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述 (1995~2005)

2014-03-12陈自强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思想史政治思想

陈自强

(1.贵州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学术转向,其逐渐摆脱了80年代空疏的学风,进入扎实推进学理研究的阶段,希冀形成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二者交融的状态。受此影响,1995~2005年这十年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领域的不少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细致而渐趋规范的深入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和看法,也积累了不少的学术成就。因而,廓清这十年所进行的学术工作,展现其成绩与不足,能有效地为我们更为深入地探讨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个可靠且坚实的基础。

一 基本概念、范畴和方法的研究

概念、范畴和方法是一门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基本构成物是支撑起一门学科的基石。

(一)基本概念的研究

首先,关于政治思想史这个概念的探讨。徐大同的《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一文就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文中,他指出按照通常的理解:“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也称为政治思潮(political trend of thought),或称为政治学说、政治理论(political theory)、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等。无论如何称呼,内容大体相似。一般国外学者通常都称为政治学说、政治哲学,如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莫基切夫的《政治学说史》,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史》等。”[1]同时,他对政治思想这个概念的界定:“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划策。”[1]这无疑对明晰政治思想史这个概念有参考意义。同时,在对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定位的讨论上,也会对认识政治思想史这个概念有借鉴意义。例如,曹德本指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2]。此外,学者对思想史问题的探讨也涉及到政治思想史的概念,并把政治思想史作为思想史的一个学科。如许苏民认为:“与文化史、学术史、哲学史相区别,思想史研究应当以时代思潮为主要对象,形成以时代思潮为经,以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的思想为纬,‘理一分殊’的学科特色。”[3]这样就对思想史与文学史、学术史、哲学史的区别做了阐释,同时也对认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概念提供了参考。

其次,关于具体概念的研究。这表现对“大同”概念的研究,有汪华余的《自由与大同:两种政治逻辑之比较》;对于“孝”概念研究的,有肖群中的《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对于“圣”与“贤”进行研究的,有张之锋的《〈孟子〉政治哲学中的“圣”与“贤”》;对义利进行研究的,有李玲芬的《先秦儒法两家“义利之辨”探微》;对“权说”研究的,有岳天雷、宋卫平的《程颐权说探略》;对“道”、“势”研究的,有张星久的《从政治分析的视角看儒家思想的“基本同一性”——兼论专制整体下“道”“势”冲突的实质》,等等。

(二)基本范畴的研究

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范畴的代表性文章有:陈生玺的《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的几个问题》集中讨论了“德治与法治”、“纳谏”、“用人”、“廉政”和“吏治”等基本问题;孙晓春、郑维东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论纲》则集中讨论了“中国传统的人论”、“中国传统的国家观”、“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和“中国传统的道义观”等基本问题;王日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讨论了“官民相得”问题;曹德本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则讨论了“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和“求天下为公”问题;傅永聚、任怀国的《儒家“天人合一”的政治学阐释》则讨论了儒家的“天人合一”问题,等等。

(三)基本方法的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方法论问题的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曹德本,他分别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和《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对研究方法论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此外,在具体问题研究中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也具有借鉴意义。例如,任剑涛在《从方法视角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提出的“历史-描述”、“思想-提炼”、“比较-界定”和“理论-重构”四种方法进路,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 思想家或思想著作的研究

对于思想家和思想著作所蕴含的政治思想的解读与梳理,历来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近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也同样是重点。具体说来,这个方面的研究状况分别表现为:

(一)思想家的研究情况

历代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均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者的关注。在此,历代思想人物的政治思想的研究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

对左丘明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在王红霞的《试论左丘明的政治思想》有集中体现。作者将其政治思想分别用:德-政治原则、礼-政治规范、民-政治根基和刑-辅助手段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对孔子的研究情况,主要表现为对孔子的政治理论、仁学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等的研究。例如,对孔子政治理论研究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黄健的《对孔子政治理论的再认识》,对孔子仁学思想研究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陈开先的《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对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文章则有郭泉的《孔孟社会政治学说的思维逻辑》。

对颜渊政治思想的研究,则体现在齐姜红的《颜渊政治思想初探》的文章中。

对墨子的研究情况,主要侧重于对墨子政治观或思想与古史传说的关系、管理思想以及整体政治思想等的研究上。对于其政治观或政治思想与古史传说关系的文章有路平、巴干的《古史传说与墨子的政治观的研究》和常保芳、陈虎的《古史传说与墨子的政治思想》;对其管理思想进行研究的文章有李少惠的《墨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特征》;而学者徐希燕则有三篇关于讨论墨子整体政治思想的文章,分别有《墨子政治思想新探》、《墨子政治思想初探》、《墨子的政治思想研究》。

