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2014-03-12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客体中国梦公民

王 驰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中国梦”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王 驰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实现“中国梦”对提高公民政治认同、使国家政治体系获得合法性并保持长久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政治认同又制约着“中国梦”的实现效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实现“中国梦”与提高公民政治认同两者相互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把提高政治认同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人民所期待的国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梦”;政治认同;关系

“中国梦”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明确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并且它的提出对于提高公民政治认同,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认同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者密切联系并且共同作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实践中。

一 “中国梦”与政治认同

(一)“中国梦”的内涵

梦想,并不是单独个人的特权,作为人的集合体的国家与民族也有梦想,它是推动国家与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它有“中国梦”,是中国人民期待国家富强的共同梦想。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1],并且对实现这个梦想充满信心,这实际上就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对“中国梦”其它层面、其它视角的解读都是围绕这个本质内涵进行的。“中国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国家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的伟大目标,对国家和人民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也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所作出的判断。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使是现在,我们依然为自己作为这一文化的继承者而感动骄傲。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以及闭关锁国国策的加强,中国与世界形成了隔离的状态,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当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时,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封闭多时的国门,中国由此进入了多灾多难的时期,中国人民也开始了漫长的寻梦之旅。

尽管国家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不同,但他们都有一种共识:国家强人民富民族才兴,民族兴在国际上才有话语权。因此,“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是中华民族自强复兴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不屈不挠,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以及实现国家更好发展的共同心愿,以及在此基础上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重要地位的期盼。由此可见,“中国梦”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强烈的民族复兴信念。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探寻了一条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晶,是民族繁荣的法宝,而“中国梦”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政治认同的内涵

政治认同的界定由于各个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出发而有所区别,但其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虽然没有正式提出政治认同这一明确的称谓,但称其为政治文化并认为它包含了三个方面: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从归属的角度对此下了一个定义:“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2]实际上,仅仅从归属角度来进行定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把政治认同看作是认同主体的心理活动,忽视了认同客体对政治主体的影响,而人的政治生活的本质是政治实践,政治实践又包含有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两部分,仅从政治主体定义,就难以真正把握政治认同的内涵。因此我们认为,政治认同就是认同主体(个体或群体)在一定政治环境中对认同客体(政治思想及原理、政治规章制度、政治体系运行过程)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具有归属性的政治支持心理活动,并且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产生的一种持久的、相对稳定的政治信任感,认同主体基于这种信任通过政治参与推动认同客体的发展。它所反映的既是在一定的政治关系中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的一种政治价值取向,同时也表明了认同客体的发展状态是认同主体形成高度认同感的关键因素。

依据上述定义,我们知道,要真正把握政治认同的内涵,离不开四个方面:认同主体、认同客体、归属心理和政治行为,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政治认同既是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在政治环境中的互动的过程,又是实现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各自利益的有效手段。认同客体之所以被认同,是因为认同主体对其进行了承认与支持,这是认同客体存在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进行的政治活动,是认同主体基于利益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属于政治实践范畴,它包含了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两个基本范畴;同时,政治认同也是认同主体的心理学范畴,它是人们内心深处对认同客体的归属心理,两种属性共存表明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价值判断过程与政治实践过程的统一。政治认同的形成将最终影响认同主体的政治行为,它是政治认同的最终目的,具体表现为在实际行为中反映出对政治体系是支持还是反对。

(三)“中国梦”与政治认同的内在联系

政治认同实质上是公民对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的一种承认,是对国家现存各种政治思想、政策和各种国家体制的一种理智服从,而这种承认与服从不是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获得的,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政治作为来实现公民切身利益,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当前政治体系运行的效率性与可增值性。就当今的中国来说,公民的个体利益与社会的整体利益集中表现在“中国梦”这个利益集合体中,而对政治系统信赖感的产生又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只有“中国梦”这一伟大工程得以有效推进,公民才会对政治系统产生高度信任,政治认同才会与之相呼应而提高。因此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中国梦”从骨感理想变为丰满现实的过程,也是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可的过程,而提高后的政治认同又将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共同推进。

