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时性与历时性相切
——生态文化概念定义方式的关键

2014-03-12王云鹏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定义概念生态

王云鹏

(清华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084)

我国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各地不断爆出大江大河大湖的污染事件,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也时不时地爆出问题,使得国家政府逐渐加大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以及治理。政府在政策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不仅仅在十八大报告中,单独罗列出一部分讲述生态文明,而且在2013年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治理的标准和措施。所以,生态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而生态文化作为对生态问题解决和治理的一个整体性理念和思想,逐渐得到了学术界重视。但是,文化的概念本身就有一定的异议,生态文化概念的定义问题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文化作为生态主义运动影响下形成的思想,它的出现是比较晚的,但是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所以,不同的学者对其内容的着重点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定义方式。通过整理和统计发现,20世纪尤其是90年后学者对生态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经过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倡,逐渐成为文化研究、哲学研究等中热词,我国直接涉及生态文化的已出版的书籍达到上百本,而论文则达到了几千篇,其中还包含一些硕博的论文。这其中,《中国百科大辞典》、《马克思主义百科辞典》等辞典中有对生态文化的明确定义,但生态文化的定义方式多种多样,笔者通过对国内的生态文化方面的主要论文和书籍规整发现主要有历史演进式、概念合成式、类别推进式等几种类型。

一 历史演进式

历史演进式,这种定义方式,顾名思义,就是说,通过对文化类型的历史追溯,发现其中不同形态的演变,从而进入到现代的生态文化模式。这是一种历时性的演进方式,一般是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划分法,因循着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不同文化形态的演进有“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生态文化”①。在这种演进式的划分方式中,还有对阶段的不同的分类,比如从“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的演进式。但是,这两种从本质是相同的,主要依据马克思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这种文化间有种依次递进的关系,后来的文化往往是要比前一种文化更具有进步性,这里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文明不断发展的趋向。当然,在有些论述如周泽峰的《试论繁荣发展生态文化》的文章中,并没有全面论述前面几种方式,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认为生态文化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其实,也是属于这一种方式内的。所以,生态文化在这里代表了一种先进的、进步文化取向,尤其是在对工业文化的缺陷批判的基础上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演进方式,比如余达忠主编的《生态文化与生态批评〈第一辑〉》中提出,“自然中心主义的文化——亚人类中心主义文化——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生态整体主义文化”[1],这种划分方式,更加深入到了文化深层内容和结构,把握住了文化的核心,从而为生态文化的演进提出了核心的转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的转向奠定了核心的内容。东北农业大学的任永堂教授早在90年代初就对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在《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一文中也是采取的这种定义的方式。但是,他把上面两种方式又进行了的结合,指出历时性的三种类型“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原始文化’;人类中心主要为核心的‘人本文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2]。而他在《人类文化的绿色革命》一书中还提出了另一种演进方式——“从文化与生态关系角度看文化的生态功能,渔猎社会的原始文化属于‘生态无为型’文化;农业社会的经验文化属于‘生态改造型’文化;工业社会的科学文化属于‘生态掠夺型’文化;信息社会的智能文化属于‘生态恢复型’文化;由此看来,只有未来生态社会的生态文化属于‘生态协调型’文化”[3]。其实这些划分的方式,都是按照历史阶段对文化的一种区分,但是,它们的这种区分都体现了一种历时性的特征,而且,在这种历时性中强调生态文化是现在正在形成中的一种文化形态,还是一种进步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主要是形成于工业文明后期,而且是在对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所形成的时期决定了它绝不可能完全回复到自然文化时期的生活方式中去,这种后工业社会的时期性决定了它的后工业性,同时,它也是对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时期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借鉴、一种看似的回归,其实是在工业文明这个时间点上的一种回复的形式。因此,历时性的定义方式主要确定了生态文化的历史性和时间性的要素,确定了生态文化在时间流中、历史中的明确的位置。

二 概念合成式

概念合成式,即是分别追溯和解释生态和文化两个概念的词源内涵,然后把两者的内涵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生态文化的概念。这是目前学术界定义生态文化的广泛采取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概念合成式中又有两种趋向,一种是生态学衍生出文化的趋向,即是从生态学研究中衍生出文化的研究的趋向,这种定义带有浓厚的生态学的理论的色彩,侧重的是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另一种是文化发展中衍生出生态的研究趋向。它的基础是文化学研究,但是,文化发展到当代,由于社会的关注点集中在生态因素上,所以,反映在文化学研究中人们也注重生态的研究,从而偏重了生态文化研究,例如方真《生态文化及其中国古今生态文化之比较》②,就明显是从文化衍生到生态文化的。但是,它主要采用的还是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当然,还有一种就是把两者联合起来的趋向,即是指在现在的生态的研究中追寻文化的趋向,文化的研究中有着生态的趋向,在其交合点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生态文化的概念。但其实,它正如二元论一样,总归会有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偏向的。因此,还是能够归结到上述两种情况之一。而这种定义方式与演进式定义方式相比较而言,如果说演进式定义方式是历时性的定义方式,那么这种就是共时性的定义方式。因为,它对生态和文化的内涵的讨论主要基于当下的情境,从现实的状态出发进行的讨论。

