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中国新对策

2014-03-13尹艳林博士

国际贸易 2014年1期
关键词:价值链全球化

尹艳林 博士

经 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日益跨越国界,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是跨国公司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组织生产和开拓市场的必然结果。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2008 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国际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但没有改变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和蔓延持续,经济全球化呈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本文试图对这种新趋势与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作一探讨,供研究参考。

一、经济全球化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以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全球配置为基础。以此为依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新趋势,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概括。

(一)科技进步趋势

1.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技术革命。虽然现在对即将产生的技术革命到底是什么尚无一致看法,但基本的共识是,新的科技革命正在酝酿之中,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

事实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加大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和推动产业化进程,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2011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为2570 亿美元,是2004 年的6.6 倍。2006—2011 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机能力分别年均增长58%和26%,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分别年均增长17%和27%。

从具体行业看,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已分别成为全球专利申请增幅最快和最多的领域。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革命三大变革将改变21 世纪。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新进展,生物、材料等领域也在酝酿不少有重要潜力的新技术。3D打印、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技术成为研发热点,页岩气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2.美国产生页岩气革命

能源是经济的动力之源,能源技术如果取得突破,将对经济产生广泛影响,从而也影响到经济全球化趋势。2013 年9 月,国际能源战略研究机构、著名跨国石油公司总裁和石油产业专家等近300 人在突尼斯开会,就全球页岩气与页岩油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认为页岩气、油将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改版全球能源地图,影响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

由于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取得突破,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实现革命性进展,页岩气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美国页岩气开发投资迅速增加,页岩气的开采进入快速发展期。现在预计显示,到2030 年美国将成为燃气能源出口国,并将明显改变目前能源出口国排序。页岩石不仅包含气体,同样也含有油。业内专家预计,到2030 年美国气态能源可能达到自给自足。

页岩气的开发已经或正在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也正在改变美国与阿拉伯国家、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俄罗斯曾为美国提供了其基本需求天然气的40%以上。由于美国国内页岩气产量增加,世界能源巨头之一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2010 年放弃了投资300 亿美元开发巴伦支海的什托克曼天然气田的计划。沙特阿拉伯与其他中东产气国正在积极寻找除美国以外的欧洲与亚洲买家。欧洲已全面启动了新能源规划工作。页岩气的开采使天然气发电厂运营遇到挑战。有报道称,欧洲天然气使用率在2011 年下降33%,2012年下降42%,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已在法国关闭了3 家天然气发电厂。

(二)生产方式变革趋势

概括来说,呈现出“三个融合,三种趋势”。

1.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相融合,呈现生产个性化、分散化增加趋势

随着信息等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 打印等数字化制造使生产流程变短、特殊劳动技能要求降低、个性化生产成本下降、个性化设计和生产更加容易,加上信息网络的覆盖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可以激发出更多的个性化需求。

为更快响应市场需求,企业会更多选择在消费地进行制造,个性化、分散化生产的情况会增加。靠近市场需求的就地生产,主要集中在个性化需求突出的生活资料领域。这种趋势将使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方向,对地区产业格局逐步产生深刻影响。

2.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出现能源利用网络化趋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分散式生产、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能源互联网和将传统的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等,将重新塑造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在诱发一系列技术创新浪潮的同时,将导致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从而使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彻底重构,对世界发展将产生革命性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革命的命题,这正是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趋势的积极回应。

金融危机、高涨的能源价格、严峻的环境问题,使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生产形态面临愈来愈多的制约,而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结合,使新一轮工业革命具备了现实基础。这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即将到来的时代里,我们周围的每一栋建筑将变成收集风能和太阳能的小型发电厂,数亿人在自己家里、办公室和工厂里生产自己的绿色能源,并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共享。这就是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相结合,前一半已完成,另一半则刚刚开始。

