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三螺旋模式研究

2014-03-11资武成陆小成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

资武成 ,陆小成

(1、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管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一、三螺旋理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三螺旋理论的提出

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 Lewontin使用三螺旋隐喻(metaphor)来表示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生物体不仅适应环境,而且选择、改变生存环境,这种能力是写入基因的,基因、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就像三条螺旋线缠绕为紧密结合体,互为因果关系[1]。Etzkowitz(CESPRI,1997)首次提出了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的概念用以解释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2]。在现实实践中,国内外这些年出现了大量的三螺旋式产学研合作的工程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了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其人才需求的特点,从三螺旋理论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剖析,提出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现状是:一般性人才结构过剩,特别是具有普通技能的员工和管理人才严重过剩,而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前沿科技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特征是:(1)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型人才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而目前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具有强创新能力的骨干人才,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2)既懂理论也懂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比一般的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要求更高,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能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产实践。(3)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全球化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更加激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需要既有产业战略发展眼光又能把握高端技术发展的战略管理人才,既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制度,又能掌握相关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三螺旋模式构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三螺旋模式的动力机制

三螺旋理论认为高校、企业、政府参与人才培养,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依赖而在培养过程中相互支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因此,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政府、企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其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主体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但就各自目标表现为共生一致性。就政府机构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靠成千上万的微观企业来推动,因此政府人才培养期望的目标也就是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基本任务之一的人才培养,其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素质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政府、企业、高校对战略性新兴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2)培养过程相互依赖性。三螺旋理论的本质要求加强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抱团式螺旋上升的关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高校对人才培养所需的资金、设备、场所、师资等资源呈现出高度的依赖性,这种资源依赖性促使了三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政府审批相关专业建设,投入相关经费、监督考核人才培养制度,并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高校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理论学习的场所,企业为战略性新兴人才培养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基地;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带动企业人才素质的提升,企业的人才实践又能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的培育和深入。因此,政府、企业、高校通过政策制度、科研项目、知识溢出呈现出复杂的人才培养交叉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成果价值共享性。作为独立组织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了提高竞争优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成果价值共享性,这些成果价值共享的模式主要有:政府设立专项的科研项目资金、人才培养资金,并鼓励企业和高校进行申报,建立有利于共性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产权制度,不仅能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企业、高校的融合,提升了相关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则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取得科研成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进行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研究的成果也会通过知识溢出的方式带动相关科研院所或高等学院的人才培养,并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会主动寻求政府支持和企业合作,争取政府资金和产业资本的投入,建立教学实验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会向产业延伸,加速已有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能把高质量的人才直接输送给相关企业,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实现企业、政府、高校等组织对人才培养成果价值的共享。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三螺旋模式的竞争优势

从人才培养的主体、价值需求、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等维度考察,通过整合大学的资源、政府的服务、企业平台,发挥集群式创新机制优势,三螺旋模式的人才培养竞争优势表现为: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人才培养制度。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发现大学和科研院校要独立完成相关产业人才的培养,在制度体系方面是明显有缺陷的。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政策和导向相对滞后;学生和教师所在的封闭式大学围城难以逾越;教学内容和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要求不匹配;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能整合大学的资源、政府的服务、企业的技术和平台,建立现代化的产权制度、专利转让制度、人才培养的动态管理和评价考核制度,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2)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互动与战略联盟,形成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教师队伍。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仅可以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师资力量,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的优秀师资以及海外相关产业的优秀人才都可以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入到人才培养当中来,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加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当前大学的教育主要是系统的理论培养,对企业具体的职位技能和实践技能培养不够。同时,由于高等院校的教师、设备、经费、实习场地等资源非常有限,教学环境相对封闭,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不太了解。通过构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把前沿的科研项目和企业先进的生产知识引入课堂,也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企业实践,将不同背景、知识结构基础、价值取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拓展共性培养内容,深挖个性培养内涵,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符合相关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改变传统行政审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面向产学研互动的产业发展的需求人才。战略性新型产业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等复杂多样,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层次也表现为动态的复杂性,而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其专业结构、人才数量、层次,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是政府主导行政审批式的培养模式,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都还刚刚起步,招生规模、办学层次、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制度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传统的行政审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相关培养单位能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招生数量、结构层次等方面都能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能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企业职位的需要动态的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三螺旋模式构建的对策选择:基于产学研的互动

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型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不仅能作为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人才培养的三螺旋模式,应重点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构建合作开放式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战略性新型产业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目标的多层次、开放式系统工程。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分析,这种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宏观战略层,主要是指政府积极做好规划和引导工作,制定产业人才需求和培养计划,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合作平台,培育契约精神和创新文化氛围等,从宏观战略层统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第二,人才培养执行层,主要是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打破传统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新型教学服务质量观,让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走人生产车间,让理论教学结合生产实践。 第三,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层。主要是指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环节,让学生在企业车间和具体岗位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在工作中融入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协调运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途径,构筑相互协作的多级培养体系,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机构,以逐步形成基础人才、骨干人才、战略管理者等协同培养体系。

(二)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过程

战略性新型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良好的培养环境,更需要有严谨的培养过程。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共同发展、不断改进的人才培养过程。主要表现为高校、企业、政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依赖而共同合作、相互支持,这种共生性对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实际技能、考核标准会随着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和科研项目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因此,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人才培养过程要从“检测考核型”向“持续改进型”培养方式转变,真正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畅通三螺旋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产学研互动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的多层次的,这就决定其培养渠道也必须根据人才质量的要求创新培养方式和渠道,就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产学研互动机制,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变为“学校、企业、网络、社会”共建的开放式课堂。这些渠道包括:①高校人才培养渠道;②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渠道;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渠道;④中介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渠道;⑤网络平台化的培养渠道。另外,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竞争全球化的视角构建人才培养渠道,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包括从国外高水平大学、著名企业引进师资,输送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从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相关专业的合作与交流。

(四)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师资水平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的相关专业还刚刚建立,师资力量还比较匮乏,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产学研一体化视角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构建师资队伍:①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师主动承担或参与相关科研项目,融合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让科研项目更新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经验。②强化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让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从实践中增长业务知识形成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③加强校企合作,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和高级技术骨干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④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积极探索国内外相关专业交换师资和共享教学资源。通过以上措施,真正让教师融合教学、科研、企业实践的关系,提升自身水平。

(五)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引导和鼓励产业资本参与相关人才培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决定了其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基础理论,更有掌握前沿的先进技术;这就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比一般专业的投入更大,因此,资金的投入和运作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产学研”一体化视角下,一方面,政府应在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设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专项资金、科研专项资金、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等支持相关专业建设。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传统的资金投入模式,需要引导相关高科技企业划拨资金支持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形成“既重使用、又重培养”的可持续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另外,也可以采用政府牵头,通过财政支出联合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基金,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和个人多方筹资模式,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协同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方卫华.创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概念、结构和公共政策含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1):69-71.

[2]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东方出版社,2005.

[3]Leydesdoff ,Loet & Etzkowitz,Henry.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J]. Reseach Policy,2000(29):111-112.

[4]吴敏.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1):37-38.

[5]刘献君,张晓明,贾永堂.发达国家杰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71-80.

[6]蒋华林,等.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4):56-59.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