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涪江流域铺递的设置管理

2014-03-12胡雅洁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梓潼县乐至县石泉县

胡雅洁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铺递始于北宋,为急脚递,传递紧急公文,据《梦溪笔谈》记载:“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1]。元明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清代,铺递的发展最为繁盛。但清代不同于前代的是,铺递主要走递府州县之间的日常公文。清初的四川地区,由于长期的战争导致邮驿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直到康熙六十年才恢复铺递。雍正时期改用塘兵递送公文,乾隆二年,“少詹隋人鹏奏称:革除铺司,概用塘兵递送公文,于边省尤属不宜,请复设铺司,以重邮驿传,部议覆准复设”[2]2842……足见铺递的重要性①。目前学术界对于铺递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本文试对清代涪江流域铺递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梳理。

一 清代涪江流域铺递的设置

清代涪江流域的政区大致为龙安府、直隶绵州、潼川府、合州,共18个州县。由于各州府处于涪江流域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嘉庆《四川通志》的数据为准,对涪江流域的铺递按上、中、下游进行统计。

据嘉靖《四川通志》的记载,清代涪江流域共有182所铺递,铺司兵505名。上游的铺递、铺司兵:平武县(28所、19名)、江油县(6所、18名)、石泉县②(8所、16名,)安县(4所、8名)。中游的铺递、铺司兵:彰明县(4所、11名)、绵州(19所、62名)、梓潼县(13所、66名)、罗江县(4所、16名)、三台县(24所、68名)、射洪县(9所、26名)、盐亭县(6所、18名)、中江县(9所、18名)、遂宁县(6所、12名)、蓬溪县(7所、16名)、安岳县(6所、12名)、乐至县(6所、12名)。下游的铺递、铺司兵:合州(8所、27名)、铜梁县(15所、20名)。

由此可见,铺递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若从单个县来看,其中上游平武县的铺递和铺司兵最多,达28铺79人,其次为中游的三台县,有24铺68人。然从铺兵的平均人数来看,梓潼县达到了5人以上,绵州、罗江、合州,盐亭达到了3人以上。据嘉靖《四川通志》记载:“冲途设司兵四名,次冲设三名,偏僻设二名,每名每年工食银六两,不扣小建,遇闰加增银五钱,在于各州县地丁银内扣留支给”[2]2842。可见,每铺铺司兵的配置,按照铺递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设置。如此来看,梓潼县、罗江县、直隶绵州,显然为“冲”途,地理位置最为重要。平武县、江油县、盐亭县、合州、射洪县、三台县为“次冲”途。石泉县、彰明县、安县、中江县、遂宁县、蓬溪县、安岳县、乐至县、铜梁县为“僻”途。

由于“冲”途铺递的重要性,公文往来的频繁,因此往往显得人手不够,需要邻近各县进行帮扶。如江油县“五显庙铺兵一名,抽帮绵州,工食银仍由江油移送给发”[2]2857。平武县“内抽帮绵州两名,抽帮石泉县四名”[3],彰明县“内抽帮绵州铺司兵一名,工食银仍由彰明移送给发”[2]2858。绵州,每年本应支付372两工食银,其实际支付为336两,其中“龙门、九岭二铺铺司工食,由龙安府属平武、彰明、江油三县移送给发”[2]2870。可见绵州龙门、九岭二铺的6名铺兵当来自邻近的平武、彰明、江油三县。

关于铺递的距离设置,清代每个地区铺递的距离各不相同。例如,福建以十里为一铺,两广以十四里为一铺,而涪江流域则是10里、15里、20里的均有,甚至有超出百里。如,彰明县,最大铺距15里,最小铺距5里,“底塘铺,在县城内;太平铺,在县东北15里;转严铺,在县西南5里;青莲铺,在县西南15里”[2]2858;射洪县,以15里为主,也有10里、20里距离的,“底塘铺,在县北门外;五郎铺,在县南15里;太平铺,在县南35里;太和铺,在县南45里;哨楼铺,在县南60里;党家铺,在县南75里。官陞铺,在县南90里;覃家铺,在县北15里;新兴铺,在县北30里”[2]2865;合州8所铺递,南部以15里、10里为一铺,北部则25里、20里为一铺。“冈石铺,在州南15里;瀼溪铺,在州南30里;观音铺,在州南45;南峯铺,在州南55里;大石铺,在州北50里;回龙铺,在州北75里;古楼铺,在州北100里;香炉铺在州北120里”[2]2847。从这些不同距离的铺递,可以看出铺递的设置以15里居多,铺距的大小与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在涪江上游地区,由于属于龙门山断裂褶皱带,高山较多,路途崎岖,故铺距比规定的距离要小一些;而中下游地区,属于剥蚀堆积的浅丘地貌,地形比较平缓,铺距相对来说距离就大一些,有些铺递甚至超出了20里。