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研究,则侧重于孟子的政治理论和整体政治思想以及政治辩证法思想的研究。陈东的《浅析孟子的政治论》指出“仁政”是孟子政治观点的重要内容,主张“重民”、“贵民”、“与民同乐”的思想;熊凯的《孟子政治思想研究》则探讨了孟子政治思想的内涵、脉络、特征及影响;吴显庆的《论孟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因素》则集中分析了其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与经济相互关联的思想、政治对应性思想、无为与有为关系思想、法与仁德相结合的思想、忧患与安乐相互转化思想、个别与一般及其关系的思想。

对荀子政治思想的研究有田耕滋的《论荀子的国家思想》一文,他认为荀子构建了一整套关于国体、国家功能、起源与政府体制的思想体系,是典型的君主民本一体论者。王廷洽的《论荀子的国家观》则认为荀子国家起源观触及了国家起源的本质,带有唯物主义色彩,将政府、礼仪制度、刑法、军队、税收等作为国家权力要素,并认为荀子还阐释了其富国、强国思想。

对韩非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其政治学说、行政管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逻辑线索等的研究上。例如,林存光的《韩非的政治学说述评》认为韩非在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以“道”为体,“法”、“术”、“势”为用的政治学说,而矛盾观、人性论和社会历史观都是其理论根据;林存光的《韩非行政管理思想雏议》则认为韩非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法治”,其中蕴含的讲究实务、法治、效率,反对任人唯亲、虚浮不实的思想则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对董仲舒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则有张荣明《论董仲舒的政治神学》的研究,作者认为政治神学才能透视董的学说,政治学与神学相互依存,政治是神学的目的和意义,神学是政治学说的终极关怀。

对苏绰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如孔毅的《苏绰政治伦理思想及其渊源初探》指出儒释道构成其思想的理论渊源,敦教化以致王道、擢贤良以清吏制是其主要内容。

对王安石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者对其新学的研究。为此,朱修春的《近年来王安石新学研究综述》则从王安石新学思想的形成、内容、特色、影响、历史地位五个方面研究状况进行了概括总结。

对程颐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政治理论与权变学说的研究上。如拉斐尔的《程颐的政治理论》指出,程颐思想中的“天理国家”以形而上学的方式论证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立志”则是其政治理论的工夫基础,“仁”和“礼”则是其政治论的伦理底色。

对杨时的政治思想研究,则体现为朱修春的《杨时政治思想述论》,作者认为“正心诚意”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而“正心诚意”与“格君心之非”相结合的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其过度依赖统治者的道德素养则具有历史局限性。

对袁枚的政治思想的研究,陈寒鸣的《袁枚反正宗传统的早期启蒙思想》一文指出,袁枚不仅对儒经和儒经经学怀疑,也提出推翻“道统”腐论,还对宋儒和汉儒进行了抨击,体现了在思想文化上谋求自由与解放的启蒙价值。

对戴震的政治思想研究,则表现在陈寒鸣《戴震与早期启蒙思想》一文中,该文认为戴震在清代中叶复活了清初大儒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早期启蒙思想家中有重要地位,其不仅批判了理学思想,而且在“理”的诠释、“道”论、“性”论三方面赋予了新内容。

对周太谷的政治思想研究,则表现在陆学松的《评周太谷的政治思想》一文中,作者认为,周太谷的思想是对以往儒学政治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围绕“仁政”主张提出了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民本主义思想,是向晚晴改良主义思想过渡的中间环节。

(二)思想著作研究情况

对于,古代思想著作的政治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各种思想著作的解读上。其中,对《尚书》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讨论其蕴含的德治思想上,如张希平的《〈尚书〉的德治思想》;也有涉及到法先王思想的,如游唤民的《〈尚书〉法先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还有涉及到其思想发展脉络的,如张树旺的《〈尚书〉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简论》。而对《诗经》的研究则体现为对其神学天命观的研究,如韩裕庆的《〈诗经〉神学天命观及其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对《论语》的研究,则主要是其治国思想和“无为”思想的研究,如丁伊莎、刘博逸的《〈论语〉中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转换》;对《六韬》的研究,则是探讨其民本思想,如张贵江的《〈六韬〉的民本思想》;对《管子》的研究,则是探讨其“和合”思想、治国从政思想、行政管理思想、政治辩证法思想等,如吴显庆的《〈管子〉“和合”思想辨析》、吴洁生的《〈管子〉治国从政思想探要》;对《周易》的研究,既有从政治哲学去解读其政治正当性的,如任剑涛的《政治正当性判准的历史建构——从政治哲学角度看〈周易〉》,又有对其政治观研究的,如秦佺柱的《损益,盛衰之始也——〈周易〉损益政治观刍议》;对《太平经》研究的,则体现为朱松美的《〈太平经〉安民策略论纲》。此外,还有集中有关先秦的各思想著作政治辩证法思想研究的。

