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渠展之盐”考
2014-03-12王明德
王明德
《管子·轻重甲》载:“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又载:“今齐有渠展之盐,请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管子·地数》载:“夫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三者亦可以当武王之数。”在《管子》一书中多次提到“渠展之盐”,可见“渠展”是齐国的盐业生产基地,“渠展之盐”是当时名闻天下的中国三大财源之一,对齐国起着财力支撑的巨大作用,在山东沿海开发的史册上刻下了永恒不泯的深深印记①王赛时.山东沿海开发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60-61.。然而,因记述简略,后人对于“渠展”何指,却人言人殊。关于渠展所指或可能的地望,主要见于后人对《管子》文句的解读和注疏。唐代杜佑《通典·食货十》载:“渠展,齐地,泲水所流入海之处,可煮盐之所也,故曰渠展之盐。”②(唐)杜佑.通典·食货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4.意即渠展之地在泲水入海之处,泲水即古济水。唐房玄龄《管子》注、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亦同此说。又有学者考证渠展之地在沛水入海之处。四库全书本《大事记解题》载:“渠展,齐地,沛水所流入海之处,可煮盐之所也。”至于沛水在何地,没有言明,遍考史籍,不见有关齐国沛水的记载。亦有学者认为渠展位于渤海湾南岸,今莱州以西至广饶县的莱州湾沿岸地区。清胡渭《禹贡锥指》:“今掖县东北,自此以西历昌邑、潍县、寿光、乐安,其北境滨海之地,疑即是古之渠展。”除此之外,晋人郭璞《尔雅注疏》还以渠展为“海隅”之别名,惜不知“海隅”之所在。今人郭沫若《管子集校》引张佩纶说则认为当为渤海的别名③王爱民列举了数种关于渠展的文献记载,见:王爱民.齐“渠展之盐”概说[J].滨州学院学报,2008,(4).。不少论者根据前人对《管子》文句的解读和注疏,推测渠展在今山东利津境内,或在今山东广饶县境内,或在今寿光沿海一带;或泛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主体的渤海湾沿岸广大区域。渠展究竟在何处?涉及到齐国盐业发展史、先秦盐业考古和古地理环境变迁等问题,故有讨论的必要。
一、“渠展在利津”考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最早提及齐国渠展之地在济水入海之处者,当为唐代杜佑的《通典》。《通典·食货十》指出,渠展即在泲水入海处,至于泲水在何地入海,则无涉及。这种说法为后世学者所引用。清康熙《山东通志》既言:“渠展,齐地,济水入海处,为煮盐之所。”清代学人戴望《管子校正》卷二十三所注《轻重甲篇》亦言:“渠展,齐地,泲水所流入海处,可煮盐之所也,故曰渠展之盐。”一般认为,古济水由利津入海。故方志学者据此认定渠展之地即在今利津境内。清康熙《利津县新志》明确指出:“渠展在(利津)县北滨海,古置盐所。”“盐所”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设置的掌管盐业生产的机构①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2005年度地方志资政文集(上)[C].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7:160.。光绪九年《利津县志》卷二《舆地》进一步考证说:“渠展在县北滨海,古置盐所,《管子》:齐有渠展之盐,此阴王之国也。注云:‘渠展,齐地,济水入海处,为煮盐之所。’《寰宇记》:‘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许,俗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处。今淀上有井可食,百姓于其下煮盐。’按之邑志,今县北丰国场是。见通志。”②(光绪)利津县志·舆地[M].王赛时先生认同这一说法,并引证清代利津文人访踪渠展古迹时所赋诗句,如李含章《渠展怀古》诗云:“桑田变沧海,海上沙碛终不改;沧海变桑田,田畔斥卤千万年。有客来访古,表海雄风不再睹。缅怀管子霸图强,经纶筹画海可煮。煮海为盐利斯普,只今惟剩茫茫土。”李华《渠展怀古》诗亦云:“济水赴海流,急如离弦矢。强哉齐桓公,富国从此始。我来引领望,霁色沧溟里。一登黄芦台,一想齐管子。管子不复见,渠展犹在耳。忆昔图伯时,烟火几千里。府海饶鱼盐,美利谁与比。”③王赛时.山东沿海开发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60.
