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族关系与五位一体建设相互影响问题的思考

2014-03-12和丽贵

云南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族政治经济

和丽贵

世界上很少有单一民族的国家,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交往、迁徙的增多,一个国家、一个区域都由或多或少的若干个民族构成。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习俗、心理等差异,在民族与民族交往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属生产关系范畴,是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同时,一定的民族关系对社会建设产生各种作用。当今社会,不少社会冲突是由于民族关系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在社会建设进程中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是国际社会和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民族关系与五位一体建设的界定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民族将最终消亡[1](P115、737)。斯大林提出了区分民族的4个特征,我国对民族概念的定义主要以此为依据。国内外学术界和不同国家对民族的定义不尽相同,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通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族群,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则使用民族概念,比如我国的民族有56个。族群和民族概念有所区别,但主要含义一致,一般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历史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特征的社会群体。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族概念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

关于民族关系的界定。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民族的产生,民族关系也随之形成;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关系服从于阶级关系,民族斗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1](P116)。实际上,民族关系是多样、复杂、变化的,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不同国家、同一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同一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还有同一国家不同区域的同一民族之间的关系等。本文所提民族关系是指同一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也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形成的民族关系。

关于五位一体建设的界定。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了我国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格局。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五位一体从宏观上对社会建设领域作了科学划分,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不可分割又各有自己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族关系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现象,民族关系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发展变化,民族关系也发生发展变化,同时,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也直接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将民族关系置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领域,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以及发展的趋势,对新时期处理好民族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关系与五位一体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及其原因

1.民族关系与经济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及原因

民族关系与经济建设相互影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经济越落后,人们之间的经济交流越少,民族之间互联互通性就越弱;经济越发展,人们之间的经济交流越多,民族之间的互联互通性就越强。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1](P77)在民族萌芽形成时期,人们的交往主要限于部落族内的交流,产品分配也限于在部落族内进行,部族之间极少产生物质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市场的形成,人们之间包括民族之间就产生了经济交往和利益关系,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互通有无、利益分配等,这样就形成了基于经济交往的民族关系。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就越活跃,维系民族关系的经济基础就越牢固。在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经济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民族关系也反作用于经济建设,民族关系的形式、程度会对经济建设产生影响。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压迫、对抗的民族关系不利于经济建设,制约经济发展。

2.民族关系与政治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及原因

民族关系与政治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民族压迫越烈,民族对抗性越强,民族矛盾就越突出,民族关系就越紧张;政治越民主,民族压迫和对抗越少,民族矛盾就越少,民族关系就越缓和。当今社会,民族矛盾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矛盾,尤其在政治建设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民族,他们都有政治上的诉求,如果能够平等参与政治建设,在国家管理中充分表达民族的意愿,在利益分配上充分体现民族间的平等,民族关系就比较缓和。相反,如果失去平等参与政治建设的权力,就必然产生民族间的对抗性,形成不和谐的民族关系,并对政治建设造成影响。实践证明,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往往是对政治建设最为敏感的反应。我国之所以保持了良好的民族关系,这与执政党重视各民族的政治权益是分不开的。

3.民族关系与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及原因

民族关系与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越少,民族之间的共性就越少,民族隔阂就越严重,包容性就越差;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越多,民族的共性就越多,民族隔阂就越少,包容性就越强。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民族习俗、民族宗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等,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方面。当今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科技的广泛运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趋同,而民族文化则相对稳定。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于经济、政治、社会而言,有其相对独立性。由于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更能体现民族的特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经济是基础,更高层次的、更长远的是文化,这也是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决定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程度决定了民族间互相认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各民族创造和积淀了优秀的文化,有的文化是共性的,有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交流为各民族增进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启迪提供了平台。优秀文化是全人类的,民族文化的充分交流,将有利于增进良好的民族关系,创造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4.民族关系与社会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及原因