如果将能源利用方式作为工业社会的基础的话,利用方式的变革,也就会带来工业社会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化,即蒸汽机革命,产生了纺织、煤炭等工业。第二次是电能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而石油为内燃机的出现提供了有效的动力来源,电能的普遍应用与内燃机的发明,又促进了新交通工具及新通信手段等方面的巨大进步,形成了以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四大支柱产业。人类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深远地影响着居民、企业、行业和国家行为。如果现在这次是可再生能源的网络化利用,那么就可以把这种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叫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是进入互联网能源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分散式生产、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能源互联网和将传统的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等,将重新塑造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在诱发一系列技术创新浪潮的同时,将导致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从而使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彻底重构,对世界发展将产生革命性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革命的命题,这正是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趋势的积极回应。

3.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呈现二、三产业界线模糊化趋势

由于制造业的生产制造主要由高效率、高智能的新型装备完成,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制造业的主要业态。随着服务业活动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制造业的主要就业群体将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持的专业人士,制造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将是研发、设计、IT、物流和市场营销等;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对市场需求迅速作出反应,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更为深度的融合,包括空间上更为集中,以及二、三产业的界线模糊化,制造业越来越像服务业。现在,工业化生产与生产性服务搅在一起,很难分开。

(三)生产布局调整趋势

1.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趋势

所谓“全球价值链”,是指当商品的产品设计、原材料提供、中间品生产与组装、成品销售、回收等所有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后,形成的覆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生产网络。在全球价值链的每个生产环节上,附加值被不断地创造、累加,并通过该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就是说,生产在全球分布,不再是产业间的分布即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的分布,而是产业内分布即同一产业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形成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这种全球价值链化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深化的必然产物。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参与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价值链,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成为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大国,正在成为服务外包的重要接包国。在一定意义上,经济全球化趋势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趋势。

全球贸易分工的模式由产品间的分工转向了产品内部的分工,各个国家更多地关注产品价值链某个环节,而不是某个产品。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和生产方式的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越来越清晰。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国际分工发展正在由以国家为主导的产业分工向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内分工转变的结果。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特征尤为明显,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化生产,将各国作为生产车间在全球范围进行产业布局,将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生产和服务环节分布在不同国家,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由传统的“国际贸易网络”转变为“全球生产网络”,跨国公司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将全球资源整合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形成一个基于分工网络的共同利益。2010 年,跨国公司全球生产16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 的1/4,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的产值约占全球GDP 的10%以上,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3。

近年来,在通讯、运输成本下降和制度创新的带动下,各种产品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各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重组,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趋势的表现,就如iPhone5 是美国苹果公司产品,但它的半导体是德国的,存储卡是日本的,屏幕板、按键板是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的,而组装又在中国进行。那么iPhone5 手机到底是哪里生产的呢?只能说是加州设计、中国组装、世界制造。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入调整,国际分工体系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全球价值链面临重塑。

2.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

近来,一些美国企业相继将海外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或在美国投资兴建新厂。英特尔公司表示将把技术最先进的工厂开设在美国本土。苹果公司也将开始在美国制造Macs 电脑产品。现在,有学者对这个命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个案,有的认为是趋势。笔者认为,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背景,深刻探究,如果是回流的话,缘由何在,能否回流。

从背景来看,首先是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失业问题突出,急需增加就业,而再工业化是增加工人就业的最快最好办法。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明确表示,要“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福特公司宣布,从2014 年年底起将在俄亥俄州组装2.0 升Eco-Boost 引擎,以供应北美市场。到2015 年该工厂全部投产时,将新增450 个就业岗位。目前,该款发动机在西班牙生产。供应北美的该款发动机的组装线回流之后,西班牙工厂将专供欧洲市场,同时为俄亥俄州的工厂供应部件。

其次,从全球价值链分析,技术进步和创新仍控制在主要发达国家,部分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制造业回流有所加快。一些专家认为,几十年来,美国制造业在外包上走得太远了,美国制造业的回流,是对以往过度外包的一种“纠偏”。回流,意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国内转移,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本土建设工厂,取代在海外建厂或采购的计划。这并不意味着在海外的工厂将会关门。

