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次创新”与中国外贸转型升级

2014-09-14邓新波博士

国际贸易 2014年1期
关键词:外贸出口环节

邓新波 博士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复苏过程艰难曲折,外需持续低迷,我国出口增速下滑,外贸中低速增长常态化。同时,2012年中国外贸总额近3.9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0.5%,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预计很快成为第一位;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上升到11.2%,外贸发展遇到“天花板”问题。在此背景下,十八大提出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是我国外贸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期,美国学者布莱兹尼茨和莫里夫在深入调研我国企业创新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二次创新”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中国企业虽然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但在全球化过程中能紧跟全球技术前沿,改进应用前沿技术过程中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保证了中国企业能始终走在全球技术创新前沿的第一方阵,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技术支持。中国强大的“二次创新”能力是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过程中,直接面向全球市场形成的,既是对外开放的结果,也将推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本文将在介绍“二次创新”概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企业“二次创新”能力种类,提出利用“二次创新”能力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一、“二次创新”的主要观点

(一)“二次创新”的概念

“二次创新”是美国学者布莱兹尼茨和莫里夫在其著作《奔跑的红桃皇后:中国的政府、创新、全球化和经济增长》中提出的,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导致产业链细分和创新分工细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生产中自下而上形成的改进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包括整合创新、渐进式创新和工艺创新等,具体表现在产品组织、制造技术、物流管理、工艺设计、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改进与创新。作者用《爱丽丝漫游仙境记》中“不断奔跑的红桃皇后”比喻中国式创新,认为中国“不断在跑,尽管没有领跑,但总能跟住发达国家步伐,一直处于全球技术创新前沿的第一方阵”。这种“不断奔跑”的能力,即“二次创新”能力,使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也是中国保持制造优势,在全球分工中获得更多价值的关键所在。作者认为“二次创新是来自中国创新的真正威胁”。

(二)中国形成“二次创新”能力的原因

一是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政策和前景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政策稳定性不够,降低了企业承担高风险的能力和意愿,使风险较低的“二次创新”成为企业首选。二是在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更加倾向于引导企业从事低风险的创新活动。三是中国市场规模大,根据中国的特点和需求改进国外技术和产品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从风险与收益匹配的角度出发,企业更愿意从事“二次创新”活动。四是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创新模式不尽相同,发展出了不同种类的创新能力。例如,北京利用充足的研发资源和人力资源,创新注重产品的研发和试产,将大规模的量产外包给其他地区;上海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等产业上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能力;珠三角地区利用毗邻香港、对外开放早、吸引外资量大等优势,在优化生产环节和生产过程等加工制造环节上具有创新优势。

(三)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与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相悖

作者认为,中国政府在创新理念上追求自主创新和高科技创新,发布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鼓励创新的政策,但忽视了中国真正的创新优势。因此,这些创新政策往往与中国在生产和创新全球化过程中自下而上形成的“二次创新”优势背道而驰。具体表现在:一是政策支持的创新主体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代表中国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政策支持,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发挥。而国有企业创新激励不够,难以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二是政府掌控支持创新的经费、考核、监管等资源,对企业创新情况干预过多,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够,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潜力。三是中国政府企图通过组建合资公司、“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却强化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自主创新能力不升反降,还失去了市场,如汽车产业便是典型的例子。四是中国政府在创新标准的制定方面,由政府主导和参与标准制定的全过程,外国企业和外资公司被排除在外,不利于创新标准的改善和全球标准的统一。

二、中国外贸企业“二次创新”能力的表现

我国外贸企业直面国际市场,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形成了强大“二次创新”能力。表1列示了我们调研部分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组织生产能力

中国外贸企业中有大量的代工企业,这些企业处在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需要短时间内组织大量的人员进行生产。中国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员工超过100万,工厂遍布全国各地,能在数月内集结20万人到制定的地点进行生产,“这连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军方都无法实现”。

