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曲派吴中派述论①

2014-03-1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散曲吴中戏曲

(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吴中派得名源于王世贞,他在《曲藻》中首先标举该派:“吾吴中以南曲名者,祝京兆希哲、唐解元伯虎、郑山人若庸。希哲能为大套,富才情,而多驳杂。伯虎小词翩翩有致。郑所作《玉玦记》最佳,它未称是。《明珠记》即《无双传》,陆天池采所成者,乃兄浚明给事助之,亦未尽善。张伯起《红拂记》洁而俊,失在轻弱。梁伯龙《吴越春秋》满而妥,间流冗长。陆教谕之裘散词,有一二可观。”[注]王世贞.曲藻[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7.该派在明中期曾领一时之风骚,其成员包括祝允明、唐寅、郑若庸、陆采、张风翼、梁辰鱼、陆之裘等戏曲和散曲作家,他们都来自苏州地区,部分成员跨越到了晚明。

一、吴中派概览

吴中派在近现代极少讨论,一方面其组织比较松散,不如吴江派那样鲜明,也不如临川派那样虽松散但拥有一代教主汤显祖;另一方面,吴中派与戏曲史上著名的昆山派关联紧密,例如明中期几位重要戏曲家梁辰鱼、张风翼、郑若庸既属于前者又属于后者。以故今天学界不甚关注吴中派,或用昆山派将之涵盖。其实二者是不能混同的。就时间而言吴中派略早,前后跨度也大。就人员组成来看,昆山派是与吴江、临川并举的戏曲流派,吴中派则包括散曲和戏曲作家,如祝允明、唐寅、陆之裘都以散曲知名,未作过戏曲。另外,吴中派的地域性更明显,成员都来自苏州地区,而昆山派着眼点首先在于昆山腔,其范围自然扩展到苏州以外使用昆山腔的戏曲家。

吴中派除了王世贞列出的代表人物,尚有不少羽翼,以下一并略作介绍。

上文已提到,该派部分曲家擅长散曲而未染指戏曲,例如较早的几位代表人物祝允明、唐寅、陆之裘。其中祝允明(1460~1527)年岁最长,声望又高,堪称吴中派的先驱和领袖之一。他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这位苏州大才子出身名门,自幼聪颖,九岁已能作诗,被誉为“神童”,但他乡试高中后,竟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如此沉重的打击使他转向老庄的消极出世,并把精力集中到诗文、书法方面,其诗文创作颇丰,有《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新闻记》、《老怪录》、《怀星堂集》等。祝允明早年不屑词曲,但失意后创作了不少散曲,今《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12首、套数11套,另复出小令5首、套数4套。

另一位吴门大才子,也是祝允明的至交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也是名震一世却失意终老。他出身商人家庭,然天资超卓,后家境衰败,在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并于29岁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来年赴京会试,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因不堪受辱辞职还乡,从此与好友祝允明一起游戏人生、倾情文艺。唐寅诗文词曲俱工,以浅俗著称,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唐寅的文学理念使他必然留意词曲,今《全明散曲》存其小令50首、套数20套,复出套数3套,数量质量都较为可观。

除祝、唐二位之外,陆之裘(生卒年不详,字象孙,号南门,太仓人)也是吴中派早期代表人物,以散曲知名,但其生平和作品流传均少,今《全明散曲》仅存其小令2首。围绕祝、唐二位大才子还有不少散曲家,只是他们往往并不致力于散曲。例如和祝允明、唐寅并称“吴中四才子”的著名书画文征明(1470~1559,长洲人)偶亦写作散曲,今《全明散曲》录其小令5首、套数4篇。再如王宠(1494~1533)字履仁,改字履吉,号雅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书法,精音律,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等相善,今《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8首、套数5套,复出小令2首、套数五套,其散曲风格与唐寅相近。另外,由于此期吴中撰写散曲、戏曲非常风行,不少成就功名的著名人士亦偶作散曲,如王鏊、王锡爵、顾鼎臣、顾梦圭等,他们都是进士出身,一度位高权重,因碍于身份,也限于精力与时间,他们平时并不热衷散曲、戏曲,但辞官退隐期间往往乐意参与其中,他们皆有少量散曲存世,且与上述诸人多有往来酬唱。

