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六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研究综述

2014-03-12胡涵锦

观察与思考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者民主群众

□ 刘 顺 胡涵锦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中,因此一直是学界的关注重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每年都有不少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成果涌现,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学界研究短期内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这为后续研究的深化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同时综观当下的研究成果,该领域的研究也表现出学科不均衡的倾向,特别从法律制度层面的研究相对少些,这或许可以成为今后的一个研究重点。梳理学界研究成果,主要分类概括如下。

一、关于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关于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经典表述。有学者认为:“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 是我们党处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一种观点和方法。其基本内容概括地说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其中,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代表了党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观念和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依照这一要求所采取的科学方法。”①孔国保:《群众路线能等同民主政治吗》,《探索》,2007年第4期。可以说,该学者的观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综观既有研究成果,关于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相当多的学者习惯沿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四个短句式的经典论述。

(二)从群众路线的本质和所含层次来进行界定。有学者认为:“从成熟的形态来说,所谓群众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历史本质的认识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对党的作用的认识和对党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原则规定的总称。具体来说:首先, 群众路线是一种社会历史本体论,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及其成效是人类社会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规定了代表工人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的共产党的基本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次, 在日常工作中,强调党领导工作和处理问题都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①余逊达:《群众路线、全球视野与党的领导》,《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4期。也有研究者结合群众路线的时代背景来进行探讨,发展境遇的不同决定着要赋予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涵,认为尽管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总结的群众路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赋予其时代内涵,“为民务实清廉”就是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1.“为民”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2.“务实”是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3.“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②夏宏:《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南方日报》2013年8月25日。

(三)从哲学层面来界定。有学者把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界定为五个方面:“群众路线”作为一种认识论;“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工作作风;“群众路线”作为一种组织原则;“群众路线”作为一种价值取向。③李华:《“群众路线”:内涵、逻辑与特质》,《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1期。

(四)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群众路线不仅仅是领导和工作方法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民群众的地位、党的性质、党和群众的关系等。作为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群众路线涉及世界观、认识论和工作方法论 ,它体现了政治原则与领导方法的统一;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统一;认识功能与利益表达的统一。”④萧延中:《“群众路线”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内涵、结构与实践》,《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党的理论文献以及党的领导人的论述中,频繁出现“群众路线”一词,不少学者也习惯沿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四句经典论述,但在不同的历史境遇及发展阶段,尤其是在社会多元、利益分化的今天,学界应不断扩充和发展“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决不能拘囿于传统的经典论述,唯有这样才能为有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强充满时代活力的学理支撑。

二、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系统深入研究群众路线,必须明确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对此,众多学者进行了多维度、多学科的思考,择其代表性观点,归类如下:

