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秧歌传说,共舞商河:探讨商河鼓子秧歌的特点及发展

2014-03-12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鼓子秧歌

黄 锐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引言

在现代社会,物质条件日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社会,在艺术领域许多原生态的东西浮出水面,进而深入人心。商河鼓子秧歌这种民间艺术通过传承、习俗把原生态的美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诗经上说“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是表达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商河鼓子秧歌通过对他起源的种种猜测和考证,我发现它有许多独有的特点,很具有代表性,这种及歌、舞于一台的表演形式类似于汉代的“百戏”,而众多的表演者和复杂的表演场图及不特的表演形式让人觉得眼花缭乱,气势磅礴,非常震撼人心。1996年商河鼓子秧歌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商河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舞蹈艺术之乡”。

在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的高潮日。秧歌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角色各异、锣鼓齐鸣、热闹非凡。商河谷子秧歌在当地俗称“跑十五”“闹玩意儿”,是集歌舞为一身的。从古至今,每当鼓声咚咚,就会经常见到上至九旬老人,下至稚齿孩童,一家三代同场演出。正因为有这样深厚的群众基础,才使得商河鼓子秧歌美名远扬;也正是因为商河人民较好的继承了鼓子秧歌的艺术传统,才使得其今天走进大雅之堂。

商河鼓子秧歌的也被列为山东三大秧歌之首,懂的商河鼓子秧歌的当地艺术者大多已年迈或去世,这为我们将原汁原味的商河鼓子秧歌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困难,现在急需我们去探索和发展商河鼓子秧歌。

一、商河鼓子秧歌的简单介绍

(一)山东秧歌的简单介绍

秧歌,它是民间歌舞的统称,但必须用舞来表现。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大气有力,非常热闹。它的道具主要有伞、鼓、棒、花。

“胶州秧歌”相传起源于胶州城北部的东小屯村。流传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那时,村里面有赵、马两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农闲大家就会到周围地方演出,年久便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的主要道具是长头扇。

“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市最盛,在那几乎每个村子都有秧歌队。海阳市早年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又名“小架秧歌”。后来在秧歌的舞蹈中加入了武术的套路,称为“大架秧歌”,外人称之为“海阳大秧歌”。它的道具主要是扇子与八角斤。

(二)商河鼓子秧歌的起源

商河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传,血汗滋润了这片黄土地,劳动改变了一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岁月里,铸就了劳动人民勇敢刚直、刻苦耐劳的性格,人们饱经磨砺而不甘自馁,在这苍凉浩瀚的鲁北平原上,发展了生产,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的起源众说纷纭。

抗洪救灾的传说,“据说商河鼓子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商河鼓子秧歌是一种集歌、舞、丑为一体的舞蹈艺术形式。表演时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丑角明嘉靖年间修《商河县志》中记载:“立春前一日……里人行户扮渔(夫)、樵(夫)、耕(农夫)、读(书生)诸戏……”所述与现今的鼓子秧歌均有相似之处。”1同时,在商河本地也有各种传说。

从传说和志书上的记载不难看出,“鼓子秧歌”最早是在北宋由河南传来至明清,在鲁北平原广泛流传下来的。

二、商河鼓子秧歌的基本特征

(一) 特殊别名“跑秧歌”及其动作性和基本动律的艺术特点

1.“跑”的重要性

“商河鼓子秧歌表演的显著特点是‘跑’而不是‘扭’,众多演员在场子里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所以称‘跑秧歌’,不叫‘扭秧歌’。”2于跑动所呈现出流动的向左向右的舞台,“跑”——跑起来后蹬扒地,步大有力。

2.鲜明的艺术特点:“蹲”“跳”“转”

“蹲”:蹲时低矮下沉,落地生根。

“跳”:跳起时迅速干拔,突然爆发。

“转”:转动时双臂开合,借力转身。

3.基本动律的特点中的“抻”“韧”

