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谚语意义构建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2014-03-12戴斯谨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客家人谚语比喻

□戴斯谨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客家谚语意义构建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戴斯谨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客家人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客家文化的有力表现。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根据客家谚语意义构建来探讨客家人文特征。

客家谚语;社会语言学;人文特征

一、客家谚语的来源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谚语的产生一般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客家谚语的产生也是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分不开的。在农业社会的大背景下,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客家人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语句,这些语句具有一些固定的模式,人文性特点突出,其意义影响深远,至今仍被沿用。例如,“黄牛过河角打角”,比喻患难时自己顾自己;“搭来(捎来)个(的)果子会少蚀(吃),搭来个话语会转(传)多”,指事物经过第三方到达目的人那里时总会有变化。再如“冬无三日雨,春无三日晴,八月落(下)雨唔(不)过坪”,“冬至接连三日晴,来年谷米价定平(便宜);冬至接连三日阴,来年米价贵如金”,“打蛇打头,割鸡割喉”,比喻解决问题要抓住关键点;“讨(娶)嘞(了)新妇(儿媳),卖撇(掉)子”,比喻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等等。这些典型的客家谚语承载着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世人了解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窗口。

客家地区常用谚语是客家人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和智慧结晶,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客家谚语也是客家人的物质生活方面反映在精神层面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反映了客家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也透视了客家人的特性与品质。

客家人,这是一个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的苦难的代名词,客家人迁徙过程充满血泪和辛酸。在客家人来到之前,赣闽粤三角地带是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客家人带来了生存危机,使他们养成了事事做最坏打算忧患意识,以及在事前做充分准备的未雨绸缪的积极态度。客家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天晴防落(下)雨,有时(走运时)防无时(倒霉)。”在客家人看来,好运气只是一时的,人生总会遇上许多不如人意的事情,一定要居安思危,在天气好时也要做好下雨的准备,在境遇好的时候要多做打算,以防坏事来了措手不及。所以,客家人认为“做人无安乐,安乐唔(不)成人”,人只有时常具备忧患意识才能谋求生存,享受安乐必将导致灭亡。这就是客家人在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先做好最充足的前期准备的原因,就像这句谚语描述的“盲曾(尚未)供子(生孩子)先安名(取名),盲(未)种冬瓜先搭棚”。正是持有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的生活态度,客家人才得以在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并给这片荒凉、落后的土地带来蓬勃的生机,才有了能延续到今日的繁荣和文明。

二、客家谚语的特征

(一)口语性

口语性是客家谚语的显著特征,以下例句是客家谚语和汉语成语的对比:

成语 客家谚语

顾此失彼 扶得头来尾又翘

百密一疏 老虎也有打目睡(打瞌睡)个(的)时候

因小失大 贪倨(他)一斗米,去撇(掉)半年粮

弄巧成拙 会算唔(不)会除,拿米较(换)番薯

一毛不拔 狗嘴里无跌撇(掉)屎

从结构上看,相对于汉语成语,当客家谚语遇上单音节词,一般都会在该词后面加上“子”、“哩”,如“树子”、“芋子”、“豆哩”、“鱼哩”、“鸟哩”、“猴哩”等等。这不仅体现了客家谚语的口语化,而且双音节词使整句话念起来朗朗上口,更加有韵律美。在客家谚语中,“嘞”相当于普通话的“了”,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除此之外还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比如,“拔嘞萝卜,窝还在”、“贼过嘞打锣”、“人心高过天,做嘞皇帝想成仙”。

(二)族群性

客家谚语的民族性主要显现在内容上,紧密联系客家民族的历史事件、故事、神话、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有历史记载以来,从东晋时期到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的1500年间,客家人经历了五次大迁徙。近一百多年,大量的客家人远渡海外,南渡东南亚,远航南北美洲。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客家青年离开家乡,外出教书、经商、从军、从政;八十年代初,成千上万的客家青年男女,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入珠江三角洲去参加开发与建设。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独在异乡为异客”,流落在他乡的客家人深谙“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真理,因此,客家人尤其重视情义。“皇帝娘娘也爱(要)借人家个(的)饭甑盖(锅盖)”,即使是再有能耐的人也有求人的时候,所以朋友间能帮忙的尽量帮忙,以后自己也会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人情一把锯,你有来,亻厓 (我)有去”。客家人重情重义的品质,是他们能够在世界竞争激烈的洪流中站得住脚的主要因素。许多海外的客家侨胞事业有成后都纷纷回国投资建设、办学,为自己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这些都是客家人重情重义的显著表现。