(一)关系到执政地位与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在这点上,学者意见较为统一,认为群众路线关切到执政之基与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如有学者认为,党的群众路线是全面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路线:党的领导是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依据,而群众路线则体现了党的领导的目的和手段;群众路线奠定了党的领导基础: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事业能否成功,根本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 是党具有鲜明特征的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⑤郭亚丁:《坚持群众路线巩固执政基础》,《红旗文稿》,2006年第12期。也有学者从政党的执政自觉来研究,“只有牢牢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保证我们有充分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自信”⑥杨金海:《坚持群众路线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9期。。另一学者形象地指出,“践行群众路线仍是执政‘赶考’的胜利之本”⑦王玉平:《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赶考”路上的生命线》,《河北学刊》,2013年第3期。。也有学者表达了类似观点,“党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之得失取决于民利之益损。察民心、谋民利,必须深入群众,听取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依靠群众力量。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⑧毕京京:《群众路线:聚力中国梦的根本工作路线》,《求是》,2013年第15期。。“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政权兴衰存亡的根本因素”⑨郑志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再认识》,《观察与思考》,2013年第9期。。群众路线不仅关系到执政地位,而且关系到执政合法性基础,也就是源源不断的获得执政合法性资源。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群众路线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成为其巩固执政地位、获取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源泉”⑩张光辉、董业宏:《群众路线与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的逻辑契合》,《领导科学》,2011年12月(中)。。也有学者更进一步指出:“群众路线不仅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且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合法性路径:1.为党的权力来源提供了稳定、持续而深厚的民意认同基础;2.是共产党正确行使权力的有力保障和监督武器;3.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合法性路径,即靠艰苦的群众工作而不是法律制度赢得领导和执政合法性。”①⑥ 张雪梅:《价值·挑战·应对——群众路线的时代鼎新》,《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也有学者从党群互动来研究,补强执政党(中共)的合法性通过执政党与群众之间存在隐形的“社会契约”来实现。②杨成虎:《群众路线的逻辑、意义与限度》,《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二)关系到民主政治发展。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背景下,能否很好地贯彻群众路线,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考量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也直接体现着政治文明的程度和政治发展的水平”③张光辉、董业宏:《群众路线与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的逻辑契合》,《领导科学》,2011年12月(中)。。也有研究者认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虽然群众路线与政治参与不同,但是二者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政治参与是群众路线中应有之义,党的群众路线也为中国扩大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④孙存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与政治参与》,《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也有学者从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的内在对应方面进行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视野中,‘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者在本质要求、实践主体、运行路径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和内在的必然联系”⑤欧黎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野中的群众路线》,《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三)关系到科学决策。有学者认为,群众路线“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了有效的逆向参与决策模式。在群众路线的决策模式里,清晰的决策阶段并不存在。整个决策过程是一个由领导与群众的不断互动构成的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这种无限互动循环保证了决策始终处于一个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之中,保证了任何时候都‘活水’不断,清澈见底,决策科学。”⑥张雪梅:《价值·挑战·应对——群众路线的时代鼎新》,《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也有学者从主体实践性视角来研究群众路线对科学决策的作用,“党作为群众路线的实践主体一方通过深入另一方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深入人民群众实践的现场,能理解人民群众的新经验、新想法,也能看到人民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带着对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发动更多的社会智力去深入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新思路。这种互动,会把好的东西在社会予以推广,对于不好的东西运用更多人的智慧去予以纠正。”⑦阮超群:《论主体间性视野下党的群众路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因此有学者认为:“不深入群众,就无法知民情,晓民意。尽管现代通讯工具十分发达,联络方式更加多样,但都不能代替手拉手地亲近,面对面地交流,心连心地沟通。”⑧胡坚:《深入长效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观察与思考》,2013年第9期。另外也有学者从科学政策制定的“循环过程”来探究,“凡属正确的决策必然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群众的行动。‘闭门造车’、‘一言堂’,就难以作出科学决策,也难以在群众中得到落实。”⑨方雷:《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人民日报》2013 年5 月17 日。

三、关于群众路线面临的新挑战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受主体多元、利益分化及贫富差距扩大等因素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异常复杂且“不容乐观”,甚至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一)从领导干部角度来解读。有学者从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谁是真正的群众”来进行研究,其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趋利性被强化,当干部们因迷茫于‘谁是群众’而不知道‘为了谁’、‘依靠谁’的时候,被强化的趋利性会作为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使他们选择与强势者合作,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正确的群众路线可能会被有意无意地回避。”⑩陈振勇:《新时期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人民论坛》,2012年4月(中)。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研究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有的同志已经不是简单的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而是在内心世界里已经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 在他们看来, 发展所可资依靠的主体力量已经不是人民群众, 而是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某些利益集团、某些老板,或者就是政府,就是政府官员”⑪⑪高云:《有效坚持群众路线面临的新课题及理性应答》,《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也有学者从一些领导干部容易忽视人民群众首创地位的视角作进一步阐释,“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虽然知道依靠人民群众, 也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但他们所谓依靠人民群众和调动积极性, 只是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按照他们的愿望和想法去做, 成为自己手中的‘棋子’而没有把群众自己的愿望和想法放在首要位置。他们甚至有一种潜意识:群众的想法是落后的、各异的,如果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会出问题,就可能天下大乱,自己作为领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①鲁鹏:《用法治精神解析群众路线的新内涵》,《北京日报》2005 年02月28日。

(二)从阶层分化角度来阐释。有学者认为,阶层分化给群众路线带来离散性的挑战,不但分化离散了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加剧了执政党利益与社会多元利益的碰撞,“阶层分化和社会力量重组的深层次的变化,使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清醒地认识社会阶层分化对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挑战,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比如,阶层分化的市场取向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引导的冲突,阶层分化也使执政基础流失成为执政党最大的隐患,执政党的利益代表性与社会群体利益多元性的碰撞。”②孙继红:《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挑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9期。也有学者认为,阶层分化涉及到群众利益的调整,各种矛盾呼之欲出,“社会阶层分化过程,实质是社会各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组合的过程,必然导致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此消彼长,以利益磨擦为核心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这是当前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重要内容”③占善钦:《重视社会阶层分化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挑战》,《党建研究》,2005年第10期。。也有学者从阶层分化给群众利益带来难以协调的挑战视角进行研究,“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阶层利益冲突当前依然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致的,然而具体利益和眼前利益又是不一致的。由此产生的矛盾就引发了执政党利益代表性与社会群体利益多元性怎样协调的问题。”④张磊:《论社会阶层分化挑战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学理论》,2013年第2期。

