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准《江南的冬景》中的“悠”境“闲”味——兼与王美娟老师商榷

2014-03-11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

语文知识 2014年7期
关键词:散散步冬景叠词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 成 龙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1935年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名篇,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究竟有怎样的特点?郁达夫又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味?在王美娟老师看来,郁达夫“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而是在描写景物的背后,显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暂时的妥协,其中不无自我麻醉、苦闷无奈之情”(《景美的背后是心痛——<江南的冬景>抒情实质摭谈》,以下简称《心痛》)[1]。王老师执此之念的依据是,“语境”与“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心痛》一文花了较多篇幅详细地介绍了“作者的民族情怀非但得不到保护,竟反遭诬陷”“郁达夫一腔热忱促成左联,却遭开除”两种“处境”;之后,简要地从文本出发,选择了两处内容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乱世之中的倦怠和无奈。

《江南的冬景》一文真实的情感真是如此吗?

诚然,“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对于文本解读确有一定的作用,但拘泥其中,显然又是不恰当的。唯有文本是客观存在的,依着文本语言,走进文本,方是解读文本的正途。

初读课文,我们似乎很容易找到表明江南冬景特点及情味的词句,如第2段中的“可爱”,第3段中的“明朗的情调”,第5段中的“生气”,第6段中的“恩惠”“享受”“清福”,第7段中的“悠闲境界”,第8段中的“美丽”,第9段中的“恣意享受”“快活”“闲步逍遥”等,从中我们也许能够轻易地概括出江南冬景的特点为境界悠闲,作者的情味为快活闲适。如果解读停留至此,也只是浮在表面,究竟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悠”境“闲”味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读才算读准了呢?唯有探入语言的深处,才有可能读准。

文章要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自然透露出对比的意思。但对比点究竟是什么?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说:“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没有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从教参的分析来看,作者似乎强调的是江南的冬景与北国的冬天的不同点,真是这样吗?第2段最后一句话“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的很么?”中的“也”字表明,作者并非突出南北冬天的异,而是着力写出南北的同。如果非要找出南北之异,那也只是室内室外对冬景感受地点之异,北国冬天自然在外,江南则可以“营屋外的生涯了”;对冬景感受的实质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这一点可以从第1段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中得到印证,那就是“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中的“闲” 字。什么是“闲食”?闲食应该与正食相对,确保正食无忧的人家,才有可能考虑闲食之乐,当然,作者此处并不着眼于物质上的多寡,而是着意于对冬天乐趣的享受上,“闲食”之“闲”不强调物质上的宽裕,而突出食用之时“悠闲”“闲适”的快乐心情,而这种心情与下文所写的江南的冬景给人以悠闲、闲适心情又怎么会有区别呢?作者所说的“可爱”究竟体现在哪个方面呢?“这一种江南的冬景”指的是前面所写的“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的情景,其中的“隙地”很值得注意。“隙地”并非“闲地”(闲置未种植之地),而是指夹在种植了冬作物之间的空地,试想,虽是冬天,但太阳高照,农作物在“冬至过后”已长出青青绿叶,在绿叶之间,有老人小孩或“曝背谈天” 或追打嬉闹,不正是“可爱”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么?

文章第4段说闽粤的冬天并非江南的冬景,之后便进入全面描绘江南冬景的内容。第5—9段,每段着力突出江南冬景的一个特征。

第5段通过对芦花、红叶、乌桕树、草色等江南典型的冬景之物的描写,点明江南的冬天富有“生气”的特点,虽处冬天,却能强烈感受到春天的希望气息。

要理解第6段,其实应该从第7段中找到关键信息。第7段着力写“微雨寒树里的冬霖景象”。一句“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透露出丰富的信息。首先,这里第一次直接点明江南的冬景中有悠闲的境界。其次,“又”字表明第6段中所写的江南寒郊散步就是一种悠闲的境界。第6段中的“特异的恩惠”把江南的冬日上升到是大自然给人们的一种恩惠的高度。为了强调这种恩惠,作者用了两个对比,一个是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是“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此时的“清福”已有“悠闲”的意味了),另一个是德国作家喜欢用“散步”一词作为他们创作的题目来突出江南冬天散步的乐趣。最后,这样一种悠闲的境界“说不出”。济慈说:“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因此,说得出的悠闲境界真美,但那说不出的更美。江南冬日,寒郊散步,那种悠闲境界确是无法言说的,唯有亲身实践,方可体会到。寒郊散步之悠闲境界说不出,但作者却试图着力说出微雨寒村里冬霖景象中的悠闲。请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那一幅幅景象吧:杂树林下,那三五人家聚在一起,应该是在谈论着秋收的喜悦吧;那淡得几不成墨的冬日农村图上,再洒上些且细且白的微雨,的确够悠闲;那乌篷小船上的酒客,虽天已垂暮,却仍在享受着“喧哗”的乐趣,面对这般的冬景,胸襟便变得洒脱起来,“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江南的冬景何止景美迷人,更是让人看淡得失死生,这样的冬景岂不可爱!

