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中的模糊语现象研究

2014-09-18高岩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听话者模糊性隐喻

○高岩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一、模糊语的研究现状

美国语言学家拉克夫(George Lackoff)是第一个研究模糊限制语语义的语言专家,他给出了模糊限制语(Hedges)的概念;他利用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的提出的模糊理论分析模糊限制语,并认为语言的语义界限具有模糊性。拉克夫认为模糊限制词问题是最有研究价值的。模糊语的一些意义在字典里是没有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才能准确地判断模糊语的意义。语义学不能脱离语用学。国内的语言学家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模糊语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伍铁平认为,交际者应尽量使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大的信息量,语言的使用应该打破界限,用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概念,这样可以节省语言的使用量,这为语言的模糊性提供了内在因素。谭飞认为日常会话中,对话双方不仅要考虑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也要考虑有效的会话策略,语用模糊就是对话双方认为言语交际是双向的行为。一方面,说话者可以选择适当的模糊策略来传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听话者也可以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朝自己有利的一端进行理解、解读和回应,从而实现交际目标。

二、模糊语的定义与分类

模糊语是一种弹性语言,属于自然语言的一种,模糊语言是指外延不明确内涵无定指的语言,即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范围界限不明确,或表达的意思不确切。

模糊语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

1.模糊词汇。有些词汇的表达形式本身是模糊的。如年轻,老,冷,热等。这些词的外延都是不确切的。

2.模糊限制语。有些词汇经常被附加在确切的语言表达之前,使原来确切的语义变模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这种模糊限制语不影响交际内容的真实性,是说话者就表达内容直接做主观猜测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交际内容的不确定性;或者给出客观根据对表达内容作间接地陈述,从而策略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态度,而使说话者的语气更加缓和。英语会话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包括表示推测语气的情态动词或从句,比如可能,我认为/猜测/以为/怀疑/假设等;表示犹疑的词语如也许,据我了解等;表示第三者看法或客观依据的从句或短语如某人说,据某人讲……。

2)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说话者可以就说话内容真实性及话题范围对表达内容做出修饰或限制说明说话者对话语内容没有十分的把握介于确定和不确定之间,反映了说话者的主观评价。语言交际中,这类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说话者以缓和的语气恰当地表达一些不十分确切的信息,促使听话者改变对话题内容的认识。例如英语中常见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有:可以说、大约、十分、几乎、大体上、或多或少,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词语主要是程度副词及词组。

三、网络语言中词汇生成阶段的语用模糊

1.网络言语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根据网民的社会阶层和性别差异,笔者对网络交际中的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情况做了调查。笔者分别发动企业工人2人、机关事业工作人员2人和在校学生2人,在他们的qq好友中的微博、说说和微信进行统计分析,共统计蓝领阶层男女各20人(学历为高中或中专),白领阶层男女各20人(学历为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男女各20人(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统计对象每人的微博、说说或微信30条。他们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次

由以上统计,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在社会各阶层所使用的网络语言中,女性对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次要高于男性,这体现了女性在网络话语表达中,更倾向于用模糊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因为女性生理以及心理因素决定了女性的说话方式比男性委婉和含蓄;而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蓝领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数量要远远高于白领阶层和在校学生,也说明了受教育程度高的网友在语言表达中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网友更明确清楚一些。因此,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地位的不同,都会导致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量的不同。当然,笔者只选取了部分网友的语料来代表不同群体特征和性别特征的语言特点,语料还不太充分,数据量也比较少,因此体现出来的差异不太明显。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否普遍适用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2.网络语言中的隐喻与模糊现象。网络语言中的隐喻与模糊现象密切相关。事物界限的模糊性是隐喻的前提,而隐喻所体现出的语义的模糊性也证明了隐喻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隐喻是网络语言中语义发生变异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束定芳在其所著的《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的模糊性,他指出“隐喻意义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其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性”。笔者的观点是隐喻是使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不相关性或界限发生模糊,并寻找本体和语体之间的相似点而产生的。因而,隐喻的本质是具有模糊性的。说话者在隐喻的模糊性表达中,刻意造成语言的表层含义和语言所要表现的深层含义的语义分离,听话者不能只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要听“弦外之音”,通过对表层含义的联想来获得其背后蕴含的意义。隐喻,作为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被大量地运用在网络交往中,特别是网络中的爱情告白中。比如:你是我的玫瑰。“玫瑰”有很多特征,听话者在对这个隐喻的理解中,要充分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就要在喻体“玫瑰”的诸多特征中寻找与本体“你”相对应的语义特征。但最终可能还是一种相对模糊的理解。说话者自身在对这个隐喻的使用中也只是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的一种模糊的理解。

根据网络语言发展的特点,关注和把握网络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趋势,以语用学理论为依据,积极探索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研究网络语言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对于网络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对于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营造规范网络语言的良好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规范语言,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以及对于对学生的语言教育和新闻出版等诸多领域的规范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学校的语言教学提供了支持。因此,从语用学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模糊特征,探讨其语用功能和现实的联系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具有深远的意义,也能够使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模糊语等语言要素,了解语言变体与社会变量的关系,并有助于学校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的网络交际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得到提高,使网络语言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高岩.网络流行语言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J].语文建设,2013(9).

猜你喜欢

听话者模糊性隐喻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让学生“听话”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