另一部分曲家则主要以戏曲著称,如陆采、梁辰鱼、张凤翼、郑若庸等。他们大多年岁略小,成名较晚,且正值昆山腔盛行之时,故这部分曲家往往在戏曲方面用力甚深、成就卓著,他们大多亦兼作散曲。其中较早扬名的是陆采(1497~1537)原名灼,字子元,号天池,别署清痴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陆采少时即豪荡不羁,诗文亦不守格范。因屡试不第,遂寄情山水,日夜与人畅饮高歌。陆采甚喜传奇,年仅19岁作《明珠记》(即《无双传奇》),写成后又集当地精音律者逐腔改定,又选出色的梨园子弟排演,故曾轰动一时。另存《怀香记》、《南西厢记》各一种,《存孤记》一种已佚。其诗文有《天池山人小稿》、《壬辰稿》、《陆子玄诗集》等。

吴中派戏曲方面堪称领袖者是梁辰鱼(约1519~1594)字伯龙,号少白,别号仇池外史,昆山(今属江苏)人。梁辰鱼少时家底殷实,好任侠,放浪不羁,且不屑参加科考。他很早即喜爱戏曲、散曲,曾得到魏良辅的传授,又与张凤翼、潘之恒、郑思笠等同研曲律。其代表作《浣纱记》使昆山腔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昆曲史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史上都有里程碑意义。另存杂剧《红线女》一种,传奇《鸳鸯记》一种、杂剧《红绡妓》一种已佚。梁辰鱼的散曲亦曾名噪一时,有《江东白苎》、《续江东白苎》,今《全明散曲》共辑录其小令54首、套数40套,复出小令5首、套数4套。其它著作今存诗集《梁国子生集》。

吴中派另一位重要戏曲家是张凤翼(1527~1613)字伯起,号灵墟,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张凤翼少有才名,然科考之路颇不顺,乡试4次均失败,中举已30岁,之后会试又一直不第,遂于54岁时断绝功名之望,专力写诗、作文、制曲、绘画等。张凤翼精擅曲律,与梁辰鱼交好,其传奇作品有《阳春六集》,包括《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虎符记》、《灌园记》、《扊扅记》6种传奇,其中《扊扅记》仅存残出。晚年所作《平播记》一种已佚。散曲集有《敲月轩词稿》,已佚,今《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20首、套数16套,复出套数5套。其它著作有《处实堂前集后集》、《谈辂》等。

在梁辰鱼、张凤翼周围,聚集了不少戏曲家。例如郑若庸,生卒年不详,字仲伯,号虚舟,别号虚舟山人、蛣蜣生,昆山(今属江苏)人。郑若庸年十六补县学生,以任侠不羁被斥,屡试不第,后隐支硎山读书,精擅诗文,兼工词曲,有《蛣蜣集》、《北游漫稿》、《唐类函》等,在戏曲方面曾作《大节记》、《玉玦记》、《珠球记》三种传奇,仅存代表作《玉玦记》。另有散曲集《词馀》一卷,已佚,今《全明散曲》辑录其套数4套,复出5套,风格与梁辰鱼相近。再如张凤翼的两个弟弟献翼、燕翼均以文才著称,号为“三张”。献翼不仅擅曲,且对舞蹈颇有研究,写过《张敉舞志》;燕翼也是曲中高手,献翼在《文起堂集》卷三序中有云:“适予俊弟(燕翼)少解声乐,新传曲谱,令童子进伎。奇才逸响,名场罕俦”(张献翼《文起堂集》),可惜这位天才早逝,未有作品留存。又据王世贞所记,陆采作《明珠记》时,其兄陆粲(1494~1551,嘉靖间进士)曾助之,这意味着陆粲懂戏曲、通音律,只是后来科考得意、走上仕途,未于这方面继续发展。此外,顾梦圭的两个儿子顾懋仁、顾懋宏均擅长戏曲,并与梁辰鱼交好,共同探讨戏曲的创演问题,惜两兄弟的作品散佚,仅余少量残曲。