江南不比北方那般多雪,但毕竟有,因此对江南雪景的描绘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作者怎么描绘,而我们又该这样去体味。郁达夫不愧是散文大家,在为我们具体描绘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后,立即改换手法,通过引用诗句来调动读者的想象,把江南冬雪的景象交给读者去想象、去品味。当然,有雪关键还得要有人,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要通过仔细品味作者引用的诗句,从雪与人的角度去想象与品味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不仅仅是江南日暮雪景,更有人的活动在里面。天就要下雪了,远道而来的朋友,那就留下来喝上几杯;待到天降大雪,那就一醉方休吧!“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如果我们不受原诗的束缚,单从两句诗来想象,是否可以提出以下的设问?路要通向哪里?通向有酒之香的村庄。何人在路上?为了寻找美酒或喝酒之知己。何时在路上?有月影之晚上,月色很美,但那酒似乎更美、那喝酒之知己似乎更值得期待。这样的设问,虽然与原诗有些差距,但若按照原诗来解,与江南冬景的美丽可就有些距离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犬吠之声响起,说明已到可宿之地,这对在风雪之中的夜归人来说,岂不心中倍感温暖?“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村童只喜欢“弄雪”,村童去“报告”之人才是真正关注梅花之人。“前村”可见距离不近,“深雪”可见雪之大,“昨夜”可知直到昨天日暮时分仍在关注未开之梅枝,“一枝”表明梅之早与心之切。有如此情趣之人,岂不悠闲?八句诗,句句与雪有关,唯有心中有雪之诗人,才能写出此等佳句;唯有心中有江南美丽雪景之达夫,才能作如此贴切之联想。

有雪之江南,自然“美丽得多”,无雪之江南又如何呢?第9段写得实在,也写得充满情味。两处对比,增添了独特意味:旱冬,对于麦的收成会好些,可是容易让人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疾病易得,但却可以让恣意享受江南冬景的人感到更“快活一点”。那么,究竟要不要旱冬呢?要还是不要,那只有看你是一个有着怎样趣味的人了。

全文第5—9段写出了江南冬景的五个特点,冬景特色鲜明,处处景中有人,充满景的情调与人的意趣。写景至此,已经把江南冬景的特征写得非常充分了,但作者还意犹未尽。最后一段,近乎直白的直抒胸臆,杂文是“无聊”的,“不再想写下去了”,去湖边“散散步”才是对江南冬景恣意享受的最大“实践”。此处的“散散步”其实很值得玩味。为什么不用“散步”而改用“散散步”呢?前文第3段说“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也用了“读读书”“写写字”这样的叠词。我们可以从叠词的妙处来品味“散散步”中所体现的独特韵味。叠词的使用有多种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动宾式的动词结构,如果第一个动词叠用,就可以表达出轻松、愉悦、自在、悠闲的意味,如“唱唱歌”就要比“唱歌” 更来得轻快些。寒郊散步在作者看来本就已经是一种具有“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美事了,更何况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高爽、日光洋溢的冬日暖阳的“引诱”下,在湖边散步呢?此时再简单说“散步”,不足以表达作者畅快闲适的心情,只有叠词的“散散步”才足以十分传神地传递出作者无比悠闲畅快的心情。这与无锡俚语中的“吃吃”有异曲同工之妙。无锡方言中有这样一种句式“买点××来吃吃”,所买之物定是“闲食”,而非正餐,会说“我买点糕点来吃吃”,而绝不会说“我买几两米饭吃吃”,米饭是用来充饥的,只有“闲食”才是用来品尝的。叠词的“吃吃”表达了无锡人在对“闲食”的品味中的悠闲心情。

江南的冬景是美丽可爱的,《江南的冬景》的“悠闲的境界”是显而易见的,但只有深入品味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词句,我们才算得上是真正读准了其中的“悠”境“闲”味。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郁达夫通过《江南的冬景》一文,传递出的是身处江南时的悠闲心境。至于这种心境是暂时的还是较为长久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紧扣文本语言解读,而不是囿于写作背景来作解。

[1]王美娟.景美的背后是心痛——《江南的冬景》抒情实质摭谈[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3,(9).

猜你喜欢

散散步冬景叠词
《太湖冬景》
我陪奶奶去公园
吴描玉
东北冬景
大德歌·冬景
营养过剩怎么办?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当你在田野散步
“的”字叠词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