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2014-03-1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科

(玉溪师范学院 商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相伴而生。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产生的标致,1980年国家旅游局在浙江大学投资创办的旅游管理专业(原杭州大学旅游经济专业)是第一个旅游本科专业。此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等相继开办旅游管理专业,成为我国早期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当时专业设置较为混乱,各高校实际开办的旅游类专业达20多个,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对外经济合作、旅游管理、旅游教育、旅游文化、旅游规划、旅游财会以及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语种导游,分别从属于外语、经济、管理、地理、历史、中文等院系下,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专业名称不规范,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较为随意等问题,直到1998年教育部对大学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第三次修订时,这种乱象才得以规范。在1998年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被划归为工商管理类下,属于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唯一的专业名称被确定,这就使得原先开设在外语、地理、历史、中文等院系下的旅游相关专业面临转型、整合的考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该设置哪些课程,需要在教学方面有哪些创新?成为许多高等院校旅游相关专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自然而然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笔者拟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构建、课程体系设置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的相关研究

专业培养目标是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最终发展方向,规定了培养人才的最终要求和可从事工作、职业的领域。教育部在1998年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第三次修订时,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有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规定成为全国各旅游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各高校均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点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此制定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对于旅游院校到底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研究型人才,还是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高等旅游教育界一直存在分歧[注]罗桂霞.明确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8(S1):74.。罗兹柏、罗有贤认为作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专业,应更多地着眼于在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强化旅游行业实际所需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不宜定位于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注]罗兹柏,罗有贤.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计再研究[J].旅游学刊,1998(S1):69-72.。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必须熟悉最基层的业务工作,甚至从最基层干起,由此也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一般不可能直接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级人才[注]邹宏霞.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4,25(1):99-101.。纪培玲认为国家教育部1998年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规定,超出了学校现实的培养能力,过高的培养目标在实际中无法落到实处,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普遍现象[注]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S1):57-61.。蔡靖方,马勇等学者也认为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层次目标跨度太大,定位过宽,因为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可分解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的阶段,本科阶段仍然是打基础的阶段[注]蔡靖方,马勇,刘名俭,等.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7):3.。因此,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把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管理人才,绝不能把管理人才局限于“管理层”、“指导层”和“决策层”,而是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从基础工作做起[注]孙江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若干问题思考[J].新经济,2013(29):110-111.。

2000年以后,在中国国内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出入境旅游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旅游企业参与国际旅游事务,这就对中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学者认为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规定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定位过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随着形势的变化已不能仅局限于培养国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更应从历史与时代高度审时度势培养国际旅游管理部门、国际旅游企业、旅游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不能只仅仅培养成为中国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注]张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24.。在制定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交流能力和较好的国际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只有确立为全球服务,面向全球发展的观念,才能顺应旅游业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浪潮,才能克服保守的区域观念、本土观念,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教育市场办学,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敢于挑战的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注]何健伟.浅论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调适[J].高教探索,2003(3):57-58.。

2005年前后,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高职院校或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高等院校)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同时也为了与传统本科院校进行错位竞争并办出自己的特色,提出应大力培养应用性人才,把办学方向定位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注]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2-95.。2007年11月,国家旅游局在其《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意见》中提出,旅游教育应以“培育一支由多层次、多专业组成的,以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重点的旅游人才队伍”为指导。“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背景与国家旅游局的《意见》,成为各旅游院校重新定位旅游培养目标的基础。此后,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成为旅游业界和教育界人士的共识。学者们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能力构建、课程设置等相关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2012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第四次修订,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为: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应该说,这个培养目标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为明确具体。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的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接待外宾,为外国人来华旅游提供方便,是国家对外联络的窗口,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当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政治、知识、外语。这三方面的能力要求对我国的旅游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到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业务培养要求仍然还突出这3条准则,即外语突出、理论扎实、政治立场坚定。要求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活动也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基本需求,对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从业人员往往需要掌握语言、史地、政策法规、人际交往、管理学、经济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对旅游从业者要求较高。为了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适应岗位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构建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罗伯兹、罗有贤提出了“三懂”(懂管理、懂商务、懂文化)、“三会”(会策划、会推销、会服务)、“三善”(善公关、善微机、善外语)的复合智能结构的知识要求[注]罗兹柏,罗有贤.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计再研究[J].旅游学刊,1998(S1):69-72.。

