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4-03-11张二妹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界别参政党党派

董 鹏,张二妹

(卡莱(梅州)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广东 梅州 51475;山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在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研究的问题。如何针对这些新情况,解决问题,切实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促进其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这既是我国民主党派发展和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也是新时期统战工作所面临的艰巨课题。

一、当前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成员趋同现象明显。我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自成立时起,就各具自身特色,有各自的发展对象和明显的界别划分。这种特色的存在使得各民主党派在与共产党长期共存的共同发展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社会基础扩大的趋势,民主党派成员界别的分布也更加广泛,党派界别模糊、组织发展趋同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各党派坚持的自身特色有减弱趋势,在组织发展中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质量和界别,不能严格坚持各自标准和特色,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民主党派的正常发展。

二是指导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理论建设相对滞后。民主党派理论建设发展的历史比较短,理论成果也相对滞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对于政党建设的理论已发展成为一门较完整的学科。中国共产党执政60余年,期间对于其执政规律和理论建设等问题的探索从未中断,而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对参政党理论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对党建的理论探索相比,无论从理论准备、思考的起点、内容的完备程度都是远远不够和落后的。”[1]对参政党理论和参政规律的了解和认识还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存在照抄照搬共产党建设理论的现象,缺少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在理论建设上,民主党派在很多方面与共产党有相似或相通之处,民主党派应借鉴共产党的理论建设成果,但也必须根据各自在政治参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具有民主党派自身特色的政党建设理论。如只是简单学习借鉴而不主动创新,则很难使理论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为民主党派的建设服务。民主党派理论建设能力的缺乏,已经成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不突破这个环节,就会制约民主党派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

三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力不强。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基层组织建设。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基本细胞,是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然而,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力不强,管理松散,成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还很普遍,基层组织活力不足、组织管理能力不强,使基层组织作为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严重妨碍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影响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制约了民主党派的整体发展,因此增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的活力尤为重要。

四是党派部分成员政党责任意识和参政意识淡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的参政党,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有重要的区别,各民主党派自身肩负着重要政治使命,应充分发挥其政党功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民主党派来说,只有不断提高成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使其成员具备较强的政党责任意识和参政意识,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履行好参政党的职能。民主党派成员虽然大多是高学历人才,文化素质高,但还是有很多成员政党责任意识和参政意识不强。尤其是近年来,各民主党派的新成员数量倍增,人员构成更加复杂,由于职业或专业的局限,部分成员的参政意识和政党责任意识淡薄,甚至还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影响到了民主党派的建设和整体作用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寻求合理路径,不断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意识和政党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对策建议

一是思想建设。政党成员的思想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党的基本面貌。就个人而言,思想建设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就一个政党而言,思想建设解决的是立党宗旨的问题。民主党派加强组织发展建设,培养具有党派传统和特色的成员,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在思想建设方面,重点内容是学习和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了解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休戚与共的战斗发展历程。通过思想教育,既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引党派成员,提高成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又要使党派成员了解和认同本党派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要对象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中青年骨干分子,为其成为具有党派特色的代表性人物奠定思想基础。关键是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要把思想建设工作日常化。民主党派的各级班子,要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建立有一支能做思想工作的工作队伍,完善思想建设的各项制度,努力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探索在网络时代加强党派成员思想建设工作的途径和形式。

二是理论建设。政党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团体的高度政治化组织,政党的全部活动都是自觉的政治活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执政的共产党如此,参政党派也如此。“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政党理论建设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党发挥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该党理论上成熟与否。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一个政党建立主动性和发展多党合作必不可少的。”[3]民主党派理论建设的目的在于增强参政党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实践活动的能力。历史和现状己经并正在证明,多党合作格局和中国政治局势的稳定,需要有政治上成熟的参政党。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参政党理论的滞后性严重地阻碍了参政党的发展,成为能否充分发挥参政党建设性作用的关键性因素。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就是要解决好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相衔接问题,克服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雷同,参政党之间相互趋同的问题。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队伍。民主党派要重视理论建设的意识,加强民主党派理论队伍的建设。民主党派人才汇集,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应当充分运用这一优势,发现和培养理论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的理论骨干,逐步形成一支自上而下的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熟悉党派工作、具备研究能力的骨干理论队伍,推动理论建设的深入展开。民主党派理论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党派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基层理论工作的创造力,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各种理论队伍建设要素,提高理论研究的实效性。

