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觉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4-03-12陈太庄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客观事物味觉物体

○陈太庄

(内蒙古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一、感知能力的概述与现状

感觉相应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反映是受外界刺激物的作用,依据作用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不同以及引起感觉的特性来分,即是我们感觉各种感受器官相对应的各种感受的反映,包括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视觉是人们感知客观事物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视敏度是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段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靠听觉获取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听觉感受性包括了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的差别能力。言语听觉是小学生辨别声音在言语交流过程中的差别。味觉是食物在人口腔内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产生的一种感觉,即酸、甜、苦、咸。触觉是接触、滑动、压觉等机械刺激的总称,人们的皮肤表皮的神经末梢来感觉外界的客观事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电子产品广泛地被人们使用,其中一些电子产品,如手机、随身听、MP3等,学生占有率较高。手机辐射大,对身体健康有妨碍。学生上网看小说、看新闻、玩游戏以及听音乐,在街上,在睡觉之前每时每刻都看手机屏幕,看的时间久了对视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学生戴眼镜的数量提高。一些学生戴耳机听音乐一听就是数小时,而且声音放得很大,无论在行走还是做功课时都不愿取下,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亲人之间长时间打电话等,都是损害听力的行为。手机辐射对我们的身体的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都有很大的伤害。如今的市场,商家为了吸引顾客,会在食品中、用品中人为添加一些色素、香精,这些色素、香精颜色鲜亮,气味诱人,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对身体的健康产生了很大伤害。

随着科技产品对人类感知觉的影响,感知觉的教育应该被社会重视,特别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的影响,应当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开端,也是任何心理活动的基础,因此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的感知觉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改善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学习。

青少年儿童阶段,感知事物时较模糊,只是关注到客观事物表面发生的现象和一些特征。视觉、听觉迅速发展,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以整体感知觉为主,对客观事物笼统感知,然后才能进一步对事物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知觉的时空特性也不完整。随着教育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和渗透,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知觉的有意性与目的性显著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感知觉的规律作用

思维活动的直接基础是感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是一切知识的、技能的来源,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运用感知对象与背景相差别的规律

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有很多,但在一定时间内,人只能对其中一些事物进行感知,被选择出来的是感知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是感知对象的背景。当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区别时,知觉的对象就能被感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重点、难点可以反复讲几次,加大讲解的音量或者让学生一起跟读;使用直观教具时,如果有不需要学生看到的部分要遮挡住,并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或与黑板颜色相似的教具;在黑板上书写板书时,重点、难点可以用大一点的字或者字下面加点、画线,也可以用彩色粉笔书写。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呈现出来。

(二)运用静态背景上运动的对象变化规律

我们知道,在静态背景上,运动变化着的物体容易形成被感知对象。活动的、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很好地被感知。因此,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课时在声调上有变化,在语速上、节奏上要起伏不定,能调动学生情绪,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同时教师授课时,要最大可能把静态化为动态,教学中使用活动性的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者录像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被感知的强度规律

我们想要清楚地感知到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就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教师讲课时,要注意提高讲课的音量,可以佩戴教师讲课专用的扩音器,以达到声音洪亮的效果;讲课语速要适中;板书的书写要清晰,不要写在黑板的角落或者讲桌遮挡住的地方,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得见,听得懂。在运用直观教具制作直观教具时,要保证教具大小、形态、声音、颜色等条件能被全体学生清楚地感知。

(四)运用感知的组合规律

感知觉的组合规律分为接近组合和相似组合。接近组合是彼此相接的刺激比相隔较远的刺激易于组合的一个对象;相似组合是事物彼此相似的部分容易组合成一个对象。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绘制图像或者图形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其相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要留空格或用色彩不同的粉笔书写与其相区别,书写章与章、节与节、章与节之间的过渡的时候,不同内容之间要有间隔,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要加以分析、综合,进而使学生理解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感知觉课堂的构想

(一)视觉的课堂构想

视觉的教学可以明显控制学生的假性近视和近视程度的上升,对提高视力、增进视觉技巧、开发视觉潜能、改善视觉功能等有较好的效果。在课间活动中,把小学生聚集在一起,拿出若干物体,如粉笔、橡皮、铅笔、尺子等,先让他们观察一下老师出示的物体,过一会儿让小学生闭上眼睛,再拿掉其中的一样,再让他们猜猜拿走的是什么,一开始训练的时候物体切记不能拿得太多。这样的教学能训练学生的视觉,其目的就是促进眼球的运动,使视觉在需要时,能下意识产生并能和其他视功能巧妙配合,从而矫正视力。

(二)触觉的课堂构想

在触觉的教学课堂上,应让学生接触到不同质地的物体。如说棉花是软软的,铁是硬硬的,丝是滑滑的,麻是粗糙的。收集的东西有很多种,但是最好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物体,如果把多种质地相似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区别那是很难的,只能在经过多次的训练之后,从两个物体慢慢开始去触摸,让学生慢慢适应,然后随着次数的增加去增加触摸物体的数量,而且越来越复杂化,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触觉。

(三)听觉的课堂构想

在学校上课,学生都是用听觉倾听。而听觉能力不好的孩子,教师在课堂上讲课通常就跟“耳边风”一样,听到一点动静就会看过去,不爱跟教师有眼神的交流,上课走神东张西望。有的像是认真在听,可是眼神迷离,一问三不知,甚至眼神不愿跟人对视。如果一个孩子的听觉注意力不发展,听课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对学生的听觉进行训练,比如找出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声音,如闹铃声、电话铃声、人的说话声,当上述声音出现时,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四)嗅觉和味觉的课堂构想

孩子的嗅觉、味觉不仅需要训练,还需要引导,嗅觉和味觉经常是密不可分的。嗅觉的课堂教学:不同气味的认识,教师课前准备各种不同气味的物体,用瓶子装好,并在瓶子上标明气味的名称,比如油漆、醋、煤油、汽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鼻子去闻,并辨别气味的名称,刚开始让学生辨别气味的数量不要太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气味数量。味觉的教学内容:准备两个相同的瓶子,里面为等量的白糖水和食醋,教师带领他们各品尝少量之后,让他们对酸和甜有基本的了解(知道酸与甜各是什么味道),将事先准备好的酸甜食品摆在四个小碟中,四个碟中分别将话梅、杏、蛋糕、甜橙放在其中,让学生品尝少许之后,说出相应的食品味道,若有出错的情况,可再次带领其品尝并区别之前的白糖水和食醋,强化其对酸甜的理解,同时让他们再次品尝刚才的食品,从而促进味觉的提高。

四、总结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能力是我们成长必备的条件,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懂得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与培养方法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迅速有效地获得知识使其成才。

从学生的方面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感知事物较笼统、模糊的时期,认知过程中不能脱离具体事物或事例进行独立的感知,学生年龄偏小,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思维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使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进行感知,慢慢积累生活、学习经验,以便于获得知识,并在感性认识反复实践中逐步形成理性的思维活动。

从教育观念来看,感知觉教学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不仅给学生传授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建立正面积极的感知认识。所以,感知觉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积极让学生运用已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去感知课本内容,感知客观事物认识世界,不仅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勤劳善学积极探索的品质和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

[1]范安平,彭春妹.教育应用心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吕静.小学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华文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客观事物味觉物体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