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陵井考述

2014-03-12张连伟

盐业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井盐盐井中华书局

张连伟

我国古代食盐种类,主要分为海盐、池盐和井盐。井盐生产,以四川最为著名,可分为大口浅井和小口深井(卓筒井)开发时期。大口浅井的开凿,始于战国末年,发展于汉代,鼎盛于唐宋。在大口浅井阶段,四川开凿的盐井非常多,陵井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东坡志林》记载:“陵州井最古。”①(宋)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206.《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大。”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862.陵井的盛衰,反映了古代井盐生产的变化。本文对陵井的形成、发展和管理方式的演变,略作考述,以就正于方家。

一、陵井的形成和演变

陵井位于今四川仁寿县境内,井口深广,产盐量大,存在时间长。古代陵井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古代井盐业的繁荣和道教文化的影响,都存在密切关系。

四川盆地本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印支造山运动,地壳上升,海水退去,形成四川盆地。在四川盆地形成过程中,海水和湖水中的盐卤浓缩结晶形成矿物质沉淀下来,埋藏于地下,成为盐岩和盐卤。有些盐岩裸露于地表形成咸石或咸土,盐卤溢出地表则形成天然盐泉③吴天颖.中国井盐开发史二三事——《中国科学技术史》补正[C]//陈然,谢奇筹,邱明达.中国盐业史论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9.。先秦时期,巴蜀地区的人民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盐泉和裸露在地面的岩盐。秦统一巴蜀后,随着大批移民进入,铁制工具大量使用,带来了中原的凿井技术和人才。《华阳国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④(晋)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0:31.。白广美先生曾考证,秦孝文王在位仅三日,李冰作蜀守不大可能在秦孝文王时期,而是秦昭王时期,穿广都盐井当在公元前255—251年间,这是有关四川盐井的最早记载①白广美.中国古代盐井考[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2).。两汉魏晋时期,四川的井盐业已经很发达,上个世纪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记录了当时井盐生产的生动场景,而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则称“家有盐泉之井”②(南朝·梁)萧统,编.文选[M].(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1.。

关于陵井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初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闵帝纪》:元年春正月“丙寅,于剑南陵井置陵州”③(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47.。唐代中后期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对陵井有了更详细的记载:

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旧名,犹曰陵井,其实非也。④(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861-862.

张道陵本名张陵,被道教徒尊称为张道陵、张天师等,是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陵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张鲁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⑤(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7.此处关于张道陵的记载极其简略,无张道陵开凿陵井之事。其学道的“鹄鸣山”即今鹤鸣山,亦不在仁寿县境内。东晋葛洪《神仙传·张道陵》是关于张道陵的最早传记,其中亦无开凿盐井的事迹。到了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和五代杜光庭的《道教灵验记》才有了张道陵开凿陵井的记载,而《道教灵验记》中的《陵州天师井填欠数盐课验》记载尤为详细。

陵井的传说出现在这一时期并非偶然。这段时间既是陵井的兴盛时期,也是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张道陵开凿陵井传说的出现,应是道教文化与井盐文化融合的产物。唐朝统治者自称老子后裔,老子不仅被唐朝统治者尊称为“圣祖”,而且被册封为“玄元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天皇大帝”。道教位居儒、佛之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达到极盛。及至唐末五代,道教没有随着唐朝的衰亡而没落,但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指出:“神仙思想的核心是独立出世,上升仙界,这种思想并不关心与过问国家治乱,百姓饥寒,所传神仙故事也多在于描述仙界的美好,从而与俗世的浊恶形成鲜明的对照。然而唐末五代以后,道教神仙思想对于尘世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但不以俗为累,反而关心起俗世间的苦难来。”⑥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43.此种观点,非常契合张道陵开凿陵井的传说。《陵州天师井填欠数盐课验》记载:“天师初以兹地荒梗,无人安居,山川亦贫,不可耕植,化盐井以救穷民。民聚居井傍,户口日众,遂置州统之。以天师名,故曰陵州。天师誓曰:我所化井,以养贫民,若官夺其利,千年外井当陷矣。”⑦(宋)张君房,纂辑.云笈七签[M].蒋力生,等,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747.从这段叙述来看,它正反映了唐末五代道教对世俗的关注,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与前述观点相互印证。