学者中对生态文化研究比较早的社会科学院余谋昌教授在《生态文化问题》③一文中的讨论,他主要采取这种方式,他首先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追溯,然后,对当今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论述,从而推出当今文化的生态的转向,进而形成了生态文化的概念,主要就是采取的这一种定义方式。王全明、张玉德主编的《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一书的绪论中也有这种鲜明的总结特色,他们也是分别探讨了生态与文化,并论述了生态与文化的关系,同时把生态文化作为一门学科来论述进行详细的探讨,都是属于这类方式的。④这种定义方式,不仅是学术界学者们研究采取比较多的一种方式,而且因为它深入探讨了生态文化的内涵和词源,因此能够对生态文化的当下特色能够进行更有效的把握。因此,相对而言是一种比较哲学的、概念式的探讨生态文化内涵的方式。

三 分层归纳式

顾名思义,就是说,虽然直接对生态文化下定义比较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去区分生态文化的不同层次,从而达到对生态文化的概念的确定。其实,这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进行逐渐缩小定义范围的一种方式。天津社会科学院的杨立新教授在《论生态文化建设》⑤一文中,就是采取的这种方式,在文章的开篇就直接指出了生态文化的狭义和广义,进而指出这种定义方式,也是从文化发展历程的不同形态的对比中得出生态文化的定义。这其中还有通过对生态文化不同层次的分析,从而达到对生态文化本身的认识。目前学术界中主要是,从三个层次对生态文化进行逐层分析,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制度层次,比如邢计梅的《生态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启示》⑥、屠凤娜的《生态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内容及保障体系》等文章就是这样分析的,从而概括出生态文化的概念的定义方式。还有是从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的区分中去把握生态文化的内涵。比如余达忠的《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⑦的一文。同时有的学者采取了把前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归纳的,也就是先区分广义和狭义的生态文化,然后把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次作为广义中更加细致的区分来论述的,陈寿鹏的《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文章就是如此。

在这种定义方式中,无论是从层次的划分还是内涵与外延的区分中,都是在逐渐对生态文化的概念的内涵的一种逐渐缩小范围式的概括,虽然,能够对生态文化的概念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把握,但是,由于区分的层次和标准的不一致,对生态文化的概念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思者千虑必有一疏,这种概念定义方式的漏洞和缺陷也很大,也不太符合概念的形成方式,而比较符合运用在对概念的分析方式上。

其实,此外还有诸如从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文化生态等区分中,去定义生态文化的内涵的方式。这种区分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的对生态文化的概念的确立的基础上的。只是通过与其他的概念的辨析,使生态文化的概念更加明晰,有个更加精确的过程。并不是对生态概念本身的定义过程。当然,也有一些是直接给出生态文化的定义,但是,分析定义还是可以发现其定义的路径,进而可以归纳入以上的方式。而南文渊、卢守亭两位学者在《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一文中,也对生态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概括,但是主要是从内涵上概括指出,生态文化的不同解释中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1)认为生态文化是生态学基础上的文化;(2)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 或者是替代工业文明的一种先进的文化;(3)认为生态文化主要指科学文化范畴或者是观念文化, 生态文化的对象是与人类的生态系统有关的内容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4)认为生态文化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性知识”[4]。并且,他对这些方式进行分析和批判,指出缺陷和不足,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⑧。这种分析方式主要是从生态文化的概念的内涵上进行的,当然就有着很大的总结性和借鉴性的意义。但是,本文中主要是从生态文化概念形成的路径上的一种分析,是从不同的方面的概括,并不冲突。所以,国内学术界现在从路径上分析,主要的定义方式就是以上三种,但是,这三种也不是,彼此完全分离的。很多学者,在对生态文化的概念进行定义时,都是采用以上两种方式的切合,尤其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从而达到对生态文化的概念的一种更加全面、精准的定义。