二 实现“中国梦”对政治认同的重要作用

(一) 实现“中国梦”是提高政治认同的利益基础

提高公民政治认同是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执政党或统治阶级都十分注重的,它不仅关系到国家政治体系的合法性能否长久维持,同时也是国家保持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法国学者让-马克·夸克曾经说过:“为了使共同体的成员能够认为统治者的地位具有合法性的,那么就需要政府明确地表现出它所具有的公共福祉的活力。”[3]这说明政治体系要想获得政治合法性并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作为个体“自我”的归属,这种归属既是作为人自身生存层面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同时也是人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自我归属最直接最现实地表现为利益诉求的满足,这种利益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利益,还应当包括对政治体制、社会公平、社会法制、社会文化(精神需求)等非物质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虽然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新型关系,但它是建立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利益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客观动因。列宁指出,“千百万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4]“中国梦”是贯穿于我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是中国近代以来所一直追求的目标,它凝结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向往,集中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政治认同需要作为“自我”的公民的支持与认可,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就必须要满足他们的利益,这也是政治认同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公民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往往经历两个阶段:政治利益认同和政治价值认同,政治利益认同是政治价值认同的前提,政治价值认同又是政治利益认同的目标。只有公民在政治利益上实现认同才能使他们首先在情感上对现有政治系统产生倾向并形成体系文化,这种体系文化就是我们所说的合法性。当这种合法性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可时,这表明个人政治价值观与政治体系政治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从而进入了政治价值认同阶段。政治价值认同是以政治价值共鸣为基础的,在这个阶段,公民内在地认为对政治体系的服从是应当的,是不用怀疑的,它往往表现出一种超常的稳定性,因此政治认同只有建立在政治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才能使政治合法性具有长久坚实的基础。而“中国梦”正好内在地包含了公民在各方面的利益以及由这些利益产生的政治价值,从而构成了产生政治认同的利益资源。只有实现“中国梦”,使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及公民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这样公民才能从心理上承认、信任现有政治体系,由此产生的政治信任感上升为对政治价值的承认,并最终促进政治认同的形成。因此,实现“中国梦”是提高公民政治认同的有效实现途径,同时也是利益基础。

(二) 实现“中国梦”是提高政治认同不可缺少的动力

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是政治认同过程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否得到有效协调对于政治认同的提高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在实际过程中,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政治认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对矛盾,它们在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因此,政治认同的过程也就是这对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政治客体是政治认同的对象因素,但它只有被政治主体所认可,只有和社会个体或群体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政治认同,因而政治主体是政治认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提高政治认同的决定性因素。正因如此,政治客体,尤其是与政治主体息息相关的公共政策,就必须迎合政治主体的需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治系统的输入环节,它通常是“由政党和政府中的权力精英代替民众进行的利益诉求”[5],而政治认同就是这个系统的输出结果。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们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6]我国政治客体的内部输入机制对于提高政治认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中国梦”作为以人民为本的理想愿景,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施政纲领,里面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必然会反映到政治客体当中,并对政治主体的情感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治认同情感。政治主体对现有政治体系的态度是政治认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政治客体也是政治认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政治认同提高的动力。仅单方面要求政治主体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自我提升,而缺乏政治客体在各方面的支撑,那么政治认同是难以提高的;同样,仅单方面依靠政治客体的支撑,而缺乏政治主体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自我提升,政治认同同样也难以提高。由此可见,政治客体的发展水平在政治认同提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中国梦”就是提高政治客体发展水平的途径,就是调动政治主体政治积极性的动力。可见,实现“中国梦”虽然没有直接提高政治认同,但它通过提高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的信任间接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是不可缺少的动力。

(三) 实现“中国梦”为提高政治认同提供了载体

政治认同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梦”是以近代历史发展为主题,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新时期提高公民政治认同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挖掘“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政治认同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所具有的社会驱动力。因此,“中国梦”与提高政治认同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政治认同过程是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产生的一种内在的信任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政治体系所期望的心理的过程。这是对政治认同过程的一个抽象理解,实际上,政治认同过程是具体的,而这些具体的过程都要采取一定的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载体。没有载体,政治认同的提高就无从进行。政治认同过程的实质是把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政治价值、政治规范转化为公民个人的政治素质。而这一转化无疑要通过一个一个的实践活动逐步实现,“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实践过程,因为它作为载体联结了政治认同过程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在“中国梦”这个载体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政治认同的提高过程成为矛盾运动的过程。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既是政治认同中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这对矛盾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中国梦”作为载体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发展性特点的具体表现。“中国梦”之所以能作为政治认同提高过程的载体,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凝聚了中国公民的价值追求,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因此,我们要以“中国梦”的实现方式为载体,努力建构提高政治认同的新平台,使政治认同在公民的心中扎根、开花和结果。

三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提高政治认同

既然实现“中国梦”与提高政治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怎样在实现“中国梦”的大环境下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使各方面认识到政治认同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政治认同的紧迫性,才能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而在当前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则集中体现在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的目标下。因此提高公民政治认同应当在实现“中国梦”这个过程中,在这里,我们应当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来提高政治认同。

