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微博的发展看舆论引导

2014-03-12王建

新闻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微博引导舆情

王建

【摘 要】微博改变了舆情传播方式,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面对自媒体的发展和舆论环境的变化,媒体官微和政务微博平台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关键词】微博 舆情 引导

一、微博改变舆情传播方式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这段描述,放到如今的微博舆论场,再合适不过。

媒介发展以技术形式不断刷新,从口头传播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2010年起,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此时,微博赶上了它“最好的时代”,迅速上升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之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12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这一数字,接近美国全国人口总数。

微博占据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并带来了更多的信息获取和反饋发布渠道,使得我国社会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外显程度。微博正以短平快的优势,通过手机和网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140字的中国。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形象的说出了微博的影响力。“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比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从微博诞生至今,很多事件就是在微博这140字的涓涓细流所汇聚而成的力量中改变了既定的发展轨迹。“7·23”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免费午餐、官员直播开房……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入到报道微博关注热点的大潮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闻热点的同时,微博也成为“执其牛耳”的利器。

微博事件发酵的过程,一般遵循一个规律:先是媒体在微博上爆料,意见领袖们表态讨论,然后群众围观发表看法,最后民意或多或少影响决策,并带来不同于以往的事件结果。这说明,微博早就远远超越了传播手段或中性工具的范畴,而带有社会力量的属性,形成了一个带有民意氛围的舆论场。

有学者表示,在当下中国,确实客观存在着两种“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党台所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网络新媒体所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网络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评论政府的公共管理。

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新媒体表达个人的观点,在社会公共领域,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经度”和“纬度”都在不断延伸,公众参与面不断扩大。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自觉性、自主性与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与探究日益迫切。而网络舆论场的兴起,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公众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广度逐渐增加,程度日益深化。

二、微博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微博带来便捷和话语权的同时,微博空间治理也成为新课题。微博中不乏真正的舆论监督,公民直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揭露政商腐败、社会不公现象,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但是,微博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忽视。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统计,2011年全年微博谣言数量比2010年增长8倍多。如此多的谣言也给各级政府及其他相关主体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

1、从传播者来说,微博传播者公信力仍需要加强

作为一种自媒体,微博上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但不可避免的是,传播者的身份较为复杂,而对传播者身份的界定又是一个难题。从人的心理来说,面对网络,肆无忌惮的发布内容,而不必担心像是在现实中被曝光,所以导致了微博发布者可能会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出现。而微博传播面较广,别有用心的传播者可能会塑造成“意见领袖”,从而左右舆论。

其次,微博上由于对于发布信息内容有140字的限制,加上不少的微博发布者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仅仅140字的只言片语,能否完整、清晰地表达事件的真实样貌,而不使接收者误解,这本身就很难判定。微博所传递的信息,含金量也就大打折扣,不能作为广泛传播的基本事实依据。

2、从传播内容来说,微博充斥负面信息

不可否认的是,微博以其迅速传递信息而赢得人们喜爱,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监管,微博上充斥着大量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负面”信息。由于信息采编发布的专业程度偏低、缺乏监管等原因,微博上,各种极端情绪、谎言和谣言淹没理性声音等乱象也渐呈纷扰之势。微博上,各种商业性推销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给微博使用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微博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温床,充斥着揭黑、反腐等舆论监督的字眼,一定程度上成了社会矛盾集中释放的“减压阀”,但是,很多使用微博的都是年轻人,对于事物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网络上大量负面信息的集中释放,容易使他们在认识上形成对社会的不良印象,不利于社会安定。

抢盐风波、红十字会风波等都是微博上谣言因素的集中体现,众多不明就里的微博受众被欺骗,随着谣言雪球越滚越大,被雪球裹挟的人也越来越多,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微博上散布谣言,极易引起社会动荡。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微博发布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泄露很多个人信息甚至个人隐私,而这些信息或者隐私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给自身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从传播范围来说,微博传播范围广极易引发集体冲动

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人,彼此融合,但是在网络上,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会把具有相同极端情绪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形成负面情绪共同体,这部分人会引发集体的非理性冲动。

微博上多数人都是匿名的草根,加上微博本身就是以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的“颠覆形象”出现的,这决定了微博舆论场的基调必然充满了对精英、权威和强者的不屑。举例来说,去年11月份,上海某咨询公司的女老总,发了一条微博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注重细节,放在以往,这将会成为教育年轻人要学会人情世故的教科书。但是,在微博上,人们在现实中受到的挫折,会选择在虚拟的空间中赢得精神补偿。所以,当这个老板诉说现在的应聘者在面试时是多么不懂礼貌时,遭到微博上“被欺压的大多数”们的“群殴”。

三、媒体官微和微博政务平台的有效运用

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微博价值,可以从微博政务平台的确立和媒体信源的引导“双管齐下”。

微博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民生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官方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开通微博,截至2011年10月31日,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有18132个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越来越多的官方微博,除了发布政务信息,还协助解决了不少群众遇到的难事、烦心事。

2011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发出的一組名为《微博,干群关系新“变量”》的专题以两篇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在信息管道众多的情况下,你不能通过权威途径客观、及时地对外公布,就可能有人通过其它途径歪曲、虚假地公布,并调动起整个社会的情绪。征询民意是成本低、范围广、易于说真话的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与机制之一,确认这种形式是对社会力量的尊重。”新媒体的表达渠道在拓展,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的移动化传播已然成为一种社会政治常态。

作为自媒体,微博的兴盛,也给传统媒体以警醒。越来越多的官方媒体加入了微博的阵营,以各自手段吸引粉丝,完成从传统媒体“自说自话”心态到网络时代互动媒体的转变,占领舆论场。

知名舆情研究学者、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则认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由微博博文构建的网络形象也容易受到网友的围观,网友既关注新闻,也关注人民系和新华系面对新媒体的新姿态。”

这就意味着存在“体制内外”两个舆论场,官方媒体占领“舆论场”,这不仅仅在于打通体制内、体制外舆论场,也在于打通新旧媒体舆论场;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对于官方媒体来说,对新媒体的投入,促使其发展壮大,对于在网络时代牢牢掌握话语权大有裨益。

与市场化媒体相比,官方媒体在人才、物力等各个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只要运用得当,更加容易被受众所接纳。

实际上,媒体官方微博近年来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人民日报》微博在北京暴雨之夜上线,开博仅仅43天之后,粉丝突破100万人。网民给《人民日报》微博的评价是,不端架子,但是可信度更高了。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从2010年8月5日上线,起初不温不火,但是经过持续关注“南航空姐被打事件”,该微博的粉丝短短几天之内飙升100多万。可见,只要官方媒体微博学会“说真话,办实事”,一样能得到众多网民的热捧。

而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媒体官方介入到微博热点事件当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也能更好地履行本身的职责。众多的事件,如果不是官方媒体的加入,仅仅依靠微博的发酵,也难以取得大的成效。所以,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①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②《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

③⑤《央媒微博抢滩民间舆论场》[N].《东方早报》,2012-9-4

④谢耘耕、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2011(5)

(作者: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记者)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微博引导舆情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