民族关系与社会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越封闭,人们生活交往越少,民族间的排他性就越强;社会越开放,管理体系越完善,人们生活交往越多,民族关系就越和谐。这里说的社会建设主要是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建设中的民族关系体现得更直接、更具体、更广泛,民族之间的摩擦、矛盾也最多。如果人为地封闭民族间的生活交往,民族生活习性、日常习惯将限制在一定范围,生活习性、日常习惯的差异性可能带来民族间日常交往的排他性,造成民族间的摩擦、矛盾甚至冲突。就像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封闭就难以形成可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中就很难形成共识;互相开放就可以找到共同语言,尽量减少在交往中的矛盾。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开放的,民族间的生活交流是无法避免的,要实现民族关系在社会建设中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创造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完善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5.民族关系与生态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及原因

民族关系与生态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越差,生存环境越差,民族之间因争夺生存空间引发的矛盾就越多;生态环境越好,生存环境越好,各民族拥有相对良好的生存空间,民族之间的利害冲突就越少。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民族形成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各民族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空间里。在生产生活方式比较落后以及所处环境能够满足生活所需的条件下,民族之间因生存空间之争的冲突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各民族因生存空间之争引发的冲突越来越多。这种生存空间之争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土地掠夺上。生存环境差,民族就要迁徙或扩张,就会掠夺资环、破坏生态,就会产生民族间的冲突,古代、近现代民族之间的战争主要与此有关。如果各民族都拥有适应生存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因争夺生存空间带来的矛盾冲突就会相应减少,对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利。

三、民族关系与五位一体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趋势及值得关注的问题

探讨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趋势,就首先要弄清民族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这方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少观点。有几种观点或理论比较有代表性:一是美国学者戈登提出的美国族群发展“三个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叫“盎格鲁—撒克逊化”。[2](P55)它的文化导向以强化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心,要求所有移民美国的族群都学习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实现国内其他族群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化。这实际是一种民族同化。第二阶段叫熔炉主义。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经过在美国的共同生活和相互影响,变成具有美国文化特质的“美国人”。[2](P61)这是民族融合。第三阶段叫“文化多元主义”。这种理论认为在美国生活的各族群依然保留有原有的民族特征,各族群共同生活、互相交流的结果将是产生保留各族文化传统的“多元的美国人”。[2](P65)二是美国学者赫克特提出的扩散模式理论。扩散模式是指国内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将政治、经济、文化逐渐渗透到周围处于落后地位的民族地区,实现政治、经济全面融合,最后导致文化差异失去意义,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3](P9~10)。三是我国学者费孝通提出的多元一体化理论。即在各民族多元化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离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4](P88~96)。这里的中华民族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民族,而是更加宽泛的群体。

这些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族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前景,下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层面分别加以分析。

1.民族关系与经济建设相互影响方面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随着这样的发展,各民族在经济建设上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和趋同,逐步走上一体化。民族关系与经济建设上的关联将逐步弱化,经济建设上的民族利益将被更高层次的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取代,就像我国各民族的利益被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取代,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将被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取代。而决定这一进程的首要条件是各民族在经济建设中利益的一致性,包括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以及参与经济建设机会的对等,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各民族在经济建设中的利益分一致性,民族关系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条件、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东西部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在发展上的差距仍然明显,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及参与经济建设机会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一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力度,包括在一定时期对处于落后地位民族在经济发展上实行政策倾斜、经济援助等特殊照顾,尽可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跟上全国。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让少数民族真正参与到经济建设中,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发展,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帮助、坐享其成,这也是民族关系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的内在要求。