特别是,教育部1998年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总结为6个方面:(1)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3)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4)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这6个方面的知识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的定位,对学生运用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较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更加注重“知识的基础化和综合化”,基础化就是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综合化就是要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与综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渗透与迁移。张定方,张肖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确定为“复合型能力结构”,要求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或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业务技能和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我提高、完善的复合型能力[注]张定方,张肖敏.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J].江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1-114.。就企业来讲,他们需要的是知识丰富、形象良好、沟通能力强、待人接物礼仪规范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注]潘利.基于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61-162.。

基于以上学者的观点,很多人认为高等旅游教育要培养的是“通才”,需具备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市场分析与开拓能力等等,只有立足于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才具有竞争力。

“复合型”、“通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对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适应多种岗位的素质与能力大有裨益,但保继刚、朱峰等学者认为 “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并不适应于旅游专业,这一模式指导下的课程体系“掩盖了旅游的特色,由此导致学生所学的旅游行业知识只能是泛泛而论,缺乏行业针对性”[注]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同艇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5):13-17.。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是什么,在就业时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姚小云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归纳为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语言能力和其他5个大类、l6个子项,并对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核心竞争力项目的认可情况[注]姚小云.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实证分析[J].高教论坛,2009(5):49-51,64.。吴卫东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分为:核心就业竞争力(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外在就业竞争力(形象、气质、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环境就业竞争力(毕业的学校、学院的品牌效应、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三大模块[注]吴卫东.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115-117.。姚先林、谢雄辉认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对行业和专业的热爱、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制度的服从和团队精神4个方面[注]姚先林,谢雄辉.围绕竞争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考——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484-486.。文红、方磊提出包括基础能力(生理、心理和学习能力),公共能力(创新、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导游讲解、酒店服务、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策划能力)的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能力体系,并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业发展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注]文红,方磊.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及培养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0):124-126.。

虽然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学者们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争议更大,各个学校开设的课程名称和开课内容也五花八门,远远没有规范。目前比较主流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应用实践型课程体系 应用实践型课程体系是一种围绕一线生产实际需要来进行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知识的构建的课程体系,它是一种更加注重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应用实践型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突出实践和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注]参见:江晓云,伍进,黄燕玲,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查及创新研究——以桂林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4):70-76;邹家红,王慧琴,李浩文,等.论湖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60-163;蒋长春,李春亮. 关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再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61-63;陈炜,文冬妮. 试论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2):111-114;尹长丰.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11,30(5):150-153;赵世钊,杜成材 董天倩,等.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1):54-56.。学者们认为旅游高等院校应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例,提高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强化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学习,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并把具体内容细化,使学生实习更有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出实践教学课,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

第二,为了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现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体系设计时,按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将企业管理与服务规范引入课程建设的内容之列,构建旅游专业技术课程模块。注重专业技术课程的实训教学,加强课外与课内实训、校外与校内实训、集中与分散实训的结合,加强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基本业务技能与特殊操作技能的结合,从而形成既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的实践教学体系[注]赵雅波,范珊珊. 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157-158.。由于旅游业本身以及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社会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旅游管理专业还应建立响应社会需求的动态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进行增减,设计重点要转移到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方面来[注]陈海鹰. 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建设的对策探讨——以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2011(16):173-175.。李柏文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往届毕业生、网络、新业态和旅游组织机构等多端口的职业需求信息的监测与评估,认为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未来至少可以增设美食与营养、旅游技术与工程两门课程以响应社会需求,并形成其核心竞争能力[注]李柏文.响应社会需求的旅游动态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09,23(4):72-77.。

第三,突出地方特色,强调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课程设置体系。地方类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该在保持一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开设更多地方性课程倾向,力求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要相一致。例如海南的部分旅游院校就开设了“黎族文化与旅游”、“黎族民间文学”、“黎族民间美术”、“黎族音乐舞蹈”等选修课程[注]宋红娟 陈文杰. 海南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57-60.。安徽巢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依托巢湖温泉之乡结合地方的实际需要,设置诸如温泉旅游管理实务、温泉旅游市场营销、温泉旅游规划等相关课程群[注]吕君丽.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设置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7):155-158.。

