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问题评析
——以陕西省为例

2014-03-13崔金明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硕士陕西汉语

○ 崔金明

(西安外国语大学 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始于2007年。当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4所部属高校作为试点培养单位,招收了首届非全日制学生。2009年,新增培养单位39所,并开始面向应届毕业生招生,实行全日制培养。其中陕西的三所院校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也在39所之列。从此陕西省具备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资格。此后,国家又批准了26所招生院校,迄今为止,具备培养资格的院校已达89所。

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推广进程的加快,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培养载体,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陕西作为高教大省,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上理应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做出更多的贡献。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我省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够系统、未能完善的地方,我们拟就此提出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学生学科复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汉语国际教育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在招生过程中不区分学科和专业,任何学科的学生都可以报考。除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文化学、传播学、心理学、艺术学、国际关系学等和国际汉语教育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科的学生以外,其他专业,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甚至理工科的一些学科的学生也来报考。这就造成了很多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毫不相关的学生考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行列。这一方面虽说可以广纳人才,但却给培养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比如,在课程设置上重口难调,造成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和培养手段不配套、培养目标不清晰。又比如,课堂上课方面,由于学生们来源复杂,汉语水平高低不齐,有些课程授课的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有的学生感觉简单得索然无味,而有的学生感觉困难得一塌糊涂。

为了解决保证生源的质量,我省在在研究生招生试卷中应尽量安排了解专业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命题,提高试卷的效度,确保试卷真实考察出考生的知识水平,这样才有利于选拔质量过硬的人才。

二、师资队伍难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是一种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的国际化专门人才。随着我省硕士数量的迅速增加,现有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难以满足汉语国际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应用理论体系的发展要求,因此急需一批适应专业发展的师资力量。但问题是,一方面需要大批对口的老师,但另一方面,引进的人才却不对口。人才的缺乏导致很多课程无人能开,有的虽然开了课,但却是非专业的师资勉强为之。这就造成硕士生们普遍有“吃不饱”的情形,这对他们专业素质的提高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任课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应采取知识和方法并重的教学实施理念,传授知识和理论要考虑实用性问题,传授方法和训练教学技能要针对海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1]教师要结合所在院校不同国别留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在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我省应该提供条件,挖掘对口的人才。各个学校也应该按照学生来源、语言水平及兴趣爱好而设置更多实用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

三、培养模式单一、经验不足,缺乏陕西特色

陕西的三所大学,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时间不长,只有三年左右的时间,在三年中虽然在逐渐摸索经验,但在培养模式、培养经验方面仍有亟待改进之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属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此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应围绕实践性、适用性而设置,此专业的学生特别需要到留学生课堂进行实习,而省内的有些院校并不能很好地提供实习机会,即使有实习机会,学生所面对的对象也非真正的外国留学生,而是“模拟的课堂”。这种不注重实践的培养模式与“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教学经验的不足,有的学校把留学生和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生划分到不同的院系进行管理,有的虽在同一院系但又分属不同的校区。这使得中国的研究生“与外隔绝”,与外国人的交流机会很少,无法真实感受跨文化下汉语教学情况,难以观摩真实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文化代表国家的软实力,是语言学习和发展的纽带,是一个区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加快汉语走向世界,必须重视文化的传播。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应该充分利用陕西的文化优势进行培养,但可惜,我省这方面还做得不够,需要大力建设和推广具有“陕西气派”的培养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我省应该广开渠道,建立海外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优先满足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实习,确保学生课程学习不受影响且实习学生具备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和陕西本土的文化知识。且努力开拓更多实习基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实习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统一管理;专业办公室实现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转型为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规划的中坚力量,实现职能转换。

四、培养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陕西虽说已有三所院校具有培养资格,但相对于陕西作为高教大省的地位,这个数量还有远远不够的。陕西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居全国第三,研究生的数量居全国第五,我省的培养单位数量却排在北京(9所)、上海(6所)、广东(5所)、江苏5所)、山东5所)、辽宁5所)、湖北(4所)之后,排名第八。同位列第八的兄弟省份还有广西、湖南、吉林、河南、云南和重庆六省(市)。从排名上,陕西可谓“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在此情势下,我省应该再召集几所有实力的高校进行申报,像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都有较强竞争的实力。争取三年内培养单位的数量翻一番,达到六所。

陕西汉语国际教育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学校都集中在西安,这为我省进一步整合相关力量提供了区域优势。我省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培养的水平。比如可以研究跨学校选课的机制,让优势的师资能为全部硕士服务;再比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全省硕士生的交流,比如授课比赛、课题合作、基地建设等,多渠道、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必定能把我省的培养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另外,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该注重广泛征求意见、面向实际需求、多层次培养人才、加强实习管理;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以教学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突出应用特色。”[2]

以上谈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当中的四个重要问题,有的问题虽然没有谈及但并不说明问题不存在。比如,硕士毕业之后就业的瓶颈难以突破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需要国家汉办和地方政府以及培养院校集思广益、通力合作才可能解决。总之,陕西作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重要省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总结历史,面向未来,使陕西的教育和文化优势充分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3).

[2]冯丽萍.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长江学术,2009(1).

猜你喜欢

硕士陕西汉语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学汉语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