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执政能力与民生建设互动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4-03-12高汝伟

关键词:党执政民生问题民生

高汝伟

(盐城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执政能力建设是政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自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开启一场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38,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29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重点逐渐指向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提升党执政能力的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了具体的落脚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的发展理念和执政思路。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内容主要涉及党执政能力建设和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等。学术界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和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部分研究成果对两者间的关系也有所触及。认真梳理、归纳和评析相关研究成果,把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关系作为一个新兴论域进行整合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和民生建设之间内在联系和互动规律,探寻两者之间有效衔接的具体路径,更好地推进该领域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之现状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建党思想,是无产阶级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关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3]39,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日益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1)根据政治学原理,从政治系统和政治文明的视野,深层次地思考了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关的一系列理论、政策和举措。孙志明认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问题,社会结构转型期政治系统的调适问题以及传统的政治理念向治理理念转变的问题等是现代政治学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三个方面与党的执政能力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效”[4]21。(2)结合当代中国经历的具体变迁,如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等,分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李君如认为,“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党在总结全国范围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研究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和党在今天所面临的挑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5],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仅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5]。(3)从史论结合的角度,通过系统地考察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过渡时期的全国执政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国执政的历程,总结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和若干启示。丁俊萍,李华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适应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党的思想理论的不断创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最终要体现为党能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29。

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关切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的重要节点。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地位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升到由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的高度,首次将民生问题从经济问题中分离出来单独阐述,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而拓展了民生建设的视野,开启了民生建设的新阶段。以党的十七大为重要开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论域,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从构建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理论体系出发,学术界基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不同视角,系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相关内容。王禹军认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大都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中国共产党关于民生思想的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依据、内容、特点、演进历程、意义”[7]90-92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比较,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密切联系当前党致力改善民生的具体实践,通过对改革开放后党先后推出的一系列利民、惠民、安民、福民的民生工程的实证分析,揭示党始终注重把发展成果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使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百姓的幸福安康同行并进的治国理政理念。王淑军认为,“民生时代的来临就体现在执政理念的变化中。在生活用品短缺的经济境况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发展逻辑。当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新的短缺日益突出。此时,我们党将执政的重点指向民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8]。(3)从史论结合的角度,通过系统梳理党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全面考察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历程,比较不同时期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措施,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科学总结了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朱常柏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民生建设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通过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优势和执政基础;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民生主题,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关键;坚持民生改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9]11是党积累的宝贵经验。

学术界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和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部分研究成果对两者间的关系也有所触及,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党在化解民生难题的实践中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我国民生问题历史欠账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能否有效地化解民生难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对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也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动力。党在领导中国民生建设的实践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更新执政理念,不断总结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已经成为执政理念的主旋律。二是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加快了民生建设的进程。党执政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就是党化解民生难题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根据民生建设实践的发展要求,改革创新,把民生问题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和设计,能够更加稳妥而熟练地应对各类民生问题,民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

上述两个方面的相关观点散见于杨军、万泽民、毛跃和高汝伟等相关论著之中。杨军认为,民生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全局,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的解决……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在执政实践中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0]182。万泽民认为,“民生问题是科学执政的题中之义,而科学执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并能够正确引领破解民生难题。我们应该在科学执政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推进科学执政”[11]56。毛跃认为,“执政能力建设,既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又是一个具体的要求,体现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之中……执政,最关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归根结底是为了广大人民。民生是国之根本,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12]。高汝伟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改善民生的实践贯彻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过程,执政的合法性资源的获得以改善民生为累积前提;执政的过程性巩固以改善民生为评价标准;执政的目的性诉求以改善民生为终极旨归。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表明,党只有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诉求,才能有效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13],才能更好地夯实执政基础,丰富执政资源,实现人民的利益。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党执政能力建设和民生建设理论与实践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出版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过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就目前研究的状况而言,尽管有部分研究成果触及了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改善民生两者关系,提出党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诉求,要在科学执政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推进科学执政,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党执政能力建设或民生建设单方面来论述的,宏观笼统。特别是目前学术界尚未把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的关系作为完整而明确的研究对象,深入到这两者内在逻辑关系的层次中揭示其互动规律,因而有许多问题现在还少有涉及。比如,历史上我们党在促进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互动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影响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系统和谐互动的各要素及其运行机制等等,这就为我们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当然,学术界对党执政能力建设和民生建设理论与实践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开展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两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素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之解决

把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作为统一系统进行整合研究是一个新兴论域,学术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视角多维和学科融合,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与广度。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民生建设互动历史之追溯

