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缘景为情品秋声——《秋声赋》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4-03-11执教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吴承恩中学沈玉成

语文知识 2014年6期
关键词:秋声悲秋秋色

◆执教: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吴承恩中学 沈玉成

◆点评:江 苏 省 淮 州 中 学 卜廷才

师:上课!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探究课堂!

生:老师好!

【点评】简洁问候语,立片言居要,拉近师生之距,收拢学生之心,又突出课堂教学之要,是尊重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之始。

师:请坐。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欧阳修传世之作《秋声赋》的语脉,解读了作品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文脉。古人说:“情者文之经。”在古典作品中,景与情关系紧密,从两者内在联系上看,有情与景正衬,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或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就是以乐景写乐情和以哀景写哀情;也有情与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同学们看,《秋色赋》的情与景属于那种关系?

生:以哀景写哀情。

师:非常好!本节课,我们将来探究作品的情脉,特别是将《秋声赋》与《秋色赋》古今两篇名作进行比较(课前让学生自读自析峻青的《秋色赋》),思考、辨析、讨论、探究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秋声赋》的情脉基调是“肃杀可怕”还是真实自然?二是《秋声赋》情脉流露的是“悲秋情绪”还是悲世情怀?三是《秋声赋》情脉凸显的是“肃杀悲伤”还是豁达超然?

【点评】由前节课疏通词句、解读文脉而来,过渡自然流畅。教者先从宏观说起,有理性高度,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师:老师认为,情贵在真。那么,《秋声赋》的情脉基调是“肃杀可怕”还是真实自然呢?

生:可怕。

师:你说“可怕”,依据是什么?

生:我之所以说“可怕”,是因为:欧阳修以听觉写秋声,给人以“惨淡”“凄切”之感,这是一;二是从视觉角度写秋状,给人以“萧条”“凋零”之感。真是太可怕了!

(有学生笑)

师:古人说,文以气为主。你走进作者的角色,把这两段内容朗读一下,好吗?

生:“欧阳子……物过盛而当杀。”

(掌声一片)

师:朗读得非常好,读出了文中的可怕之气,掌声就是证明。应该说,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写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但是,“可怕” 是人的心理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是“肃杀可怕”吗?是谁说“肃杀可怕”的?

生:峻青。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秋色赋》中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师:你的看法呢?人云亦云不好啊。

生:真实自然。

师:对作品的解读受读者的学识、修养和时代的影响,《秋声赋》写于1059年,而《秋色赋》写于1962年,相距900多年,而且《秋色赋》写作已经过去50多年了。解读文本时持之有据固然必要,言之成理也同样重要。

生:我个人认为,欧阳修在作品中叹自然,叹人生。自然涉及人生,人生又影响自然,因此,我认为《秋声赋》的情感基调是真实自然,而不是“肃杀可怕”。

师:好。哀景写哀情的情感基调未必就低下,老师以为关键看情感是真还是假,那种故作高尚的虚情假意,违心地说大话,唱高调,是不足取的。因此,一定要抒真情,唯有真情才感人。

生:感人心者,莫乎于真情。

师:说得好!

【板书】情贵真 真实自然

【点评】情贵真,是写作底线,也是探究文本情脉的红线。凸显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之作用,紧扣文本又不囿于文本,了解他人观点又有个性化解读,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与辨析。

师:作品一唱三叹,叹自然,叹人生,你真是独具一双慧眼啊!文中什么地方是“叹人生”呢?

生:“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师:好,请同学们齐读。

生:“嗟夫!……亦何恨乎秋声!”

师: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秋声赋》情脉流露的是“悲秋情绪”还是悲世情怀?

生:悲秋情绪。

师:是?

生:悲世情怀。

师:是。

生:啊?

师:大家听不出我的语气吗?对“悲秋情绪”的说法,我用疑问语气,对“悲世情怀”,我用陈述语气。自然,我刚才说了,解读作品与读者多方面因素相关,就是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啊。而我看,对《秋声赋》情脉的理解是不在此列的。这里,老师想请同学们先了解一段史实。

(投影)最新出台的党史首次承认,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师:三年自然灾害或称为“三年经济困难”是指中国大陆地区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一场重大灾难,也有人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造成当时困难的原因应该有四个:一是旱灾、洪灾、风灾不断;二是国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三是“苏联政府又背信弃义地撕毁中苏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四是在1960年、1961年中国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达到最高峰。

生:《秋色赋》怎么说……

师:文章中如何说的?

生: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代表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

师:在作家峻青看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抒发的是悲秋情绪,两文相较,你们说说,《秋声赋》的悲秋和《秋色赋》的喜秋,哪一个更真实?哪一个更凸显作者的悲世情怀?

生:《秋声赋》的悲秋真实自然,体现出作者的悲世情怀。

生: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情感真实,无可非议。

师:好。

生:欧阳修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今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些一味追名逐利的“老虎”“苍蝇”们,如果能够真正读懂《秋声赋》,也许他们的贪念会有所收敛吧。

(一片叫好声)

师:古今相连相照,言之有据,有说服力。

生:身处宋代社会的欧阳修能够有如此胸怀,实在难能可贵,慨叹人生,令我们肃然起敬。再看峻青的《秋色赋》,文中说的“昌盛”“繁荣”其实是自然界的表象,“愉快、欢乐和富强”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

生:我想,欧阳修在天之灵也会不赞成峻青之说的。

师:灯越拨越亮,理愈辨愈明。通过讨论,《秋声赋》情脉流露的是悲世情怀已成为同学们的共识。

【板书】情贵切 悲世情怀

【点评】结合生活实际,接地气,彰显教者智慧,此为课堂教学中值得肯定的一个亮点。以不应掩盖的史实,引领学生探究作品的情脉,收到既正本清源又还原真相之效。

师:好,我们来探究第三个问题,《秋声赋》情脉凸显的是“肃杀悲伤”还是豁达超然?前面,同学们说到欧阳修叹自然,叹人生,老师再补充一叹,就是叹自己。

生:叹自己?

