灵悄悄被唤醒,他们有了写作积淀,与作文的心理距离也就不知不觉缩短了,写作的热情就会被激活,这种热情又可以将写作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二、读写有机结合,夯实写作基础
(一)加强阅读,积累健康情感
当学生有了写作的热情后,要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在作文中,教师还要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高中语文教材以容量大、视角新的特点涵盖了众多专家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选入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不源于生活,并融入作家审美感受,折射出生活的色彩。这些教学资源正好为高中生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空间,让他们从课文的感知中提升审美感受和人生感悟,比如《祝福》一课,讲到“祥林嫂”这一人物时,就要串连讲到鲁迅先生笔下“华老栓”、“阿Q”、孔乙己等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要讲鲁迅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懂得做人与作文之间的关系,也使学生懂得,当个人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直面惨淡的人生时,艺术才具有生命力,作品才会不朽。
(二)加强阅读,积累写作语言
当然,在读好课本的前提下学生还应围绕写作主题查阅相关的文章,仔细阅读,做好读书笔记,背诵一些精彩的句子和段落。比如写到人生的豁达,我们自然地可以想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写到对美的感受追求,我们可以想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写到对故乡的深情,我们更可以想到“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将这些精彩段落巧妙地融入习作中,必定会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我们来看一段学生习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生命诚可贵,当一个人驻足观赏自己的夕阳人生时,是否一定会感慨“只是近黄昏”呢?非也,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都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写照,他们虽然已风烛残年,却仍期望为国扫尽狼烟,就像那日暮的残阳,在黑暗即将吞噬大地之前迸发出如血的圣光。他们的赤胆忠心将永远不会被历史长河所湮没。因为残阳永远和血一样,奔腾不息。
这段文字主要是化用了读过的古典诗句,这些诗句一来言简意丰,二来镶嵌在句子中正好可以强化思想情感的表达,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作者对这些句子是信手拈来,用起来是得心应手。这样的一段文字,读起来既有味道,又有文采,这还要归功于恰到好处的“引用”。
(三)读写结合,阅读助推写作
有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和审美感受后,可以采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读促写的形式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在被“六个譬如”那段优美的文字所陶醉的同时,更多的是被作者那对人生的思考所散发出来的哲学魅力所吸引,还有被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深情所感动。巴赫金说:“语言的沧桑变迁中可以发现语言使用者及其社会的沧桑变迁。”出于对作者的兴趣,学生积极地进行了课外阅读,并读了作者一系列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务虚笔记》等等都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过去、现在,还有作者那珍爱生命、体味人生的独特精神。在这阅读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从文本出发,在对话中探究、动态生成,完成了自我对话,实现了自我反思,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丰富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品格。例如有一位学生,在学了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之后,对于生命本身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他这样写道:
对于命运,我们应心存感激。我们总是对命运要得太多,要美貌,要金钱,要地位……而且总是不觉得够,倘若当我们遭遇不幸时,我们定会叹息命运不公,甚至会咒骂起命运来。殊不知应感谢命运所给予我们的一切,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该学生由史铁生的感谢生命本身推及到了感谢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人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的文章,它的立意来源于课文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有了作者自己的思考,而且在当今社会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
巴赫金说:“他人言语不但决定着表达的结束,而且还决定着表达的开端。”表达开头时,不得不考虑听者及其统觉背景。但是,一个表述不仅从四面八方受制于自己与可能的他人言语的关系,而且在他自己的整个流程中保持着与他人言语的联系,反映了他人言语。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关于该怎样活着的思索留给同学们很大的思考空间,从而使《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表述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种开始,是学生在自我对话过程中进行对话探究、动态生成的开始。实质上,“一切语言体裁都具有对话性,每一个表述中都充满了他人话语的回声”。巴赫金这句话是“以读促写”的一个最好的哲理总结。
可见,对于教材中的课文,要真正领悟文章的主旨,要多动脑,学着如何去思考社会,认识世界,这样你的认识水平才会提高,你的文章也才会有深度。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拓展另外一些话题,如“我与世博”、“我与母亲”、“我与单车”等。由于课文给了学生形象的启示,学生就联想到了自己实际的生活,写起来就不困难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的关系本来密切,而语文学科的学习本身是学生认识生活、接受前人经验的一部分来源,如果能真正发挥语文教材及语文学科的“源头活水”作用,将读写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会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助于写作的返璞归真。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也是对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三、 从模仿中创新,追求个性写作
在学生有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又有了一定文章构架能力的基础上,就要注重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个体特点,发掘学生的个性,抒发学生独特情感,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
(一)触发灵感,创新写法,培养个性化的思维和表达
学生有了大量的素材积累,通过模仿对文章写作也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候就需要创设情境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并鼓励学生寻找到适合的方法结构,把思想转换成文字。例如,可以创设多样化的争鸣渠道:课前演讲、辩论竞赛、时文鉴赏、时政针砭等开放的多样化的练笔手段,这种形式常常能形成百家争鸣之势,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触发写作灵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唤起他们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激情,并形成写作冲动。这样学生表达的欲望就呼之欲出。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决定是选择用“开门见山”式的开头,还是用“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的方法;是用“总分”的结构,还是用“片段组合”来安排材料;是用“画龙点睛”式结尾,还是用“设置玄念”的方法……引导学生从选材构思、结构安排、过渡照应、语言表达到标点符号、书写等各方面形成自己的个性,凸显亮点。
(二)加强联想和想象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有的学生有了灵感,有了技巧,为什么文章依然显得干瘪空洞?深究发现,他们大多就事论事,就物写物,就人写人。抒情的时候往往就是“多么难过啊”、“多么华丽啊”、“爱多么伟大啊”、“真感动啊”等概念化的词语,让人读了索然无味,更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想象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动力。因为一个写文章的高手,往往想象十分丰富,受到某一事物的触发,就会联想到许多相关的人和事,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脑中仿佛有活水源源而来,奔流不绝。对借以抒发的物,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本身的观察,还需要由物及人,由情写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意境才能跳离画面,有广度有深度,思想深刻,意境高远。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不能压制学生的奇思异想,而且要创设情景加以大力地培养,让他們的思想插上翅膀奋力地翱翔。使学生学会下笔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下笔时才能如行云流水,纵横驰骋。
(三)运用随笔,放飞心灵,鼓励个性化创作
这一阶段中,学生进行随笔创作时可自由发挥。每周两篇,一篇仍然可以是片段性的观察感悟思考;另一篇则只要达到高考要求800字,文体、题材可自由选择,但条件必须是原创。在每周的随笔鉴赏课中也采用“小组成员互批——推荐组内优秀随笔——教师复批——宣读张贴”的流程。这样教师能发现学生的才华,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亮点,学会欣赏自己。这样学生便能在随笔中找到自信,进行自由、快乐的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并走上富于个性的写作之路。
当然,正如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所说:“个性化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每个环节的教学都应满足个性解放的条件。如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搞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诸多限制;学生的个性只有植根于平等自由之沃土才能枝繁叶茂。”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创造更多宽松平等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徐飞.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0(6).
[3]黄厚江.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