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媒体发展看广播节目的转型

2014-03-12徐宏

新闻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新媒体

徐宏

【摘 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的冲擊。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传播特性,解读了新媒体优势,以现今国内广播媒体利用新媒体实现持续发展的实例,探讨了在新形势下,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媒介融合,提升自身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 广播 媒介融合

“新媒体”(New Media)是相对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而衍生出的一个相对概念。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是新媒体的技术支撑,卫星、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是传送信息的媒体形态,但它既指一种信息传播技术,也指承担着信息传播职能的个体和组织。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并强势地侵吞着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以微博和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盛行预示着一个“人人皆为广播台,个个都是通讯社”的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新形势下,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媒介融合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当前广播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异军突起以来,以迅猛之势覆盖社会生活,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的冲击:纸媒的大信息量,电视的视觉说服力,广播的及时、服务、互动等优势,在新媒体面前已经荡然无存,为此,传统纸媒纷纷“触网”,推出数字报、电子杂志。如南方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推出南方报业网、大洋网;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则在三年前就开始全面向数字化转型,停止出版每周五天的印刷版本。

以电脑、手机为终端的QQ、飞信、微博、微信等成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通信交流方式。中国的网民规模在逐年增长,对新媒体各种应用的使用率也在不断上升:根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接近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在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而在今年的调查统计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另外,微博在2011年迅速崛起,我国微博使用人数在这一年达到24988万人,比上一年暴涨近300%。而到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一个“大V”用户甚至上万、上百万“粉丝”和“收听者”,其影响力大有超出一份传统报纸之势。而进入到2013年,由腾讯推出的社交产品微信,全球注册用户直逼5亿,活跃用户更是数倍于新浪微博。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1、新媒体信息传播灵活快捷,覆盖面广,具有极高的时效性

新媒体中信息的形态呈现“碎片化”,非常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再者,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成本极低,信息本身也能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扩张,不断扩大传播范围。形式小巧使得传播更灵活便捷,低成本大大拓宽了信息的覆盖面,乃至实现全球传播。

2、海量化、开放化,强调个性化和分众性也是新媒体信息的突出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进入到了信息的海洋,各种各样的信息触手可及。以百度搜索为例,2013年8月14日与“新媒体”相关的搜索结果多达9870万条。由于新媒体的信息容量非常大,且传播成本低,每个个体、各种组织、机构等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或发布者——有时只需动动手指头就能传送大量信息。为了提高传播效果,信息传播主体对信息接收者进行辨识、划分,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即分众传播。每个人对信息的需求不一样,分众传播为受众免去了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捞针”的麻烦。

3、高度的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非常重要的特征

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非常明确,传者是信息的发布者,受者只能被动地接收。如果放在新媒体上,情况就不一样。对传者发布、传送的信息,受者可以选择关注、分享、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置之不理甚至删除。同时,每一个传者或受者也可能是受者或者传者,即新媒体使得传受双方的界限变得模糊。传者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接收传播对象的反馈信息,受者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对信息发出者做出反馈。互动交流突出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想法的空间,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这也是新媒体备受欢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数字化复合媒体形式是新媒体重要优势

新媒体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实现了多媒体传播,这种多媒体传播方式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形象性和易受性。

三、广播借力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

广播具有“快、响、便”等独特优势,能突破时空限制,渗透性强,伴随式接受较为便利,新闻播报评论快速,由此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听众群体。但从Web1.0到Web2.0,从博客到播客,从2G到3G,从音频到视频,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对传统传播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广播媒体在新媒体的压力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将广播电台节目与新媒体有机结合,推出网络广播、电视广播、手机广播等新生代媒体,是广播节目保持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利用网站、微博及微信等新兴的传播平台也能强化广播节目的传播功能,进一步提升广播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现今国内广播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转型的主要方式如下:

一是推出门户网站。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基本形态首先见于门户网站。如今,各家电台纷纷开设网站,以此作为自己节目的新型传播平台。这些网站与一般的新闻网站无异,内容丰富多样,除了拥有自己的广播节目之外,还汇集了各类视频及资讯。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的网站“广视网”为例,网站内容融汇了电视、广播等不同的节目形式,并将其归入到新闻、综艺、体育等诸多分类中,有利于系统展示和随时点播。

二是试水“微电台”。继短信平台、QQ、Email、論坛之后,新技术在广播节目中的运用体现在微博、微信及其他语音技术等。2012年5月,新浪微博推出媒介产品“微电台”,推出当天,立即有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十多家主流调频电台上线。据相关统计数据,“微电台”上线仅一个小时后,互动微博便已经超过一万条。此后,全国多个省市的电台均加盟“微电台”,据相关统计,截至2013年8月15日,已有34个地区的463家电台入驻“微电台”,实现广播与微博的深度融合。在广东省内,则有广东电台音乐之声、珠海交通广播、南方生活广播等17个电台节目入驻。“微电台”的出现,打破了人们收听广播的地域及终端限制,让听众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或者其他网络终端在同一个界面上选择不同的电台节目来收听,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此外,“微电台”设置了“听友说”、“本台DJ说”的即时发布功能,实现多向互动,拓宽了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形式。

三是加强微博互动。为了进一步加强听众与电台的沟通与交流,除了“微电台”大部分的广播节目都还开设了与节目或者主持人相关的官方微博,让节目与听众间有了更多的互动。以广州电台为例,旗下的广州汽车音乐电台、广州交通电台等不同频道均开通了各自的官方微博,并在微博中进行节目预告、内容宣传及话题征集等,主持人也经常利用微博实现与听众即时性的交流,关注听众的反馈或意见。相比于短信和电话平台互动,微博不仅更加便捷,而且可以免费接收和发布信息,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信息交流,转变为多人交流。主持人通过对听众微博的转发,实现信息的多级传播,增加了节目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例如广州电台的《政协委员话民生》栏目,在每期节目中都进行了微博直播,鼓励听众进行微博或者电话互动,并邀请政协委员现场解答疑问,它通过对民生话题的讨论,拉近政协委员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微博的恰当利用,让一些即使错过收听节目的听众,也能从官微发布的信息中了解相关情况。

四是建立微信“圈子”。除了上文提到的网站和微博外,微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现阶段,在微博逐渐出现商业化、用户活跃度下降等问题下,不少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已经悄悄“移民”到微信圈活动,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它让媒体和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发布信息和资讯,并且信息资讯除了文字以外,还可以是语音和视频等媒体形式。在微信上脱颖而出的“公众账号”功能,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个大好的机遇。现在很多的传统报刊媒体,如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号,但笔者注意到在广州电台的节目中,似乎只有少数节目如广州交通电台推出自己的官方微信,其他栏目未能充分重视微信这一有效的传播平台。实际上,微信广播现在已被许多地方广播电台所使用,在提高广播效率的同时也给广播节目注入新的活力。有些电台甚至开设了以微博、微信互动为主的栏目,通过主持人谈论和点评微博、微信上的热点资讯,来吸引听众。由此可见,广播节目完全可以借助微信这一活跃的舆论场,来推送节目讯息,从而获取更多的关注。

结语

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在今天传媒新媒体化的大环境下,广播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之一,只有建立起自己的跨平台系统,借力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与各种新兴媒介形式如网站、微博、微信等相结合,并用新媒体来弥补自己作为传统媒体的不足,积极走媒介融合与互动之路,才能挖掘出自身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①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

②刘宁宁,《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J].《新闻世界》,2013(6)

③郑洁,《广播节目与微博融合现状分析及思考——以江苏地区广播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3)

④胡旭霞,《利用微博强化广播功能》[J].《视听纵横》,2013(1)

⑤于向华,《新媒体冲击下的转变和对策》[J].《金田》,2013(5)

⑥张艳红,《微博在广播直播互动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广播》,2011(12)

⑦徐波,《微信开启广播节目互动新里程》[J].《新闻传播》,2013(4)

(作者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节目部)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广播新媒体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