师:对《秋声赋》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观点是:“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们赞成哪一种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投影)《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年),欧阳修时年53岁,《秋声赋》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作品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因参与“庆历新政”再度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师:知人论世是解读作品的一把钥匙。当明白作者写作时的遭际后,我们就会知道《秋声赋》情脉流露的是“肃杀悲伤”还是豁达超然吧?

生: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

生:正如杜甫所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自然界的秋天,同时也面临官场和自己生命的秋天,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体弱多病、心力交瘁的欧阳修终于大彻大悟,什么官阶、什么财富、什么名誉,统统是浮云,有与无不足虑,多与少不足思,想得开,放得下,豁达,超然,才是正道。

生:文中闪烁出一种哲理之光。

师:是啊。人到老年心地宽,作为史学家的欧阳修应该明白这一点;放弃名利一身轻,作为政治家的欧阳修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缘物为情须真实,作为文学家的欧阳修也会体验到这一点啊。峻青说:“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你同意作家的说法吗?

生:人们所处时代不同,物质、精神生活有别,对自然界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生:在国民吃不饱、穿不暖的当时,也许峻青衣食无忧吧。

生:那时不允许他说真话,抒真情。

生:不过,不能不顾实际地矫情啊!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今天,我们无法对作家追根究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经历种种政治运动的1962年,作者可能说了违心的话,抒了不妥的情。在民生为大的今天,我们要把假话、虚情统统抛进太平洋。我们还是看一看《秋声赋》情脉凸显的是“肃杀悲伤”还是豁达超然?

生:豁达超然。

【板书】情贵浓 豁达超然

【点评】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不仅彰显欧阳修之悟,也是对作品情脉的科学之解。

师: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一大批考生的作文中不是说爸爸撞车了,就是说奶奶、外公死了。那年是全国统一命题,据初步统计,在高考作文中,学生笔下写“脆弱”,一下就写“死”了30多万人!

生:(大笑)

师:我们不必笑人家,要尽量不被他人笑。天下最是情难抒,关键的是情要真,意要切。“感情真挚”是高考写作“基础等级”中的一项要求。

生:“感情”怎样才能“真挚”呢?

师:“感情真挚”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在情感表达、展示的过程中做到: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具体说,就是“四不”:一是不夸饰,首先,感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相符。其次,感情与作者的人生遭际和生活遭遇相一致。二是不虚浮,就是切合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议论的实际,附丽自然贴切,给人以真实感而不是附加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虚情假意,不是言不由衷,不是无病呻吟。三是不俗嗲,就是要紧合时代精神,健康向上,还要合符民族习惯,不矫情,不做作。四是不私媚,所抒之情既不能囿于个人好恶,也不能是大路货,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独特性。

师:清人吴楚材、吴调侯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未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缘物真情品秋声。欧阳修把飘忽不定的秋风写得如此真切,把万物萧疏的秋景写得如此真实,把物人同一的秋理悟得如此真髓,实在让人信服、心服和敬服。情真才可立足,情真才会感人。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始于情真,结于真情,既育人,又将品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总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沈玉成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呈现明显的亮色。首先,以生为本。教师没有把答案塞给学生,而是让他们走进《秋声赋》与《秋色赋》的对照品读、剖析之中,是与非,真与假,让全体学生讨论甚至辩论、评析抑或评判,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中,辨明是非,识别真假。特别值得称许的是,教者不求学生认识上的一刀切,更没有强求学生与老师齐步走,而是让他们在品读、思考、论辩中,悟情脉,晓真情。其次,以本为本。也许,为了彰显“本色语文”“生态语文”以及“生活语文”的语文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诵读与解读、评鉴与辨析、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的整个过程都发散着浓浓的语文味,实中务虚,虚中显实,虚实结合。读、思、说、写有机结合。最后,以问为本。《秋声赋》的情脉基调是“肃杀可怕”还是真实自然?《秋声赋》情脉流露的是“悲秋情绪”还是悲世情怀?《秋声赋》情脉凸显的是“肃杀悲伤”还是豁达超然?巧设三个问题,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又有探究性。三个问题,层层相因,层层紧扣,层层推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围绕问题开动脑筋,探析问题增长见识,提升表达能力。教学流程的大气,课堂氛围的生气,教学内容的地气等都是本堂课的亮点。总之,沈玉成老师的这堂课基本符合王崧舟老师“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的“好课三味”标准。

不过,我以为,本堂课不足之处是:既然联系1998年高考作文的假情现象,那就有必要让学生亲自练笔一回,如可以亮出一个景物或一段自然景色视频,让学生写一个片段,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持之以恒,“感情真挚”才有望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秋声悲秋秋色
声声慢 秋声
山里秋色美
呈坎秋色
辛丑立秋日有怀
新语
卧剥莲蓬听秋声
一片秋声入心来
苇花深处睡秋声
秋色平平空寂寥
缤纷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