及至宋代,张道陵开凿陵井的说法广为流传,人们已经深信不疑。文同《奏为乞改陵州州名状》记载:“陵井始后汉张陵开兴,因陵以名,遂以名井……此州之民,既赖之以为生,复畏之以为神。凡过其祠庙,及道其所以昔日为井之事,皆懔然加肃,不敢少懈,如在其上与其前后,若是之恭也。”为此,文同请求皇帝改陵州之名,以示对张道陵的尊崇。他说:“今以其名配井与州,而使其下负薪刍、操瓢囊者,无男子妇人、稚幼耉老之属,日日道其名千万在口。臣愚窃谓州取其名,于国体固无嫌,若属之斯民,臣恐于义或有未安者已。”①(宋)文同.奏为乞改陵州州名状[G]//全宋文:第5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0.文同这一倡议,当时并没有得到宋神宗的回应。到了宋徽宗时期,崇信道教的宋徽宗以“教主道君皇帝”自居,始将陵井改名为“仙井”。《舆地广记》云:“皇朝不欲斥天师名,故改陵井为仙井。有天师庙,今为至道观。有玉女祠,今号灵真夫人。”②(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M].李勇先,王小红,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873.

张道陵开凿陵井,多有道教神话传说附会,本已存疑。唐宋时期的陵井更非张道陵开凿,而是由狼毒井演化而来。对此,《元和郡县图志》有明确记载:“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旧名,犹曰陵井,其实非也。”③(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862.《太平寰宇记》也说:“陵井,本狼毒井,今名陵井。”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93.《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陵井监》又记载,井研县亦有陵井,“在州南一百九里”。此井名称或为误记,本文略去不论。有学者认为狼毒井为少数民族所开凿,“井名前冠以‘赖’、‘獠’、‘狼’等,此皆盐井为獠人所开之证也。六朝时期,獠人在陵州一带的活动相当频繁……仁寿、井研、始建皆为陵州之属县,故其盐井多系獠人所凿。”⑤白彬.四川地区与盐业有关的道教遗迹研究[J].宗教学研究,1998,(2).

陵井的形制,唐宋史志多有记载:

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⑥(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862.

陵州盐井,旧深五十余丈,凿石而入。其井上土下石,石之上凡二十余丈,以楩柟木四面琐叠,用障其土,土下即盐脉,自石而出。⑦(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27.

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干,上出井口。自木干垂绠而下,方能至水。井侧设大车绞之。⑧胡道静.新校正梦溪笔谈: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57:140.

综上记述,陵井纵广30余丈,约合93.3米;深50—80丈,约合155.5—248.8米。井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土质,深达20丈,约合60多米,以楩柟木围栏,保护井壁;下层为石质,盐卤从中渗出。盐井上下宽广,中部窄狭,被称为“杖鼓腰”,以柏木为干,从井底上至井口,井侧置以绞车,沿木干垂绳至水,用大皮囊盛水引出。这种盐井耗费的人力、物力非常大,工作亦很辛苦,主要靠刑徒之人充役。

由于陵井深广,长时间使用后容易积聚沼气。《太平广记》辑录《陵州图经》云:“俗称井底有灵,不得以火投及秽污。曾有汲水,误以火坠,即吼沸涌。烟气冲上,溅泥漂石,甚为可畏。”⑨(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3206.这种毒气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氢,遇火燃烧,容易发生爆炸。毒气袭人,更会有生命危险。这造成陵井维护上的困难。后蜀广政二十三年(960),“毒气上如烟雾,炼匠缒入者皆死。后井益塞,民艰食盐。”通判贾琏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执锸兴役,逾年而至泉脉”,修复了陵井,当地人非常感念贾琏功绩,后“州人画像祠之”。由于这次疏浚,极大地增加了陵井盐产,由原来日产三百斤,提高到三千六百斤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4.。

但是,陵井毒气妨碍维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若干年后,陵井再次出现问题。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记载:“(陵井)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晴复止。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如此数月,井干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②胡道静.新校正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57:140.发明“雨盘”的人,即是当时的陵州推官杨佐。《宋史·杨佐传》记载:“杨佐,字公仪,本唐靖恭诸杨后,至佐,家于宣。及进士第,为陵州推官。州有盐井……岁久干摧败,欲易之,而阴气腾上,入者辄死。惟天有雨,则气随以下,稍能施工,晴则亟止。佐教工人以木盘贮水,穴窍洒之,如雨滴然,谓之‘雨盘’。”③(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695.“雨盘”的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井底毒气袭人的问题,方便了陵井的维护,致使有宋一代,陵井始终保持较高的产量。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云:“蜀食井盐,如仙井、大宁,犹是大穴。”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67.《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亦记载,陵井岁产盐二百万斤,在诸多盐井中,产量最高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300.。

元代以降,随着大口盐井的衰落,陵井亦逐渐湮没无闻,仅留遗迹。清代同治《仁寿县志》卷三《食货志·盐政》云:“明仙泉井废。”

