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方法与意义

2014-03-12袁培尧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高职生美的

袁培尧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方法与意义

袁培尧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中国古典文学涵盖了中国三千年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高职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认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是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效用。

古典文学;学习方法;阅读;效用

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璀璨的文学长河中,无论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都有许多杰出的作品。“诗经”,“楚辞”,诸子散文,汉魏乐府,陶渊明、李白、杜甫的诗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关汉卿、王实甫的元曲,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小说等等,都让国人引以为自豪。如何阅读古典文学并从中受益,成为历代学者探讨的永恒课题。

一、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一)古代学者留下宝贵经验

在古代,很多学问大家都十分重视阅读的学习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就是口中不停地吟诵《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手上不停地在各种典籍上批写心得体会。汉赋大家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三国时的学者董遇,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唐代大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句。对于远离古典文学语境的当代高职生而言,只有多阅读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才能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文章脉络层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悟作品深远的意境和高妙的立意。

(二)现代学者亦有独到见解

现代学者关于阅读古代典籍有许多精辟论述。陈望道指出:阅读古书,要得到真切的了解,必须明了古人所处的环境与所怀的抱负。陈寅恪先生讲:“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知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之论。”著名学者霍松林谈到他的治学经验时曾这样说:“通读、背诵重要的古籍和诗文名篇,似乎很笨,其实最巧。巧就巧在用力较省而收效较大:既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又扎扎实实地扩大了知识领域,而写作能力、记忆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真是一举数得!”古典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这些文章在立意取材、炼字造句和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非常讲究。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要深入学习,注意对经典名篇的诵读,使青年学生做到字、词、句烂熟于胸,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让高职生逐步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三)当代学子应传承创新

对高职生来说,学习古文,主要是靠读,要读若干遍,有一些要背诵,文读百遍,其义自明。学古文的途径很多,以文为主,诗、词、歌、赋并进,收效会大些。多读点韵文,可能比读散文更有益处。除去“读”还要“作”,“作”可以帮助“读”,遇到机会,可作些文言小文,这对学习文言文是有好处的。

古人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不善吃者病。”对于重点篇章,要专心精读,细嚼烂咽,照朱熹的经验去做:“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努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出,方可别换一书,乃为有益。”[1]

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也是我国阅读的优良传统。《礼记·中庸》对阅读过程的完整表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把“问”放在第二位,紧随“学”之后,处于“思、辨、行”之前。朱熹对“审问之”有精辟的阐释:“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从而揭示了“未知有疑—渐渐有疑—节节有疑—渐渐释疑—都无所疑”的审问过程。“学—问—思—辨—行”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审问阅读链。阅读中的问题,要靠思辨和行为才能得到解决。其中,核心是“思”。而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阅读中的思维更是如此。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读书要多问深思,要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疑问有大有小,直接关乎读书收获的大小。正如明人陈献章所言:“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古典文学是用文言文记载的古代文化典籍。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一要消除与文言的隔膜,二要消除与古人的隔膜,三要消除与古代的隔膜。青年学生想通过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与古代作家进行跨时空的无声交流,就必须拓展的思维空间,通过解文、知人、论世,克服三大心理障碍,方能真正继承古代文化典籍中的优良传统。

对立志于深入学习中国古代典籍的高职生来说,一定要读先秦的典籍,因为它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的根源;必须选定一两部主要典籍将其读熟;读书必须读整部头的原著,不要满足于后人的介绍,也不要停留于读选集;一定要打好基本功;勤于随手抄录资料,写成卡片。

二、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高职生的作用

(一)获取知识,拓展视野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毛泽东《实践论》),这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间接经验,几乎都浓缩在了书籍里。

书籍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古典作品涵盖了中国三千年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用美妙的言辞来赞誉阅读求知的功能。《淮南子》中说:“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朱熹强调:“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王守仁说:“读书之要,贵在求实。”他们一致肯定,阅读的首要意义在于“明道穷理”。现代阅读学的奠基人夏丏尊1935年在向中学生广播演讲时指出:“要求知识,最普通、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读书。”[2]

