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电影教育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高校电影教育研究之一

2014-03-12□张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素质教育特征

□张 逸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电影教育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高校电影教育研究之一

□张 逸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电影教育随着社会时代发展及其人才培养需求越来越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形成电影专业、艺术专业的电影教育、素质教育的电影课程开设、多媒体教学的电影资源利用、课外活动的“电影热”现象的分层级和系统化格局,凸显电影教育教学及其课内外活动的特征与优势,推动高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电影教育;发展现状;层级教学;系统构成;办学特点

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时代发展及其人才需求密切相关,社会时代发展必然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潘懋元认为:“在当代,大学肩负着培养高科技、高素质专门人才,引导社会走进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将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进入经济运行过程,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大学自身的变革”[1]。另一方面,视觉文化转型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陈黎明指出:“我们对文艺学与文学理论应有一种当代性的理解。在新的社会文化情势之中,整个人文教育包括文学理论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科技文化的角度发展,‘读’的时代向‘视’的时代的转型,素质教育的提出与现实运作……。面对以上相关问题,高师文学理论教学必须做出新的选择,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2]“读”的时代向“视”的时代的社会转型,其普遍意义在于它不仅仅对高校文学专业及其文艺理论教学产生影响,而且也对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产生重大冲击波,并会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

从视觉文化转型角度而言,对高校教育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电影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当前高校电影教育主要呈现出三种发展态势:一是电影专业化教育,以培养电影专业性人才;二是电影课程化教育,以艺术教育课程形式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电影素质及其艺术审美素质;三是电影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课程形式普及电影知识,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与综合素质。这三种态势构成高校电影教育的基本格局。

一、高校电影教育的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目前,随着中国电影艺术的崛起及其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强化,高校电影专业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每年报考电影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招生专业越来越红火;另一方面高校也在将艺术学一级学科调整并升级为大类专业基础上,电影学作为一级学科越来越成为高校设置新专业的重要选项,许多高校都新增了电影专业。当下,高校电影专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电影学院类的电影专业性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二是艺术院校的电影专业设置,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的电影表演专业,以及综合性艺术院校,如湖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中的电影艺术专业;三是综合性大学与师范类院校中的电影艺术专业设置,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学院,以及各院校设置的电影专业与电影教育专业。这种专业化的电影教育旨在培养电影专业、职业人才,包括电影导演、表演、摄影、剪辑、编辑、特技、技术、制作、经纪等各种应用性人才,以及电影学、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评论、电影资料学与文献学、比较电影学等研究性人才。专业设置与职业定位密切联系,专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电影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在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电影专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形成电影人才的发源地、孵化器、智力库,电影艺术发展的示范区、试验田和创新园,电影理论与批评的重要平台,电影艺术学院派风格及其学术化研究趋向,电影教育的学科带头人与教学团队等专业教育体系。电影专业人才的科班出身与学院派风格往往意味着教育对理论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承及创新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和影响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而且形成了一个将电影艺术专业化、知识化和现代化的独立体系与领域,成为中国电影人才成长的摇篮。在这层意义上说,高校电影专业体系建设的质量如何,不仅影响电影教育教学质量及其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也会影响中国电影的质量及其前进步伐。

高校电影专业发展主要体现三个特征:一是专业化特征。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而言,电影产生和发展历史不过一百多年,而且作为现代艺术形式更需要依赖科学技术发展及其艺术各门类的综合发展。作为一门新型艺术形式的专业有待其成长与成熟,被列入高校的专业性教育则更显滞后。从这一角度而论,电影进入高校专业教育正意味这门艺术的专业性已经成熟;当然,电影专业教育又进一步强化了电影的专业性。二是现代化特征。高校电影专业教育不仅立足于中国电影发展进程及其需求,而且立足于世界电影发展及其电影现代化进程。从这一角度而言,高校电影专业教育也是现代教育发展及其教育现代化结果。电影所凭借的现代艺术观念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条件,能够更为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及其专业的现代化,同时也大大改变电影理论与批评落后于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现状。三是高校专业教育的产学创研的整体性特征。艺术高校及高校中的艺术专业,与一般的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有所不同,在强调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更着重于专业的应用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电影艺术专业也是如此。因此,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教育所形成的产学创研整体性模式,不仅立足于通过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技术培养人才,而且立足于教学实践及其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人才。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北京电影学院创办青年电影制片厂,形成校厂联手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高校产学创研整体性模式的特征与优势,不仅以其人才培养质量著称于世,而且其创作制作的电影开创了探索电影、实验电影、学院派电影的领域,在当时可谓引领电影发展潮流。

