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另一种读法——蒲松龄《狼》赏读
2014-03-11河南省卫辉市上乐村镇第一初级中学韩丛文
◆河南省卫辉市上乐村镇第一初级中学 韩丛文
读着蒲松龄的《狼》,你是不是只觉得屠夫机智勇敢?其实换个角度来读,你会发现狼是很聪明的。毫无疑问,狼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狼,将狼的智慧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少读者却被作者文末的议论迷惑住了,狼成了被谴责的对象。
其实教材中的《狼》是节选,文末的议论也只是就这一件事的议论。文中三则故事,都是狼和屠夫斗争的故事,故事的结局都是以屠夫的胜利而告终。但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三个故事都是屠夫胜利,就归纳出:“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因为人有狼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倍速学习法·七年级语文下册》),细读全文,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
如果单看节选文段末的议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似乎蒲松龄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其实狼(三则)文末,作者还有一段议论:“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也可用也。”意思是说,若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夫身上;那么屠夫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作者蒲松龄想表达的真实意思,能战胜狼的,也只能是这些残忍的屠夫,其他人未必能战胜。大千世界的人并不都是屠夫,残忍的屠夫也不能作为人的代表。所以说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未免有点儿以偏概全。
至于说“人有狼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结合《狼》全文来看三个屠夫的表现,这样的结论,同样值得怀疑。
三个有刀的屠夫,面对狼的追赶,没有一个像武松一样,敢和狼硬碰硬,他们的心理感受是相同的:惧。如果说第二则故事中的屠夫寡不敌众情有可原的话,那么第一、三两则故事中的屠夫都是单挑,他们选择的是逃,而不是和狼斗。他们的勇气到哪里去了?至于说和狼比力量,三个屠夫都自认为比不过狼。在“尾行数里”“缀行甚远”的情况下,屠夫们没有一个敢和狼再比拼力气。
再说智慧。第一则故事中的屠夫面对的是一只狼,露出来的智慧只是“示之以刃”,并没有像第三则故事中的屠夫暴起,以刀劈狼首。在“示之以刃”无效的情况下,又“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并没有胜券在握的办法来战胜狼。第二则故事中的屠夫,面对两只狼的追赶,以骨头诱之无效的情况下,也无计可施。如果麦场上没有柴草垛,两只狼一直追下去,孰胜孰负,还很难预料。第三则故事中的屠夫面对的也是一只狼,手中有刀的情况下,也不敢和狼搏斗,“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其狼狈状可见一斑,哪里还能看出作为万物之灵者的勇气呢?最后战胜狼是靠平时的杀猪之技——吹猪之法胜之。综上所述,手中握有利刃的屠夫,面对狼的追赶,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勇气和智慧。
和手中有刀的屠夫们相比,狼的表现可圈可点。
对于第一则故事中的狼,被钩上肉所诱,吞钩而亡,蒲松龄笑其“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缘木求鱼”真的可笑吗?其实这只狼目的性很强,就是吃饱肚子,并不是以害人为目的。撵上持刀的屠户,胜负难以预料,吞食树上的挂肉,危险性相对小些。权衡利害,狼弃屠户而吞挂肉,并非不智。
对于第二则故事中的狼,蒲松龄也不得不承认“狼亦黠矣”。不过他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也就是蒲松龄对待这两只狼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承认它们是聪明的,一方面又说它们的伎俩,只是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想一下:为什么屠户卖肉很晚才回家?肯定是肉不好卖。吃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肉当然不好卖。人还吃不饱,何况狼呢?狼在饥饿的情况下,看到了晚归的屠户,想饱餐一顿,没有什么可谴责的。人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还“易子而食”呢!和万物之灵的人相比,狼在这一点儿上,丝毫不应觉得羞愧。
有人分析说,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说狼贪婪。其实换个角度想想,狼饿了一天了,给了一块没有肉的骨头,能吃饱肚子吗?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继续撵着屠户要?如果屠户能给狼们足以饱食的肉块,狼就不会继续追赶他了。蒲松龄笔下的另一只狼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这只狼看到能止饿的肉就不再追赶屠户了,那两只狼看到能止饿的肉块会不会止步呢?我想,也许会的。换句话说,狼追赶屠户的目的,只是生存的需要。生存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其他动物的基本需要。
狼之智,体现在精选时机。四只狼准备进攻屠户时,都没有选在人类活动多的白天,而是选在活动少的晚上,这个时候,路上行人稀少。此时想喊来外援,也很困难。和持刀屠户对峙时,手无寸铁的狼们没有硬碰硬,而是选择智取。
狼之智,体现在坚持不懈。第一则对屠户“尾行数量”,第二则对屠户“缀行甚远”,进行的是体力比拼,比拼的后果是“屠惧”,让屠户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可以说第一个回合,狼从心理上战胜了屠户。面对狼的追赶,屠户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第一则中的屠户选择的是吓,“示之以刃”,第二则中的屠户选择的是诱。屠户施以小惠,以骨头诱之;第三则中的屠户选择的是奔。狼们既没有被明晃晃的刀吓住,也没有被骨头诱住。两只狼没有因一个骨头而去争斗,而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对屠户穷追不舍。屠户再以骨头诱之,仍然以失败告终。第二个回合,狼仍然是胜利者。狼的坚持不懈,让屠户“大窘”。
狼之智,体现在团结协作。第二则中,开始两狼结伴跟着屠户,屠户想用骨头瓦解他们的团结,试了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一狼得骨止,仍从”。当屠户奔倚柴堆时,“弛担持刀”,两狼面对持刀的屠户没有贸然进攻,对峙了“少时”,两狼便有了对策。没有进行语言交流,便心照不宣地进行了分工,一狼负责在前面诱敌,一狼负责在后面进攻。毫无疑问,两只狼配合得非常默契,负责诱敌的狼,“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确实起到了诱敌的作用,让屠户也觉得另一只狼独自走开了。只不过这只狼太投入了,对屠户的警惕性保持不够而导致失败;负责进攻的狼,“洞其中”“身已半入”,说明还是积极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