古典书籍记载了前人的认识和实践成果,读者利用阅读可以与已经作古的作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前人长期积累的文化和科学财富,而不必重复其漫长的认识与创造过程。书卷可以把人们带到遥远的历史中去,带到别人的心境中去。书卷是使我们得知过去时代的唯一方法,又是人们理解从未进入过的那个社会的关键。一句话,阅读古典作品让人们把眼前的世界和在时间上远离我们的世界沟通起来,从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把美感作为价值的最高层次。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他把“道”(纯粹自然的无知无欲不争不乱的和谐的原始社会)视为最高的美的境界,其次是“善”的境界(德—仁—义),再次是“真”的境界(忠—信),最后,真善美都失去时才有“礼”。恰如孟子所说:“道则高矣美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获得美感的“乐”列为“知—好—乐”三种境界的最高境界。继承美感文化的传统,我们应把审美享受看作阅读古典作品的基础动因和最高效应。

从心理特征上来看,大学生对美有特殊的敏感,因为他们的心灵比成年人要单纯,而思维更活跃。凡是好的作品,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审美认识的结晶,几乎都合乎美的规律,因而其中都反映了各种形式的美。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笆行》);“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极富诗情画意,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除了作品内容方面的思想美、哲理美、品质美、情操美、意境美之外,作品形式方面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节奏美,也不可忽视,它们与内容美共同构成作品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青年学生在阅读欣赏这些优秀作品的时候,对美的要求不断变化,其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净化灵魂,陶冶情操

孔子重视阅读“六经”的“德治”功能:“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是说,《诗》可以使人感情上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能使人“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所摇夺”,《乐》则“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恶,消融其渣滓”(朱熹《论语集注》)。今天,继承孔子的“读书立德”的传统,当然要突破其历史局限,注入新的内容。

高尚的、健康的感情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古典文学作品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培养和丰富大学生的高尚情感、健全人格具有独特作用。通过阅读《报任安书》,青年学生无不为司马迁为完成一项伟大事业而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以及他正直、高洁的人格力量而经受心灵的震撼。美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家的感情,寄托着他们的爱憎。艺术家这种充沛而丰富的感情,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给读者,必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愤的情绪,进而使感情得到净化、丰富和升华。古典文学作品的情感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精神之美是不可或缺的。阅读古典作品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四)引发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与科学依靠逻辑思维不同,文学艺术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以引发人们对美的感受与想象。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运用想象的力量,进行艺术再创造。例如,没有亲眼目睹过汉末刘邦与项羽之间激烈斗争的场面,读了《鸿门宴》后,借助于联想与想象,读者对鸿门宴之上项羽、范曾、刘邦、张良等的座次,范曾的举止、眼神,项庄、项伯的行为、樊哙的威武、豪爽等等都有了清晰的感受,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这种行为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一般来说,思想水平越高,文化知识越丰富,生活阅历越宽广,其思考和理解能力就越强,对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就越敏锐,想象和创造力也越强。

[1]钱宾四.《朱子读书法》随札[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3:246.

[2]夏丏尊.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136.

(责任编校:张广宇)

The Method and Significance of Read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YUAN Pei-yao

(Shangqiu Polytechnic,Shangqiu,Henan 476000)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covers China’s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which is an inexhaustible treasure,vocational students should study the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 seriously at school.Read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learn classical literature,reading classical literature can gain such utilities as thoughts enlightenment,moral edification,literary accomplishment,aesthetic mold,writing reference,etc.

classical literature;learningmethod;reading;utilities

H 193

A

1672-738X(2014)04-0046-03

2014-05-23

袁培尧(1968—),男,山东曹县人,中文副教授,语文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高职生美的
更正说明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受众意识——以德庇时英译《好逑传》为例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