再次,政府态度变化。美国政府的第一要务就是使美国成为吸引新的就业岗位和制造业的国家。在美国就业岗位向国外流失10 多年之后,过去3 年来,美国制造业新增了50 多万个本土工作岗位。“下一个制造业革命”成为美国要抢各国(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达占的制高点。

至于能否回流,一要看人工成本的变化。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开始出现变化,亚洲国家劳工成本上升,特别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有关专家甚至称已接近美国水准。而美国工资水平近些年不仅没有上升,反而略降。原来将美国制造业推到国外的劳工成本竞争劣势逐渐缓解。

二要看物流成本。对于制造业的成本来讲,人工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交通运输、供应链管理方面,尤其是质量监督方面,都是应当考虑的因素。对于不同的商品来说,各种要素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那些人工成本占比较小,同时物流费用又较高的商品,可能受到中国工人待遇提高的刺激,将生产地转移到欧美发达地区,以获得与市场更为接近的优势。有研究认为,工人工资只占企业总成本的2%以下,在美国设厂可以将产品更快地交到消费者手中,可以为公司节省大约30%的物流费用。

三要看能源成本。在页岩气革命之下,美国相对其他国家出现了明显的能源成本优势。美国天然气价格比欧洲和亚洲都要低,近两年来,这种价格差距越来越大,目前美国天然气价格只有亚洲平均水平的1/4 ~1/3,便宜的能源降低了制造业成本,增强了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对化工、基础金属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回流更为有利。

四要看制度环境变化。许多美国制造业企业在20 世纪末将生产外包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除了出于人力成本的考虑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严格的环保法律、较重的税负,以及强大的工会势力。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制造业低迷导致失业率高企,美国工会势力大为减弱,美国制造业经营环境开始改善,有利于吸引美国公司转回海外业务。

以上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美国制造业回流本土。据调查,有14%的美国公司已将部分制造业移回本土,有1/3 的公司正在积极考虑。有预计认为,未来几年内,制造业会继续以略快于整体经济的速度增长。制造业的就业增长机会仍然看好,这与2001—2007 年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3.服务业全球化趋势

有三种情况表明这种趋势:一是当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2/3 左右流向服务业。二是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将同一产品生产活动中的某一工序、零部件分包给发展中国家企业,使接包企业迅速在中间产品生产和服务环节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若干新产业。目前,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主要涉及软件、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电子信息产业,设计、研发、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中心、呼叫中心、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动漫游戏、影视等文化创意产业。三是根据经合组织提供的数据,全球货物贸易的66%以上是中间品贸易,而在服务贸易中,该比例高达70%。

原因在于,本轮服务业的兴起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与传统服务贸易拓展有着本质区别。传统服务业受制于人,人员流动受地域约束,人出不去,业务也就无法开展,服务贸易化程度就较低。现代服务业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主,以互联网为手段,服务提供不受地域和人员流动限制,服务业的可贸易性大幅度提高。比如,智能眼镜,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让用户将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与计算机所提供的数据相结合,从而得到最优化视觉效果。这样一种可穿戴设备,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如当用户抬头仰望天空时,屏幕上就会出现天气预报信息等,并有指路、社交网络等服务功能。这类全新的服务方式,以及互联网金融、4G 等新概念,将改变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也越来越使服务业超越区域、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四)国际贸易体制变革趋势

全球贸易体制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谈判议题的多元化,又有区域合作的多元化,还有协定方式的多元化。

1.谈判议题多元化

从21 世纪头10 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对全球经济的关注重点已经不是传统货物和服务贸易等多边规则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问题,而是诸如气候、环境与贸易、全球经济信息化与贸易等充满挑战性的新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逐步形成,除了商品贸易外,市场开放度、国际投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政府补贴、劳工政策以及基础设施供给等各方面的标准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传统贸易自由化议题的WTO 多哈议程谈判停滞不前。