表1 部分企业“二次创新”能力一览表

(二)加工制造技术

中国企业具备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以及在加工制造过程中进行不断创新形成的创新能力。如富士康强调在制造过程中不断创新,截至2011年年底,集团全球专利申请累计10万余件,核准量达到4.7万件,连续7年名列中国专利申请总量及发明专利申请量前三。离开中国的加工制造能力,国际上最前沿的创新理念难以实现。

(三)改进、应用和再创新能力

中国一些高科技企业是在跟随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特点和自身的能力,进行应用、改进和再创新而达到新的高度。如华为在整合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研究新解决方案,更快、更好地改善既有产品、流程和服务,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联想从代工设计入手,紧跟全球IT行业的技术趋势,不断推进新产品,加强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商。

(四)商业模式创新

部分外贸平台企业,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创造新的盈利方式。如深圳的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看准了中小企业在外贸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外贸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进出口过程中的通关、物流、外汇、退税、贸易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此外,部分浙江中小民营企业,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合作研发、并购国外先进营销网络等方式来提升外贸竞争优势。

三、外贸企业利用“二次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外贸转型的紧迫性

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进入衰退期,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低迷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的出口增速下降。图1显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出口进入高速发展期,金融危机之前的五年(2002—2007年)出口年均复合增速为30.2%,金融危机之后的四年(2008—2012年)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降至9.4%。2012年和2013年前10个月出口增速进一步下降到7.9%和7.8%,外贸出口进入中低速发展的平台期。

近年来,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出口倍增”等出口战略,吸引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国际产业分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出口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此外,我国生产能耗量大,据测算,中国每消耗1吨标准煤的能源仅创造14000元人民币的GDP,单位GDP能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资源能源对我国外贸出口的约束越来越大。图2显示,我国出口占全球比例逐年递增,2012年达11.2%,连续四年均全球第一。在资源能源的约束下,随着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例的上升,容易遇到出口“天花板”问题。

在外需不振和国内资源能源约束下,如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养以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外贸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发挥企业“二次创新”能力,促进外贸转型升级,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利用“二次创新”促进外贸转型的两条路径

一条路径是,从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向研发设计环节转型,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如图3所示,外贸企业可以在跟随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从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做起,逐渐参与到研发设计中,最终形成自身的研发设计能力。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从OEM(代工)到ODM(参与设计)再到OBM(自主研发、自有品牌)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例如,联想从设计代工入手,紧随全球信息技术前沿,进行渐进性创新,成为全球个人电脑销量最大的制造商。

图1 我国进出口增速

另一条路径是,借助我国完备的产业基础和制造优势,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提升在加工制造环节的创新能力,巩固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这类企业通过制造环节上的“二次创新”,增强议价能力,提高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如图4所示,企业可在加工制造环节中加强创新,形成高端、独特的制造能力,将“微笑曲线”上移,实现转型升级。如苹果公司70%的零部件生产依赖富士康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技术,富士康的谈判能力增强,在代工中获得更多收益。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次创新”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审视了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对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我国创新能力和现状,纠正一味强调原始创新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外贸转型升级,促进出口增长,现实意义明显。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策上重视企业“二次创新”能力

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等多种形式。政府更加强调原始创新和新科技、新产品的发明,而企业的创新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创造利润为最终目的。因此,企业的“二次创新”往往不受政府重视。建议政府在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同时,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财税、金融等政策上支持企业自下而上的创新行为,注重培养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

图2 中国出口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

图3 外贸转型路径之一

图4 外贸转型路径之二

(二)利用外贸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外贸转型升级,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从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等高端环节转型,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附加值。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有利于中国外贸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从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新优势转变。建议利用好中国外贸企业强大的“二次创新”能力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三)在开放中提升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呈现水平化,创新呈现碎片化。企业必须有开放的眼光、全球的视角,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借鉴各种优秀的创新制度,学习各种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外贸出口环节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