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思考

2014-03-1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中华文化

(云南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中国民族声乐是艺术的一块瑰宝。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民族声乐就是精神财富中的一个奇葩。从广义上来讲,中国民族声乐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曲艺说唱、民间的民歌以及融合这三种风格的创作歌曲,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繁多,风格迥异;从狭义上来讲,中国民族声乐是融合了戏曲、曲艺、民歌这三种传统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可以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扎根于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演唱艺术,吸取其宝贵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借鉴与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精湛技巧。中国民族声乐正是在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民族语言、民族情感等大环境下,形成独树一帜、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民族声乐艺术。几千年来,声乐艺术之所以呈现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就是由于时代、地域、环境、群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歌唱形式、体裁、风格和技巧。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民族声乐在内容上也有所改变,演唱技法上也日渐完善与丰富。如今,中国民族声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形式和表演风格,各种风格迥异的地方音乐就是最好的体现,但是,近年来随着民族声乐的发展、进步,民族唱法呈现“趋一”的发展态势。因此,进一步厘清民族声乐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发展的特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民族声乐,有助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民族声乐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的音乐艺术都是在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教育、爱情等方面中产生的,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的祖先在以渔猎为生的母系氏族社会,除了语言,歌唱就是他们抒发和表现劳作和生活感受的最好方式。

我国古书便记载有“百兽率舞”与“奋五谷”等传说,表现先民们的祭祀、狩猎、畜牧、耕种生活。许多文化遗存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原始乐器,如陶埙、用禽兽肢骨制成的“骨笛”、陶角、鼍鼓及陶铎等。而先秦典籍《尚书》中记有“击石挝石,百兽率舞”的传说故事[注]中国音乐史——远古先秦音乐[EB/OL].http://www.paipaitxt.com/r6092321/?page=e.,该书中就记载了民歌产生的史实。《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当时的民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日渐积累,我国的声乐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十分发达,秦青、韩娥等诸多民间音乐的涌现就是最好的佐证。《列子》中记载“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就是描写秦青的雄壮歌喉,还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注]列子.列子:汤问[M].北京:中华书局,2007.等,这些记录就能看出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的声乐艺术家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演唱技巧。特别到了清末时期,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日渐丰富,演唱技法更加精湛,形成了各个地方不同的演唱风格。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从广义上来讲分为:民间歌曲、戏曲、说唱音乐、以及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艺术结晶,具有鲜活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历史底蕴。它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由于在产生、发展及进步的过程中,融进了我国大量的民族历史、风俗、宗教与审美,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它呈现出了风格的多元化。

民间歌曲 最早的民间歌曲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它包括了多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内容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劳作时的愉悦心情。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涌现一大批歌唱劳动生活的歌曲和艺术家,例如: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王昆演唱的《农友歌》等,这些新民歌的出现,打破常规,为现代民族声乐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基石。

戏曲唱法 戏曲唱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积累传统声乐艺术发展而来的宝贵结晶。自宋、元开始,就已形成了北方“杂剧”、南方“南戏”为主的两大流派。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就是由南北戏曲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国的京剧可谓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吸收全部戏曲艺术的精华。其表演形式为唱、念、做、打,融合了歌唱、念白、舞蹈、表演、武术、杂技、服装、脸谱等多种艺术形式,被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的演唱技法十分科学与讲究:气成丹田、以字行腔、腔随字转、字正腔圆等,为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叙事性的音乐体裁,其特点是说与唱相结合。其分类为以鼓词为代表的北方诸曲种和以弹词为代表的南方诸曲种。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曲种还有300多种,对于说唱艺术家在声音塑造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

与传统民族声乐相对而言的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目前的民族声乐,亦可称为狭义的民族声乐。中国的民族声乐是在戏曲、曲艺、民间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孕育下,借鉴与融入西方演唱技法(美声唱法)以及相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和强大的艺术包容性。把中国的现代民族声乐划分为:世纪初的学堂乐歌;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歌曲、延安时期的革命歌曲、秧歌剧;建国十七年的群众歌曲及歌剧;文革时期的歌曲、样板戏;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族声乐五个阶段。