三 思想流派的研究

对于各家各派政治思想的研究,较为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中,学界尤其注重对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思想内容研究。那么,对于思想流派的政治思想具体研究情况可以归纳为:

(一)儒家。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儒家居于主干地位,因此,对于这一派别的研究就倍受学界关注。对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既有整体性研究的,如张春英的《论儒家思想对朝廷政治的制衡及其宪政意义》;也有对局部性历史时期研究的,如舒敏华的《先秦儒家政治设计评析》。王曰美指出近三十年来的儒家政治思想研究可概括为:“1.‘反传统’文章增多;2.研究领域不断拓宽;3.研究深度不断加大;4.关于政治思想专题研究的著作大量问世;5.‘大陆新儒家’的出现。”[4]并且,他还指出近三十年儒家政治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学术界过于重视孔、孟、荀等为代表的某个儒学大师政治思想的个案研究和挖掘,而缺少把‘儒家政治思想’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和研究,又如学者们过于探究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影响,缺少研究儒家政治思想该怎样应对当今社会(尤其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对其咄咄逼人的挑战”[4]。

(二)墨家。对于墨家的政治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墨子整体性政治思想的研究,此外还有对墨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的研究,如胡锐军的《墨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研究》。同时,也有对墨家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如李健的《墨家的政治教育浅论》。而宋立民在《当代墨家思想研究述评》中对墨家政治思想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三说一直是墨子政治思想研究的重心所在。”[5]

(三)道家。由于道家的思想旨趣与政治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因此,对于道家可供研究的政治思想有限,所以,对该流派的政治思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对“无为”思想的研究,如朱松美的《参透自然:庄子精神自由与无为而为的安民旨趣》。

(四)法家。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一则主要体现在对法家“法治”思想的研究上,如吕中国的《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另一则主要体现在对法家代表人物政治思想的研究上,特别是对韩非子政治思想的研究上。王贞年的《法家政治思想研究二十年》一文总结到:“首先是基本肃清了‘尊儒反法’和‘评法批儒’两种错误思想的遗毒,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法家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其次是由于学术空气的空前自由,研究成果体现了很强的个性化特色,针对某一问题的争论时有发生。而且有不同学科的学者同时参加到法家政治思想的争论中来,拓宽了研究视野。”[6]其不足为:“目前法家政治思想研究只集中在先秦法家本身,很少关注其对此应中国社会的影响。法家学派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其思想即被儒家吸收,成为中国封建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法家政治思想的研究和现实结合不够,经过二千多年的浸染,法家政治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建设,研究法家政治思想,目的就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服务,必须把对传统的反思和现实结合起来,这样的研究才能有意义。”[6]

(五)其他流派研究。学界对其他流派涉及到的研究不多,主要针对的是兵家、纵横家等。例如,对兵家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是田旭东的《先秦齐国兵学成就略论》;对纵横家研究的,如吴显庆的《论帛书〈战国纵横家〉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

四 社会思潮与政治思想专题的研究

学界对此方面的研究特征明显,一则为历史性跨度较大,有的甚至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如德治思想、民本思想等;另一则为主题鲜明或富有影响力,如政治冲突与社会秩序思想、专制主义王权思想。

(一)统治思想与治国思想

对于统治思想与治国思想的研究,更为具体地表现在,学界对能够起到维护统治秩序与管理国家的各种政治思想的研究上。这具体可以划分为:

其一,是对德治、礼治、法治思想的研究。这分别体现为:

就德治思想来说,它是被研究得较多的一种政治思想。其中,有对德治思想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如王岗的《德治论》;有对其历史发展脉络研究的,如孟祥才的《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历史考察》;有对其特点进行研究的,如黎池的《论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特点》;有对德治思想产生作用和影响进行研究的,如钱玉英的《德治思想与中国古代国家控制》和王益灵的《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及其启示》;有对儒家德治思想研究的,如张绪刚的《论先秦儒家为政以德学说的历史发展》和章小谦的《儒家德治主义与科举制的依存和冲突》;也有对《尚书》德治思想研究的,如张幼良的《〈尚书〉德治思想原论》和董国军的《由〈尚书〉看周代以前德治思想的演变》;还有对“德主刑辅”思想研究的,如戴者春的《“德主刑辅”思想对我国治国方略的启示》。

