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全面性

2014-03-12徐友龙

观察与思考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选人民出版社小康

□ 徐友龙

党的十八大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有两个十分重要但尚未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值得研究。第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仅仅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即除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小康、大同理想社会追求以外,小康社会能否在国外社会建设思想中找到理论渊源,是否具有国际可比性?第二,邓小平一开始强调“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据此,是否意味着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仅仅是经济指标,还是从一开始就具有全面性?

一、“全面小康社会”思想的源头

(一)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社会思想:从未实现的理想社会模式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2500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大雅·民劳》篇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古时的“小康”提法,虽然被用在贵族对君王的劝谏,但“小康”一词很接地气,这里指的是“安居”和“安养”的意思。

又经历了三五百年的实践和传播,“小康”与“大同”一起,被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得到了系统阐述。孔子在《礼记·礼运篇》阐释认为,夏代以前,也就是尧、舜时代,是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原型,实际上是根据夏代以前有关原始社会而构建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的理想社会模式的所谓太平盛世。在孔子看来,大同社会是令人望尘莫及的理想社会,他叹息“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同时,孔子以为,作为近期目标,在“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的现实下,人们应争取实现“小康”理想。在中国的先哲们看来,小康虽不是最理想的,却是遵守“礼制”的,是有序、和平和人道的一种社会形态。在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不断强调和丰富“小康社会”思想。如孟子设计了“仁政”、“王道”的小康社会理想。荀子又在原来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隆礼至法”的小康社会模式。

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继承和发扬对大同社会思想的追求。康有为为推行变法维新运动,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演绎为“据乱世(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社会)”、“升平世(建立君主立宪制社会,即小康社会)”、“太平世(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大同社会)”三个阶段,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孙中山则结合大同思想和西方社会伦理,形成了他的民生主义,认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①“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3页。。

综上,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社会思想,既是经济、生活上的范畴,也有政治、社会的内涵。而先哲们所描绘的小康社会思想,终究因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级局限性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二)古希腊哲学家的小康社会思想:异曲同工的理想追求

正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一直在探求理想状态的经济社会模式一样,西方哲学家们也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在被誉为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的古希腊时期,就有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对理想社会进行过深入的阐述。这些论述虽然不是直接与汉语的“小康社会”相对应,但却包涵着丰富的“小康社会”思想。

在古希腊政治混乱时期的雅典,苏格拉底作为雅典奴隶主阶级的精英分子,主张变革不适应奴隶制发展的民主政制,建立“和谐城邦”,即主张“公民守法”、“公民团结”、“用智慧治理城邦”,建成有序、强大、幸福的和谐城邦思想。②参见[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1-102页。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论述的“小康社会”思想高度吻合。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具有完美道德理性的,由哲学家担任国王,或者国王成为哲学家的城邦国家,这个国家具有“社会规范有序”、“取消私有制”、“智慧者治国”等特征。按照他的理想国,有如中国古代屈居大同社会之下小康社会,是“二等理想国”,是可以实现的理想社会。亚里士多德则在希腊城邦危机重重的时代背景下,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了构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法治社会,强调公平正义在保持城邦稳定与和谐中的作用。对我国古代及当前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建设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三)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者的小康社会思想:从空想到现实的可能

16世纪后,西方诸国开始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一批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Utopia)社会主义。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 世纪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在书中,托马斯·莫尔虚构了一个废除私有制、财产共有的理想社会,以唤起人们对平等、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17世纪初,意大利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一书中虚构了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民主选举、人人平等的理想城邦——太阳城。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和马布里在前述对理想社会主义空想性描写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接共产主义理论”,主张消灭剥削,反对私有制和社会的不平等。19世纪初期,西方社会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其理想社会设想均近似我国的小康社会思想。16世纪至19世纪间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可以说是西方先哲们视域下的小康社会思想。但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些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社会主义学说,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看不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显然也没有明确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构建中充满着我国现代“小康社会”的思想。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的特征是生产力比较发达,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比较和谐,社会产品比较丰富,人民生活环境良好,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比较高,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阶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主要概括为“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有计划的组织生产”、“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实行按劳分配”,“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等。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进一步阐明了对社会主义阶段的认识,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水平还没有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因而在消费品的分配方面还不得不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在生产资料有限增长的条件下,保证整个社会生产不断增长,以便获得满足社会需要的极丰富的产品”,“其次,必须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活动分子的教育,都能自由选择职业”。②《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51页。