(三)教育性

教育,在客家地区是一种风尚,客家人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所作为。读书的风尚早在北宋时期的客家地区就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到了近代,此种风尚更甚。他们坚信一个道理“田作(种)唔好荒一年,子教唔好害一生”,“养子唔读书,不如供(喂养)只猪”,“人唔管变告化(乞丐),地唔管变草坝”。 客家人把供养孩子完成学业看成是“供出身”,把完成教育当作完成人生的一件大事,实现了人生一大目标。“供”是养育、教育之意;“出身”一词出现在《宋史.选举志一》:“太平兴国二年,御殿覆试......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覆试诸科,得二百人,并赐科一百八十余人,并赐出身;‘九’经七人不中格,亦怜其老,特赐同‘三传’出身。”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凡科举中之五贡、举人、进士、皆谓之出身,而以进士为止,类于今之学位。官职有升转,而由考试得来之出身,终身带有不可移易。”由此看来,“出身”是地位高、受人尊敬的意思。

三、客家谚语的意义构建

何石松先生说:“谚语是先民智慧的结晶,谚字的结构时从言彦声,表示[谚]就是彦士之言,即为彦士之言,通常是简洁隽永,并且充满智慧的,所以容易成为流传的对象。”客家谚语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雅俗共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客家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客家谚语在构词中使用了大量的词素,这些最基本的词素同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1.动作

拔、砍、修、扶、走、吃、捉、种、挖……例如:

拔嘞萝卜,窝还在。(‘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笨人砍树子,精人修山场。(‘笨人砍树,聪明人种树’)

猫会食屎,唔消供狗。(‘不必多此一举’)

狐狸盲捉倒,惹倒一身臊。(‘偷鸡不成蚀把米’)

话你长唔要笑,话你短唔要跳。(‘做人要谦虚’)

和尚打烂钟,各自走西东。(比喻各顾各)

还细要针,大嘞偷金。(‘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灯塔和月争光。(比喻不自量)

烂泥糊不上壁。(比喻不堪造就)

嫽要好伴,坐要好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贼过嘞打锣。(‘马后炮’)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边干边学,实践出真知’)

前锅无滚,后锅泡泡滚。(形容反常)

2.数字

一、二、三、四……例如:

六十六,学唔足。(‘学无止尽’)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知足’)

人上一百,七古八搭。(比喻人群里各式各样的人)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好景不长’)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学懒三日,学勤三年。(‘学坏容易,学好难’)

3.时令气象

八月初一、冬至、立夏、清明、立春、四月八、乌云、雨、风……例如:

八月初一落一点,炙到深山竹叶卷。(‘八月初一下雨预示将有旱灾’)

八月响雷公,十荚豆哩(子)九荚空 。(比喻八月下的雨很猛烈)

乌云拦东,唔係雨,也係风。(‘东边出现乌云预示着刮大风或者下大雨’)

冬无三日雨,春无三日晴,八月落雨唔过坪。(‘冬天不常下雨,春天雨下不停,八月份的雨下得不多’)

冬雾晴,春雾雨,秋雾茫茫炙死鬼。(‘冬雾预示晴天,春雾预示下雨,秋雾茫茫说明是艳阳天’)

冬至接连三日晴,来年谷米价定平;冬至接连三日阴,来年米价贵如金。

(‘冬至接连是晴天,来年粮食会丰收;冬至接连是阴天,来年粮食会劫收’)

天上鱼鳞斑,天光炙谷唔要翻。(‘天空出现鱼鳞斑,第二天晒谷子都不用翻’)

立夏雨,斗笠蓑衣高挂起。(‘立夏下雨很快雨过天晴’)

雷公早唱歌,有雨唔会多。(‘早上响雷,下雨不会很多’)

清明晴,鱼哩上高坪。(‘预示易发大水’)

清明雨,鱼哩潭中死。(‘预示大旱灾’)