二、陵井的归属和管理

陵井开凿以后,“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⑥(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3206.。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中,益州刺史毛璩益西城戍以防盐井。北周闵帝元年(542),因陵井而设陵州。唐朝前期,对陵井实行征税制。《通典》卷十《食货·盐铁》注云:“陵州盐井一所,课都当二千六十一贯。”⑦(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232.万岁通天二年(697),右补阙郭文简奏卖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函半。政府通过出售卤水的形式经营陵井,百姓买水煮盐,结果“贪利失业”。“长安二年(702),停卖水,依旧税盐”⑧(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96.,陵井转入私营。唐肃宗时期,为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垄断盐业经营,“创立盐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官置吏出粜。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者,免其杂徭,隶盐铁使,盗煮私市罪有差”⑨(五代)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517.。《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陵井归属陵州仁寿县,井盐生产“以刑徒充役”,说明此时陵井由官府经营。

五代后蜀时期,陵井正式设监管理。《玉壶清话》云:“蜀置监,岁炼盐八十万斤。”①(宋)释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27.盐监是政府特设的管理机构。《宋史·食货志》云:“大为监,小为井。监则官掌,井则土民幹鬻。”②(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471.宋代四川先后在四路设置十监,监下辖井,设场务进行管理③程龙刚.宋元时期的四川盐业[G]//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31.。其中陵井监设置十一场务,其管辖已不限于陵井一井,而是包含了陵州境内的其他官营盐井。《太平寰宇记》记载:“陵井监井诸县计十井,日收盐四千三百二十三斤。”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98.《文献通考》也记载:“陵井监及二十八井,岁煮一百十四万五千余斤。”注云:“乾徳五年,伪蜀知陵井监任元吉始请凿五井煮盐,是岁得八十万斤,擢元吉永清令,是后寖增其数。”⑤(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155.这说明宋代陵井监的设置,因袭了后蜀制度。

宋代盐监与州、府、军、县的关系,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如《宋史·地理志》记载,大宁监初设于大昌县,以后大昌县隶属于大宁监。富顺监本为泸州的富义县,后升为富义监,又更名为富顺监,其后又置富顺县隶属于富顺监⑥(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3221.。陵井监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变化过程。宋初,陵井监只负责陵州包括陵井在内的官营盐井,因此乐史《太平寰宇记》虽然将“陵州”与“陵井监”并列,但在行政上陵井监仍隶属于陵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四记载:景德三年(1006)“增陵州陵井监工役人月给钱米,闻其劳苦故也”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32.。

关于陵井监设置时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定为熙宁五年(1072),其中指出:“北宋熙宁五年改陵州置,为盐监。治所在仁寿县(今四川仁寿县)。”⑧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42.这一叙述不够准确。“陵井监”最早见于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而《太平寰宇记》为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撰成于雍熙末至端拱初(987—988)。其作者乐史为北宋初年的著名学者,生于五代唐长兴元年(930),卒于景德四年(1007)⑨王文楚.《太平寰宇记》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乐史曾“知陵州”,对陵井应非常熟悉。就此而言,陵井监不可能初设于熙宁五年。

熙宁五年“改陵州置,为盐监”,是将陵州的行政职能归并到陵井监事务内,这样陵井监具有了盐政与行政合一的性质,成为井盐业的“经济特区”。这一时期恰逢文同知陵州,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井盐生产经历由大口浅井向小口深井(卓筒井)的转折。

熙宁四年,文同被贬陵州。在陵州任上,文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陵州地区新发明的卓筒井,不仅对传统井盐业形成巨大冲击,也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稳定。因此,他先后写了《奏为乞免陵州井纳柴状》《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奏为乞铸陵州团练使印状》,针对陵州井盐状况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在《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中,文同对卓筒井的发展有详细的描述:“盖自庆历已来,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以取咸泉,鬻錬盐色。后来其民,尽能此法,为者甚众,遂与官中略出少月课,乃倚之为奸,恣用镌琢,广专山泽之利,以供侈靡之费。”①(宋)文同.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G]//全宋文:第5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8.在《奏为乞免陵州井纳柴状》中又记述:“自许人开作卓筒之后,部下至今已及数百井,故栽种林木,不能供得,公私采斫,以至山谷童秃,极望如赭。”②(宋)文同.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G]//全宋文:第5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8.

