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绘画思想管窥

2014-03-13杨海英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竹子苏轼画家

○杨海英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艺术设计系,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他诗、书、画无所不精,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偃竹记》)是一篇悼念亲友的杂记,也是表达绘画见解的随笔。本文就《偃竹记》中涉及的意象形成、创作实践、审美追求和艺术境界等问题钩玄提要,以管窥苏轼丰厚深刻的绘画思想。

一、意象形成:胸有成竹

作画之前,画家要打“腹稿”,胸中先要有一个完整鲜活的审美意象。《偃竹记》云:“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苏轼以赞同的口吻表述和发挥文与可这个见解,主张绘画前要先对竹子进行细致观察,准确把握竹子的形态和神态,反复酝酿、构思,心中悄然形成完整、成熟的竹子形象,然后研墨伸纸,挥毫泼墨,生动传神地把竹子的神韵再现出来。所谓“成竹”,就是指把模糊、零散、无序的内心印象,初步整合成一个完整、清晰、鲜活的审美意象,再经作者艺术加工,实现由现实物象升华为审美意象的跨越,最终形成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竹子从萌芽到抽节、再到长成,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按照不同部位逐个生长的。现实中的竹子如此,绘画创作中的竹子理应如此。然而,有些画者却不懂此理:“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画竹不从整体着眼,只是注重细枝末节,机械地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描,这种添枝加叶画出的竹子,支离破碎,了无生机,“岂复有竹乎?”,就是说没有呈现出完整的竹子形象,没有把竹子画好、画活。苏轼又说,竹子“生而有之也”,画竹就是要画出它的生机与生命。画家应该师法造化,成竹于胸,意在笔先,追求整体上的“神似”、反对枝节上的“形似”,画出审美对象的神气。

同时,苏轼一贯重视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将客观物象经过主体情感浸润和艺术加工,形成审美意象,反对切割堆砌和矫情虚饰。宋代米芾《画史》记载:“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自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这正是苏轼“胸有成竹”思想的真实反映,表明苏轼深谙画竹之道,只有把握了竹子的生命特征,画出的竹子才能神完气足、饶有风韵。

苏轼“胸有成竹“说,是关于生活体验到艺术创作、从客观物象到审美意象的一个经典阐述,对后来郑板桥“胸有成竹”说和现代艺术理论“自然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之说影响颇大。

二、灵感捕捉:振笔直遂

灵感是绘画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它具突发性、偶然性和模糊性。因此,画家要“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如果画家心中酝酿好了完整、成熟的竹子形象,就要挥毫泼墨,仿佛狡兔突然跃起和苍鹰猛然降落,毫不停顿,如果稍一放松,呈现在眼前的竹子形象转眼就消失了。用“兔起鹊落”形容艺术创作灵感刹那迸发与意象捕捉贵在神速,生动形象、浅显透彻。

苏轼曾说:“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恩二僧》)这种创作灵感状态来去倏忽,不可捉摸,这就要求艺术家捕捉灵感时“振笔直遂”。“振笔直遂”,这是苏轼的创作经验切身之谈,也是艺术创造的一条重要法则。

三、创作实践:心手相应

画家将心中孕育已久的审美意象,通过笔墨准确生动表达出来,必须要有娴熟的创作技能。如果没有掌握绘画技能,即便有了“胸中之竹”,也不能变成“手中之竹”。因此,绘画技能是绘画创作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偃竹记》云:“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苏轼虽明白文与可所言之理,但在绘画创作中还不能践行。苏轼这样解释原由:“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内”是指人的心里所想,孕育的审美意象;“外“指人的手里所画,把审美意象再现于笔端。想的与做的统一不起来,就是“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苏轼自谦在绘画创作中达不到此种境地,主要在于“不学之过”,缺少反复实践和艰苦训练。苏轼接着指出:“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有见于中”指心中理解绘画法则,“操之不熟”,指创作时不能运用自如。

“手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构思,二者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但常被人忽视,苏轼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提出“心手相应”观点,这是对“胸有成竹”说的补充与深化,深刻阐述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重要关系,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四、审美追求:尺竹万势

苏轼一贯追求“妙理远韵”的美学理想,主张绘画作品要有“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让人涵咏不尽。苏轼在《偃竹记》中通过回忆与文与可二人围绕“二百五十匹绢”的趣事,提出了“尺竹万势”的观点。文与可说:“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文与可要用鹅溪名绢为苏轼画一幅墨竹。苏轼就风趣回应说:“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文与可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苏轼复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苏轼意在说明,绘画意境中是存在万尺长之竹子。随后,文与可把所画筼筜谷偃竹图寄与苏轼,并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他画的竹子形神兼备,直冲云霄,气势非凡。两人问答,其实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谈论墨竹绘画艺术。

“扫取寒梢万尺长”与“世间亦有千寻竹”,其艺术精神完全一致,都阐明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让一尺竹而蕴藏万尺气势,用咫尺绢素表现万里景物,在有限中寄托无限意旨,从形而下的客观物象走向形而上的精神感悟,使画作呈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风格。苏轼“尺竹万势”的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是文人画影响极大。

五、艺术境界:有道有艺

苏轼把文与可画竹的理论与实践提到“道”的高度来认识,而不停留在绘画技巧本身。《偃竹记》云:“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苏轼巧妙地借其弟苏辙之口,写出文与可见解的卓越和画技的高妙,道出文与可画竹技法已达到“技进乎道”的境地。“岂独竹乎?”,苏轼从画论中阐明文艺,从文艺中领悟人生。

同时,苏轼认为画家的人格修养、内在气质对绘画创作有很大影响,明确提出画家应追求的艺术境界——“有道有艺”:“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知与百工通。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苏轼借用老庄思想,认为仅有“艺”还不够,“道”则是创作的必要前提和追求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苏轼在《偃竹记》中全面而系统、新颖而深刻地阐释了意象形成、创作实践、审美追求和艺术境界等绘画思想,这既是文与可绘画经验的认真总结,也是对湖州墨竹画派创作思想的深刻提炼,更是苏轼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偃竹记》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美学作出了独特贡献。

猜你喜欢

竹子苏轼画家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酷炫小画家
苏轼吟诗赴宴
和竹子在一起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