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的“走转改”三效谈

2014-03-12刘谭杏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走转改民生问题民生

○ 刘谭杏

(海口广播电视台,海南 海口 571000)

中宣部等五部门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两年来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而深入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一直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自身定位的电视民生新闻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中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新闻报道呈现出了一片新意,但是时间一长,一些从业者在采编过程中仍然会表现出浮躁之风和油滑惰性,反映在报道上要么是浅尝辄止、缺乏探究,要么是解决问题、虎头蛇尾,要么就是调查走访、有始无终等等。基于此,笔者认为,民生新闻领域要进一步推进“走转改”,还得从“开展有效、见到实效、形成长效”这三效来下一番工夫。

“开展有效、见到实效、形成长效”,三者其实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相互推动。“走转改”活动只有行之有效地持续开展下去,才能在采编实践中收到实效,取得成绩;而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从这种实效中受益,包括物质上的和思想上的,既有所得,又有所悟,才能自觉地坚持“走转改”,主动地推进“走转改”,从而达到形成长效的目的。

一、“走转改”活动要有效开展,必须首先提升新闻从业者的思想意识

思想决定方向。“走转改”活动要有效开展,不仅要求我们的新闻从业者要端正思想态度、摒弃浮夸之风,同时还要在走基层的实践中不断强化这种思想认知,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其一,民生新闻本身关注的就是老百姓的民生事件和民生问题,非常贴近生活,记者的日常采访也多数是在社区街头、医院学校、商场车站等公众场所,我们是否还要再提“走转改”?一些记者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走转改”倡导的不光是新闻工作的理念,其实还是一种提升节目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他们平日里忙碌于采访,可能也没有沉下心来思考,自己采得到底扎实不扎实、访得到位不到位、写得生动不生动、观众又爱不爱看;再者,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习惯于通过各种信息手段获取新闻线索,虽然方便快捷但也促长了一种“新闻快餐”式的处理方式,缺乏故事和细节,没有情感和悬念,更少了应有的思想含量。而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还得扎实有效地“走”下去、“走”进去。

其二,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不能认为到了基层,只要反映基层的人和事就可以了,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因为如果走访得不深入,了解得不彻底,或是报道本身不够鲜活、缺乏层次,捡到篮子里的往往可能是草,食之无味,弃之又觉可惜。这里所说的报道层次,指的是不仅要报道好基层的人和事,还要探究其来龙去脉,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背景解读;不仅要关注基层的民生问题,也要报道与之相关的大政方针,同时还要把触角延伸到职能部门的决策和实施情况。所谓“国计民生”,两者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关注民生,必须要心系国计;报道国计,着眼点也在于民生。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的“走转改”报道才不会失衡、不会失真,才能立体地呈现基层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其三,也不要以为走基层就是下到乡村、来到田间、进到厂矿,在民生新闻的实际操作中,基层二字还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比如,相对于城市,农村属于基层的范畴,而相对于上级主管部门,一线单位也属于基层,这些基层单位也可能就在城镇;另一方面,从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来说,关注留守儿童、关心弱势群体、关爱边缘人群同样属于走基层的范畴,因为他们都处于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底层,有着底层人群独有的社会诉求。民生新闻要有效开展“走转改”,就必须把这些底层的声音和诉求放到社会的大平台上,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去推动,从而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媒体使命。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海南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直播海南》,还是海口电视台的同类节目《热带播报》,都做了很多有效的尝试。《直播海南》以“弘扬正气、传递爱心”为旗帜,《热带播报》则奉行“责任当先、真情至上”的宗旨,他们都在日常新闻中着力关注最底层的民生,不仅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还解读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并通过新闻报道,传递真情,唤起社会爱心的广泛关注,给这些基层人群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救助。

二、“走转改”活动要见到实效,必须始终贯穿新闻从业者的采编实践

“走转改”三个方面应该说是层层递进的,“走”是途径,“转”是关键,“改”是目标,是最终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开展“走转改”,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一阵风,而是要确确实实取得实效。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新闻报道上见实效,要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见实效,要在锻炼采编队伍上见实效。

当前,各地的民生新闻都在谋求向主流新闻的行列迈进,不再像民生新闻发展初期那样,大做“猛料”新闻,整天围着“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飞狗跳”的“三鸡”新闻打转,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转变正好契合了“走转改”的新闻诉求,改变低俗媚俗之风,把新闻做得既鲜活生动,又富有内涵;改进文风语态,从人物入手,着眼于细节,摒弃那些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空话套话;改用群众语言,尽量拉近新闻报道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看得明白、听得进去、感觉亲切,让民生新闻重新焕发出生机。海口广播电视台“走转改”活动开展两年来的实践也表明,好的新闻是记者用脚丈量出来的,尽管我们的报道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们的记者已经学会了脚踏实地,我们的新闻既接了地气,又长了灵气,而且还聚了人气,社会反响强烈,观众普遍欢迎。