利津说的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地方志所载,即清康熙《山东通志》、光绪《利津县志》等志书皆以为利津是古济水入海处,故为渠展之地。当时黄河流经今河北省中部,在天津一带入海,利津县域西南部是一片滨海古陆地,济水和漯水在利津一带入海④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2005年度地方志资政文集(上)[C].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7:160.。二是现代考古发掘资料。1975年春,在利津县城西北部15公里处的褚官河畔南望参村西南发现一古窑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面积约150万平方米。东距洋江盐业遗址(群)11公里,北距杨家盐业遗址群9公里。出土器物为沙泥质红灰陶,有将军盔、瓮棺、豆盘、陶罐等。从出土陶器的用途看,多为煮盐和滤盐盛盐的器皿,其中以将军盔为最多。东距南望参古窑遗址11公里处,又发现了西洋江盐业遗址。出土陶片主要为盔形器,年代为距今三千年前后的商末周初。古窑群遗址和盐业遗址的发掘,为“渠展在利津说”提供了佐证,并断言“渠展”指的就是利津西北至东南一带⑤王震.渠展之盐·南望参盐业遗址群及古代黄河三角洲海陆变迁探微[N].中国文物报,2011-11-25(6).。
如果泲水确指济水,那么利津说即可成立,但问题是利津位于黄河三角洲,三角洲成陆较晚,当时的利津是否处在海岸线上,尚有待古地理学研究证实。从政区演变看,西汉利津属漯沃、蓼城县地,北魏属漯沃县地,隋属蒲台县地,唐、五代属蒲台、渤海县地,宋属渤海县永利镇,金明昌三年(1192)于永利镇置利津县,县名取自永利之“利”与县内东津渡口之“津”二字⑥(清)叶圭绶,撰.续山东考古录[M].王汝涛,唐敏,丁善余,点注.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294.。可见,利津置县较晚,也说明利津一地成陆较晚。清代学者叶圭绶在《续山东考古录》中指出:“近《志》以县(利津)为齐渠展地,管子所云‘渠展之盐也’,无确据(后魏时蒲台东去海仅三十里,今滨州东十里,秦台也。今利津、沾化、海丰诸县,古未必有其地矣,后世海水东去,渐开诸县。近《志》于蒲台、滨州、利津、沾化皆云古漯沃地,一县有如许大耶?今诸县为古何地,亦第约略言之,非敢谓古县境土所必至)。”①(清)叶圭绶,撰.续山东考古录[M].王汝涛,唐敏,丁善余,点注.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293.应当说这一表述很有见地。如果说先秦时期利津尚未成陆,或成陆较少,利津说就难以成立。在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直至北魏时,利津仍处海隅一角,三面环海,其南面仍为宽阔的海汊。无论就其地域的广阔性还是就其交通条件论,都难以成为大规模海盐生产基地。至于《寰宇记》所载“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许,俗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处。今淀上有井可食,百姓于其下煮盐。”即为渠展之地的说法,亦显牵强。齐国数月之间“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齐之一钟约合今384公斤,三万钟则合1,000多万公斤。如此大规模的盐业生产,很难在只有方圆数里的地方完成。
关于古济水入海处,一说为沿今黄河河道入海;一说为在广饶东北的琅槐县故城一带入海,两地相差甚远。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五载,青州府乐安县有琅槐城,“在县东北百十里,汉县属千乘郡,后汉省。《风俗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水经注》:济水东历琅槐故城北”。《禹贡锥指》卷十五载:“《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而琅槐县故城,应在今山东广饶县的东北35公里处②山东省广饶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饶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760.。《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的济水河道皆与利津相去甚远。若济水入海口确在今广饶县境,那么利津说也难以成立。