铺递的设置与主要交通道路的关系。18个州县中只有梓潼县、罗江县、绵州达到了冲突的名额,其中梓潼县达到了平均每铺5.1人的名额,这与政府对绵州的重视和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绵州,雍正五年,升为直隶州,直隶布政使司,同年梓潼县改属绵州。绵州、梓潼县均位于剑阁道上,剑阁道为入蜀之咽喉,凡由汉中入蜀必控制此道,是西安府到成都府的必经之地。特别是梓潼县北扼剑门,南控涪江号称“扼控三巴”“益州矜领”,是除阴平道外,链接川陕的重要交通要道。

中江县,隶属潼川府,东邻三台县,南接蓬溪、射洪县,自古地理位置就很重要,且“中江昔为驿站孔道,西由古店至汉州以达省垣,东由潼川至广元以达京师”[4]。从汉州出发到达中江县,东到三台县,经盐亭,顺嘉陵江而上到阆中。而中江县的铺递亦主要分布在东、南方向,“东:回水铺、朝宗铺;南:南垭店铺、朝阳店铺、兴隆场铺、玉梅场铺、胖子店铺”[2]2865。由此可见,铺递的方向与驿线的方向基本一致。

遂宁县,素有“东蜀之都会”和“剑南大镇”之称,为成渝道的枢纽。从铺递的分布来看,遂宁与乐至县的铺递均分布在东、西方向。遂宁县东有应龙铺,西有东界碑铺、西界碑铺、土桥铺;乐至县亦是如此,东有合面铺、倒流溪镇铺;西有西堰铺、施家壩铺、大龙铺。[2]2865究其原因,乐至、遂宁县均位于成遂一线,从成都到简阳、乐至到遂宁,恰巧与现在的318国道方向一致。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铺递的分布,以其所属州、县治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铺递的分布与主要的交通路线及驿路的方向基本一致。

二 清代涪江流域铺递的管理

清代涪江流域的铺递都归各府、州、县直接管理,每铺设总管铺递事务铺司一人,另有一提调官吏,每月一次亲临各铺查勘急递铺事务。铺兵的人数根据其地理位置的冲、次、僻分别为四名、三名、二名。

铺兵主要来源于铺所附近中下户的良民,即“丁力粮近一石之上,二石之下者点充,须少壮正身与免杂泛差役”[5]。铺兵没有明确的服役年限,按照《大清律例》“少壮正身”的规定,也就是说在服役期间的铺兵一旦体力不支或伤残者才可以退役。铺兵的补充除了正常的征役外,还可以从其他铺递抽调铺兵,一般情况下,抽调的铺兵基本上是对调往铺递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或曾属于同一个行政单位。例如,绵州分别从龙安府的江油县、彰明县抽调铺兵一名。 这主要是因为,这二县的铺兵对于到绵州的这段路的情况比较熟悉,且彰明县曾在顺治十六年隶属于绵州。从军事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绵州和龙安府自古就有很深的渊源,三国时期的邓艾伐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魏邓伐蜀,而阴平遂为取蜀之捷径”,“下江油遂趋绵州”[6]。二是从铺兵的数量上来说,这二县亦有能力抽取铺兵帮衬绵州,与其相邻的潼川府每铺平均铺兵为2人,无多余铺兵可抽调。

铺司兵的工食银,是从各州县的地丁银中抽取发给的。铺兵和铺司的工食银一样,每人每年六两,遇闰加银五钱。关于闰月加银五钱的规定,实际情况又有所不同。例如,盐亭县,从史料的记载来看,不曾有加银的情况《嘉庆四川通志》云:“额设铺司兵十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岁支银一百零八两”。乾隆《盐亭县志》也道:“铺司兵一十八名,每岁共支工食银四百七十八两。”石泉县,则每人每年遇闰加银六两“(岁支)铺司兵十名共支银六十两,遇闰照数增加”[7]。绵州的龙门、九岭二铺铺司工食,则由平武、彰明、江油三县移送发给。除此而外,从彰明、江油二县抽调到绵州的铺司兵,亦由原属县发给工食银。