学科本位型课程体系 每门学科都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它是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知识框架需要通过课程教学进行传授,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也依次进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也一样,只有建立起完整的旅游学科体系,才能使课程体系的设置围绕一个核心,主次分明,才不会出现“什么都学了,又不知道究竟学的是什么”的“吃不透”的怪现象。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以旅游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依照指这种思路,王健认为专业必修课除了与学科体系中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相匹配之外,还应包括一部分必要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旅游领域应用方面的课程,而专业选修课除了包括学科体系中的应用理论之外,也包括一部分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必需的相关知识课程和应用性课程[注]王健. 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23(3):19-23.。遗憾的是,虽然众多学者从旅游教育角度开展的旅游学和旅游相关学科关系的宏观框架体系研究,且有了阶段性成果:申葆嘉的《论旅游学科建设与高等旅游教育》、明庆忠的《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王健的《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谢彦君的《旅游理论研究与学科自觉》等都算得上是对旅游学科体系建设有理论贡献的,但公认的科体系研究的不成熟,目前还没有依据旅游学科体系建立的、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注]朱琳. 基于高等旅游教育的视角浅析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166-167.。

由于缺乏成熟的学科体系,国家教育主管机构的学科目录长期将旅游专业以旅游管理的名称列在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之下,诸多学者依据工商管理学科属性,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推广。陈才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包括管理类学科、经济类学科和旅游学类三大体系,鉴于本科主要是为旅游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国家教育部也把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一个学科,因此在这三大体系中,必须打造好工商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考虑到经济学作为管理的基础,必须充分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作用[注]陈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段)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2003(S1):35-37.。刘静洋、谢莉等人也认为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首先应保证工商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而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则同样应引起重视,除了旅游学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及拓展课程外,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选修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教学中应加强财务管理、统计、策划和营销管理、会展旅游等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参见:刘静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建议[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3):96-98;谢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3):51-53.。

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虽然确定了旅游管理类作为管理门类中一级学科的应有地位,但是,旅游管理以管理学、经济学作为主干学科的思路并没有得到较大改变。

四、结论与建议

从对以往的研究分析来看,学者们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需求、知识与能力的构架、课程的选择及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了大量意见,这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学术界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学科结构、培养目标等存在较大分歧,这就导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划分和课程的设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高校虽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来构架课程体系,以体现差异,彰显办学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统一的体系和框架。因此,建构一个规范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办学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研究视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往的课程体系研究大多从培养目标、职业需求、运用能力的培养等单一的视角进行,缺乏系统性,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课程体系讲求系统性、完整性,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体系内部诸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能忽视内部各要素的运转会受到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以后的课程体系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所处的宏观环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学科结构、专业性质、培养目标等影响因素,注意研究视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二,正确处理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属性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旅游学具有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基本特征,涉及旅游经济学、宏观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环境和生态学等,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涉及旅行社、酒店、会展策划、旅游景区管理等方面,无论所学知识,还是就业方向均具有较大的跨度。况且涉及的一些学科(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以及旅游环境和生态学)建设尚未成熟,若要完全依托旅游学来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几乎是不可能。

近年来,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教学内容陈旧过时的缺陷与旅游研究人员太急于建立独立的旅游学学科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既要有旅游学的学科属性,更要突出管理类专业的特征。熟悉旅游学科特征,掌握旅游学涉及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管理岗位工作的知识补充,核心是打造好工商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考虑到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必须充分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作用[注]刘静.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1,24.。

第三,处理好专业分化与课程综合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往往分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景点管理以及会展旅游等方向,这就导致本来一门课完全可以容纳的内容,非要分成几门课来讲,其结果必然是重复,例如营销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就涉及饭店营销、景点景区营销、会展营销等课程。因此,在实际课程中不能为了“宽口径”,而忽视了“厚基础”,盲目的强调专业分化,追求专业对口,追求短期适应与片面适应,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基础不厚,口径不宽”,更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尽管专业分化的趋势难于避免,但在具体课程设置时还是应该重视基础课程的作用,着眼于全面适应、长期适应、面向未来的适应,引导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或者自学来解决专业分化过细所增加的课程。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