由此可以认定,电影教育关键在于办好电影专业教育,电影专业教育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电影教育质量水平。因此,电影教育应该确立以电影专业教育带动电影教育整体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观念。

二、高校艺术专业的电影教育现状及其特征

高校艺术专业设置,包括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设计学、戏剧学、摄影、书法、影视艺术等艺术专业学科,一般都会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包括人类学、传播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等;专业基础课也会根据专业知识需要,开设艺术哲学、中外艺术史、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美学等课程;同时,也会依据艺术之间的关系及其知识结构需要开设一些相关专业课程。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往往与各门艺术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一般都会根据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要求,普遍开设电影艺术概论课程,设置开设一些电影专业课程。电影课程之所以能够获得艺术专业教育的重视,主要因为:一方面电影艺术是艺术类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作为综合艺术又能集各门艺术之所长,因此电影课程是艺术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电影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大众传播媒介与视觉文化、现代艺术结合的最为突出的代表,在艺术中最具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电影和受到电影影响,几乎任何当代文学艺术形式发展都不能不受到电影的影响;再一方面从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及其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而论,学校不仅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需要培养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艺术素质与审美素质结合的综合素质发展人才,电影素质就包括在艺术审美素质中。因此对于艺术专业、文学专业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而言,电影课程设置是必须和必然的。这不仅是提升艺术专业人才及人的艺术素质能力培养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需要。

高校艺术专业的电影教育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综合性艺术特征。电影艺术作为综合性艺术,涉及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摄影、设计、服饰、场景、布景、表演、灯光、道具、特技等艺术要素及其科学技术工具和手段,因此电影课程知识内容及其理论构成应该更能体现综合性特征,为其它艺术专业教育提供相关知识背景与专业基础。二是艺术知识的结构性特征。艺术之间不仅紧密联系,而且能够相互借鉴与参考,特别是电影艺术既借鉴其它艺术要素,又能够为其它艺术所借鉴,因此电影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应尽可能考虑艺术间的关系及其理论基础与知识结构问题,由此构成艺术知识的结构性。三是现代性、媒介性及技术性特征。电影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媒介发展,作为现代媒介,它是承载、生产、传播、接受影像符号信息的工具性与功能性的载体,可谓比任何艺术都具备现代性、媒介性和技术性特征,因此具备任何艺术现代发展的基本要素,能够提供现代艺术发展基础和条件。

从目前电影教育发展火热的现状看,这与艺术教育升温不无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因此,电影教育发展推动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育发展也促进了电影教育发展,为电影教育发展奠定了艺术专业基础。

三、高校素质教育背景下电影教育现状及其特征

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针对专业课程开设素质教育课程,甚至将素质教育课程放置在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中,这不仅在于强调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而且在于强调素质教育精神理念对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楼倩指出:“新型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现代教学方法基础上的,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它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尽管素质教育应该是整体性、系统性、全方位地贯彻于高等教育教学中,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素质教育课程无疑是其落实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电影教育课程在高校是一门公选课,但其地位、功能、效果与影响往往超过其它公选课和非专业性课程。几乎所有高校公选课都会选择开设电影教育课程,选课率往往都较高,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程度高,学生评课一般都会给出较高的优良率和较好评价,对学生艺术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显著,等等。也就是说,作为素质教育的电影教育课程有其明显的优势与特点。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方式,电影的艺术综合性实则也体现出艺术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电影课程也就体现了其它艺术教育形式以及人文教育形式的综合性。因此,在高校素质教育背景下,电影教育课程公选课及其教育教学方式与形式是颇受欢迎并取得成效的,呈现电影教育课程热现象,开课率与选课率都较其它素质教育课程高。这一现象及其发展现状不得不归因于电影艺术本身的优势和特征,也不得不归因于处于青春期与成长期的大学生的性格个性、兴趣爱好与浪漫理想的追求,更归因于高校素质教育的优良环境与氛围的营造。当然,高校电影教育课程的开设及其质量保证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应保障其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师资以及设备和场地资源的齐备与利用率,从而保障开课率与教学效果。