2.民族关系与政治建设相互影响方面

政治民主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各民族参与政治的平等化,民族关系与政治建设的关联性也将逐步弱化。形成这一趋势的前提是政治民主和各民族参与政治的平等化。只要存在专制主义,在政治上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各民族的政治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政治建设上的民族关系就不仅不会弱化,相反会进一步强化,造成民族关系紧张,民族矛盾突出。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在政治上如何体现各民族平等,对形成民族关系与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学说,借鉴前苏联的经验,结合中国民族问题实际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模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确立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政治地位,实现了国家整体利益与各民族利益的统一,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政治民主建设进程中,值得关注两种倾向。一是淡化民族区域自治倾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方面面临不少新问题,自治的载体和形式逐步弱化,有的地方除了保留主要行政领导由当地主体民族担任、领导干部队伍有一定比例的当地主体民族外,其他方面已经很难体现出自治和不自治的区别。如何发挥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值得思考与研究。二是强化民族意识或族属意识倾向。有的地方过多强调民族认同、民族利益,淡化国家认同、国家利益,这正是民族分裂势力所期待的。如何在政治上强化公民意识,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理性认同,实现各民族基于国家利益基础上平等的政治权利,是我们政治民主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处理不当,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3.民族关系与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方面

多元化和一体化并存是文化的发展趋势。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重要精神依托。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民族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中的特征不再明显,最能代表民族特征的将是文化。由于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较民族关系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的关联性而言,民族关系与文化建设的相互影响将更为显著。文化多元主义、多元一体化的理论观点,归结起来指的就是民族文化这一显著特性。人们精神生活的空间是无限的,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无限的,从这个层面讲,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无限的,这也决定了民族关系与文化建设的相互影响也将是长期的。随着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文化的交融和共同点也将越来越多,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需求正逐步从解决生存和温饱上升到寻求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精神追求等方面,在价值、道德、社会归属感等方面临许多痛苦和困惑,单纯的经济建设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足以缓解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这种痛苦和困惑,这也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程度出现宗教保守主义思潮甚至极端宗教主义的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以开放和宽容的精神,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各族人民基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归属感。与此同时,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必然要求各民族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展示个性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应正视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一文化载体正在消失的状况,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应用,重视各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满足各民族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需要。

4.民族关系与社会建设相互影响方面

社会化和服务化是社会建设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智能和现代交通的立体化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行为已经越来越趋同,各民族在社会建设上已经越来越融合在一起,民族关系反映在社会建设上已变得更加不分彼此。现代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经把各类群体和个人逐步纳入社会服务网络之中,这也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社会联系更加紧密。

少数民族群众主要分布在边远落后的贫困山区,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他们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普遍滞后,在教育、医疗、卫生、生活保障等方面还面临众多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特殊措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失落感会越来越强,直接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和谐稳定,这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风俗习惯和禁忌是贯穿日常生活的敏感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民族纠纷和矛盾,这就要求各民族在社会建设中互相尊重各自的习俗,尽量减少和消除偏见、歧视,形成民族关系与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问题民族化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倾向,征地拆迁、治安案件都容易转化成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实际是人为地将民族问题扩大化、民族关系复杂化的表现,值得高度警惕。

5.民族关系与生态建设相互影响方面

加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建设的目标,也是生态发展的趋势。现代国家和民族在生态环境上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生态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二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的可持续能力面临严峻挑战。保护生态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目标,基于这个共同目标的努力将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民族利益将与全社会维护生态的共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看到,尽管现代民族在地域空间分布上与早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间的杂居、融合进程在不断加快,但不少民族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的状况依然并将长期存在,他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包括资源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关系依然长期存在。

生态环境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包括文化习俗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落后就需要发展,发展意味着改变,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变。在民族关系与生态建设相互影响方面,我们面临不少难题。一是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如何既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又要保护好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关系现实和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二是在生态保护中的同质化倾向。有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加选择地推广经济林木和绿化树种,人为地改变生态环境,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值得引起重视。三是生态利益的分配和补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良好,他们在天然林禁伐、野生动物保护、水源地保护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如何实现他们在保护生态方面足够的利益补偿,也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特别需要防止通过牺牲一部分群体的生态利益去满足另一部分群体。

应当看到,尽管民族关系与五位一体建设相互影响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民族关系与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互影响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发展变化也不是完全同步的。同时还要看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要民族关系与其中一个领域产生相互影响,就会关联到其他领域,引起联动效应。只有认识到并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与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相互影响,才能真正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猜你喜欢

民族政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们的民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