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后研讨与练习灵动起来

2014-03-13徐振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期
关键词:程程研讨赏析

徐振

【摘要】每一位老师在讲授课后研讨与练习时,都采用同一种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在讲完基本内容以后,通过学生回答的方式或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共同解决课后疑难。这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限制着老师的思维,更有甚者,学生根本不再重视课后研讨与练习,忽视了其本身的重要性。

【摘要】课堂教学;注重;研讨与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多少年以来,基本上每一位老师在讲授课后研讨与练习时,都采用同一种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在讲完基本内容以后,通过学生回答的方式或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共同解决课后疑难。这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限制着老师的思维,更有甚者,学生根本不再重视课后研讨与练习,忽视了其本身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把“张扬学生个性,自主快乐生活”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我在课堂上更注重以丰富的课内外教材内容吸引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以开放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每当学生被平等的民主交流、新颖活泼的教法吸引时,我都会由衷的产生一种欣慰,同时受到一种鼓励。实践中的反思,使我认识到课程改革关注学习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结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机融合在一起。基于自己的这些想法,我及时调整思路,不仅注重课堂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能力的培养,更着眼于課后研讨与练习的打磨,使之灵动起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对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每课后至少有一题拓展性的练习。所谓拓展,其实是指从课内所学出发,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组歌》一课时,依据“散文诗”的特点,依据新课程倡导的“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的理念,我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题来设计教学环节“听读感知——美读感悟——品读欣赏——模仿创造”。

在“美读感悟”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努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贴近作者感情,锻炼联想能力,然后让学生自由展示,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诗中情韵用声音表达出来。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同学们有的是自读欣赏;有的是自己读同桌评;有的是四人小组合作,挑选《浪之歌》中的排比句,分读齐赏,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这时,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苗程程和张雨晴站起来,音乐声中,她们两个选取《雨之歌》中“我从湖中升起”这两段,竟运用类似二重唱式的方式进行朗读。苗程程先读,张雨晴在后轻和,声音的绝妙搭配,把纪伯伦诗中那种咏叹调式的浪漫和抒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苗程程说出两人的设计意图:“我的声音比较响亮一点,张雨晴声音又轻柔又细,我们在读中发现两人配合的效果比别的任何读法都能体现散文诗的抒情特点……”

当学生在美读中对课文有了深刻感悟后,我顺势插入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引导学生说:“你们的朗读,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讨论一下,这两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从诗中多个角度去赏析,并进行构思、阐释。在讨论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设法使学生能把握住两首诗中各自呈现的总体形象,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分析出诗中语义递进伸展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轻松多了。

在同学们的争相展示中,整节课清丽流畅地结束了。正当我为本节课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而兴奋不已时,一位随堂听课教师的一席话,让我开始了冷静反思。他说:“优美的音乐,抒情的语言,迷人的画面,真的感觉是在享受美,语文课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示。作为优秀生,这节课学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很多很多,可学困生呢?在享受了本节课之后,看客的身份消失了,其余的可能也就消失了。在优秀生踊跃发言的时候,老师是没时间关注他们的,同时老师也未作具体指导,让他们如何展示呢?而这些学生,是需要时时刻刻都受到关注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关注着每个学生,而今重新从批判思考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觉得离目标仍然有很多差距,仍需不断探索、提高。虽然70多人的大班级,确实给关注个体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但只要教师教育理念到位,虽不能让人人展示,但可以让人人思考,人人参与。因此,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再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他们勾画的多是优美的写景句。我在解决这些练习时,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安排他们来完成不同的练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因此在小组交流中,我也积极参与其中,把课后研讨练习根据不同的组别进行布置,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聆听,学会分享智慧,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缺少的东西,并请各小组长依据组员水平,进行协调,实现帮助,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有了老师的示范指导,有了同伴的交流碰撞,各层次学生都品评谁的感悟更到位,引导他们把感悟贴近文本。

为使这种“读中悟,悟中评,评中谈”形成习惯,到《端午的鸭蛋》时,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我通过介绍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自主把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比较赏析,在语言训练更进一层的同时,他们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平淡语句中蕴含的韵味和情致,仿写句子时也开始注重自然流利,而不只是追求运用一些典雅的词语来装饰自己。同时我由学生提出的两人语言风格异同比较的问题,鼓励学生去读两位大师的其他文章,达到让学生自觉阅读、提高能力的目的。

多年对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探索、实践、反思、提高,使我在自觉向“学习型”教师转型的同时,在乐学、善学方面也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前,我们总是让“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折磨学生和自己,而今,“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我走进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课前预习,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走入文本,创设“过程评改课”,让他们从不同的“尺子”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想学、乐学、爱学,学习成为主动性的行为后,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课后研讨与练习是一节课内容的投射和补充,其重要性不可或缺。个人认为,我们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重视课后研讨与练习,不再囿于成见,让课后研讨与练习灵动起来,成为课堂教学的活水之源。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程程研讨赏析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程程的心愿
四季的风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人生中10件无能为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