二、“渠展泛指渤海湾沿岸卤水分布区”考
《管子·地数》有“煮泲水为盐”之说。泲水是解开渠展之谜的关键。泲水是否为济水,拟或它指?因对泲水的解释不同,答案则截然相反。历代对“煮泲水为盐”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泲水”即“济水”,指古代“四渎”之一的河流,但清代学者洪颐煊指出:“泲水清,不能为盐”,故所谓用济水煮盐的观点难以成立;二是认为“泲水”当读为“沸水”,但胡寄窗也已指出:“煮沸水,即等于煮白开水”,是不能产出海盐的;三是在注意到“轻重乙篇”有“夫海出泲无止”的基础上,认为泲水即沿海地下的卤水,煮泲水为盐,即煮卤水为盐③王青.《管子》所载海盐生产的考古学新证[J].东岳论丛,2005,(6).。清末学者于鬯《香草续校书》云:“泲盖谓盐之质。盐者,已煮之泲。泲者,未煮之盐。海水之可以煮为盐者,正以其水中有此泲耳,故曰煮泲水为盐。”泲水盖非直取海水,当即卤水,是古时煮盐之源或以海水,但更多的则为取用近海之卤水,此与考古所见甚合④冯时.古文字所见之商周盐政[J].南方文物,2009,(1).。马非百先生在其名篇《管子轻重篇新诠》中据此进一步指出:泲水“当即今之所谓卤水”⑤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421.。王青先生认同此说,并依据考古发现和《管子》所载海盐生产的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煮泲水为盐”的“泲水”应是当时生产海盐的主要原料即地下卤水,而“煮海为盐”实际上只是泛指当时山东北部沿海出产海盐,并非仅指用海水煮盐,也包括利用地下卤水煎煮成盐。所言“渠展”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是指现今鲁北沿海海拔10米线以下赋存地下卤水的地带,即“渠展之盐”的具体出产地域。“渠展”的范围,大体可以确定在“沿河北沧县南—盐山西—山东庆云东宗北—无棣北—阳信小韩东—滨城卧佛台北—滨州—博兴黄金寨南—广饶寨村、五村北—青州许王、马家庄北—寿光王庄、后乘马疃、薛家庄、寒桥北—寒亭鲁家口、狮子行、前埠下北—平度韩村北—平度三埠李家西—莱州中杨、西大宋西一线附近”以北地带的地下卤水分布区①王青.《管子》所载海盐生产的考古学新证[J].东岳论丛,2005,(6).。
泲水是古济水还是卤水,是探讨渠展之盐的两种不同思路。持泲水为古济水说者,言之凿凿。一般文献中泲水确指“济水”,而济水在先秦时期为独流入海的大河之一,与江、河、淮合称“四渎”。将“济水”称作“泲水”之说或始于汉代班固。《汉书·郊祀上》载:“于是自崤以东……大川祠二……水曰泲,曰淮。”颜师古注曰:“泲,音子礼反,此本济水之字。”综观整部《汉书》,凡是“济水”都写作“泲水”。但无论是煮“泲水”为盐还是“煮沸水”为盐,都不合常识。泲水为淡水河,显然不能煮盐。根据《管子·轻重乙》“夫海出泲无止,山生金木无息”的说法,金木既为山中物产,“泲”也必定是海中所出,因此,“煮泲水为盐”的“泲水”,当非“济水”,而为卤水无疑②王爱民.齐“渠展之盐”概说[J].滨州学院学报,2008,(4).。若“泲水”确指卤水,符合海盐生产的实际,但也难以推翻泲水即为古济水的事实。况且将整个渤海南岸产盐区概称为渠展,似显笼统,也不合《管子·地数》“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的具体语境。楚之汝、汉,燕之辽东当为确指地名,渠展亦应是较大的区位地名,但不致泛指整个渤海南岸地区。当时渤海亦称北海,在《管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北海煮盐”,“渠展”必是渤海岸边某一大面积的盐业生产基地。若言渠展之地泛指整个渤海南岸滨海产盐地区,显得牵强。
王爱民先生认同王青先生的观点而有所修正,认为“渠展”不是一个确切的地名,其地域主体应该在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即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海盐生产区。盐业考古发现在渤海岸边的鲁北、鲁西北包括滨州、东营和潍坊等市广泛分布着商周时期的盐业生产遗址,如沾化的杨家、陈家;阳信的李屋;滨城区(原称滨县)的兰家、小赵家;利津的南望参;还有寿光的大荒北央、双王城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盔形器,其中有些遗址盔形器的比例达90%以上。这些盔形器,学者普遍认为是煮盐的工具,某些遗址还发现了煮盐的盐灶和提取地下卤水的卤坑③王爱民.齐“渠展之盐”概说[J].滨州学院学报,2008,(4).。