由上述概况可见,吴中派虽然松散,但规模不小,而且以师友、亲缘为基础形成了人才济济的文学圈子,地域性又很明显,足堪成派。

二、吴中派的散曲创作及其特点

吴中派曲家的散曲创作有很多共同特征。首先他们自小生活于繁华苏州、妖娆江南,加上昆腔开始盛行,因此其创作多用南曲。其次,吴中派专写风情,其散曲八成以上都是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宴乐游赏等,这也是散曲从明中期向后期发展过程中的主流。再次,吴中派散曲呈现鲜明的南散曲婉丽、香艳之风,并有“类词化”特征,具体又分为“艳雅与滑丽二流”,前者“婉媚温柔,华丽雍容”,后者“谐巧流丽,轻松佻达”[注]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19.。在明代散曲,特别是南散曲的发展过程中,吴中派曲家或开端发源或推波助澜,直接促成了晚明南散曲创作的兴盛,也影响了晚明辉煌的传奇创作。以下略举几位代表曲家的散曲创作概况。

祝允明在当时曲坛颇享盛名,王骥德《曲律》所列明中叶散曲名家18人及吕天成《曲品》所列明散曲上品25人,祝允明均入选。他今存散曲不出闺怨离思、写景咏物的范围,尤善用艳词描述少女、思妇缠绵百结的愁肠离绪。例如小令代表作【南商调·金络索】《闺情》:

一杯别酒阑,三唱阳关罢。万里关山,两下相牵挂。念奴半点情,与伊家,分付些儿莫记差,不如收拾闲风月,再休恋朱雀桥边野草花。无人把萋萋芳草,随君到天涯。准备着夜雨梧桐,和泪点、长飘洒。

唐寅在当时亦有重要影响,他同样出现在王骥德《曲律》所列明中叶散曲名家18人及吕天成《曲品》所列明散曲上品25人之中。唐寅擅长小令,且多为言情之作,或写女性的风流体态,或写相思女子的爱恨情愁。因此王世贞谓“伯虎小词翩翩有致”,张琦《衡曲麈谈》亦称“解元小词,纤雅绝伦”[注]张琦.衡曲麈谈[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9.。例如【南仙吕·桂枝香】《春情》:

春光满眼,数不尽红深紫浅。晓来风度湘帘,娇怯莺声流啭。唤起春情万千,点点有谁消遣。去把雕栏倚遍,悄无言,啼残玉颊芳容减,抛却金针懒去拈。

再如【南商调·黄莺儿】:细雨湿蔷薇,画梁间燕子归,春愁似海深无底。天涯马蹄,灯前翠眉,马前芳草灯前泪。魂梦迷,云山满目,不辨路东西。

梁辰鱼和张凤翼在时间上要晚一些,他们寿命亦较长,跨越到了晚明。梁辰鱼的散曲同样多为风情之作,少部分为江湖游历之作。由于他正当昆山腔革新之际,且直接参与了这一盛事,故其散曲南派风格更加明显,词化也格外严重,例如他的散套名作【南正宫·白练序】《暮秋闺怨》,试引其中两曲:

【白练序】西风里,见点点昏鸦渡远洲,斜阳外景色不堪回首。寒骤,谩倚楼,奈极目天涯无尽头。凄凉水国,败荷衰柳。

【白练序换头】凝眸,古渡头,云帆暮收,牵情处错认几人归舟。悠悠,事己休,总欲致音书何处投?空追究,光阴似昔,故人非旧。

梁辰鱼散曲中记载自身游历江湖的少量作品,取材稍广且风格疏朗。但总体来说,梁辰鱼散曲雅化、词化非常明显,且在明代即已招致截然相反的评价,如张琦在《吴骚合编》卷二中赞其为“曲中圣也”,王世贞亦为之鼓吹,而凌濛初则认为:“自梁伯龙出,而始为工丽之滥觞,一时词名赫然。盖其生嘉、隆间,正七子雄长之会,崇尚华靡,弇州公以维桑之谊,盛为吹嘘,且其实于此道不深,以为词如是观止矣,而不知其非当行也……不惟曲家一种本色语抹杀无余,即人间一种真情话,埋没不露己。”[注]凌濛初.谭曲杂札[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3.