党在局部执政时期到十六大,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互动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在局部执政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民生问题的核心问题——土地问题,并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为民生的改善提供了基本前提,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从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党领导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使人民生活的基本温饱有了保障。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思维的惯性使我们把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熟悉的阶级斗争经验不加分析地移植到民生建设的实践中来,造成了我国工农业生产陷入了无政府状态,民生建设遭受冲击。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不断得到巩固。我们可以分别从上述三个历史时期,全面探索历史上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规律,总结历史上我们党在促进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互动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分析这方面存在的困境或误区,指出应吸取的历史教训,为深入研究十六大以来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之间的关系发掘需要的资源。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民生建设互动实践之演进

党的十六大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摆到了全党的面前,并强调了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五种执政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全面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党要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即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十六大以后,党还就如何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如何制定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保持党的时代先进性、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理顺党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如何强化党的执政宗旨意识、如何创造法治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执政能力的内容。同时,中国民生建设也进入重点推进阶段,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十七大又明确作出推进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此后的时间里,党和国家有重点地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包括推进积极就业政策,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这些都意味着党把实现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同现阶段的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将执政的重点指向民生,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民生建设,又在推动民生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用民生建设的实际成果来检验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十八大继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回应了社会关切和民生期盼。我们可以把十六大以来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互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的阶段;二是随着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了全面、系统和精辟的阐述,党对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阐明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国民生建设由此进入纵深发展时期。我们可以根据上述三个阶段,通过梳理党积极主动地顺应历史要求的新变化和民众的新期待,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深化执政实践,把改善民生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执政重点的演进过程,探索党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念与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将党执政能力提升,贯穿于一切以民生为重的执政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民生建设互动存在问题之剖析

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和谐互动,受系统中各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即包括党的执政理念、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包括民生改善的程度、建设的内容和环境乃至个体利益诉求等方面。这些影响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系统。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以民生为重,在改善的民生的执政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丰富完善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水平,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上做了贡献。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和谐互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一些党员干部由于知识欠缺,本领不强,经验不足,工作不扎实,作风不过硬,实践中常常会出现重当前轻长远,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甚至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在民生建设方面,偏重追求效率,公平与公正欠缺;偏重政策驱动,制度化与法治化阙如;民声表达渠道缺然;个体利益被群体利益遮蔽;安全与发展协调性失缺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系统的正常运行。深刻分析影响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改善系统和谐互动的各要素,剖析上述五个方面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是当前理论界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对于全方位、系统性的研究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基本经验和方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民生建设互动机制之健全

党的执政能力与民生建设之间有重要的关联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要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努力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民生建设的核心就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保证民生建设效果的政治保障,而推进民生建设可以有效地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平台。十六大以来,党高度重视执政能力与民生建设之间的关联性,始终把改善民生的实践贯彻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了两者的有效互动。一方面,党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诉求,在对民生建设的理念、政策、体制等各个层面进行更加深刻的理性思考中,在妥善解决日益复杂的民生问题的具体行动中,党执政基础日益夯实,执政资源不断丰富,执政地位更加巩固,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初步形成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局面。当前民生呼唤仍然是中国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善民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党从事的重要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立足于对党“五种能力建设”的解读,分别以效率与公平、民主与法治、民声与民生、个体与群体、安全与发展为视角,逐层探讨“五种能力建设”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改善的高度相关性,探讨实现两者有效互动的良性机制。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工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作性,提高党为人民执好政的效果,实现民生的持续改善有重要意义。

总之,创新研究范式,把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作为统一系统进行整合研究,深度梳理和探究两者的互动关系,对于促进党执政能力建设和民生建设的有效互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 孙志明.中共执政能力之政治学分析[J].求实,2004(3):21-23.

[5] 李君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学习与探索,2005(1):2-5.

[6] 丁俊萍,李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6(4):23-30.

[7] 王禹军.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述评[J].理论导刊,2010(11):90-92.

[8] 王淑军.中国走进改善民生新阶段 执政重点指向民生[N].人民日报,2007-10-24(05).

[9] 朱常柏.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J].学术交流,2011(10):11-15.

[10] 杨军.民生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课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182-184.

[11] 万泽民.论在科学执政条件下改善民生[J].江汉论坛,2009(4):56-61.

[12] 毛跃.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N].杭州日报,2011-05-16(A7).

[13] 高汝伟.民生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J].学术论坛,2010(7):51-55.

猜你喜欢

党执政民生问题民生
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创新价值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浅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宗旨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看党执政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