李靖莉等学者也持类似观点,认为齐国的产盐区位于黄河三角洲的渤海近岸,渠展应在这一区域内。《管子·轻重丁》记载:“北方萌者,衍处负海,煮泲为盐。”《管子·地数》亦称:“阳春农事方作……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齐人所言北海,是指渤海。北方,主要指齐国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这里土地斥卤,盛产鱼盐,百姓多煮海为盐以谋生。20世纪50—90年代,考古学家在滨州市滨城区、无棣、沾化、阳信、博兴等地,以及东营市利津、广饶等县,发现了一批古陶窑遗址,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灰陶盔形器与其他器皿。其中,盔形器所占比例均在陶器总量的50%以上。这些盔形器确属商周时期当地先民“煮海为盐”的遗物。从中折射出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盐业生产的隆盛景象④李靖莉,赵惠民.黄河三角洲古代盐业考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7,(9).。
黄河三角洲确为先秦时期齐国的重要盐业生产区,盐业考古发掘亦证明了这一点,但泛言渠展之地概指三角洲滨海地区盐业生产区,亦显笼统。且不说三角洲的地域范围不易界定,成陆时间有待考证,仅就其盐业生产环境和考古遗存看,似难满足大规模盐业生产条件。陈智勇先生认为,“渠展”当理解为晒盐之盐田,即开渠引海水展开为盐池以晒盐。与“煮水为盐”两相对照,可证明齐国的盐产区,应在临淄北部沿渤海一带⑤陈智勇.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先秦秦汉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14-228.。这种理解也似难成立。先秦时期的盐业生产方式为煮海为盐或煮卤为盐,似无晒盐之盐田的记载。
三、渠展当在莱州湾南岸
要弄清楚“渠展之盐”的地望,一是对《管子》相关文献的准确解读;二是有现代盐业考古资料可资证实;三是要符合当时齐国大规模盐业生产的环境条件。以此观之,渠展之地当在莱州湾南岸地区。从语义学或音韵学角度分析,“渠展”或可与莱州湾南岸寿光等地的“巨淀”、“渠弥”联系在一起。安作璋先生认为,“渠展”之地当在今广饶、寿光交界的巨淀湖一带。“渠展”读音近于“巨淀”,“巨淀”也作“巨定”,即寿光、广饶交界的清水泊。《史记·河渠书第七》有“东海引巨定”的记载。“东海引巨定”应为“北海引巨定”之误。秦汉时期,巨淀湖汇聚淄、时、姚、泱、洋五水流注渤海。巨淀湖位于莱州湾南岸,其周围为当时齐国重要的产盐地之一。寿光双王城盐业考古发掘也证明了巨淀湖一带确为商周时期的大型盐业生产基地。赵守祥先生考证,“渠展”之地在今山东寿光境内,渠展即今流经寿光的弥河,谓河水像条条水渠样展开。弥河,即“渠弥水”,古有“寿光县,弥河串”之谚①赵守祥.论寿光的文化特质[C]//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整合文化资源与建设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孙敬明先生亦梳理了“渠展之盐”的来龙去脉,认为莱州湾有广阔的滩涂,是发展浅海捕捞和煮盐牧马的理想境地。“渠展”之地,当是古代弥水所冲击形成的滩涂,自古至今一直是最大的产盐基地②孙敬明.从货币流通看海洋文化在齐国经济重心之发展形成中的作用——论临淄、海阳、临沂所出土的大批货币[J].山东金融,1997,(1).。从莱州湾口的自然条件看,由于海陆作用,形成海岸线长近百公里的陆向舌状浅滩口。沿此湾口,陆向海流的淡水河近20条,此处滩涂广阔平坦,风浪较小,浅海鱼群在适当季节云集河流入海处,觅食繁殖,是发展浅海捕捞的理想地带;海水含盐成分高,地势平缓,多生灌木丛荆,则为发展煮盐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谓“齐有渠展之盐”的“渠展”应在临淄附近的莱州湾口。孙先生考证认为,郭沫若《管子集校·小匡》谓:“使海於有蔽,渠弥于有陼”,黄模云:“贾侍中曰:‘渠弥,裨海也’,对海为大海而言。《管子》‘弭’作‘弥’未详厥义。考齐地有巨洋水,亦曰朐弥耳。其说详见《楚语·具水注》(具水注:案《水经注》:‘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巨昧,王韶以为巨蔑,亦或曰朐弥,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故此认为“渠展”之“渠”即指渠弥水,即今日之弥水,“展”乃平广义,此谓弥水入海口处滩涂平阔③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M].济南:齐鲁书社,2006:324.。孙先生的推论既有文献学的依据,又有与古地理环境相吻合的理由,而且还有考古学发掘的证据。不过渠展之地仅指弥河河口冲积平原,似显不妥。整个莱州湾南岸平原地区是由淄水、潍水、弥水等众多河流冲积而成的,作为先秦齐国的盐业生产基地,当属包括弥河在内的广阔的滨海冲积平原。
