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剑胆琴心
2014-03-12汪冰
汪冰
【摘 要】《第一时间》在坚持“以民为本”舆论监督报道风格的同时,积极组织、参与大量的公益活动,体现出的是媒体服务百姓的精神,彰显的是栏目的文化品位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理念追求,是《第一时间》内在品质的体现,也让《第一时间》的媒体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关键词】《第一时间》 风格 品质
2003年7月28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开播。这档全新的电视新闻栏目,从此在全省的电视观众面前,打开了一扇民生电视新闻的窗户,呈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十年间,各类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风起云涌,此消彼长,但《第一时间》始终一枝独秀,收视率一直独占鳌头,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能保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种现象本身已经成为业界研究的课题,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新一轮的关注和探讨。
要完全厘清《第一时间》发展脉络,并不容易。这是栏目全体编辑记者用智慧和汗水,在十年来的五万多条新闻的播报中,日复一日地探索、积累和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探索,至今还在进行着。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第一时间》逐步培育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质,也正是这些风格和品质,使得《第一时间》赢得了预期的战斗力和影响力,长久保持自我创新的活力和潜能。
十年来,《第一时间》立足本土,力图在每一篇新闻里做到贴近民情,关注民生,传达民意,很多报道都说的是老百姓身边的平常事和家长里短。《第一时间》使媒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变得不再像以往那样遥不可及。人们惊喜地看到,电视新闻,原来还能够以如此亲切的面孔出现。
全新的节目形式,体现出《第一时间》始终如一的新闻操作理念。在《第一时间》创立之初,栏目就明确一个原则,规定播出的新闻必须“好看和有用”,这也是《第一时间》对稿件最基本的要求。“好看”指的新闻报道的最终屏幕呈现。在《第一时间》有这么一句话:现场就是灵魂。好的报道,要有鲜活的现场画面;“有用”,指的是报道的内容,对于观众来说,必须是有所收益的信息,要求必须从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为观众提供新闻资讯的同时,能使观众从节目中有所收益。
作为“服务民生”新闻理念的自然延伸,舆论监督类报道成为了《第一时间》始终坚持的重要报道内容。从十年来《第一时间》所发稿件能看出,舆论监督是《第一时间》栏目重要的节目构成,占了全部发稿量的35%以上。开播十年来,《第一时间》每天都有舆论监督方面的稿件播出。报道播出后,加快了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民众的交流,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如《村村通岂容豆腐渣》、《纸包得住火吗》等报道播出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查清事实后,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查处,并迅速制定了补救措施。因为一篇报道,促使政府部门的一些管理疏漏得以改正,最终促成相关领域新制度的诞生和旧制度的废止,让社会生活向着更规范、更合理的方向迈进,这样的例子,在《第一时间》还有很多,它反映出的是一个电视新闻栏目的社会影响力。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满怀战斗激情和新闻理想的舆论监督报道,《第一时间》凝聚了大量忠实而热心的观众,栏目的美誉度也稳步提升,形成了自己的舆论监督品牌效应。
2007年,《第一时间》对舆论监督报道的重点稿件整合包装,创立子栏目《第一调查》。这一创举,使得《第一时间》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再次大幅提升。
《第一调查》在形式上,要求节目体量在三集以上,制作了统一的标题模板和宣传片,具有相对稳定的节目呈现;在内容上,《第一调查》对社会关切度较高的重大选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容量更大,信息系统、全面、权威,培养一种揭示真相和独家解析的报道特征。
《第一调查》在调查手段和体现上,要求记者围绕问题设置悬念,再根据悬念独立调查。报道在悬念中开始,通过对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报道。这样做使得《第一调查》在较大的报道体量上,能够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引人入胜,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记者客观冷静公正地调查采访,在事实面前敢于提出质疑,报道新闻事件最本质的真实,这是《第一调查》最突出的风格;而真相,总是隐藏在众多纷杂的表象和干扰之中,需要记者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也是《第一调查》报道的意义。每一天,《第一时间》的记者们都在为报道能更加接近真相而用心大胆地求索着。也正因为这样,《第一调查》总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观众对于《第一调查》的报道,也总是会有着一种特有的收视期待。
《第一时间》的子栏目《第一调查》设立至今,累计播出60多个系列、100多集报道,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平均收视均在11个点以上,在《第一时间》的高位运行的收视曲线上,再次创造出收视峰值,直接提升了《第一时间》的影响力。
去伪存真、揭示真相,对新闻事件进行独家深度解析,《第一调查》的报道,经常让观众谈论和回味,然而,这并不是《第一时间》的全部。除了犀利的舆论监督报道,在观众们心里,《第一时间》还有洋溢着温暖和爱心的另一面。这是因为,《第一时间》还策划实施了很多彰显着民生和关爱情怀的大型公益活动, 像《我要飞得更高》、《映山红行动》等专题策划,弘扬了社会主旋律,在观众中引起了积极的响应。而《王大夫进社区》、《119进社区》等公益活动,则让观众通过现场参与和互动,学习生活中的急救和消防知识,这些活动即使是在结束了很长时间之后,还让很多观众口口相传、津津乐道。
这种活动类报道凝聚的是《第一时间》关注民生的温情和爱心,而这种爱心,又使得这类报道具有了别样的内在特质。《映山红行动》最初的设想,源于《第一时间》播出的一条舆论监督新闻。2006年11月,六安市裕安区四望山小学因为没钱开运动会,向每个学生收取了十块钱。此事曝光之后,学校退回了这笔不该收的费用。报道原本就可以到此结束,可《第一时间》却透过这一乱收费现象,看到了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们不仅要曝光问题,同时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解决问题,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在这种背景下,栏目策划推出了以帮助农村孩子募集体育器材和课外图书为主题的《映山红行动》。
同样是《第一时间》播出的一条新闻,但这一次,它催生的是一项持续数年之久的大型公益活动。《映山红行动》从2007年至今,为90所农村学校解决了课外图书与体育器材缺乏的问题。如今,在一些偏远乡村的某些角落,“映山红行动”正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着体育锻炼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我要飞得更高》是《第一时间》栏目与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联合举行的另一项大型公益活动,旨在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让他们能顺利走进大学校园。依托《第一时间》平台,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的事迹播出之后,很多观众都伸出援助的双手,《我要飞得更高》使上万名贫困大学新生圆梦大学。有了这些成功的操作之后,共青团安徽省委还把《我要飞得更高》公益活动,向团中央作专题汇报,系统地介绍了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的公益活动《我要飞得更高》,向全国推介。
通过开展这些公益活动,让《第一时间》栏目深切地感受到,媒体既是公益活动的宣传者、引导者,也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也是媒体树立自身良好品牌形象的需要。公益活动是媒体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社会对媒体的外在要求,而且逐渐成为媒体的一种内在需求。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抓住观众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来做节目,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塑造品牌,提高媒体影响力是个重要课题。
《第一时间》的记者们深信:新闻是有生命的,会因为饱含着正义和爱心,在传播中走得更远。民生新闻最终反映的,应该是当下社会本质,体现的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现在,“服务型政府”的转化正在逐步深入,民生新闻的关注点也应该放在围绕“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上,一方面要使新闻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另一方面要站在民生的视角,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传递民心、民情、民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第一时间》在坚持“以民为本”舆论监督报道风格的同时,积极组织、参与大量的公益活动,体现出的是媒体服务百姓的精神,彰显的是栏目的文化品位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理念追求,是《第一时间》内在品质的体现,也让《第一时间》的媒体品牌形象和影響力不断得到提升。
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立身之本,更是生存和发展之道。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