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祭树活动探源及对蒙古文化的影响

2014-03-13朝黎明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神树榆树蒙古族

○朝黎明

(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生活造就了我国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蒙古族草原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图形文化特征。独特的生存方式、神秘的图腾崇拜、图形的审美习俗都与蒙古族的发展历程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不只是这些,后来还衍生出多种崇拜,比如:对大自然的崇拜,对天空(长生天)、对大地、对山川、河流、太阳等,还有对火、树木等等,衍生出多种祭祀活动,这些都表达了蒙古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祭树活动也称“尚神”、“尚喜”、“尚西,系蒙古语,汉语为“神树”的之意。一般会选择长在村边不远的形状奇特而古老的榆树,被认为是有神附着,具有灵气。

《蒙古秘史》[1]中最早记载了蒙古族的祭树习俗。书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曾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情形。他们在结为”安达”时,周围有高大的树木,他们绕蓬松茂树而舞。后来元朝初期“踏舞共扶携”等,都反映是以树为中心,呈现圆形队伍,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暗示人们祈盼“团圆”、团结”安达”而同心同德的追求。

祭树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萨满(蒙古族称为“博”)文化的起源。据说萨满大师通过与天神的对话,掌握一个人的命运。他在祭祀时,首先要祭拜一棵大树。因为天神降临凡间的时候不是直接下到地面,而是以榆树为落点下凡。“博”通过击鼓、吟唱,呼唤天神的到来,法式比较繁杂。主要用品、用具是蒙古族“博”用于祭神树的服饰、道具及法器。还有蒙古族群众用于祭祀神树的用品、用具等。

关于祭榆树习俗,我国东西部地区都很盛行。在吉林省郭尔罗斯有许多与萨满祖师的传说。例如,《达金道宝传说》、《敖特根的故事》中,都记载了祭树的习俗。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花镇东南的大金道宝坨子上,蒙古“博”们封一棵高大的榆树为“尚神毛都”(神树),并以此作为科尔沁、郭尔罗斯萨满祭祀浩布克泰神灵的地方。祭树习俗也和祭敖包有关,敖包多数选择石头和树枝建筑,与蒙古族的崇石、崇树的习俗密不可分。

郭尔罗斯地区的蒙古族群众一直传承着祭“尚神”的习俗。主要包含民间祭祀和萨满博祭祀两种形式,也有极少数喇嘛参与活动。前郭尔罗斯境内的分布区域主要在查干花、乌兰敖都、乌兰图嘎、东三家子、哈拉毛都等蒙古族聚居乡镇。

祭树活动开始时,人们通常是先将神树用五颜六色的布条装饰一新,然后举行仪式。仪式中,一位“尚神老人”带领众人向神树敬献供品,然后盘膝坐在神树下,男女老少围聚在周围,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各种奶食品,向“尚神老人”敬献。

在蒙古国,也一直沿袭着祭树的古老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有“父亲树”或者“母亲树”,人们到那里举行祭树活动,以求得人畜安定,生活美满。祭树时也要摆上奶食、奶酒以及摆盘,心中默默祷告,然后围着树木沿顺时针方向走三圈。

近几年,国内萨满祭“尚神”的活动比较少了,郭尔罗斯的蒙古“博”(萨满)大多是到前郭县查干花的达金道宝也译作“达吉道堡”举行祭祀活动。主要是摆放祭品、抛撒奶酒,绕树三周后颂赞词,祈求天神保佑。

早在清朝康熙5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祭树便成为当地的习俗。每年农历6月15日,在查木文化旅游节活动中,寺庙会组织前来祭拜的人们一同举行祭树活动,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哈达披在古树身上,一杯杯香浓的草原奶酒,一曲曲优美的草原赞歌,祈求风调雨顺、祈求绿满草原,同时感谢神灵对草原的眷顾、感谢上苍对百姓的绿色恩赐。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一棵近千年树龄的油松,被称为中国第一松——油松王。它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全身披裹着红色的挂袍,带着众人的祝愿和祈福,充满灵气。

