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2014-03-13廖小宁
廖小宁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唱独角戏,忙于释字译句,勤于讲解语法,累于肢解课文;学生成“容器”,被动接收,机械记录,死记硬背。结果是教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叫苦连天。那么,该如何走出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子读书法》)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正是古人学习文言文方法的精髓,它告诉我们诵读是学好文言文最为简捷的途径,诵读必须与思考相结合。笔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吸收古人学习文言文方法精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条文言文诵读教学法:以诵读为主线,依据“以读促思,以思促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依照“读准字词、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的顺序,努力将文言文的“言”和“文”融合于读与思的教学中。因略有所得,此作交流。
这种诵读教学法,步骤大致分四步完成,篇幅长的课文需要几课时完成。下面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作具体说明。
一、试读:初知大略,重在读准字音
1.精心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遍,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力求读准每个字词。
(2)给文中重难点字词注音,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其意思。
(3)结合注释,朗读课文,找出读不懂的字词,画出读不懂的句子,试着给课文划分朗读停顿。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出示多媒体,检查预习题(2),为小组朗读打好基础。
4.以四人为一小组,组中交流朗读,互相纠正,合作探究,结合预习题,力求读准每个字。
5.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指名学生展示朗读课文,开展互评,力求读准每个字。
6.学生齐读。
【设计说明:试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事实上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学生读准字音的过程,也就是理解字词的过程。字词理解了,就能初知大略了。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质量的预习是重要保证。读准字音看似利用注解和工具书的基本功,但如果指导得法,就可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融合在探究怎样读中解决。如本文预习,要求学生对“邹忌修八尺有余”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的“有”进行注音,学生通过注音,不仅理解了“有”通“又”,而且对初二已学课文起到复习作用,加深了通假字的理解。又如学生对“朝( )服衣冠、于是入朝( )见威王、皆朝( )于齐”中的“朝”进行注音后,就能理解“朝”的一词多义。】
二、研读:心维其义,重在读准停顿
1.举例说明朗读停顿划分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讲授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方法。确定句中停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如:而/形貌昳丽。(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要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臣之客/欲有求于臣。(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如:今/齐地方千里。(5)“也” “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6)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如:客从外来,与/坐谈。(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9)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本环节教学片断:
师: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该怎样划分朗读停顿?
(给足时间学生思考,教师巡视检查,如果学生划分对就请说理由,如果学生一片迷茫,就做以下启发。)
师:这句话可以变化为两句话,谁来扩写?(教师要留白,让学生练习)
生1:邹忌讽齐王,(邹忌)纳谏
生2:不是这样的,应该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师:“纳谏”前面省略了“齐王”,朗读时怎样体现呢?
生:读到“纳谏”两字时先略停顿再继续朗读。
师:请学生来划分朗读停顿。
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利用注释、工具书,在理解字词句意的基础上,对预习时划分的停顿进行朗读。采取边读边质疑,画出疑难处(教师巡视,查看划分进展)。
3.小组合作,交流朗读停顿划分,组内解决释疑难字句,组内不能解决的交全班讨论解决。(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巡视,或检查,或帮助释疑,或鼓励人人参与。)
4.教师让学生提出小组中不能理解的字词及句子,师生共同释疑。
5.小组派代表进行朗读展示,师生评议朗读停顿是否划分正确。
【设计说明:“句讀之不通,而欲从事于九丘之书,真可谓千载笑端矣。”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如是说。可见,学习古文分清停顿很重要。学生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就要求对字词句有个正确的理解。因此,学生划分句子停顿的过程,就是探究理解字词句意的过程。如:“今齐地方千里”,当学生画出“今/齐地/方千里”时,就对“地方”这个古今异义词有了理解;再如,根据“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的知识,学生对“客从外来,与坐谈”一句画出“客从外来,与/坐谈”后,就理解了“与”字前面省略了“邹忌”而后面省略了“之(代‘客)”。这样通过探究获得了知识,既解决了句子翻译,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感,这个知识生成过程所产生的效果是非传统的“灌输”教学所能及的!将文言文的“言”自然地渗透在诵读中,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心维其义,循环反复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理解由浅入深的过程。课堂上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画,合作探究,展示朗读,互相质疑,适时激励,让学生品尝到思索探究中的喜悦。】
三、品读: 想象入境, 重在读出语气
1.读法指点。
朗读时要依据课文中不同语言环境,不同人物在身份、地位、心理、性格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确定朗读的语气,才能再现故事现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2.走进文本。
(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朗读语气。在朗读中加深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文字所呈现的画面,使自己进入故事中人物的角色,生动地读出画面,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说话的语气,比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环节,三问三答,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小组中要讨论出该用怎样的朗读语气,并进行角色朗读展示。
(2)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展示朗读,重点展示三个片断:三问三答,齐王三赏,朝廷三变。
这一环节中,当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朗读语气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
教学片断——探讨“三问三答”朗读语气:
师:邹忌三次问话,虽然意思相同,但句子结构不同,请反复诵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说说其不同处。
生:我发现邹忌对妻说的要长些,后两句对妾和客说的句子要短些。
师:说得很好,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那么,意思相同,长的句子与短的句子,在说话语气上有什么区别呢?比如“你走得快点啊”“快啊”,语气有什么不同?