2.区域合作多元化

区域贸易安排呈现并进格局,规则标准各异、路径选择不同。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了自由贸易区谈判步伐,以赢得在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更加主动的地位。美国目前正在太平洋地区极力推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美欧已启动“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TTIP)谈判。另外,欧盟和日本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针对美、欧、日三大主要经济体竞相谋划建立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的强劲势头,亚洲国家也不甘落后。东盟十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已同意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RCEP)谈判,预定2015 年年底完成谈判。以上任何一个自由贸易区如能按期谈妥建成,都将对全球贸易格局演化产生深远影响。TPP 谈判参加国的GDP 总和将达到26 万亿~27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 总和的40%,贸易额也将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3 左右。美欧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一半,美欧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额分别占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的30%和40%,TTIP 从一开始就宣布是一个宏伟、全面和高标准的贸易和投资协定,要达成进一步开放市场、促进投资、消除关税和非贸易壁垒、统一监管标准等八大目标。RCEP 建成后将覆盖大约30亿人口,区内经济总量接近20 万亿美元。RCEP 将覆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争端解决机制、经济和技术合作、原产地原则和海关合作等领域内容。

目前中国很多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国际化经验不足,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有限。我们是从第一要素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来发展经济,但随着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汇率的提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等,使传统的从事低价值加工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一方面,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价值链中不能再扮演加工组装的分工角色;另一方面,价值链两端又有着进入壁垒,阻碍企业进入。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形成了研发和营销“两头在外”的模式,再加上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过短,对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的风险加大。

3.协定方式多元化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极力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国际规则重构。一是积极推动两个超大规模的排他性自由贸易区谈判,即TPP 和TTIP,试图打造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范本。欧盟和美国将一起制定全球标准,在投资、政府采购、非关税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环境与就业、竞争性政策、国有企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贸易标准。二是于2012 年4 月发布了《双边投资协定2012 范本》 (BIT2012),除了包括投资待遇的最低标准、最惠国待遇、征收、转移、代位、损失补偿、投资争端解决等传统内容,还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国有企业、劳工、环境、业绩要求等新条款,试图打造高标准的投资自由化的范本。三是主导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包括全面给予外资国民待遇、所有服务部门均需对外资一视同仁,试图打造高标准的服务贸易开放的范本。

二、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在全球价值链中两头受压

联合国贸发会议《2013 世界投资报告——全球价值链:促进发展的投资与贸易》报告,披露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现状。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为59%,位列全球第11 位,排行榜前几位分别为新加坡、比利时、荷兰和英国,他们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率在76%至82%之间不等。此外,中国国内附加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0%,低于俄罗斯、印度、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在全球排名前25 位的出口经济体中仅位列第12 位。

目前中国很多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国际化经验不足,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有限。我们是从第一要素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来发展经济,但随着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汇率的提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等,使传统的从事低价值加工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一方面,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价值链中不能再扮演加工组装的分工角色;另一方面,价值链两端又有着进入壁垒,阻碍企业进入。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形成了研发和营销“两头在外”的模式,再加上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过短,对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的风险加大。我国很多领域的政策仍停留在传统的WTO 多边贸易框架体制下,银行、证券、保险、电信等行业在上一轮加入WTO 谈判时仍保留有许多限制外资准入的措施,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竞争和新一轮区域自由贸易格局演变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着其收益。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组装苹果手机所获利润仅占整机利润的1.8%,ipad 更低至1.6%,绝大部分利润最终流向居价值链上游的美国苹果公司。其实,这种状况绝非个例。据测算,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中,仅有不到一半是源自本国的贸易增加值创造,出口的每1 美元中,只有不到50 美分真正流入我国企业。

(二)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较多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及行业越来越广,涉及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欧美对华贸易的壁垒也越筑越高。中欧光伏案反映出欧盟与中国在某些具有较高附加值产品上的竞争趋于激烈,在法规架构或政府采购等基本原则上存在分歧。

