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祝福〉 走近“我”》教学实录
2014-05-17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李 倩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老课文,老课文的重读和新教一直是个话题,特别是新教,新在教法、结构、手段方面,固然可喜,但教学内容的调整与确定才是最根本的新教。
学习目标
深入研读文本,重新解读文中“我”形象,探寻作者创作的本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读鲁迅先生的《祝福》,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位?(自由谈)的确,《祝福》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值得我们再三品读。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读《祝福》,一起走进小说中的“我”,从文本入手,作一番深入的解读。
(板书:再读《祝福》 走近“我”)
二、品味探究
小说第一部分是写“我”笔墨较为集中的地方。这一部分,涉及到“我”的地方有三处:一处与“鲁四老爷”,一处与“祥林嫂”,一处与“短工”。
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处。(老师明确指出在哪个地方,各请一位同学朗读)
(问一)PPT1:“我”与鲁四老爷(个别回答)
1.鲁四老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2.“我”对鲁四老爷这样一个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3.“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1.鲁四老爷:“旧人”“假人”。(守旧、虚伪、自私、迂腐、顽固,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思想上反动,推崇理学及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地位)
2.总不投机、无聊赖、明天决计要走——反感。
3.“我”:“新人”“真人”(结合注释)
点评:同学们使用的是很好的阅读方法,所谓“厚书薄读”,如果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自己的读后感,就算真正读进去,也读出来了。
(板书:“我”——新人、真人)
这样一个既“新”又“真”的“我”,遇到祥林嫂的一番追问,却乱了阵脚。我们来看“我”和祥林嫂相遇的那个部分。
(问二)PPT2:“我”与祥林嫂(思考)
1.祥林嫂向我追问求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在追问求助前,祥林嫂原本对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讨论)
3.面对祥林嫂的追问求助,“我”为什么有三种不同的答案?
(明确文中位置,先自由读。回答第一个问题后,组织讨论,讨论前明确:分组,推选同学发言)
明确:
1.有关灵魂有无的问题。
2.有的,文中“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
3.同情、善良、软弱、矛盾、苦闷、缺乏责任感、逃避……(对祥林嫂不太了解,没有真正深入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圈,不清楚她问话的意图,万一回答导致不好的结果,担心承担任何责任——“新人”未说“新话”,“真人”说了“假话”)
(板书:“我”——软弱、逃避)
鲁迅的作品不能只看,非朗读不可,那种韵味,那种不可言传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同学们听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对朗读的处理是否到位。
请男生自己说说是怎么处理朗读的?(回到人物评价)
一个因软弱而逃避的“我”,并没有真正“一走了之”。我们来看看,“我”的灵魂,是受到了怎样的煎熬。我们一起来找“我”和短工对话的部分。(老师明确在文中地方)
(问三)PPT3:“我”与短工:(讨论)
1.对祥林嫂的死,“我”和短工的态度是否一致?
2.“负疚”在这里如何理解?“我”为什么会“负疚”?
明确:
1.短工:淡然、麻木、愚昧、冷漠、无所谓、不关心,他们对天上的神灵祝福,对身边的人却充满冷漠。让我们读到了鲁迅对这一类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重情感。
2.“我”:有同情、有感情、有温度。
代表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把祥林嫂看作是“谬种”的鲁四老爷固然可恶,但和祥林嫂处在同样的社会底层、同一个社会阶层的短工,对祥林嫂的死也居然如此“淡然”,如此冷漠,可见,活着的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多么恶劣!在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一个见过世面、读过书,既是“新人”,又是“真人”的“我”被祥林嫂看作是唯一的希望,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我”却因为自身的软弱而采取了逃避的态度,在祥林嫂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给予她任何帮助。所以,“我”是深深地“负疚”。这里的负疚,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的一种自责和反思。
(板书:“我”:自责、反思)
(问四)小结“我”的形象:(教师小结)
再读《祝福》,走进“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软弱而逃避,但又能及时自责和反思的“新人”“真人”,或称新型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知人论世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新的又有缺点的“我”的形象?
补充一: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目的。
PPT4:从文目的“愚弱的国民……首推文艺”(齐读)
明确:愚弱的国民——祥林嫂、短工、鲁镇的民众等;改变——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期间集聚起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具有新的时代特征。鲁迅一开始很希望这些“五四”运动催生的新型知识分子能够解放个性,发扬精神,成为精神界的战士,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精神。他自己就立志要充当这样的战士,所以才弃医从文。
补充二:再看看当时社会
《祝福》写于1924年,《彷徨》成集于1926年。1918年—1926年,短短八年间,做过北洋政府总统的超过四位,做过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则有数十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一片混乱。(关键词:乱世)
PPT5:“五四”后……(关键词:失去同伴,孤独)(散兵游勇——没有加入到某项集体活动中而独自行动的人)
让我们看看那一时期的鲁迅的精神状态。
(板书——鲁迅)
(问五)PPT6:“荷戟独彷徨”+图片
明确:孤独、迷茫、拿着武器,“持戟之士”就是战士,拿着武器,他知道斗争的方式,(结合刚才时代背景的两个关键词:乱世、失去同伴)不知该走向何方?不知同伴是谁?
四、追本溯源
一个“荷戟独彷徨”的鲁迅,塑造了一个新的又有缺点的“我”,为什么?
PPT7:钱理群“指路”: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是“思想的启迪”,和我们一起“寻找道路”,而非“行动的指导”。给我们“指路”,这才是鲁迅对我们的意义。(关注“一起”)(讨论、交流)
(板书—指路)
明确:指路——包括鲁迅在内的知识分子关注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并反思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变那些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更好地肩负起改革社会的责任。
(板书—关注内心 反思自我)
从《祝福》中的“我”开始,鲁迅用《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一系列的作品,展开对知识分子的弱点的批判,展开对启蒙主义和启蒙主义者的反思,鲁迅表达出了对社会革命、对革命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怀疑。
五、联系现实
PPT8: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种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灯下漫笔》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各位同学,你们就是现在的青年,你们正有创造的使命!
六、推荐阅读
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推荐以下书目,让我们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呐喊》《彷徨》(鲁迅著);《与鲁迅相遇》(钱理群著);《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著)。
板书
再读《祝福》 走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