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2014-03-12乔国锋

关键词:笔触印象派画家

乔国锋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印象派,也被称为印象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于法国的艺术流派,因莫奈1874年的画作《日出·印象》而得名。印象派画家在研究自然的基础上,借鉴了康斯太勃尔、透纳、德拉克罗瓦的用色技巧与表现形式,发展出以强调笔触之美与光色对比为主的新画风。印象派反对传统绘画中严谨的素描造型、宏大的构图及主题性的题材内容,追求鲜艳、明朗的绘画风格,这一艺术特色把欧洲绘画史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走出户外,对景写生

印象派在绘画方式上与传统绘画的区别在于走出户外,直接对景写生,借以表现艺术家对自然的第一印象与瞬间感受。绘画场所的改变成为印象派变革传统绘画的第一步,这一改变打破了西方几百年的绘画方式,使画家能够容身于自然之中,更加直观的观察、分析事物在不同光线下微妙的色彩变化,并把稍纵即逝的光色效果表达出来。

莫奈、马奈、雷诺阿、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都喜欢在户外直接写生,悉心研究物象在光照下的色彩效果及变化规律,并以写意般的绘画语言记录下对自然的感悟及瞬间印象。新的绘画方式使画家更热衷于对光与色的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印象派画家对于光色的敏锐感受力及表现力。丰富的色彩触动了画家内心的激情,于是有了莫奈《日出·印象》中自然、真实、朦胧、随意的日出景象;有了雷诺阿《烘饼磨坊》中情侣们在阳光和斑驳阴影下翩翩起舞的身姿与色点之美;有了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对传统道德的挑战,画面中的形象描绘与主题表现更加突出马奈绘画的革命性,它表明画家可以根据个人的艺术理念进行主观处理,以达到其审美的效果。同时这种户外写生的画面也是画家自然、随意的真情流露,绘画方式的改变为印象派绘画的崛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由客观再现转向主观表现

继巴比松画派对于光、色的表现之后,印象派画家对自然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印象派起,绘画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艺术家把传统绘画中的客观再现,转变为个人情感的宣泄,绘画形式更加多元,表达更加自由。印象派变革了欧洲传统绘画理念,颠覆了艺术的“社会学功能”,摒弃了传统绘画中庄重、严肃的历史题材,把客观再现转变为自由地表现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脱离了叙事性内容的描绘,追求对当下事物的直观感受。认为绘画的真实不再是表现宗教、政治、文学等传统题材,而是表现绘画最本质的精神内涵。印象派画家在努力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把绘画从客观再现转化为主观的精神表现,创造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艺术形态,以适应现代元素下不同阶层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而突出印象派与传统绘画不同的美学原则。但印象派并不反对模仿自然,而是更加强调对自然的第一印象和瞬间感受。毕萨罗曾说:“应该更多地为平面,而不是为素描去观察,不应该在结束作画时失去最初的印象。而且,印象主义从不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或宗教绘画,而是表现日常生活题材。”[1]他的《红屋顶》、《蓬图瓦兹附近的采石场》等都是对自然生动、鲜活的视觉感受,是第一印象的直观显现。这说明印象派画家更倾向于对绘画本质的表现,企图从传统绘画的社会学功能中解脱出来,更加强调绘画自身的形式与美感,以此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如马奈《贝热尔酒吧》、《苦艾酒》等作品都是对19世纪社会景象的直观描绘。劳特累克《红磨坊的舞会》以讽刺性的主题表现堕落、腐朽的贵族生活,也是对妓女无奈、痛苦生活的同情与呻吟。所以印象派绘画即使强调主观感受与瞬间印象,追求绘画的本质表现,但也无法真正从艺术的社会学功能中摆脱出来。

三、强调色彩的对比与并置

物理学的发展促使画家对光与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印象派对于色彩的运用,借鉴了提香、鲁本斯、委拉斯贵兹等古代大师在光线与色彩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德拉克罗瓦、库尔贝以及日本浮世绘等都对印象派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印象派之前的欧洲绘画史上,绘画作品大多都是画家依据物体固有色来表现,暗部以黑色和褐色为主,比较注重形体塑造,对色彩要求并不很高,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主观处理相对较少,致使画面缺乏色相对比而无生机。到了印象派,艺术家们敢于大胆尝试,突破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观念,建立起一整套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他们从光学和色彩学的角度来表现世界现象,主张走出阴暗的画室,到室外现场写生,重视对光源色的运用,在手法上更加主观自由,更多的是关注光、色的变化,使物体的亮部或暗部的色彩都达到了极为丰富与鲜明的效果,画面生动、活泼,充满运动与生命气息。

印象派主张对景写生的绘画方式,使画家更加深刻的理解光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印象派认为事物能够被我们观察到是因为光线的照射作用,不同事物因对光线的吸收与反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色彩感受,可以说没有光便没有色彩。画家要想表现自然,就要借助光和色彩等视觉要素,光就是色彩,光就是运动,光与色构成了印象派绘画的基本语言。因而印象派绘画以强烈明快的色彩与光线表现为主,尤其在暗部处理上,以蓝紫色取代传统绘画中的黑、褐色。印象派画家注重对光的研究与表现成为绘画的主体,以致以虚化的轮廓挑战传统绘画中严谨扎实的素描关系,画家摒弃了局部细节的描绘,用色彩表现事物的形体结构。所以当我们近距离欣赏印象派绘画时看到的是凌乱的色块与笔触,而当退远观察时又会给人强烈的光的感觉。印象派对光的研究与探索打破了传统绘画中的固有色观念,注重对环境色的表现,在科学的光色理论指导下,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开辟出绘画艺术更为广阔的表现领域。