在鄂托克前旗有一首传承、历百年而不衰的60棵榆树(吉拉海力苏)民歌,也是祭树活动的见证。“相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兵分两路跨黄河去征讨西夏,在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休息,这里居住着兄妹二人,他们为成吉思汗的部队将士和军马治病疗伤,后来病逝安葬于此。第二年这里长出了小榆树苗,并很快长成大树,从此这片草原上就有了树,成为将士和商贩们的休憩之地。很多人在树下休息时会梦见兄妹二人的托梦,祝福休憩的人心想事成、牲畜兴旺等等。人们认为这里有‘神’保护,榆树永远不能砍伐。从此人们在这里盖了个庙,让‘神灵’保佑这片水土,并有人买了绸缎,系在那棵最古老的榆树上。从此路过这里的人,都要祭拜老榆树。榆树名声大振,老榆树成为远近闻名的神树。”[2]现在,每年的五月初三,人们都会陆续来到这里,带着美酒、鲜奶、饼子、羊背子等聚集在一起,等候给榆树仙还愿或上布施。20多位穿着盛装的蒙古族主祭人员,率众叩拜最古老的榆树。熏香燃柏,泼洒食物,绕榆树洒白酒等一道道礼节成为一种文化,人们对“树”充满了敬仰之心。

古老的祭树习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说明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

在辽阔的草原上,高大茂盛的树木是连接天地人的重要载体。“博”通过击鼓呼唤让天神顺着高大的树木降临凡间,使人深信不疑;高大的树木枝叶茂盛,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也是祈求降福消灾、人畜兴旺的可靠保证;另外,在大家围着树木转圈走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同心圆,象征着同心同德的美好寓意。蒙古民众在围着树木行走祈福时是沿顺势针的方向行走,绝对不能走反了,在祭敖包、转法轮时也是如此。在蒙古国,即使是在进入大楼大厅时,如果有影壁的话,老一点的人也会不自觉地顺时针方向进出;这种习俗还体现在餐桌上,旋转门上。一般的中国人,在推动旋转门时会不自觉地逆向推进,而蒙古国的人们则恰恰相反,从左侧顺时推进,让我非常惊讶。这种文化的差异让我想到这也就是源自祭树中“同心同德”的影响吧?

在蒙古国,那些“父亲树”“母亲树”“兄弟姐妹”树为什么长盛不衰,总有人千里迢迢赶来祭拜,这与蒙古民族注重亲情,渴求从亲情中汲取力量有关:在“父亲树”下,一个人可以找到坚强的依靠和力量,重新唤起心底的勇气;在“母亲树”下,人们可以祈求到母亲般的呵护,感受母亲般温暖胸怀的护佑;在“手足树”下,家族的力量使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召,再大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祭树是蒙古民族自古传承的祭祀活动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沿袭和变革后,成为民间存在的公众祭祀活动之一,历来没有明确的谱系。不仅具有萨满教的原始信仰习俗特点,也够体现了蒙古族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文化元素。可以说,祭树活动是蒙古族完整延续和较好保持下来的、具有民俗类非物质与物质结合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蒙古族对天神的敬畏之情,这对蒙古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尤其是对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民族凝聚力、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它的特殊的价值在于对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以及发展民俗旅游业都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无形资产。继承这一古老的民俗习惯,对历史学术研究,萨满文化研究、民族历史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我国,随着萨满教文化的衰落和人们生产生活习俗的改变,这项古老的民俗正在日趋淡化,这项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是时候应该得到人们的精心呵护了。

[1]乌云达赉.蒙古秘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李爱平.揭秘内蒙古鄂尔多斯独特的“祭树”文化[EB/OL].中国新闻网,2013.

猜你喜欢

神树榆树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勘探老工人胡老六
老榆树下的等待
榆树盆景的制作与管理探讨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神树
神树
寨神树的儿女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