卓筒井是宋代井盐生产技术的一项重大进步,它采用“冲击式顿锉法”以圜刃凿成小口深井,以竹筒输卤。这种卓筒井开凿方便,节省人力,占地面积小,便于隐藏,以至于民间发明卓筒井之后,盐井数量猛增,燃料消耗增加,导致木材价格上涨,而陵井煮盐所需要的大量木材,由官府摊派给百姓,直接造成了当地百姓生活的困顿。同时,陵井盐场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官府和市场需求,这又为私盐的流通创造了条件。为此,文同奏请朝廷通过“买扑”方式将陵井租赁给私人,允许民间开卓筒井,收取赋税,官府退出盐井的直接经营。这样政府既可以保证财政收入,也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此时正值王安石主政时期,在宋神宗支持下,力主撤并州县,减官裁冗③马玉臣.试论宋神宗时期的州县省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4).。或许因为文同的一系列奏疏,宋神宗和王安石才注意到陵州,熙宁五年降陵州为陵井监,这既加强了盐井管理,又撤并了州县,一举两得。关于陵州的裁撤,史书方志有明确记载。《元丰九域志》云:“唐陵州。皇朝淳化三年升团练州。熙宁五年废为监。治仁寿县。”其所辖地区是以井盐生产为主的仁寿、井研二县,原属于陵州的贵平、始建、籍三县则从陵井监中分离出去④(宋)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319.。《元丰九域志》是在王曾《九域图》基础上编撰而成,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改名《九域志》。书成之后,又经过多次修订,最终反映的政区基本上是元丰八年的政区规划,所以又称《元丰九域志》⑤王文楚,魏嵩山.前言[M]//(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2.。《元丰九域志》正好成书于废陵州设陵井监之后,其对陵井监变更的记载最为可靠。

废陵州入陵井监,加强了对原陵州地区盐井的管理。但对于开放还是禁止卓筒井,以及官府经营还是民间经营陵井,政府内部始终存在争议。熙宁九年,成都府路转运使商议卖掉陵井盐场。为了保证民间愿意购买陵井盐场,政府强行关闭本路卓筒井,禁止东川路食盐进入。这直接导致成都府路的盐价上涨,民怨沸腾,“嗜利苟活之人,至以兵仗裹送贩易”。御史周尹奏请朝廷:“放东川路盐依旧入成都府路,转运司不得止绝,勿闭卓筒井,但禁此后毋得创开。”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6826.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东川井盐得以重新贩卖到成都府路,陵井盐场的出售也就此搁置。但民间卓筒井生产的“小井白盐”质优价低,影响到官营井盐的销售和利润,由此官府摊派官营井盐,遭到右司谏苏辙弹劾而取消。这说明随着卓筒井的大量开凿,包括陵井在内的官营盐井的地位在下降,官府试图以强力维护其垄断地位。宋神宗元丰七年,夔州路转运使王宗望又曾建议:“成都府、梓州路并为榷盐禁地,煎盐户赴官入中,不得私买卖。陵井监之井研、荣州之应灵专置场,各差监官。其余州县盐井少处,就差税务官兼。无税务处,委令、佐置场。”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8321.四川这种民井商盐与官井盐的斗争,终宋一世,也未尝休止②郭正忠.宋代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命运——关于“筒井风波”的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1985,(3).。围绕陵井的争议,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宋徽宗时期,受道教影响,陵井监更名为仙井监。关于更名时间,史书有几种不同的记载:(1)大观四年(1110),《宋史·徽宗纪》记载:“(大观四年)癸卯,改陵井监为仙井监。”③(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385.(2)政和三年(1113),《舆地广记》卷三十记载:“熙宁五年废为陵井监,政和三年改为仙井,今县二。”④(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M].李勇先,王小红,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873.(3)宣和四年(1122),《宋史·地理志》记载:“仙井监,同下州本陵州……宣和四年改为仙井监。”⑤(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2215.大观、政和、宣和皆宋徽宗年号。陵井监更名为仙井监,在宋徽宗时期无疑。上述几种时间,今人皆有引用。但就其可靠性而言,当以《舆地广记》为准。《舆地广记》成书于政和年间(1111—1118),离仙井监设立时间最近,应该最为可靠。陵井监改名仙井监在政和三年,即公元1113年。《宋朝事实》对宋朝史实多有考订,其书卷十九:“熙宁五年,降陵州为陵井监。政和三年,改为仙井监。”注云:“《宋史》作‘宣和四年’。”⑥(宋)李攸.宋朝事实[G]//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21.显然是参校了不同的说法。

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仙井监的的行政管理范围不断扩充。南宋时期,仙井监增辖贵平、籍二县⑦吉成名.论宋代井盐产地[C]//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成都:巴蜀书社,2009:248.。隆兴元年(1163),南宋政府设立隆州,治仁寿县,原仙井监的地方管理职能从中剥离,仙井监也归属隆州。《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蜀中官盐”有“隆州之仙井,卭州之蒲井,江之心井,大宁、富顺之井监,西河、南州之盐官,长宁军之淯井。”此时,仙井年产盐量200多万斤,“隶转运司”⑧(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300.。及至元、明时期,随着陵井的消失,陵井的管理亦废弛。

猜你喜欢

井盐盐井中华书局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漳县盐井历史概述
建筑史话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叩访盐井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