高校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电影教育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普遍性特征。作为素质教育的电影课程一般选择开设《电影概论》及普及性与实用性较强的《电影欣赏》、《电影评论》、《电影美学》、《电影文化》等课程,主要是针对素质教育的对象、内容、方式、需要和目的而开设的,因此更为关注电影教育的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文化性(而非艺术性)、知识性(而非专业性)。二是综合性特征。素质教育的综合性不仅仅是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而且表现在以艺术教育及其美育理念开发人的智力与潜能、提升人的性格个性品质品格与人性丰富完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上。三是大众化特征。现代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大众化、普及性教育;电影艺术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大众化、普及性艺术,同时也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影视文化。因此,通过高校电影教育,既能够认知现代信息社会与读图时代的大众文化、视觉文化的内涵特征,又能够把握和运用这些文化知识,达到教育与文化普及和提高的效果。

就此而言,秉承高校素质教育宗旨所进行的电影教育更具有贴近教育本质的更为广大而深远的作用和意义,也更具有教育的普遍性和普及性,更具有长足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效应与前景。

四、多媒体教学的电影教学方式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几乎成为教学的必须和必然。陈黎明指出:“我国师范院校也大量引进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加速了我国师范教育观念与思想、结构与功能、内容与方法以及教育手段形式的改革与发展。”[4]毫无疑问,多媒体教学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更新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元素及其表达方式就是充分利用电影教学手段。电影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三方面渠道:一方面是电影资源的多媒体教学运用,将电影资源转化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及其课堂教学资源,提供多媒体在图、音、像、文等综合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便利与优势,丰富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电影教学方式的运用,如在解读文学经典作品时,可以结合以其改编的电影作品进行分析,以增强作品的形象性与视听效果,将作品讲解与观摩欣赏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教学方式;再一方面是将电影作为教学手段和工具来运用,既可以通过电影拍摄的摄像和录像方式,以影像展现教学资源、材料、文献,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影像设计、剪辑、编辑、制作和播放方式,不仅将教学的语言文字表述得更为形象、具体、可感,以便更有利于教学及其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而且通过数字技术及其动漫、动画、艺术设计等手段,电影教学资源得到重组和再创造。张诗亚、周谊指出:“它含有对人的较多的研究和对学习者的较多的重视和尊重,使用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也比较多,幻灯、电影、无线电、电视、计算机等都在其使用之列。现代的教育技术由于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经常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一些过去时代不可想象的教学,取得了古人难以想象的教学效果。”[5]因此,高校多媒体教学中利用电影、动漫、动画资源等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頗受师生青睐的教学方式,成为多媒体教学发展趋势。

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影教学方式,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将知识教学与形象教学结合,使多媒体教学通过影像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及其学生学习效果,更有利于体现寓教于乐精神与教学艺术精神,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二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影像教学方式大大拓展了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资源综合、重组的渠道,不仅有利于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艺术审美欣赏与修养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影像叙述和画面叙述的运动性与活动性,可将知识性的结果、结论展现为叙述过程与段落,形成叙事活动及其教育叙事的特征,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运动性和活动性效果。四是凸显教学的实践性。电影教学方式着眼于典型案例与个案材料,有利于教学中的典型分析、案例分析、个案分析方法运用,使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理论运用于实践,强化了教学的实践性。