就礼治思想来说,主要涉及人物的礼治思想和“礼治”与“法治”关系问题的研究。对人物礼治的研究以荀子为主,如刘冠生的《荀子的礼治思想》和张涅的《荀子的礼治主义对汉朝政治的开启意义》;同时,这也涉及到孔子的礼治思想研究,如王庆存的《华夏文明的建构与古代政治的经纬——孔子礼学思想体系的重新审视》。

就法治思想来说,主要是涉及“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礼治等关系方面的研究。对于“法治”思想研究的,有杨立新的《论中国传统法治中的依法治国思想》。对“法制”进行研究的,有徐臻、孙刚的《中国古代官吏的法制思想》和徐兆源的《中国古代法制中的礼与刑》。而对于与人治、礼治等关系方面研究的,则有牛晨曦、柴宝勇的《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反思——兼谈法治与人治、礼治、德治》。

其二,是对民本思想的研究。

对民本思想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涉及到民本思想各个方面的情况。这既有对民本思想的内涵与外延探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分田、张鸿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刍议》;也有对民本与民主概念辨析的,如王来金的《“民主”与“民本”概念辨正》;也有对民本思想进行历史考察的,如允春喜的《民本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其评价》和张祥浩的《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有对民本思想实质研究的,如李少波的《从“民”的定位看民本思想的实质》;也有对人物的民本思想探讨的,如林振武的《孟子民本政治理论的内在坎陷》和朱松美的《荀子安民观论议》;也有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民本思想探讨的,如奇秀的《论贞观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也有对民本思想的作用与影响以及现代价值探讨的,如艾新强的《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张扣林的《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曾加荣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此外,学者张分田提出了他关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在其文章《关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中,他以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关系研究为中心,探讨了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主张从历史过程、社会普遍意识、理论结构、思维方式以及现代政治学等诸多层面和视角,全面考察民本思想的特点、本质及其与专制主义的关系,希望从中能发掘有普遍价值的思想因素。同时,他还指出:“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借鉴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方法和范畴,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更广泛的历史材料,对民本思想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系统研究”[7]。

其三,对治国思想的研究。

对于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研究,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整体性探讨治国思想或方略、决策思想、儒法两家的治国思想、治国思想比较、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对治国思想整体性探讨的,如张文秀的《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述论》;对决策思想研究的,如耿亚健、王永生的《中国古代决策思想若干问题初探》;对儒法两家治国思想研究的,如李卫宏的《简论儒法两家治国方略的诧异与融合》和杨思斌的《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对治国思想比较的,如费凡、陆传照、林莉的《中西方治国之道的传统与变迁》;对治国思想现代意义探讨的,如奇秀的《中华传统治国方略的科学成分及其现代价值》和梁玉芬、张孝德的《中国古代系统治国管理思想探微及借鉴》;还有对古代社会发展思想研究的,如汪岩桥的《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思想初探》等。

其四,是对廉政、“无为”、“天下为公”等思想的研究。

对于廉政思想的研究,学界多侧重于先秦诸子、清官模式等思想的研究。例如,对先秦诸子廉政思想的研究,有王萍、刘杰的《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而对清官模式研究的,有陈旭的《孝亲、忠君、爱民——清官政治思想模式》。

对“无为”思想的研究,一方面是对道家老、庄的“无为”思想的研究,如顾家惠的《从老子“无为”思想看当代政治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则是对儒家“无为”思想的研究,而且这方面研究比较具有新意。这方面研究的文章,既有对郭店楚简研究的,如叶坦的《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也有对《论语》“无为”思想研究的,如唐惠玲、陈海霞的《〈论语〉中的无为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还有对儒家“无为”思想的政治内涵与生成机制探讨的,如张星久的《儒家“无为”思想的政治内涵与生成机制——兼论“儒家自由主义”问题》,并且在该文中作者还指出:“相对而言,道家是一种更为本体论意义上,更为彻底的无为,是实际上否定任何既有政治形式、社会秩序,从而也否定既有政治社会的一切价值和理想的无为。而儒家则是在相对意义上,主要是在肯定政治价值的基础上,首先怀抱着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谈无为,是侧重于政治艺术层面上的无为。这应当是我们区别儒、道无为思想关键,也是理想儒家无为思想的根本出发点”[8]。

对“天下为公”思想的研究,则有张分田的《“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二)专制主义王权思想与中央集权思想