“走转改”要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见实效,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带着问题走基层”。民生新闻关注的都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诸如“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消费”等等,这些民生问题涉及面广、热点难点多。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回避,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勇于触及,敢于监督,力求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沉下心来,冷静思考,不头脑发热,不草率从事,本着化解矛盾、服务大局的方针,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抓住问题的本质,以新闻的影响力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海口台的民生新闻栏目《热带播报》中,有一个“金花跑腿”版块,就是专门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几位美女记者本着“为市民跑腿、为群众服务”的理念,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尽心尽力地为市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农民工讨薪、帮邻里调和矛盾、帮商家市民调解消费纠纷、帮走失的亲人找到回家的路、帮身陷情感困惑的青年指引方向等等,每一桩事情看似都不大,但都是最切实的民生;每一篇报道的成功,都是记者不折不挠深入走访,顶着压力多方求解的结果,他们用服务市民的实际行动体现着践行“走转改”的成效,因此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信赖。

“走转改”锻炼采编队伍那更是显而易见。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走基层就是一种职业要求,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精神面貌。走的过程就是升华思想认识、提升心灵境界的过程;走得越扎实,作风就越过硬,文风就越朴实,整个采编队伍的精神面貌自然也就会焕然一新。而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大环境下,那些采访不深入、看问题不透彻、浅尝辄止的漂浮就会越来越少;那些捕风捉影、曲解当事人语意、甚至误导观众的现象也会逐渐消失;而那些追求另类、随意拔高、离奇怪诞的所谓噱头也会在清新之风的吹拂下为观众所诟病、所抵制,直至寿终正寝。《热带播报》有一个“走转改”专栏《记者走基层》,每一位记者都要深入到基层岗位工作人员身边,少则几天,多则一周半个月,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实记录普通劳动者平凡的工作场景,真切感受基层人群的酸甜苦辣。这样一期期节目下来,记者思考得多了,体会得深了,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成长,走向了成熟,每个人无论从精神上还是创作上,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三、“走转改”活动要形成长效,必须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自律和行业他律相结合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曾说过,“走转改活动不是短期之策,而是长远之计;不是偶然之举,而是必由之路”,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不应将其当做权宜之计,而应当做一种自觉的从业追求,不光“人”要走下去,更重要的是“心”的贴近与交融。这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自律,自觉主动地将“走转改”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日常采编实践中,并持之以恒,最终实现采编理念的普遍提升,责任意识的集体增强和业务能力的迅速提高。当然,这种职业自律的形成还需要一个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化过程,也取决于广大的新闻从业者从践行“走转改”中获得越来越大的收益(工资、绩效、奖励等)和越来越深刻的精神体会。

与职业自律相对应的就是行业他律,即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走转改”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同时,也把“走转改”实践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更利于推广和普及。

比如,基层蹲点机制,建立并依托基层的联系点,组织开展蹲点调研、定点帮扶、定期互动等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引导新闻从业者把话筒对准基层群众,用镜头体现基层民生。《热带播报》栏目在这方面也有所尝试,他们以 “乡村进行时”为活动主题,选取了海口市周边乡镇的小乡村作为基层联系点,记者和主持人分别来到村里和当地一所小学蹲点,和村民、师生一起生活,教孩子们普通话,给村民们上体育课,带大家做游戏,感受浓厚的乡村气息。通过和村民以及乡村孩子的深入接触,大家都深切感受到,只有踏实踩在这片土地上,才能走进村民的内心。这种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很快在新闻报道里体现了出来,村民自己的语言多了,乡村真实的情况多了,电视画面也变得更朴实了,文风随之而来的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清新和自然。

又比如,考评激励机制。可以建立采编人员的走基层档案,将下基层情况纳入到记者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的考核之中,对那些采访质量高、走访周期长的稿件和节目给予稿费上的倾斜和物质上的嘉奖,并把它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业绩评价、外出交流等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大力推进“走转改”的明确导向,充分调动采编人员投身基层的积极性。

再比如,学习培训机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培训,在“走转改”过程中对好栏目、好作品要加大学习评阅力度,一方面是交流心得,借鉴经验、推广典型,另一方面也便于及时发现报道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规定新记者在正式上岗前必须先到基层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和锻炼,老记者则下基层和新人结成对子,以老带新,一同践行“走转改”。《热带播报》栏目多年来这种培养新记者的实践表明,这种培训机制既增强了老记者的责任心,又有利于新记者的快速成长,对于整个采编团队的建设无不裨益。

总之,从电视民生新闻的角度来说,基层问题,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民生问题;我们倡导“走转改”,就是要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去审视大众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感受他们的真实生活,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切身的生计问题。只有把握住了民生这个核心问题,电视民生新闻领域的“走转改”活动才能开展得更深入、成效才能更显著。

【参考文献】

[1]刘笑盈.“走转改”新闻报道效应与社会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12(4).

[2]吴风.“走转改”与新闻党性原则[J].新闻爱好者,2013(8).

[3]徐桢.当前“走转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1(10).

猜你喜欢

走转改民生问题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