与此同时,印象派画家受色彩混合理论的影响,采用了色彩并置的表现手法。在印象派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色彩运用,多种补色对比常常出现在画面上,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印象派画家通过对原色的运用发现,当两种颜色放在一起的时候,彼此都会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如当黄色与蓝色,红色与绿色同时在画面上出现,那么黄色显得更黄,蓝色显得更蓝,红色更红,绿色则更绿,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同时对比。同时他们还认识到,由光构成的色彩比颜料构成的色彩更加明亮,对比更加强烈,给人极强的运动感,因此德劳奈说:“红与绿,在中央对抗着,产生极快的振动。”[2]可以说原色并置与补色对比原理构成了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尤其在新印象派绘画中,画家采用点彩与原色并置的表现技巧,把原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使色彩在视网膜上调和,以此手法创作的作品对比更加强烈,光感更加突出,毕萨罗的《红屋顶》以及西斯莱的《巴黎圣马丁运河》等画中均采用了这种原理。

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绘画是印象派对光线和色彩表现的典范,其《干草垛》运用了强烈的对比色,具有某种程度的涌动感,就连康定斯基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也被画面丰富的色彩深深打动了。他的系列油画《卢昂大教堂》描绘的是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的教堂景象,表现了不同时期的光、色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时间段教堂所呈现色彩效果的不同。光线强烈时亮部会偏向暖色,而暗部和投影则更加丰富,色彩倾向更加明晰。画面中并没有很具体的形,强调的是色彩之间的对比与协调,暗部的蓝紫色与亮部的黄色形成强烈的对抗,每一幅都充满了动感。雷诺阿的《女人体》描绘的是光线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人体上所产生的斑驳效果,通过色点的组合对比,抓住光的透射这一视觉印象,把光与色的流动性充分表达出来。印象派画家的这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把不同色彩斑迹并置的方式,把他们想要的混合色产生出来。这种方法不仅避免了有真正的色彩混合而造成的浓度减低现象,而且再现出了空气特有的那种颤动效果,……由混合色组成的各种等级序列,可以引导眼睛从画中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从而造成一种向某个特定方向的运动。”[3]这在莫奈,尤其是西斯莱的作品中体现的非常明显,都具有微妙的颤动的感觉,而这种颤动感正是由画面色彩的强烈对比造成的。

四、注重笔触的表现力

印象派绘画是在汲取东方艺术与变革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采用对景写生的绘画方式,在绘画过程中会受到时间因素及光线变化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而为了在绘画过程中更快更好地表现画面的整体效果,艺术家有意忽视了对细节的刻画,这也就促使了印象派绘画采用奔放的笔触直接描绘事物,因而相对于传统绘画中细腻光滑的画面质感,印象派绘画则更加注重笔触的表现力。

印象派绘画在用笔上结合东方绘画中线的表现力,强调“写”的精神,这种方法创作的绘画富有激情,有遒劲奔放之感。画面中灵活、随意的笔触之美是艺术家表达事物的独特语言,更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符号。笔触的大小、宽窄、粗细、方圆、干湿、轻重等变化又形成一种内在张力,它不单是对自然物体外形的简单塑造与描摹,更重要的是与色彩和其它形式的结合,共同参与服从画面整体韵律的运动。尤其是后印象派绘画,更加强调笔触的表现力,梵高的《星夜》中可以体会到由笔触凝结传达出来的视觉张力。这里的星星、月亮和天空飘浮的白云并不像现实中的那样平静,而是由旋转的小笔触和色彩组成的,形状犹如一个大的旋涡,在天空中翻腾。加上笔触自身的肌理效果,在深蓝色背景映射下更加光彩夺目,整个画面都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画面左下角的柏树,造型又像是燃烧的火焰,用色激情奔放,通过旋转的笔触组合形成大的运动趋势,给人一种节奏感与韵律感。这种表现技巧正如音乐中音符的排列组合、高低变化等,笔触在这里也成了符号,他正是利用这些符号来组织画面的,这些由符号组成的画面成了他们心灵解放的记录。

除此之外,在莫奈《日出·印象》、《睡莲》等其它多幅作品中也有同样的表现技巧,都以自然轻快的笔触表达他们心灵的自由。劳特累克用流畅、简练的笔触来表现妓女,其作品的感染力并不单方面来自人物的身份,他那艳丽的色彩,通过敏捷、轻快、自由的笔触展开,使人物形象与其职业性密切结合,表达更加充分。

五、结论

印象派绘画在光学理论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艺术语言是视觉方式与社会审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艺术家强调光色表现,追求情感宣泄的绘画方式,构成了该流派的主要美学原则。印象派所倡导的光色理论与实践探索对后来的新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野兽派等诸多画家及流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印象派艺术家反对因循守旧,主张革新的艺术理念,打破了传统绘画思想的束缚,开启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张敢.外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5.

[2] 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M].宗白华,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102.

[3]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89.

猜你喜欢

笔触印象派画家
艺术之春
「印象派画家」金农
酷炫小画家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梵高:笔触与激情
聪明的画家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
小画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