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专制主义王权思想的基础、本质、思想演进过程以及中央集权思想等的研究上。对专制主义王权思想的基础的研究情况,主要有苏弘毅的《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基础》和《再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基础》。对专制主义的本质的探讨的,则有杨阳的《方法与视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兼论政教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王权主义本质》。对专制主义思想演进探讨的,有刘庆乐的《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理论的演进及其终结》。而对中央集权思想的研究的,则有朱东华的《从“以法卫儒”到“经法一体”——评秦汉时期封建集权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和萧平汉的《从贵族民主政治到中央集权》等文章。

(三)政治冲突思想与社会秩序思想

在对政治冲突与整合思想的研究上,既有整体上研究的,如宋衍涛、陈明磊的《中国古代政治冲突思想研究》,也有对某一历史时期进行研究的,如陈明凡、宋衍涛的《先秦政治冲突思想研究——对一种历史政治现象之解读》。此外,还有对各家政治冲突思想研究的,这具体体现为:墨家方面的,如胡锐军的《墨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研究》;道家方面的,如胡锐军的《道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探析》和陈明凡、宋衍涛的《〈老子〉政治冲突思想研究——对政治冲突的一种哲学思考》;法家方面的,如胡锐军、张斌的《政治秩序的强力维系——法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探究》。在对社会秩序思想研究上,则主要体现在其方法论特点、儒法两家的社会秩序的探讨上。对其方法论特点的研究上,有万本根、姜生的《中国传统社会整合思想方法论的特点》;对儒法两家社会秩序思想研究的,有曹英的《合法性抑或有效性——对儒、法两家秩序思想的比较》、康菁洋的《论先秦儒家社会秩序思想》等。

(四)政治辩证法思想

对于政治辩证法思想的研究上,学者吴显庆进行了系列地研究和梳理。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物的政治辩证法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孔子、孟子的政治辩证法因素,如《论孔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因素》;另一方面是对思想著作的政治辩证法思想的研究,这涉及到多数关于先秦的思想著作。它们分别是:《〈尉缭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管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韩非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老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吕氏春秋〉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墨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商君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孙子兵法〉、〈司马法〉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晏子春秋〉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庄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逸周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帛书〈战国纵横家〉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和《论马王堆四种黄老帛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

(五)其他思想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的政治思想内容较多但比较零散,例如,对“家国同构”观研究的,有舒敏华的《“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对正统论研究的,有杜国景的《“正统论”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理性光芒》和汪文学的《再论中国古代政治正统论》;对官本位思想研究的,有池如龙的《官本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对革命观研究的,有吉永生的《从奥尔森学说看孔孟消极革命观的积极意义》等。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可谓成绩与不足并存。就成绩而言,一方面体现为,研究成果的丰富性。这无论是在研究领域上,还是在研究深度上都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涌现,并且呈现出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并重的趋势。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研究旨趣的时代性。其研究的成果中,多数成果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研究者的兴趣,整理国故,或者是陷入历史的故纸堆难以自拔,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从历史脉络中寻找到影响深远的思想资源,并为政治思想发展寻求可资利用的智力资源。但是,仍有这样一些不足之处,需引起学界的注意。一是贯通性研究不多。由于历史长河的久远性,所积累下来的历史文献和思想资源浩如烟海,这就需要具备深厚而扎实的学术积累来作为研究基础。这既需要考验研究者的耐力与毅力,能始终如一的专注于此领域,也需要考验研究者的视野与能力,能够以历史的大视野来观照古代政治思想史。在此意义上,弘扬与超越、借鉴与融合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研究不少成果限于就事论事,鲜见融会贯通且底蕴深厚的力作。二是交叉性研究不足。现有研究从历史角度研究居多,而从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角度探讨政治思想史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缺乏综合多学科角度来多维把握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三是方法上创新性不够。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缺乏计量史学方法的研究,也缺乏关键词方法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具有创新性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徐大同.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J].政治学研究,2004(3):23-24.

[2]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55.

[3] 许苏民.思想史探究:把握时代思潮变迁中“活的灵魂”[J].学术月刊,2004(12):9.

[4] 王曰美.近30年儒家政治思想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6):160-162.

[5] 宋立民.当代墨家思想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3(3):208.

[6] 王贞年.法家政治思想研究二十年[J].社会科学战线,2002(6):213.

[7] 张分田.关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60.

[8] 张星久.儒家“无为”思想的政治内涵与生成机制——兼谈“儒家自由主义”问题[J].政治学研究,2000(2):76 .

猜你喜欢

思想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