结语

生态文化作为现在理论界中并没有完全进行术语规定的一种思想,它的定义是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这是理所当然的,不同的学者认识的角度不同,关注的内涵不同,对概念的切入点不同,所以定义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但对生态文化概念定义方式的讨论不仅仅对我们学术的发展十分有益,尤其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国人的思维的有机结合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促进的作用。学术界存在的一定争论是不可避免的,而正是这些争论促进了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通过对生态文化不同定义方式的讨论,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相切合的定义方式,从空间与时间的结合点去寻找生态文化的适当的定义方式的。在这其中,我们厘出生态文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找到生态文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点,以及这个结合点与中华文化的切合处,这才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和研究的意义。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生态文化的历时性与空间性的探讨,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通达它与中华文化、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相切的结合点,从而依此为依据,找到我们通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道路,这才是我们理论探讨目的和意义所在。

通过以上对生态文化不同定义方式的讨论,分析学者们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的论述,发现其无论是倚重哪一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逐渐的推导出生态文化的核心——人的问题,以及它核心确立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从而推出了对其的内涵的相对规范的界定。也就是说,生态问题虽然表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其实是人与人的关系的问题,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从深层的、根本的意义上的处理其实就是从文化上着手,因为,文化就是关于人本身的,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认识和反思。所以,从文化上去看待生态问题,抓住了生态问题的根本,而生态文化也只有转入到文化上来,才是对生态问题的一个全面的思考和解决的途径。生态与文化,虽然起源时间不同、词源不同,但两者有着共同的方向性,才是生态文化的产生的根基。而这种共同的趋向性就是人类生活世界的持续与和谐。因此,生态文化是一种现代的文化,它是一种人们在面对生态危机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的行为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进行全面的、彻底的反思和改造的文化,它的目标不仅是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还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灵与肉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追求一种动态中保持平衡的回归人的本真状态的文化模式。它可以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但它并不是只在未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会出现的一种文化,它是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注释:

①迄今为止,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主要阶段, 现在正向生态文化的方向发展。引自余谋昌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新文化》,载《长白学刊》,2005年第1期。他的《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述》一书中及其唐彬,梁红的《生态文化:新时期文化创新的方向》等都是采取这种演进方式。

②如何理解生态文化? 由于视野和研究目标的不同, 理解生态文化的切入点会有一定的差异。 理解生态文化不能离开文化的基本功能、特征和作用方式。引自方真《生态文化及其中国古今生态文化之比较》,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

③ 这种“文化转向”或“文化性质的革命”必然形成的一种新的形式的文化。我把它称为“生态文化”。 因为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所提出的, 或者是关于文化与生态相互关系的问题。也就是说, 文化的发展改变了生态, 生态的发展推动文化的进化。引自余谋昌:《生态文化问题》,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年第5卷,第4期。

④胡志红的《生态文学的跨文明阐发与全球化生态文化构建》,卞文忠的硕士论文《论生态文化及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郭家骥的《生态文化论》,赵秀玲、张保林的《生态文化与非生态文化》一文,华中师范大学王玉德教授《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李学江《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论析》,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生态文化与现代化》,北京大学教授鄂云龙在《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关系》,范爱贤的《生态文化的本体新视野》,陈世清的《生态文化及国内外发展简史》等文章。

⑤生态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 其中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引自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建设》,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例如陈彩棉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柴毅龙的《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南文渊、卢守亭的《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余谋昌教授在《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陈湘舸、林洁的《论“环境时代”的生态文化》等,也都是采取的这种定义方式。

⑥所以人们对生态文化还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去理解的。认为在这一关系上, 生态文化表现为三个层次: 一是生态文化在制度形态上的层次,如环境保护制度化、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关系调整、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等;二是生态文化在物质形态上的层次, 主要包括能源形式转变、社会

物质生产的技术形式转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转变,使它的发展获得生态保护的方向;三是生态文化在精神形态的层次, 如环境教育、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化、生态哲学等领域的发展。引自邢计梅,《生态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启示》,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3期。

⑦我们就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建构起文化的体系架构: 一个层面是内隐的形式,即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包括自然观、哲学观、美学观、宗教观、伦理观等;一个层面是外显的样式, 包括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制度文化、活动状态、物质成果等。引自余达忠的《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载《三明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1期。

⑧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它包含了这个民族围绕环境与人的生存而形成的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整体文化系统。引自南文渊、卢守亭的《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载《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11月,第12卷第6期。

参考文献:

[1] 余达忠.生态文化与生态批评(第一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61.

[2] 任永堂.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J].求是学刊,1995(2).

[3] 任永堂.人类文化的绿色革命[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56.

[4] 南文渊,卢守亭.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6).

猜你喜欢

定义概念生态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成功的定义
生态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