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该如何“变脸”
2014-03-11江苏省沛县湖西中学卢世国
◆ 江苏省沛县湖西中学 卢世国
《新课程研究》2014年第3期发表董旭午先生的文章《高考命题模式化:高中学科教学应试化的祸魁》。董先生讲,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基本模式:基础板块+文言文阅读板块+古诗赏析板块+翻译默写板块+现代文阅读板块+语言运用板块+写作板块。每一板块的题量和题型都是基本固定的。大都从命题者如何便于拟题、做答案的自我意愿出发,把文本肢解成词意、句意、意蕴、写法、风格来考查。命题模式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变或无大变,只见树木不问森林,只要分数不问语文能力和素养。一言以蔽之,这种高考命题的模式化危害大矣。
年前,北京市决定于2016年起高考语文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很快引起京城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看来,高考试题“变脸”为期不远了。
那么高考试题该如何“变脸”呢?
2014年3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温儒敏教授《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一文,他讲: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看来高考试题“变脸”最终要落实到考查学生的读书上。那么具体到试卷上,高考试题该如何命制呢?本文作一大胆预设。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如何“变脸”
当前的现代文阅读题一般考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几个方面。看似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其实看看下面的所谓的答题技巧就明白其中的荒谬了。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诸如此类的答题技巧在高考中确实能够给考生提高不少分数,但试问,这些答题技巧真的能够考出学生的阅读状况吗?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自己学国文的体会时说:“学古文别无奥诀,只要熟读范作多篇,在头脑里甚至在筋肉里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功夫,到时候下笔一摇,那些所谓‘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先生谈的是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但借鉴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上,可不可以这样考:选择一篇文章,从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等角度选择一处或多处精彩处,将其删除,然后让学生补写。
学生要补写出质量高的内容,就要“熟读”“浸润”,就要读通、读透,就要瞻前顾后。衔接要得当,风格要统一,就像从长城上空出的一块砖洞,要重新把这个洞补好,就要研究洞的大小、砖的色调、衔接的吻合度。补写的质量越高,说明学生阅读的水平越高。而这功力,需要长期的、高质量的阅读才能练成。
文章删补题应该能够考查出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高考诗歌鉴赏题如何“变脸”
当前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等,把一首诗词肢解得支离破碎。但真正考查学生平时诗歌的阅读情况了吗?几乎无从考查。
那么高考诗歌鉴赏题该如何“变脸”呢?我们不妨看一段文字。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这是一段对陆游词《卜算子·咏梅》的赏析文字。不难看出,如果没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量,没有对诗歌深透的理解,怎么能够写出如此高水准的鉴赏文字!
让学生写赏析文字能够把学生引向诗歌的殿堂,就会改变“不读诗也能考出高分的”可笑的现状,古诗词教学才会拨乱反正,走向正轨。
三、高考文言文试题如何“变脸”
当前的文言文试题主要考查通假字、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语段翻译,可谓零打碎敲、支离破碎。文言文既没了其洗练,也没了其美感,更失去了其思想的华彩。学生苦于记忆文言死知识,却不去读文言经典著作。
那么高考文言文试题该如何“变脸”呢?
先来了解一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领略其艺术特色。研究一下2013年上海夏季高考文言试题: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分)
24.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分)
25.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D)。(2分)
26.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3分)
第22、25题侧重考查理解文意,第22、23题侧重考查艺术特色,第26题侧重考查思想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领略艺术特色,理解思想内涵。上海高考文言试题较好地把握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上海高考文言试题不肢解文章,重视整体阅读,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状况,应该成为未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典范。
四、高考作文试题如何“变脸”
三国时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话强调文章的功用——“文以载道”。自古以来,凡文学经典无不以灿烂的思想影响世界。思想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思考中来,从阅读中来。
高考作文题目如果能够考查学生的思想,就能够考查出学生平时的阅读状况。这一点,上海高考作文作出了典范。2013年上海夏季高考作文试题: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 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这道作文题引导考生不只关注自己,更要学会关注社会。人该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该思考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每个人除了要灌满自己这条小河,也该思考如何汇入社会这条大河。这是在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是在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状况。
当前,不少年轻人精神空虚,思想贫乏,视野短浅。表现在文章上便是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言之无情,言之无趣,言之低俗,就是阅读量少导致的。当前世界风云变幻,年轻人的思想境界将决定中国的命运与未来。引导年轻人阅读乃当务之急。要考查出学生平时的阅读状况,就要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高考作文题责无旁贷!
行文至此,也许有人要问,如果高考都如上述方式考查,岂不是难度太大了?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中小学12年,学生都在做试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了吗?如果学生小学三年级前学会拼读,学会认字、写字,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利用图书馆,学会上网查阅资料,三年级以后直至高考,全部的时间用来读书,这样的试题还难吗?
当前的语文课堂一直在讲阅读的技巧、写作的方法,做试卷,讲试卷,就是不让学生进书海,语文教育怎能不备受诟病?传统语文教育一直重视学生的诵、记,而轻视教师讲解的教法,所追求的就是通过积累语言材料而达到自悟,就是通过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提高语文素养。古人面前,何以言对?
高考试题“变脸”指日可待。
[1]赵克明.倡导语文养成教育之动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