从齐国大规模盐业生产环境和现代考古资料看,莱州湾南岸地区拥有优越的海盐生产条件。莱州湾西起广饶县支脉河口(一说今黄河口),东至莱州市虎头崖,海岸线全长120多公里,主要包括今潍坊滨海开发区,昌邑、寿光市的北部,广饶县东北部以及莱州市的西南部。莱州湾素以海岸低平、岸线平直、潮滩宽阔均匀而著称。沿海平原一带地下卤水储存量大、埋藏浅、盐度高,是当时齐国主要的盐业生产基地。研究表明,莱州湾南岸富存地下卤水,以广饶、寿光、寒亭和昌邑沿海储量最大,含盐浓度比正常海水高四至五倍。这些浅层卤水是全新世高海面时期海岸线深入内陆,海水经强烈蒸发浓缩后埋藏形成。莱州湾沿海浅层卤水的分布范围和煮盐用的盔形器的密集分布带基本重合,即在现今海拔9—10米线附近以北地区①王青,朱继平.山东北部商周时期海盐生产的几个问题[J].文物,2006,(4).。而且该地四季分明,年降水量较少,夏季雨水集中,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水量,光照充足,不仅有利于盐场的建设和维护,而且利于卤水的蒸发。尤其是春季至夏初这段时间,气温回升快,风多雨少,蒸发量很高,非常有利于盐业生产。海滩及河旁、洼地、沼泽地带还生长着茂盛的煮盐燃料桎柳、茅草、芦苇,秋冬季节是收割燃料的好时机,也便于煮盐。沿海以南、以西的内陆地区是宽达数十公里、土地肥沃、适于农耕的河流冲积平原,绵延数百公里的山地丘陵和宽阔的山谷,可为大规模盐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粮食、木材、用具等生产和生活物资。这里交通便利,盐制品外运方便。众多发达的水系和宽阔的平原也便于生活、生产物资及盐制品的短途和长途流动(可保证在本地区物流的顺畅)②燕生东,田永德,赵金,等.渤海南岸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盐业遗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9).。丰富的卤水资源和滨海广斥的地理环境为齐国盐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从盐业考古资料看,近年盐业考古资料显示,在渤海莱州湾南岸寿光、广饶、寒亭、昌邑等地发现了大量商周及宋元等不同时期的700余处盐业遗址。其中,寿光市双王城古海盐场遗址群,被确认为是国内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周时期的海盐场遗址,在30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发现80余处制盐遗址。这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海盐生产遗址,最早的海水制盐沉淀和蒸发池,规模最大的盐井、盐池群和盐灶等制盐设施,故被誉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些大规模、密集分布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说明这里应是殷墟至西周早期的盐业生产中心③燕生东,田永德,赵金,等.渤海南岸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盐业遗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9).。春秋时期去周不远,仍然发挥了盐业中心的作用。
综上所述,以潍、弥、淄水等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心的莱州湾南岸曾是齐国主要的盐业生产基地,符合大规模盐业生产的场景,又有大量盐业考古资料可资证明,且从语义学和音韵学分析上亦能自圆其说,故认为莱州湾南岸地区当是“渠展之盐”的产地,渠展即指莱州湾南岸盐业生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