中国古代先贤对“小康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西方先哲、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者中的近似“小康社会”的思想,对全面小康社会理论在当今中国再次成为举国公认的核心目标并不断推进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渊源,起到了显著的引领作用。

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及其全面性的完善

“小康社会”思想在中国真正被付诸实践的是邓小平。1979 年12 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并接受其征询时,发表了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小康思想的新论:“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恩来在世时确定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 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 而是小康之家。”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此后,邓小平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小康”一词,在《邓小平文选》中,“小康”一词出现了达40多次。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同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重提了这个“小康社会”概念,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一次性完整地向外宾展示了“小康社会”以及围绕着小康社会的“翻两番”、“中国式现代化”这三个“新概念”,实际上这三者正是小平同志对我国发展阶段、发展规律进行系统思考的关键词汇。

(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我们党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进行了慎重的再认识。在方法论上有两个重大的转变:一是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从过去一味强调生产关系中的公有制程度,转变为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联系起来。“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252、194、226页。“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252、194226页。

1978年底和1979年初,邓小平一次访问美国,两次访问日本,亲眼目睹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开始更加明确地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出“新说法”。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首次谈到,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叫做“中国式现代化”。此后,几次公开提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奋斗目标。同年10月4日,在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词给予了解释:“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252、194226页。正是根据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邓小平又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新命题。

(二)“翻两番”与实现“小康社会”

邓小平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翻两番”。就是以1980 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 美元为基数, 用10 年时间翻一番,到1990 年达到500 美元,再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到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邓小平在1981 年4月14 日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指出:“一九七九年我跟大平首相说到,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探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这一设想后来作为党的战略目标写进了十二大报告。

1987 年4 月, 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 把一幅理想的蓝图更加完整地展开:“到本世纪末, 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一万亿美元, 虽然人均数还很低, 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 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 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 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水平。”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88、64、216、161、277-278、374、25、372、88页。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都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的构想, 并在党的文件中正式表达出来。

(三)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全面性

因为实现“翻两番”达到“小康社会”水平的提法,不少人误以为邓小平一开始对“小康”一词的追求就是经济指标,这是不正确的。即便是第一次阐述小康社会思想的1979年,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的“小康之家”,“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 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237、237页。在这里,邓小平用的是“比如”,也就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是小康水平的重要表征,但不是唯一指标。

就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还说到,“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有可能对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提供更多一点的帮助”,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237、237页。“那个时候,中国国内市场比较大了,相应的,与国外的经济交往,包括贸易,前景就更加宽广了”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2377页。。可见,就是在这一首次阐述其小康社会思想时,邓小平至少就将中国小康社会从经济延伸到了国际政治等外交和对外贸易等对外开放领域和范畴。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全面性,还体现在科教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在1984年10月邓小平在论述小康社会经济实力将居于世界前列时,明确指出,那时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百分之一就是一百亿美元,这百分之一“如果用于科学教育,就可以开办好多大学,普及教育也就可以用更多的力量来办了。智力投资应该绝不止百分之一。”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88、64、216、161、277-278、374、25、372、88页。此前在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较发达地区视察时,不仅对人民生活水平将有明显提高十分关心,而且对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对人民的精神面貌变化和社会治安情况好转问题十分重视, 把它们看作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任务。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全面性,还体现在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上的要求。他对国内生产总值一万亿的小康国家的看法是,“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就形成不了”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88、64、216、161、277-278、374、25、372、88页。。他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88、64、216、161、277-278、374、25、372、88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88、64、216、161、277-278、374、25、372、88页。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全面性,还体现在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邓小平曾经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88、64、216、161、277-278、374、25、372、88页。具体涉及到“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邓小平后来又明确提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88、64、216、161、277-278、374、25、372、88页。他还多次阐述过,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也将改变” ⑪ 等协调发展思想。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全面性,还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和定型的要求。在1992 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邓小平设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这里的“再有三十年的时间”,就是建党100周年的2020 年左右。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全面性,还体现在国防建设的要求。为了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邓小平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反复强调军队要忍耐,顾全大局。就是确保我国顺利进入小康社会。他说,这要求我们的军费维持现在的比例。军费搞得太高不可能,肯定会影响经济建设。但是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怎样呢? 他也说过: “到那时,如果拿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来搞国防,就是一百亿,要改善一点装备容易得很。”

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的“全面性”要求,为此后三十多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引,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发展,不断丰富全面小康社会内涵提供了理论发展空间。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我国在2020年所要实现的核心发展目标。可以设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是以执政党的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为基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文选人民出版社小康
我家的小康
画与理
画与理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画与理
画与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