四月八,鸟哩多多跌。(‘四月八有大雨’)

正月嫽啊过,二月宕啊过,三月落刀也要做。(‘正月、二月里不干农活,到了农历三月份哪怕下冷雨也要干了’)

交春落雨到清明。(‘如果立春下雨,将一直下到清明节’)

4.家禽

牛、马、猪、狗、鸡、鸭等等,例如:

黄狗偷食,白狗当灾。(‘替人受罪’)

黄牛过河角打角。(比喻患难时自己顾自己)

捉牛上树。(比喻难办到)

草蜢撩鸡公。(‘不自量力,寻死’)

山猪嫲皮八把秤,越打越高兴。(‘形容脸皮厚的人越说他越高兴’)

死猪唔怕滚水漉。(‘破罐子破摔’)

狗吠唔下月光。(‘无能为力’)

牛耕田,马食谷,别人供子(生孩子)倨(他)享福。(比喻替人做嫁衣)

牛唔过溪(河)屎唔急。(形容紧要关头就生事)

鸭听雷,狗吠月。(‘多管闲事’)

鸭会扒食,鸡都会饿死。(形容蔑视他人无能)

5.其他动物

猫、狐狸、蛇、老虎、老鼠、猴等等,例如:花猫公,自家屙屎自家壅。(‘自己做错了事自己去处理’)

狐狸盲捉倒,惹倒一身臊。(‘偷鸡不成蚀把米之意’)

狐狸唔知尾下臭。(‘没有自知之明’)

打蛇打头,割鸡割喉。(‘解决问题要抓关键’)

死老鼠尽猫拖。(‘破罐破摔,任人摆布’)

猴哥戴帽唔成人。(‘伪装改变不了实质’)

6.俗信

鬼、神、仙、圣……例如:

皇帝娘娘也爱借人家个饭甑盖。(‘皇帝娘娘也要借别人的东西’。比喻再有能耐的人也有求人的时候)。

做嘞阎罗王听唔得解多鬼叫。(比喻有了权势就要行使权力治理乱)

菩萨个须牯人鬥个。(比喻神是人造的)

人心高过天,做嘞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

庵细安唔落大神,塘细养唔出大鲩。(比喻小环境留不住大人才)

7.身体部位

头、鼻子、眼睛、脸、嘴……例如:

鼻公两个窟,画人画出骨。(形容说话做事十分露骨)

扶得头来尾又翘。(‘顾此失彼’)

肩头汗寻担竿。(‘肩上有扁担还找扁担’,形容健忘)

舌头无骨戳死人。(‘舆论害死人’)

舌头无骨,由人转侧。(‘任人胡说’)

手盘手背都係肉。(形容父母对子女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手指节拗入唔拗出。(‘手指节只能向里曲不能向外曲’,形容办事偏己,不公道)。

8.亲戚关系

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妯娌……例如:

上屋娶个好嫂嫂,大姑细姑都学好。(‘家里娶了个好媳妇,能给大姑子小姑子做好榜样’)

家里唔和外人欺,公婆唔和子嫂欺。(‘和亲睦邻’)

公爹娭姐惜头孙,爹里娭里惜满子。(‘爷爷奶奶疼大孙子,爹妈疼小儿子’)

一代姑,二代表,三代无人晓。(形容亲戚越来越疏远)。

爹惜大,娭惜满,脑死腰中间。(‘父亲疼惜大儿子,母亲疼爱小儿子,中间的孩子没人疼’)