由此可见,电影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运用,具有普遍性与普适性,成为高校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五、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的“电影热”现象及其特征

高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围绕专业学习、个人兴趣、社会服务的课外活动确实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许多高校的学生课外活动与电影教育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社团组织及其开展的活动上,如电影协会、影评协会及其电影观摩、电影评论、电影理论研究等活动,甚至不少高校都开展大学生“电影节”或“电影周”活动;另一方面体现在个人兴趣及其志同道合组成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上,如电影爱好者以及电影与文学、摄影、表演的兴趣组合,创作大学生DV电影,参加各种DV电影比赛与动漫电影比赛活动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创作制作的DV电影作品《美好的时光》,作为毕业献礼的一种方式,不仅赢得师生交口赞誉,而且也获得不少奖项;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而且也提升了校园文化品质。目前,大学生DV电影、动漫电影与校园文学、青春文学、学院派文学一样,成为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现象和文化类型。

校园文化“电影热”及其大学生DV电影热现象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成长期特征。无论是从其对象、题材、主题、内容而言,还是从其创作制作方式与效果而言,都与其处于身心成长期和知识技能储备期的大学生特点有关,既可以视之为教育实践的结果,亦可视之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的结果。二是青春期特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活动及其创作成果既带有更多的浪漫性、理想性、诗性化的梦想色彩,又带有单纯性、纯洁性、朴实性的创作特色,当然也不乏青春期的思想情感的躁动与探索、追求、励志的奋斗,尽管在创作思想、艺术和技术上还不成熟,但其特色无疑也是一种亮色,其弱势也可转化为一种优势。三是学院派特征。无论是受到大学校园热捧的电影还是大学生DV电影,一般都带有学院派特征,也就是说既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前沿性和精英性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探索性、探讨性特征,这与其生活的大学校园环境、氛围熏陶及其校园文化滋润密切相关,也与其所受到的精英教育及其经典教育密切相关,当然也刚好能够为教育大众化及其大众文化、视觉文化、时尚文化的流行形成互补,呈现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形态及其多元化发展趋向。

高校电影教育及其课程教学现状集中反映出艺术教育及其美育发展现状,分专业与跨专业教育都必须体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教育精神,也就是说艺术教育及其电影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专业化、技术化教育,而且还应该理解为素质教育及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这就需要建立教育整体观及其艺术教育的整体观。列维·史密斯认为:“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所涉及的四门学科(即艺术创造、艺术史、艺术评论和美学)与其相应的四种艺术门类(创造的艺术、传承的艺术、沟通的艺术与批评的艺术获批判反思的艺术),在列维所提供的框架中是彼此关联的。”[6]高校电影教育在其不同层次、专业、课程教学中,也主要在电影创作、电影史、电影批评与电影美学基本框架中分层分类,需要建立电影教育体系的整体系统观,也需要建立电影教育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整体系统观,更需要建立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运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的整体系统观,更好地推进高校电影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 ■

[1]潘懋元. 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趋势丛书·序[A]. 田建国主编. 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趋势丛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2]陈黎明.高师语文教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214.

[3]楼倩. 中文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中文人才的成长[A].吴秀明主编. 大学文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学改革与实践[C].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22.

[4]陈黎明. 高师语文教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39.

[5]张诗亚,周谊. 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8.

[6][美]列维·史密斯. 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57.

【责任编辑 谢文海】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m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e of the Study Serials of Fil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Yi
(College of Desig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talents cultivation demand, fil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undergone a high speed development; a new hierarchical and systematic pattern has formed: film major, professional film education, movie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multimedia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movie fever" phenomenon,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film education and i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prominent. This will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film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hierarchical teaching; system structure;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G642

A

1004-4671(2014)04-0148-05

2014-03-01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学批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A751063。

张逸(1983~),湖北黄冈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影视与摄影艺术、动漫艺术。

猜你喜欢

多媒体教学素质教育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小学多媒体教学刍议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探索
PBL+CBL联合多媒体教学在血管外科见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