技术壁垒成为美国贸易保护重要手段。近年来,美国对华发起贸易壁垒的手段不断升级,不仅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灰色区域”筑起合法性的壁垒,而且出现了向高附加值产品蔓延的趋势,技术壁垒已经成为美国限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重要手段。为限制中国贸易品流入,美国频繁使用“337 调查”中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来制裁中国输美产品。美国提高了对华贸易保护的隐蔽性,并向新能源和高科技产品领域拓展。去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发起了9 项“337 调查”,其中3 项涉及手机电子产品。

美国还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或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试图利用知识产权和“国家安全”等非关税措施提高对华贸易壁垒。中兴和华为的案例,已足以说明其保护手段的隐蔽性。美国的高科技贸易壁垒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的出口能力。

(三)面临欧美对华贸易壁垒新形势

如果美国的TTIP 和TPP“两洋”战略得到实现,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和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美联手走向市场一体化,这对中国出口、投资和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该协议可能筑起的新贸易壁垒,将远远大于欧美对中国单个产品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的影响。如果欧美之间享受零关税或者低关税,各自产品在对方市场上就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中国同样的出口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后在价格方面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如果欧美统一产品、行业规则和标准,中国产品如达不到欧美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要求,可能连欧美市场的大门都难以进入。面对这种趋势和影响,我国如不积极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形成高标准规则的适应能力,就有可能被边缘化。

回顾中国历史,19 世纪中期的全球化与20 世纪后期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中国处于全球化的边缘,由此中国国运衰败,国家由盛而衰;后者中国处于全球化的中心,由此中国进入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显然,目前中国又处于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必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三、中国的新对策

我国改革开放35 年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成功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快速起飞。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为我国应对新的挑战指明了方向。概括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应该着力落实好以下五项新举措。

(一)坚定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注重制度建设和规则保障,将是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特征。现代竞争是规划、制度的竞争,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能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占据主动。面对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多边、区域、双边贸易体制谈判,努力实现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接受者向参与者、制定者转变,推动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要继续维护以WTO 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快推动形成以周边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继续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入发展,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积极推动RCEP、中韩、中澳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对TPP持开放包容态度,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二)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这是新形势下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试验区将主要在负面清单管理、准入前国民待遇、境内关外、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开放、金融创新、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多个领域进行探索。这将为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包括外资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率先试行利率市场化,推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建立促进投资、贸易、金融便利化的体制、机制,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今后几年内,国家还应在试点基础上,选择几个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区或自由贸易港区,为全面改革国内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方式,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模式,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施向西开放战略

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亮点。这既是在地域上从沿海率先开放到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需要,也是解决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市场多元化,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我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开展经贸合作具有良好历史传统,经济互补性强,具有较好合作基础。同时,该地区历经政治经济变革,局势日趋稳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向西开放,将着力提升贸易规模和层次,着力发展服务贸易、科技合作、能源合作,着力发展双向投资。要发挥好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作为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作用。推进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进一步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这是中央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是推进向西开放的重要抓手。要按照“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要重点抓好战略规划制定,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间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扩大在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投资合作。积极探讨地区融资领域合作,建立开发性银行等金融合作机制,推动离岸贸易等其他金融合作,推动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加强海关、交通运输、出入境检验检疫、信息交流等功能领域合作,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区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本地区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五)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是中央提出的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构想。中国同东盟关系是我国周边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东盟国家同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同处深化地区合作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深化合作有着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全面发展,到2020 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 万亿美元。要依托双边互信,鼓励相关企业在东南亚建设投资,促进直接投资、货币流通,不断提升自由贸易区的开放水平。要重视海上全领域合作,优先发展海上互联互通,开启海上交通线的旅游功能。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与域内外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一道,共同合作,相互补充,动员更多资金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

猜你喜欢

价值链全球化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新旧全球化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全球化陷阱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