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与实现
2014-03-12蔡志奇沈志滨
蔡志奇,沈志滨
广东药学院教务处 (广州 510006)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分成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那么大部分的本科院校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在不断变化。研究如何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及其实现路径对于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及组成要素
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放在一起讨论。实际上,厘清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的预期培养结果。它综合反映了国家、社会、学校对大学培养人才的总期望和要求,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特色[1]。人才培养规格是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是整合教育诸要素,实现资源最优化的核心。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人才培养规格界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就是说,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具体化成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得到落实[2-3]。因此,人才培养规格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出发点和最终归宿[4]。
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组成要素方面,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知识、能力、素质”组成的“三要素说”,“知识”主要是指通过理论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等,“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其他能力,“素质”主要是指通过素质拓展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5-6]。二是由“知识、能力、人格”组成另一种“三要素说”,与前面的“三要素说”区别在于把“素质”换成了“人格”。理由在于“素质”的内涵较广,已经包括了“知识”和“能力”在内,而这里的“人格”则主要是指品德、心理、人文素养等。还有学者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四个维度对培养规格的要素进行描述。
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及特点
讨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首先应该明确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特征。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然有不同的观点和表述,但基本观点还是一致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加以熟练应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7-8],相对于学术型本科人才而言,无论是知识结构层面还是能力结构层面,应用型本科人才最大的特征都在于“应用性”的凸显。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角度,可以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作出细化分析。知识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一方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为将来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过硬的应用性为主的专业知识。在知识储备方面,如果说学术型本科以“认识世界,研究客观规律”为目标,那么应用型本科则是以“改造世界,强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目标[9]。学术型本科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应用型本科则要求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坚实”是指所掌握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的理论摆出来,把它说清楚,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等,就适可而止。应该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10]。能力方面,既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方面,要求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新能力方面,要求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技术创新、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此外,还应具备获取、分析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一定水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等[6,11]。素质方面,主要是指人的基础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职业素质。值得强调的是,除了职业素质之外,其他几种素质不管是学术型本科还是应用型本科,不管是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还是专科教育,都应该是一致的,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健全的人格是成为人才的基本条件,失去人文精神滋养的人,不管受过什么层次的教育,最终只能成为任人利用的工具。这一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特别需要重视的。
以上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仍然是较为宏观的。针对不同的本科专业,应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进一步的细化,才能凸显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监控、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受到传统高等教育办学价值观念及培养模式的影响,它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过程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出发,可将不足之处归纳分析成以下方面。
3.1 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科学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办学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关系处理上,未能遵循正确的逻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是办学定位的中心,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既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办学定位的基础。但是,不少高校首先确定的是办学定位,然后据此再进行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导致高校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12]。二是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一些高校未能及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整,而是沿袭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套路,培养学术型本科人才。这样的人才也许“知识堆积如山,基本业务技能高强”,但却很难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面对严酷的人才市场,只能学非所用,改行屈就[13]。不仅对社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给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2 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方案不匹配
这里所说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指的是教学计划(或称课程体系设计)。指的是人才培养规格虽然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定位,但是课程体系设计并未围绕规格定位而展开。有些高校多年的课程体系几乎一成不变,还有高校虽然定期或不定期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但却由于重视程度不足、缺乏调研或过多考虑个人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修订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3.3 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
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示范型性[14],它是依据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构建的。有的高校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转变了人才培养观念,也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但是在实际办学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办学价值观影响,认为高层次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固守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培养情结,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15],未能引入产学结合等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还有一些院校虽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而事实上将学生考研、考公务员作为主要任务之一[5],使得人才培养规格与方案形同虚设。
3.4 人才培养规格缺乏有效的动态调整
人才培养规格必须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同时,应用型本科的培养周期一般为4-5年,因此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应体现出它的前瞻性,也就是说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对未来若干年的社会人才需求作出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一些高校对此并不够重视,未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规格动态调整机制,有些高校虽然建设了相关机制,但由于经费投入等原因,有关工作落不到实处,导致长期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开展培养工作,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学生就业、个人发展以及学校自身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
4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途径
4.1 树立“应用”为主导的育人理念,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一般来讲,学术性理论型研究人才的培养规格,其背后的哲学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理念;职业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规格,其潜在的哲学理念是功利主义;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则应该是在实用主义指导思想下的一种产物。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对接现实、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强调具备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强调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的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4,9]。高校应在深入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趋势及其所提出的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资源,针对不同的本科专业,科学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过程应该是慎重的、经过反复商榷的,同时应建立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前提。
4.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宽口径、强能力”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决定了它的课程体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紧跟行业、产业和企业发展趋势对人才提出的技术、技能要求进行构建。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使其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中有充足的空间,又要注重与学术型本科的理论教学有所区分。既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注意避免技能过于单一、偏向高职教育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在对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代表、企业专家、学科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的共同参与制定,既要符合现实需求,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设置和内容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注重及时更新。
4.3 以产学结合为特征,构建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它的培养过程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应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及学校的办学资源,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模式。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协同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种类越来越多,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协同育人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得到大力推广实施与高校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及自身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也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高校应以协同机制体制创新为先导,与高校、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国际高等教育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教育联盟、教育集团、育人基地等,突出人才协同培养,在教师聘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核心要素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构建多样化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4.4 以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既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较宽的高新技术知识和较广的理论学术事业,还要有熟悉和了解专业相关的行业一线的实践技能和生产环境。目前情况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当中年轻教师较多,且不少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从学校到学校,既缺乏实践工作经历,也缺乏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高校应注重教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和要求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开展横向科研合作项目等方式,促使他们深入了解行业前沿的技术知识,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同时注重引进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到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4.5 以能力主导为原则,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考核评价大部分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既无法体现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也无法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面起到导向作用,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以能力主导原则,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考核内容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展开,覆盖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各个方面,贯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考核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除了传统的书面考核方式,更要注重实际操作、应用等形式的考核方式,同时要注意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考核主体不仅要有高校相关人员,也要尽可能地让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使考核评价真正发挥作用。
[1]褚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J].中国高教研究,1997,(2):49-52.
[2]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 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71-72.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13):13-16.
[4]于珍彦,于少珍,韩如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6):106-108.
[5]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9):72-75.
[6]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7]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8]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10]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11]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3):82-83.
[12]禹奇才,刘晖.开展以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前提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7,(Z2):54-56.
[13]戴广忠.论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逆向决定[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2):74-76.
[14]龚怡祖.论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15]瞿志豪,钟晓勤,杨旭辉.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与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9,(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