发力的“抻”与用力的“韧”,“抻”是鼓子秧歌的一个动力特点,注重的是在发力与收势之间的延伸;“韧”是秧歌总体的一个动势的要求。

(二)武舞成型的鼓子秧歌

这是一种由鼓子秧歌的来源而产生的特点,鼓子秧歌传说起源于抗洪救灾。

演员的组成类似军事编制,演出程序类似军事行动,而演出段落也类似战斗过程;布阵也与军事布阵相似如圆阵、对阵和古战阵相似。这些特征可能与他的渊源有关。商河鼓子秧歌很有可能起源于军事武舞和宫廷武舞,有可能是为了鼓舞战斗情绪,是战争的预演和再现。自古以来山东就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地区,商河处于重要位置,战争对这里的迫害更加严重,经过战争洗礼的商河人民不仅锻炼了奋勇抗战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学会了怎样生活,他们把战争中的某些手段运用与民间舞蹈中。

(三)因祭祀活动而流传

在关于商河鼓子秧歌的传说中也有祭祀说,祭祀在商河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以内都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

伴随着民俗活动的延续,明清以后,鼓子秧歌在元宵节期间祭神祭祖,闹元宵,有固定节令性演出至今日。在过去统治阶级用来约束人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手段是通过“祭祀”和“礼俗”实现的。

(四)商河鼓子秧歌的鼓动性

顾名思义,“鼓子秧歌”自然少不了“鼓”。观众欣赏鼓子秧歌,无不为其伟岸气质和英雄气势所折服,大有跃跃欲跳之感。鼓和其他乐器相配合,敲出的鼓点准确,节奏鲜明,鼓声隆隆,可谓是震耳欲聋,在整个舞队边沿过程中,鼓点贯穿前后,带动舞者的舞姿和气氛,表现出山东大汉的那种气势磅礴,强健有力。

(五)自娱娱人的特征

商河鼓子秧歌在当地又俗称“闹十五”。祭神之心慢慢的转化为因美好生活而快乐的释放。

思想的转变,使得村民的心情愉悦,拉近了各个村落的关系。这种每年村与村联络娱乐的活动还是一种礼节性的交际活动。秧歌队会非常礼貌的在村落里完成演出,各个秧歌队也会以礼待人耐心等待其他秧歌队为村里百姓演出后继续带上这份喜悦献给村里百姓。

(六)商河鼓子秧歌的表演丰富多彩

1.商河鼓子秧歌的组织分工

商河鼓子秧歌表演人数众多,气势磅礴。一般的秧歌队一百多人,因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即军事化的组织形成,保证了演出顺利进行。

(1)演员分工

博士:商河鼓子秧歌的编导。只有六十岁以上的表演家方能荣获此尊称,其青年时代是表演鼓子秧歌的名流,一个能掌握各类角色基本功和通晓场阵变化并被大家公认的人,一般担任“领伞”。伞:有头伞、花伞之分。花伞是花头领,人数一般与头伞相等。因其伞装潢得很花哨并在表演中领花而得名。鼓:亦称“鼓子”,秧歌队的主力,多以24、32、48、64人组成。

棒:亦称“棒捶”,青年男性扮演,队员双手持约50厘米长的木棒。花:女角,分地花、跷花两种,建国以前是男性扮演。丑:亦称“外角”,男性扮演,多扮成“王先生”“二癞子”“傻老婆”等。系小场歌舞,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

(2)乐队的分工

乐队的组成:大鼓、锣、钹、镲,大鼓作为指挥,作用非凡。

2.演出活动的综合性

近代商河鼓子秧歌的演出活动主要表现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娱乐需求。“秧歌场子从速度、力度可分为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种。武场速度慢,清晰浑厚,文场速度快热烈红火,文武场介于二者之间。”3。