(三)从制度缺位角度来审视。有研究者认为:“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来看,群众路线虽然被视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但到目前为止,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领导者的一种工作作风,缺乏制度的和程序性的保障措施。”⑤景跃进:《“群众路线”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内涵、结构与实践》,《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也有研究者从作为作风的群众路线难以形成稳定的制度形态来探究,“‘群众路线’具有多重内涵和多重的辩证逻辑,这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方法、作风与价值取向而存在,并且在各种辩证关系变动的平衡中运作和发挥作用,因而最终使其很难形成和发展为一种简单、明晰和稳定的制度形态,造成其制度化的缺失”⑥李华:《“群众路线”:内涵、逻辑与特质》,《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1期。。在操作层面上,有学者认为:“群众路线在实际操作中停留在领导人作风的层次,缺乏有效的制度依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诚然体现在党所制定的大政方针符合民意、顺应潮流,但更多的时候体现在日常的领导工作和决策部署当中。就这一点而言,目前的体制无法确保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一体遵行。”⑦郭为桂:《群众路线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东南学术》,2011年第4期。

(四)从网上群众路线角度来理解。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及,给如何坚持新时期的群众路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学者认为:“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坚持‘网络无用’的观点。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害怕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对其进行监督、工作实绩进行公开、害怕将其违纪违法的行为曝光于世,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极力抵触和拒绝网上群众路线。”⑧刘先春:《新时期网上群众路线的价值和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也有学者指出:“对群众工作网络化缺乏重视。有些组织、单位、机构轰轰烈烈建网站,却疏于对网站内容的管理;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政府的信息经常滞后,而小道消息则迅速传播,由此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也使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受到损害。”⑨冯莉:《社会转型期群众路线的新形势与新趋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4期。

四、关于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

总览当前学界成果,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可谓多视角、多领域,主要包括加强领导干部自身建设、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制度保障、构建公共服务与培育群众组织等几个方面:

(一)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权力观与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有学者认为:“贯彻群众路线,领导干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修养和锻炼,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①王芳:《变革型领导理论对贯彻群众路线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4期。也有学者认为,做好当前群众工作需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能力,“针对当前群众工作的需要和特点,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②奚洁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新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0期。。也有研究者认为:“群众工作是一门学问,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加强学习。二是转变作风。三是创新方法。”③孙清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增强执政本领》,《理论导刊》,2013年第5期。也有研究者从微观角度进行了探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我们党在 90多年的发展中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其中很多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社区党员干部定期走访居民制度,对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诉求具有积极作用。时代在变,形势任务在变,社会结构在变,群众需求也在变,群众工作方法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④王友明:《坚持群众路线,保持血肉联系》,《人民日报》2013年1月10日。。

(二)发展民主政治。有研究者认为:“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让公民充分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在制度建设中,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可以大大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⑤李君如:《以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践行群众路线》,《前线》,2013年第9期。“一是扩大群众路线的主体范围;二是改变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在党内党外发展协商民主。如此,群众路线才能继续成为党不断汲取执政合法性的政治源泉。”⑥王进芬:《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也有学者认为,践行群众路线要“扩大民主法尊重和维护群众的政治地位,尊重和维护群众对决策和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群众的民主意识也在增强,部分群众具有参与政治进程的强烈愿望,理应得到尊重和维护。因此,畅通群众利益和愿望、意见和建议的表达渠道非常重要”⑦陈振勇:《新时期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人民论坛》,2012年4月(中)。。