构建与民主党派发展相应的理论体系。当前,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要求政党要比从前更有效地发挥利益表达、利益整合的功能。民主党派必须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参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规律,坚持统一性和差异性原则,探索作为参政党与执政党不同的特点,努力构建与参政党建设所需要的科学目标、理论思路、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等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增强民主党派理论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民主党派通过构建与参政党发展相应的理论体系,要形成自身特色,以体现作为参政党的政党属性和政治地位,既为自身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又能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发展。

树立问题意识。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主党派理论建设树立问题意识,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就是要通过理论研究,积极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通过强化问题意识,自觉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增强参政党意识,注重自身特定诉求的表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

三是组织建设。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是一个政党存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新社会阶层和各种利益群体不断出现,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求我国的政党制度更具包容性。执政党要充分尊重民主党派的组织独立性,在保证成员素质的前提下,鼓励和帮助各民主党派根据自身实际,适当地扩大发展规模,不仅为原有阶级阶层,而且为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新利益群体提供政治诉求、利益表达的渠道。民主党派要充分理解和发挥“组织归属”和“利益表达”这两个基本的政党功能,在组织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组织成员的组织归属感,表达各自所联系政治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强化组织建设,既保证民主党派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活力。

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是全面提高参政党素质、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前提,民主党派最初的代表人物都极具人格魅力,成为民主党派早期组织发展的凝聚力。培养代表性人物,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体现党派特色的重要方式。从我国参政党建设和发展的需求看,要逐步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特别是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不断扩大参政党领导人的影响力。注重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充分体现本党派特色的后备干部队伍,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保证。

处理好组织发展问题。一方面要强调保持民主党派成员高素质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强调其发展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持适度规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组织发展中量与质的关系。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没有数量,民主党派就很难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注重量的同时,发展民主党派还要注重质的问题,民主党派是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政治与经济实践经验既是民主党派享有良好声誉的源泉,也是其发挥参政功能的宝贵资本。在发展中如果忽视质量,放宽标准,大量发展一般人士,高素质的代表人士和骨干成员偏少,就很难坚持已经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势必影响民主党派的整体形象,因此,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必须在注重量的同时,也要注重质,把质和量统一起来。二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必须坚持重点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根据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历史传统,和各民主党派中央1996年关于组织发展工作的座谈会纪要,各民主党派应该有自己的发展重点,在发展成员时主界别和其它界别分别占70%和30%。各民主党派应该用活70%、用足30%。主界别内,要发展有代表、有影响的人士,以体现本党派的优势和特色;在非主界别内,要力求来源广泛性。在成员构成中,既要体现主界别的特色和优势,又能体现其他界别参与的广度。这样,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上就更切合实际。

四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在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保障性,是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不可缺少的载体,任何政治意识,只有经过制度化,才能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当前,我国参政党的发展建设普遍缺乏有效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相当部分还只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在基层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很难具体操作。没有一套完备的制度,民主党派不可能成长为成熟的政党,也不可能真正担负参政党的政治使命。制度建设包括民主决策、选拔选举、任期考核、党内监督、组织发展、教育培训等相关制度。各民主党派应当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结合新时期各自的历史使命,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自己特点、适合组织运行需要的制度体系,并逐步加以科学化、规范化,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程序;成员发展的考察培养制度;机关工作制度;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等,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合民主党派特点、有利于促进民主党派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制度。

制度建设主要内容是:积极推进各级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包括协商制度的经常化、协商内容的规范化、协商程序的规范化等;积极推进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监督虽为“柔”性监督,但民主监督的过程和制度必须具有“刚”性,做到“刚柔相济”。否则,完善民主监督的目的和效果就不易达到。

参考文献:

[1]郑宪.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 .

[2]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1 .

[3]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35.

猜你喜欢

界别参政党党派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党派我来的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人民政协界别设置及其作用发挥研究(二)
——人民政协界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市政协首次召开界别召集人会议
三大特别政党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