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新音乐运动”出现了新的歌唱形式,因其打破常规的演唱方式以及发展方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以农村产生的新的民族声乐也走向了城市,以文工团为代表的传统唱法而衍生的“新歌剧唱法,和以音乐院校所推崇的西洋美声唱法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成为了各家各派所争议的焦点。

由于西洋美声唱法的引进和推崇,中国民族声乐“新唱法”受到了各种争议,并由此展开了对于民族声乐“土”还是“洋”的大讨论。其讨论对象主要是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代表的称其为“洋”,以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为代表的为“土”。其“洋”唱法有着十分系统的科学理论,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又不断完善和改进了这套理论,使得西洋美声无论是在发生、共鸣、音色等方面都有着统一性和规范性,但是这一唱法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未扎根于我国的文化土壤,所以在人民的认知、接受程度上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民族声乐主要是在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吸收了传统戏曲的精髓,与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十分吻合,在吐字、行腔、润腔、韵味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这一唱法一直以来都根植于人民群众中,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但是,传统的民族声乐一直都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在传承与发展上受到一定阻碍。

事实上这两种唱法都各有利弊,“土洋之争”实际上没有得出太多的结论。我国的民族声乐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批评和摒弃不好的方面,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方面。所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之后,民族声乐慢慢发展为在吸收西洋民族唱法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上,保留传统民族声乐鲜明的风格和特点,真正的做到了“土洋结合”,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与借鉴,并逐渐走向演唱科学、风格多样的轨道上来,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现代民族声乐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民歌演唱曲目日渐丰富,风格日趋多样化,继而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部分演唱者过于推崇西洋美声唱法,丢弃传统民族声乐的风格个性,逐渐出现了西化倾向。这些演唱者在演唱风格性较强的民歌时,无论在技法还是音色方面都十分接近美声唱法,这就失去了歌曲本身的魅力和民族声乐本源的风格个性,也让听众逐渐混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

近年来。在我国民族声乐各大论坛上,许多专家也提出了这一问题:当我们在借鉴西方好的科学经验时,不应该摒弃民族声乐的“本”和“源”,应充分借鉴和运用中国的传统戏曲、曲艺等表演方式,使民族声乐既有科学共性又有风格个性。大量的民族声乐作品其独特魅力就在于风格的多样化,演唱者只有在借鉴与运用传统民族声乐技法的前提下,才能在演唱时恰到好处地表现歌曲独特的魅力。

三、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民族唱法也呈现出“趋一”发展态势,这不利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究其根源,在于借鉴西方科学唱法的道路上逐渐出现了西化倾向,摒弃了民族声乐的本源,贬低了民族声乐自身悠久的文化价值,民族声乐本源的风格个性正在弱化。许多媒体与学者都在批评现在的民族声乐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当然,亦有人认为,传统戏曲唱法无统一性、科学性,与声乐毫无关系,戏曲的演唱接近说话、过于简单等。

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是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不了解,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否定。而且,从另一方面来看,近几年的各大民族声乐论坛上,许多教育家提倡民族声乐学习者应多借鉴和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来丰富自身的演唱修养。既反对纯技术倾向,也反对无技术倾向。由此,民族声乐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民族声乐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就融入了京剧元素,例如《故乡是北京》、《千古绝唱》、《梅兰芳》等。应该说,这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对此,我们应该始终把握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中华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互鉴,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学互鉴、相亲相习。”[注]这是2014年10月29日电 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北京出席“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时,与各国汉学家座谈的内容。参见: 刘奇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是在坚守本根中走向现代化[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29/c_1113033112.htm.这里的中华文化就包括传统民族声乐文化,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邢延清.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2]张再峰.怎样唱好京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3]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姚小兰.试论当今民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