(三)制度建设与制度保障。“避免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实施中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形式化和流于口头, 最有效的办法是做出制度安排或将其制度化。这个制度说到底就是民主制度, 它的安排过程也就是民主制度的建设过程。民主制度中蕴含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一切基本要素。不仅如此, 它还包含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贯彻实施的确定性程序和机制。在这个意义上, 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不可能与民主制度脱离, 与民主制度脱离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不可能得到贯彻实施。”⑧鲁鹏:《用法治精神解析群众路线的新内涵》,《北京日报》2005 年2月28日。也有研究者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保证群众路线的真正实施,就应该在党内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具体化,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把群众路线的要求确立下来。”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论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也有学者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大量实践总结道,“群众路线是作风,是方法,也是制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实践证明,这一工作路线只有在制度化中才能发挥最大、最持久、最有效的功用”⑩李君如:《以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践行群众路线》,《前线》,2013年第9期。。

(四)拓展网上渠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针对当前网上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适应形势,把握特点,突出重点,创新方法,自觉贯彻网上群众路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网上群众工作,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⑪⑪ 卿立新:《网上群众路线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求索》,2012年第12期。也有学者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关心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也随之改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着力探索、开辟和发展网上群众路线,在坚持传统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途径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为群众路线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也为在新时期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更多的保证”①刘先春:《新时期网上群众路线的价值和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

(五)建构公共服务。有学者认为,离开公共服务就意味着损耗群众路线的公平性,“公共服务,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它是应对市场挑战的重要举措。离开了公共服务,市场的负面效应将撕裂群众路线要求的整体性和公平性”②孙力:《群众路线三大开拓的时代新篇》,《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也有学者进一步认为,践行群众路线离不开公共服务的均等性,“积极提升公共服务的平等性,群众路线坚持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共服务能否从根本上体现服务的平等性。积极提升公共服务的平等性已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③张雪梅:《价值·挑战·应对——群众路线的时代鼎新》,《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

另外有学者认为,在当前践行群众路线离不开培育群众组织,“党的群众工作要重视培育多种多样的群众组织,鼓励而不是压制,正确领导而不是听之任之,培育出群众自主性、创造性及自治性的充满活力的合法组织,开拓并疏通更多的利益表达之路。要密切与群众组织的联系,通过广泛地参与群众组织的活动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提高党的声望,培育群众对党的情感和认同”④王进芬:《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五、研究展望

(一)从研究方法上,应适当关注实证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对群众路线现实意义的探讨,还是群众路线面临的形势与实现路径的研究,均偏重理论层面的解析。当然,理论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但群众路线的核心问题是“先锋队”如何科学领导“实践的群众”来最终实现“自己解放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主体性而不仅仅是“被服务”的对象。群众路线研究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甚是物化的实践课题。实践课题首当其冲的研究方法应是开展实证调查与研究,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才更有针对性。在今后研究中,学界不妨针对群众路线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展开“多层次、广范围”实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才能“更接地气”。

(二)从研究的逻辑起点上,拓展内涵研究。总览现有的研究成果,鲜有学者浓笔重墨对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作出“时代新阐释”。一般而言,学界多惯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四个经典短句来说明其内涵,当然这是对的,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及发展阶段,这一内涵也相应需要拓展深化,否则与之相关的路径研究就缺乏现实针对性,坚决避免“形式宏大,空空无物”。比如,经济组成形式、就业方式及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正在加剧阶层分化,群众路线里的“群众”的内涵与外延是否也应变化?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正在愈加改造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及交往结构,从实施群众路线的渠道而言,网络是否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这些问题不应该被忽视,而应该不断去拓展、深化。

(三)从实现路径上,突出制度保障研究。“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尽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党和国家的历届领导人也异常重视,均上升到关系我党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但群众路线毕竟只是局限于领导者的一种工作作风,不具有制度层面“硬约束力”,也即缺乏制度保障。以此而论,群众路线的制度保障研究,也应成为学界今后关注的重点,为提高群众路线的执行力及长效性提供学理参考,“防止刮一阵风就完事了”。

(四)从整体研究上,警惕混淆“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群众路线体现的是一种“依民为民”的优良作风和工作方法,而群众运动往往违背人民群众真实的集体意向性诉求,容易沦为少数人实现政治野心的工具。大搞群众运动给中国曾经带来颠覆性的破坏,相反,群众路线是我们攻坚克难时行之有效的法宝。因此,学理研究应作明确区分,既不能“妖魔化”群众路线,也要坚决反对“重新包装”群众运动来蛊惑人心。另外,应在新时期新阶段继续深化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学者民主群众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中国式民主
学者介绍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多让群众咧嘴笑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