从府州县内发出的公文,一般均由城内的底塘铺发往下一铺,并由铺司接收登记再由铺兵传往下一铺,传递路线一般有多条。例如,潼川府,送往各州县的公文分。从三台县城内底塘铺出发,东路:凤山铺、安定铺、安宁铺、秋林铺到盐亭界;南路印台铺、柑子铺、周墩铺到射洪界;西路龙顶铺、黄连铺、安乐铺、思贤铺、建宁铺、槐安铺到中江界;北路涪江铺、石虎铺、白嵒铺、青山铺、刘家铺、三道铺、杨家铺、葫芦铺、鼓楼铺、皮袋铺到绵州界。[8]射洪县共有九所铺递,铺递传递的路线主要有南北两条路线,“额设铺司九名,铺兵十七名。南北上下共计九塘……东西不通大路未设铺司”[2]2864。由此可见,递送公文的路线与主路有一定关系,且铺递以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为了管理的方便,一般情况下铺递都设在本县境内,乐至县的大龙铺却设置在简州境内。乐至县曾隶属于简州,“正德九年,改隶简州。嘉靖元年,还属潼川州”[9],铺兵对于简州境内到乐至县的道路情况也比较熟悉,有利于公文的传送。从乐至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乐至县北为遂宁、潼川、简州三处交界之地,将大龙铺设在简州有利于加强成都和潼川府的联系,使得铺递这个信息传递网更加紧密系统化。

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涪江流域铺递的设置,为府州县之间的日常公文传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其分布、组织管理来看形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系统。但是,随着铺递制度的完善,铺递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铺递主要为走递,除了速度缓慢外,对于铺兵的体力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再加上涪江流域以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使得公文递送的速度更加缓慢,尤其到了清末,道远兵少,文不敷递的现象更加严重;二是,受行政区划的限制,铺兵递送公文主要在本县境内,对于其它县内的道路情况基本不熟悉,遇到紧急情况缺乏灵活性;三是,铺司兵工食银短缺,铺递经费缺乏导致文报积压、贻误,通信得不到保证。因此,到了清末铺递逐渐被近代邮驿体系所取代。

注释:

①关于清代铺递的研究多为一些宏观的概述,主要有:刘挚《清朝的驿递与铺递》载于《中国邮政》,1987年第1期;方裕谨《清代邮驿制度概述》,载于《历史档案》,1982年第3期;吴士海《宋元明清急递铺述略》载于《秘书之友》,1993年第21期;张燕青《清代福建邮驿制度考略》,载于《福建论坛》,2001年第6期;《论清代台湾铺递的设置与管理》,载于《现代台湾研究》,2009年第2期。

②根据嘉庆《四川通志》卷89《铺递》的记载石泉县有铺递10所,铺司兵10名。乾隆《石泉县志》、道光《龙安府志》的记载则是铺递8所,铺司兵16名。关于铺司兵的设置:冲突4名、次冲突3名、僻途2名。且乾隆《石泉县》也道“石泉县,介汉藩之间为江、彰、安、绵之咽喉”,“虽小邑而有四塞之固焉”。因此采用道光《龙安府》、乾隆《石泉县志》所记载的数字8所铺递,16名铺司兵。

参考文献:

[1]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清)邓存咏,等.龙安府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

[3] 常明,杨芳灿,等.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出版社,1984.

[4] (清)杨霈修.中江县新志:卷二[Z].清道光19年(1839)刻本影印。

[5] (清)朱轼撰.大清律集解附例[M].清雍正内府刻本.

[6]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三[M]//贺次君,施和金.读史方舆纪要.点校本.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3396.

[7] (清)姜炳璋.石泉县志[Z].乾隆三十三年刻本.

[8] (清)沈昭兴.三台县志[Z].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刻本影印.

[9] (清)申时行.大明会典[M].明万历内府刻本.

猜你喜欢

梓潼县乐至县石泉县
乐至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服务石泉县域经济发展,推动蚕桑产业迈人新时代
乐至县:就业服务提质量 多措并举稳就业
乐至县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对策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法律服务不再“靠爱发电”——石泉县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之后
梓潼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民族文化心理研究
第四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在梓潼县隆重举行
四川 乐至县新增四个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