由此可以看出,含有“屎”字、“狗”字的谚语几乎都是贬义,例如:风水先生指一指,石匠师傅累出屎(形容瞎指挥);鸭听雷,狗吠月(多管闲事);狗嘴里无跌撇(掉)屎(铁公鸡一毛不拔之意);黄狗偷食,白狗当灾(替人受罪);牛唔过溪(河)屎唔急(形容紧要关头就生事)。勤俭持家是是客家先民流传下来的优良品德,只要人够勤快,就不难生存,所以客家话里“勤“通常跟“吃”、“家”联系在一起,“儆(节俭)”、“做家(持家)”等褒义词。客家谚语里赞扬勤俭节约鄙视懒惰浪费的有:“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挨冻挨饿”, “一餐省一口,一年省三斗”,“三年烂饭买只牛,三年食粥(喝粥)做(建)座楼”,“平时会做家(节俭),唔至(不至于)浴堂(浴室)做灶下(厨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由于客家人所处的山区土地贫瘠,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有限,便养成了客家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在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年代,他们所追求的是“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穷人唔(不)需多,斗米会唱歌”,食能果腹,居有定所,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满足。客家人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也反映到了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上,会尽心尽力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勇于直视错误,不会一根筋到底,对于错误也是持乐观的态度,所谓“老虎也有打目睡(打瞌睡)个(的)时候”,“马有失蹄,人有踢跌”,人难免有疏忽的时候。

有些谚语显示了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如“拜年拜年,拜到灶前。”初一早上大人小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灶神,祈求灶神爷能保佑一家大小在新的一年能有饭吃。社公是土神,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保佑一方水土,保大家能粮食丰收;而灶神是保一家能吃饱吃好,这二神可说都与保“食”相关。大部分客家人既崇佛道,又重儒术,更信鬼神,对他们来说,不论哪路仙客,何方神祗,也不管是儒道佛,还是鬼神巫,只要能祈福灭灾,百事呈祥,保佑老少安康,子孙兴旺便供奉。客家谚语中,还有许多体现客家人迷信的,如“风水先生指一指,石匠师傅累出屎”,“做嘞(了)阎罗王听唔得解(那么)多鬼叫”,“人心高过天,做嘞皇帝想成仙”等等。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客家谚语的意义构建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非组构性,即谚语本身的字面意义并不能使人理解其中的意思。客家谚语的意义构建涉及到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并与外部世界的经验紧密相连。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感知外部世界,发现外物的形成和存在规律,人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经过进一步的想象和改造,从而对外部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形成了对事物的观点,而客家谚语就是反映客家人待世观点的具体表现之一。一般说来,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客家地区的人们是无法理解客家谚语的精髓的,客家谚语表达简洁、幽默,从字面上看只是在描写平常的生活现象但却蕴涵丰富的道理,人们须结合生活经验,发挥联想,才能品味其中的意境。如“驼背佬子两头唔贴蓆”(‘驼背的人站不直也弯不下身’,比喻两边都不讨好);“赙(引诱)鸡嫲(母鸡)爱(要)一把米”,(‘要抓一只鸡要先用米将其引过来’,比喻凡事都要先付出才有收获)等等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谚语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四、结语

客家谚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是客家文化的瑰宝。在日常会话中,要恰当使用,方能发挥其中肯及诙谐的作用,使用不当则会反巧成拙闹出笑话。首先,要正确理解客家谚语,弄清其本义和喻义。其次,注意客家谚语的感情色彩,分清褒义和贬义。最后,注意客家谚语的表意分寸。有些客家谚语只能针对一定的对象,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巧妙地运用。 ■

[1]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 客家话通用词典[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戴庆夏. 社会语言学概论[M]. 商务印书馆,2004.

[3]陈建生. 认知词汇学概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何石松. 客谚一百首[M].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5]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M]. 商务印书馆,2005.

[6]刘锦云. 论客家人的性格特征[J]. 客家文化研究辑刊,1993,(2).

[7]郭起华. 客家人价值观的民间视野—客家谚语解读.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9).

[8]温珍琴. 从饮食谚语看客家精神的特质[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9]刘凤霞,何彦诚. 英汉谚语文化特征之社会语言学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2001,29(5):143-146.

[10]徐莉,吕娟. 广西客家传统民间游戏的教育人类学观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0(2):121-126.

【责任编辑 谢文海】

A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Sense-making of Hakka Proverbs

DAI Si-jing

Hakka proverbs were produced by a long period social activities and practice. They are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mental wealth for reflecting the matters of society, the phenomenon of nature,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they are the live representation of Hakka culture. On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Hakka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from analyzing the sense-making of Hakka proverbs.

Hakka proverbs; sociolinguistic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H176

A

1004-4671(2014)04-0021-05

2014-06-13

戴斯谨(1989~),女,汉族,广东梅县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客家人谚语比喻
比喻
买椟dú还珠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说说谚语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