张凤翼与梁辰鱼颇有交情,又都与昆腔结缘不浅,故张凤翼的散曲和梁辰鱼风格相近,都属于香奁体。例如其代表作【南仙吕·二犯傍妆台】《拟四时闺情》之四:

兽炉红,葡萄春暖曾记捧金钟。醉寻罗袖笼香冷,惊玉粟,响玲珑。风流回首浑如梦,愁对寒山峰外峰。围帏徙倚,相思转浓,梅花枝上雪初融。

除上述代表曲家之外,陆之裘、郑若庸、王宠等人的散曲留存较少,但风格都大体近似,故吴中派散曲有其非常一致的艺术理念和艺术面貌。这从晚明沈德符的批评中可进一步印证:“吴中词人如唐伯虎、祝枝山,后为梁伯龙、张伯起辈,纵有才情,俱非本色矣。”[注]沈德符.顾曲杂言[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3.这段批评指出了吴中派散曲的共同问题,即都具有鲜明的南散曲特质,雅化、词化严重,失去了散曲本色。当然,前人批评明代散曲失去本色,往往是以元代散曲为参照,但明代北曲消歇、南曲盛行,特别是中期以后昆山腔统治曲坛,散曲的创作自然多用南曲,其内容必然偏向于男女情事、宴赏游乐,风格也偏向于软媚、雅致。因此该问题换个角度看,也可认为南散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不失为一种突破,何况南散曲在晚明继续发展、改善,出现了不少名家名作。概而言之,吴中派散曲虽招致各种褒贬不一的意见,但其开创之功、承前启后的推动之功是应该肯定的。

三、吴中派的传奇创作及其特点

吴中派擅传奇者不少且多为当时领风骚者,如梁辰鱼、张凤翼、陆采等。吴中派传奇创作正当昆山腔改革成功、大行其道之时,故上述戏曲家基本都采用昆山腔,也因此他们都可归入昆山派。在创作内容上他们热衷风情题材,这与吴中派散曲创作一致,又喜欢改编历史,并把历史和风情结合起来,如《浣纱记》、《红拂记》等。艺术上则富艳精工、堆砌雕镂,又好掉书袋、搬学问,故后来又把他们和明代其他有类似风格的戏曲家一起称为骈绮派。

吴中派首先染指传奇并获得盛名的是陆采,代表作即《明珠记》。《明珠记》全名《王仙客无双传》或《王仙客明珠记》,二卷四十三出,今存明末汲古阁原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之影印。《明珠记》本于唐薛调的传奇小说《无双传》,叙写刘无双与王仙客相恋,无双被征入宫,仙客得古押衙之助,终于救出无双,成为佳偶。剧中无双之父遇赦未死、父女团圆的情节异于小说,又增添了无双赠明珠与仙客的关目,这也成为剧名之由来。《明珠记》事奇而艳,情节曲折,结构严谨,陆采又请吴门优秀曲师帮助审订音律,故曾风行一时。但陆采往往追求文辞典雅,多用骈语,甚至连宾白都不能免,因此后世褒贬不一。例如王骥德评曰:“事极典丽,第曲白类多芜葛。”[注]王骥德.曲律[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2.李调元评曰:“曲中佳话虽少,其穿插处,颇有巧思,工俊宛转,固为独擅。”[注]李调元.雨村曲话[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可见该剧是典型的骈俪风格,但在音律、结构等方面成就突出。今昆剧无演,京剧、川剧、蒲剧等都有据此改编的剧目。

郑若庸的代表作《玉玦记》共二卷三十六出,今存明万历间金陵富春堂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之影印。该剧叙写书生王商上京应试,落第后羞归故里,又贪恋妓女李娟奴,二人到神庙中盟誓,王商取出离乡时妻子秦氏所赠的玉玦供奉神像。后王商钱尽,被鸨母与娟奴设计逐去,幸得庙祝吕公资助,吕公又取下他供奉的玉玦归还。王商自此苦读诗书,终于中举得官。另一方面,王商去后家乡战乱,张安国抢了秦氏,秦氏誓死不从,断发毁容。后张安国兵败,秦氏在神庙与王商重逢。娟奴一家因鸩杀昝员外,娟奴被其冤魂索命,鸨母被告发,恰遇王商手下审理此案,遂判偿命。该剧前半似郑元和、李亚仙故事,本于唐白行简传奇小说《李娃传》,后半似王魁、焦桂英故事,本于宋《王魁》戏文,又穿插耿京、辛弃疾、张安国事,然与《宋史·辛弃疾传》稍异。该剧充满教化色彩,且文词典丽,好用故实,与明初《香囊记》、《五伦全备记》一脉相承,因此《玉玦记》亦引来毁誉参半。例如吕天成评曰:“典雅工丽,可咏可歌,开后人骈绮之派。”[注]吕天成.曲品[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2.沈德符评曰:“《玉玦记》使事稳帖,用韵亦谐……所乏者,生动之色耳。”[注]沈德符.顾曲杂言[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6.王骥德评曰:“南曲自《玉玦记》出,而宫调之饬,与押韵之严,始为反正之祖”,然“句句用事,如盛书柜子,翻使人厌恶。”[注]王骥德.曲律[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7.