(一)国家层面。国家层面的“中国梦”,被习近平主席定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也就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要想提高政治认同,就必须使“中国梦”所提到的这两个目标真正得以实现。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面对国家被侵略以及统治者无能的状况,他们对国家以及对民族的认同降到了冰点,在饱尝了屈辱与悲愤之后,中国人民比任何国家更加懂得国家富强对于提高他们国家认同的重要性。虽然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GDP已超过日本并开始逼近美国。但我们不能忽视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依然是低水平的现实。换句话说,我国是世界上发展中的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具体而言,“中国梦”的国家目标就是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保障公民权利、建设清廉政治、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国家富强、政局稳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正好构成了获得政治认同所需要的功绩性资源、制度性资源和意识性资源。同时它也实现了整个中国的社会利益,而“社会利益是实现政治认同的首要因素,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7]人们只有在社会利益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会产生政治认同,人们之所以认同某一种政治体系,是因为这种政治体系的存在能实现他们自身的利益。离开现实的利益基础谈抽象的政治认同就好比盖一座没有地基的空中楼房,因此,要在“中国梦”的平台上努力实现公民的利益,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政治认同,使政治系统获得合法性。

(二)社会层面。要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尤其要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这是营造良好的政治认同环境所必需的条件。在当今民主社会,政治系统能否获得公民的认同,不仅仅取决于社会整体的利益在这个系统中能否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公民个人的利益如何分配。这就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中找到一个能使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平衡的契合点。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想赢得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就要尽可能做到社会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公平分配。但是,光有意愿而没有制度保障的公平,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这就涉及到社会制度的存在合理性。任何制度的制订实施必须有它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是合理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它具有正义性。正义性是政治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政治体系获得公民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社会公平共同构成了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政治制度能否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能否提高公民政治认同的关键因素,公正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制度的灵魂所在。罗尔斯说过:“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政治共识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们达成的一种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重叠的一直或重叠共识。”[8]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确立明确的政治制度来保障公民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就业问题、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公平性,使他们通过感受公正的政治制度所带来的好处来加强他们对现有政治体系的顺从,由此提高政治认同。

(三)个人层面。政治认同的构建需要从外部进行客观环境的改善,这是形成政治共识的重要保障,但却不是政治认同的全部,因为政治认同最终是公民的认同。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主体,是自觉能动的个体,政治认同本身就是公民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对政治客体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因而,政治认同的构建也需要个人政治认同心理的生成条件,最重要的就是对现有政治体系的信任。缺乏政治信任将给政治秩序的构建带来严重的阻力,会使整个社会陷入无秩序甚至是一盘散沙的状态。对公民而言,只有对政治充满信任,他们才会对政治生活充满希望,才会力求在社会交往中改变世界,使世界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世界。对社会而言,个体对政治的信任也给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当今民主社会,加强政治信任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使公民参与政治实践,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现有政治的正当性与正义性。而在当今中国,“中国梦”有着公民参与政治实践最好的平台。良好的政治实践不仅是提高政治认同、建设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具体措施有: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构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的制度体系;保证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反对政治腐败;健全完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公民的监督权得到有效实施,等等。只有这样,公民对政治体系才会形成政治信任,为提高政治认同奠定公民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中国梦”是提高公民政治认同的动力要素,对政治认同的提高具有重大影响,而政治认同的提高又能促进“中国梦”更好地实现。因此,我们在今后工作的各个方面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不可偏重某一边,而应当共同推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政治认同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政治认同的提高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N].人民日报,2012-11-30(1).

[2]胡乔木,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3][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47-5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72.

[5]李春明,张玉梅.公共政策的内部输入机制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J].齐鲁学刊,2008(2):81-85.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188.

[7]李江.论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认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2):8-11.

[8]顾肃.多元民主社会中的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性[J].史军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23-27.

〔责任编辑:许 洁〕

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aDreamandPoliticalIdentity

WANG Chi

(InstituteofMarxism,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0,Sichuan,China)

Realizing China Dream is essenti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itizens’ political identity, the legitimization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 and its long term stablize development, while the political identity will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 Dream so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realizing China Dream and improving the citizen’s political identity, it is advisable to combine the two sides in the practical work, and improve political identity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China Dream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tate, society, and individual, which can provide a broader space for further developing China into a desired state for its citizens.

China Dream; political identity; relationship

2014-07-24

王驰(1988-),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政治认同研究。

D602

:A

:1671-5365(2014)11-0120-05

猜你喜欢

客体中国梦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十二公民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