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
2014-03-13唐旭设
唐旭设
【摘要】字理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让学生对字词义的理解更为透彻,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感染力。本文从字理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两个方面作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字理分析;初中语文教学;情感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汉字都是有生命的,每一个偏旁部首都有意义,而且汉字千变万化,有着多样化的表意。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运用字理分析,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字理分析教学法”就是运用字理的讲解,让学生对汉字的间架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加深记忆。因此,语文课上我们不妨和学生一起“说文解字”。
一、字理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在识字教学或者是字义区分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字理分析法”,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培训部任教研员的黄亢美既注重宏观理论研究,又深入教学实践;不但讲学“实”、“新”、“趣”、“活”,对字理分析比较透彻。
(一)分析字形结构明字理
分析字形结构,可以明确字词的形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循序渐进式,最初学习独体结构字(象形字),可以根据“象形”义,给学生简单介绍,字形像图画一样。如“象、鸟、山、雨”等等,都是比较简单。进而学习会意字,就有偏旁结构的意义渗入;或者是把独体字结合在一起,有了更多的意义包含在其中。
(二)比较形近部首明字义
分析字理时,会发现很多的字也是有“姓氏”的,偏旁相同的汉字几乎就是“一家人”。字理分析时要仔细分析偏旁结构,分清“邻居”和“近亲”的关系,可以了解字义。可以归类总结,如“木”字旁结构的字,大多与“木质”有关,“氵”偏旁的字大多与“水”有关。经过分析整理,汉字也可以站站队,排排坐。黄亢美在《活用汉字三千,人生风光百年》中就有归纳: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形旁时变写为四点底“灬”,就能自觉地析解“煮” 、“烈” 、“烹” 、“照”、“熬” 等字的形义。
(三)多媒体展示加深印象
字理分析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现在有了更快捷的辅助手段。多媒体可以随时打开,找出汉字造字的源头,象形字可以展示出汉字演变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识记。形近字也可以根据字理分析来区别。如“即”和“既”。“即”读jí,动作还没有完成,到,开始的意思;本意是一个人正要去吃饭的动作。“既”读jì,动作已经完成;本义是一个人吃过饭后要离开的样子。《说文》中解释为:“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可在大屏幕上展示会意字的图解,学生可以更明白的理解二者的区别。
二、字理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字理分析让识字更有趣味性
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语文老师在识字教学时,只是“横平竖直”的把字体结构教给学生,学生就感受不到汉字的生命力,学习起来就没有感情。因此课堂上,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去“探秘”。
如在一次做题的时候,学生对“好高骛远”和“趋之若鹜”中的两个wù字分不清楚。我在区分这两个字的时候就运用了“字理分析法”。“骛”和“鹜”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马”一个是“鸟”。“好高骛远”意为: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骛”像“马”一样跑得那么快去“追求”。“趋之若鹜”本义是像野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鹜”为“野鸭子”,故而应该为“鸟”。这样,学生对这两个词再不会混淆了,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古代劳动人民造字的时候,已经赋予了汉字的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带着“使命”诞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究“字理”,明晰字义,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二)字理分析让学生理解更透彻
汉字的偏旁结构并非随意组合,在结合之初已经具备了符号的意义。无论哪种造字法,字理意义都是深刻而有趣的。象形字最直观形象,但是老师们如果不是研究古汉语,对象形字的“前身”了解得就不够。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推广,很方便地可以调出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的古汉语字形。会意字更有趣,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造出了汉字。会意字可以表示出更多抽象的意思,“字理分析”的时候也是最有意思的。比如“小土——尘,小大——尖”,“人”靠在木头上就是“休”。更有意思的是叠罗汉式的会意字,如“三人——众”、“三木——森”等等。这都是很简单的例子,只要在识字之初,教给学生其意义所在,学生一定会理解得更透彻。
当然,有些汉字因为简化,其意义仅从简体字上体现的不大明显,如“只”其繁体字为“隻”与之相对的“双”其繁体字为“雙”,只有还原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意义。
(三)字理分析有利情感教育渗透
学生和老师一起拆字的时候,不仅能够快速识记字词,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能够感受到汉字的博大内涵,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字的敬畏和喜爱。在学习《论语十则》的时候,有个重点生字“愠”字解释为“生气、发怒。”提醒同学记住偏旁是“忄”,一般为怒从“心”生。由此又联想到“ 忆、忏、怀、忧、怖、怕、怯、恨、恼、悦等,都是一种情绪。由此积累“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以及“愠”的写法。学生对这些“忄”旁的字都会写,但是从没有集中在一起审视一番,故而有“恍然大悟”的神情。老师在点燃起学生的兴趣点以后,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对汉字字理的分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最容易考察默写,并解釋“罔”。“罔”读音为wǎng,最早通“网”此处引申为“迷惑”。从“冂”部,关闭在“冂”里,“亡失方向”即为“迷惑”。此时可以即兴加一点比较简单的拆字游戏,便于学生对字理的理解。如展示一副拆字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此联巧妙在不但能拆字,意义还能相通。一时之间引发了学生拆字的兴趣。
三、结语
学生对汉字只知道读写,没想到里面还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对文字学习的热情剧增,爱上拆字游戏,爱上文字。一石可激千层浪,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能有意识的运用“字理分析”,那么学习的效果当然就会很好。
参考文献
[1]黄亢美.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D].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
[2]黄亢美.活用汉字三千,人生风光百年[J].小学教育,2008(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