梁辰鱼戏曲今存《浣纱记》传奇和《红线女》杂剧,前者是明中期三大传奇之一,在古代戏曲史上据有显要地位。《浣纱记》又名《吴越春秋》,全剧二卷五十二出,今存多种明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根据怡云阁刻本影印。该剧本事见《史记·吴越世家》、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等。剧中范蠡与西施初会时,西施正浣纱于若耶溪畔,乃以一缕白纱定情,离别时各分一半,团聚时又合二为一,故名“浣纱记”。历来对该剧的评价不一,分歧较大,这情形类同后人对梁辰鱼散曲的评价。汤显祖曾赞赏《浣纱记》,王世贞亦鼓吹不已,但王世贞已指出其缺点:“满而妥,间流冗长”。吕天成《曲品》将之列入上中品,且曰:“罗织富丽,局面甚大,第恨不能谨严。”[注]吕天成.曲品[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2.徐复祚则曰:“关目散漫,无筋无骨,全无收摄”,“然其所长,亦自有在,不用春秋以后事,不装八宝,不多出韵,平仄甚谐,宫调不失,亦近来词家所难。”[注]徐复祚.曲论[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9.无论褒贬,该剧的重大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且久演不衰,甚至传到海外。除昆剧外,近世京剧、越剧、汉剧、滇剧、秦腔、川剧等皆有据此改编的剧目。

张凤翼的代表作是《红拂记》,该剧亦曾盛传,有多种明刊本,二卷三十四出,《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根据明末吴兴凌氏刊本影印。红拂事本唐人杜光庭《虬髯客传》,乐昌公主事本唐人孟棨《本事诗·情感类》。乐昌公主事在陈隋代兴之际,红拂事在隋唐代兴之际,相隔二十余年,然都与杨素有关,故作者牵合为一剧。李贽《焚书》提到此剧,赞曰:“关目好,曲好,白好,事好。”[注]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1:540.陈继儒亦曾专门评论《红拂记》,并赞其为“天地放胆文章”,吕天成评曰:“侠气辟易,作法撇脱,不粘滞,第私奔处未免激昂……乐昌一段,尚觉牵合。”[注]吕天成.曲品[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1.徐复祚亦云:“增出徐德言合镜一段,遂成两家门,头脑太多。佳曲甚多,骨肉匀称……”[注]徐复祚.曲论[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7.可见《红拂记》也曾引来诸多意见,但批评尚不激烈,肯定意见较多。后凌濛初因不满剧中虬髯客之处理,改作《北红拂》,冯梦龙删掉乐昌公主事,改作《女丈夫》。该剧同《浣纱记》一样,虽有瑕疵,然成就非凡、久演不衰,今昆剧仍然经常演出折子戏《私奔》,京剧、川剧、滇剧等皆有相关改编剧目。

由上述吴中派传奇代表作的概况可见,吴中派传奇几乎都呈现鲜明的骈俪风格,与他们的散曲创作存在类似的特点和问题。但吴中派传奇又并非纯粹的案头剧,他们往往精通音律又广泛采用新兴的昆山腔,同时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亦有可观之处,故上述代表作都曾长期活跃在舞台上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中派无疑是一支很重要的曲坛力量,其成员都是富有才情的中下层文人,且博学多才、素养全面,科考之途的不利又使他们非常倾力于文艺创作。他们处在思想、文艺诸领域都发生重大转折和飞速发展的明中期,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渐成主流,因此他们负有承前启后、开创局面的使命,也因此尽管其戏曲、散曲创作都存在不少问题,引来褒贬不一的议论,但其开创之功、推动之力是不容忽视的。

猜你喜欢

散曲吴中戏曲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