三、挖掘商河鼓子秧歌迫在眉睫

(一) 认识商河鼓子秧歌的价值

商河鼓子秧歌,依靠本地群众,源于民族大团结,它不仅是一种让人欣赏的舞蹈还是一种民族文化。通过上述商河鼓子秧歌的特点不难看出,它的武舞性和祭祀性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了当地人民渲泄情感和表现精神风貌的最佳方式。在山东这个以礼传承的地方商河鼓子秧歌的更是一种代表性的活动,演出活动中蕴含了我们传统的道德美德,以礼待人。

在现代,有很多舞蹈家对商河鼓子秧歌的进行提炼和创新,把部分元素改编融入教学,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我国汉族男子舞蹈阳刚之美的集中表现,是舞蹈文化的瑰宝”。商河鼓子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已经成为广大农民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 商河鼓子秧歌在当今的传承与发展

要想真正领略鼓子秧歌的风采,必须身临其境。它的粗犷、豪放的气势只有在现场才能体会,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但因商河县经济欠发达,受经费制约,在发掘、研究、传承、创新、开展活动诸方面均面临着困难:例如民间老艺人年龄老化,许多老艺人相继谢世,这对商河鼓子秧歌的传承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抢救、挖掘鼓子秧歌迫在眉睫。

商河鼓子秧歌曾在80、90年代兴盛了一段时期,但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这种民间艺术,或是只是略知一二,不会像知道傣族舞那样了解商河鼓子秧歌。当地政府也在极力宣传这种民间艺术,但是由于环境恶劣条件有限,使得商河鼓子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又遇到了许多问题。

根据这一系列问题,我想到以下几点:

1.政府鼓励青年去民间学习采风

因为现在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追求也随波逐流,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吃苦肯吃苦。现在有很多大学尤其是师范学校给学生提供支教,学校、政府鼓励学生下乡教学。何不用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去民间采风,学生因一直在学校学习,所以去民间学习也就会简单易懂容易学成。也可以让学生帮助当地村民进行理解和学习。而通过政府的鼓励,人们的积极性会大大的提高这样商河鼓子秧歌的就可以克服无人继承的问题。

2.社区文化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吸收

现在社区文化发张极其迅速,每个社区委员会都会拥有社区活动,这些社区活动多是太极,老年秧歌,健身操之类的,如果社区活动融入商河鼓子秧歌将会更加丰富。

商河鼓子秧歌的形式多样,角色多样,这样对于社区的中老年人活动有很大帮助,不用再只学习单一的舞蹈组合和武术套路,而是可以有丰富的角色扮演,和使用多彩的道具。在进行组织学习商河鼓子秧歌的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沟通感情,心情愉悦,强身健体。

3.积极参加节日庆典演出

在节日庆祝时,鼓励地方舞蹈队表演像商河鼓子秧歌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型舞蹈,现在山东淄博等地区在端午节等节日里都会有秧歌队、车队表演,如果在各个地方都能举行这样的节日活动,不仅能够将商河鼓子秧歌等民间艺术传承,还能缓解人们的日常压力。

4.利用现代科技,宣传民族文化

现代科技发达,互联网遍布全球,我国农村也在步入小康社会,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下乡,在商河等地区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摄像机将村民们节日时的场景记录下来,转载到互联网上,这样就会有更多人看到了解到商河鼓子秧歌,也可以与国外的学者更好的沟通,让全世界的人来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结语

商河鼓子秧歌能够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它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只有了解它的起源,才能更好地发展它;只有从民间学习掌握了它舞蹈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诠释它;只有不断的从民间艺术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这些民间艺术得到传承。

注释:

1.陈学孟.商河鼓子秧歌――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B---8897[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1

2.石小锋.浅析鼓子秧歌的基本体态和动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8):1-4

3.孙芳.鼓子秧歌场图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

猜你喜欢

鼓子秧歌
凉州“黑旋风”
武威地区民间舞蹈
——凉州攻鼓子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兰州鼓子传习所调研报告
兰州鼓子:一鼓一曲中的沧桑情怀
昌黎地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鼓子
富平村里唱秧歌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