生:句子长些,可以表示舒缓的语气,比较客气。句子短些,语气比较急促,带有命令,有点生硬。
师:说得精彩,那么请你说说邹忌的三次问话,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呢?
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句子稍长,要用舒缓的语气读,读出温和,读出不自信。“吾孰与徐公美?”这句句子稍短,要用急促的语气读,读出严肃;“我与徐公孰美?”这句将“孰”字放在后面了,朗读停顿的重音在后面了,似乎邹忌就在说自己美,客人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要用急促的语气读,读出严肃,读出自得和傲慢。
师:非常棒!请坐。邹忌后来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的回答,什么都说邹忌美,原因是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生:(齐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师:既然这三个人的身份、立场、心理不同,那么,他们回答时的语气就应该有区别,该怎样把握朗读的语气呢?
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先赞美,后反问,应读出妻子对丈夫的深情赞美无限爱怜的语气。“徐公何能及君也?”没有赞美,直接反问说答案,说明妾怕多说失言,要读出因地位低,语气中含有畏惧含有拘束之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人没有用反问句,语气平直,是为了应付邹忌,达到帮他办事的目的,所以要读出讨好巴结奉承的语气。
师:如果要在这三句话前加个语气词,你觉得该怎样加呢?
生:“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哦!徐公何能及君也?”“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齐读:“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哦!徐公何能及君也?”“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上三个片断朗读比赛,全班同学做评点。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将朗读与思考相结合,特别是与想象入境相结合,就能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难以用词语表达然而又流淌于字里行间的微妙之处,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葉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别林斯基也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入境,用活灵活现的语气,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有声有色世界。】
四、美读:披文入情 ,重在读出情感
1.美读作品:走进作者、作品情感世界。
(1)感动自我美读。
师:同学们,要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只有自己走进作品世界,用心把握作者、作品的思想情感,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设身处地地注入情感,才能达到心中有情,声中有情,感动自己,然后感动别人。
师:请同学们想象入境,要求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2)展示美读:学生自选片段美读,学生点评,教师补充点评。
2.个性解读:放飞心灵,感悟作品。
请自读课文,注意文章中涉及两个主要人物:邹忌和齐王。这两个人物都受到后人的赞赏,请自选一个,给他写一段颁奖词,字数在100字左右。然后饱含感情地上讲台美读。
【设计说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都包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进入故事情境,才能领会文章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的心灵,达到“披文入情”。本课时学生经过读准字音,感知了情感;经过读准节奏,萌发了情感;经过读出语气,滋长了情感。此时,课堂情感波浪涌动,教师就可顺势将教学推向高潮:引导学生披情入文,感情美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让学生在美读中体味情感,抒发情感。当学生的情感波浪与作者的情感波浪产生和谐共振时,学生就会体验到美读的快乐。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个性解读,在探究中收获自己的感悟:或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或对写作特色的理解,或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等。】
朱熹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有这样的论述:“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总之,诵读是学习古文的好途径。本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的串讲灌输模式,采取以学生诵读为主线,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于自主、探究、合作,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于诵读、积累、感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它注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它既着眼于整体感知,又注重于积累感悟,通过试读、研读、品读、美读四个环节,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读思交织,文言相融,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实践证明,诵读教学法是古文教学的好途径。
(编辑:毕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