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提高干部教育培养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2014-03-11王世谊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干部基层

王世谊

(江苏省委党校廉政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9)

对提高干部教育培养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王世谊

(江苏省委党校廉政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9)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公众对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广大干部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培养方式创新。“干部培养链”的建设可为其途径之一。干部培养链,指由干部培养各个层级、各种途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等组成的一种培养机制,其核心是构建面向基层一线的干部教育培养选拔机制。

干部教育培养机制;问题;干部培养链;基层一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中央提出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指的是必须提高干部教育培养科学化水平。为此,必须深度分析我国干部教育面临的问题,遵循干部教育规律和干部健康成长规律,建构干部教育培养链。

一、当前我国干部教育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我们党有重视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党都始终把培养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看作是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干部教育培养的方式和内容、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与科技的作用凸显,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公众对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广大干部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养工作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选派式”教育培养,干部主体参与不够。干部教育培养现在更多的是由组织进行自上而下的指定培养,干部参与教育培养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干部积极参与教育培养的意识不强。很多部门认为干部教育培养是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工作,因此在干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采取被动的方式,使干部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干部教育培养与干部使用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客观上也使干部缺乏参加教育培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部门干部教育培养现实中,对如何组织本系统、本部门的干部教育培养只是服从和贯彻上级组织的干部教育培养工作,而没有适合自己的干部教育培养计划。有些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干部教育培养和党的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干部教育培养工作做不好,经济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限制。

(二)“粗放式”管理服务,教育培养实效不强。目前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教育培养工作与新时期对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差距较大。教育培养的内容体现不出干部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干部教育培养管理机制不到位,干部教育培养的效果可比性差、测量困难。体现干部教育培养特点的考核、奖惩制度尚未形成,虽然干部在任期内有一定的培养要求,但要求是原则性的,这使得干部参训成了一项软任务。此外,缺乏总体的干部教育培养规划。通过实践来看,干部教育培养政策理论性培训较多,实用技能性培训较少,培养的形式比较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随意性”实施,制度不健全,规范性不强。由于没有好的制度保障,我国干部教育培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随意性、变化性大,很多环节都不固定,同一个部门在不同的时间干部教育培养工作也存在很大差别,缺乏规范性。干部教育培养方法体系不完整,缺少统一的标准。干部教育培养具体方法运用上比较单一,主观性强。如在干部需求的收集、汇总、整理、分析工作中,只是简单地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缺少科学的分析。在具体操作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对干部收获进行考核评价。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着缺位、越位问题;组织部门、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缺乏协调合作,以条块分割管理和直接管理为主,没有形成归口统一管理和间接管理方式。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干部教育培养标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目标、内容、方法;建立组织部门主管、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干部教育培养工作体系,形成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教育培养管理格局。

(四)机制不活,教育培养成本过高。一是干部教育培养管理机制不灵活,统筹整合能力有待加强。长期以来,干部教育培养主要依赖组织部门计划调训,培养方式固定单一,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培养机构存在多头管理、资源分散问题。市一级干部培养机构主要是“一校一院多中心”的布局,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人事考试中心以及系统培养中心(如公安干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校),不仅浪费教育培养资源,也制约了干部教育培养的规模效益。二是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干部教育培养缺乏动力,干部教育培养和干部使用并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缺乏方向性指导,实践效果不容乐观。干部任职资质制度、干部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干部学习情况登记制度、培训项目自我申报制度等不健全,使得干部在接受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内在动力和外在约束不足。三是干部教育培养工作未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培养成本过高。而且干部教育培养经费短缺和投入不足制约干部教育培养工作。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干部教育培养经费的投入,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大规模培养干部的工作任务和培养机构发展建设的实际需要。各县区、各单位投入不足则更为严重,县一级基本没有设立干部教育培养专项经费,经费额度直接受当地财政收入影响,仅能维持日常工作的基本运行。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干部培养链”,提升干部教育培养水平

加强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特别需要进行培养方式创新,转变传统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教育培养方式,通过强化干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达到促进干部“学”与“用”结合的目的。为此我们提出“干部培养链”的命题。提高干部管理和培养的科学化水平,要在教育和改革的基础上构建相对科学合理的干部培养链,并形成一套长效的运行机制。

(一)充分认识干部科学培养链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实践的自觉意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中,“链”是机械传动学概念,指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用来做功的一种装置。后来许多学科借用发展出一些新的概念,如企业管理中的“产业链”,市场营销中的“供应链”,战略管理中的“价值链”等等。由此看出,“链”具有以下特征:由各环节构成的“链”是一个系统;组成“链”的各个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各个环节始终处于持续互动、动态发展的状态。党政干部的培养工作,在内容上,干部教育培养与干部成长、干部教育培训、干部交流、干部实践锻炼都是促进干部成长和发展的实践形式,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循序渐进;在实施过程中,横向上涉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等各类部门,纵向上贯穿中央、省、市、县、乡镇等各个层级,从逻辑顺序上,涉及学校、社会、机关等;在培养机制上涉及培养规划、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等。因此,干部培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具有链的特征。据此我们提出,所谓科学的干部培养链,是指在遵循干部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由干部培养的各个层级、各种途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等组成的一种培养机制,它是面向未来规划的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干部教育培养运行机制,构建起环环相扣的“干部培养链”,对于提高干部教育培养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提高干部素养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拓展干部一线培养形式,构建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教育培养选拔链

建立科学的干部培养链,必须优化与完善干部培养的形式。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干部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是我们党一贯的用人方针,也是我们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使党政机关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越来越多,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逐渐减少,导致党政领导机关干部队伍来源比较单一、经历比较简单、素质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日渐突出。“一些干部重说轻干,热衷于说空话假话套话大话;一些干部豪言壮语多,甜言蜜语多,擅长坐而论道,以会议落实会议;一些干部甚至靠数字出成绩,牛皮吹上了天,工作没进展,矛盾没化解。”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干部与普通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所以,坐在车里“察”民情,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搞”调研,宾馆里面“听”汇报是不行的。只有构建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教育培养选拔链,才能改变当前领导机关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才能把我们党选人用人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建立干部从基层一线锻炼成长的培养链,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完善干部培养链,拓展干部一线培养的形式,让干部在基层一线接受实践的锻炼,增进他们对基层情况的理解和认识。当前干部一线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选调生、大学生村官、机关干部基层锻炼、关键岗位锻炼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机关干部基层锻炼、关键岗位锻炼干部作为干部培养的一线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公务员和机关干部队伍素质、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引导他们到基层去深入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也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组织人才保证。

(三)优化干部一线培养内容,提高干部教育培养链建设成效

构建科学的干部培养链,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党的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不断创新和优化干部培养的内容和途径,通过科学的标准和方法不断提升干部的能力和素养。在当前情况下,要重点突出干部培养三方面的内容,即着力培养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和联系群众的本领、适当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切实加强挂职干部的管理考核等。首先,着力培养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一是提高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干部要从认知的层面洞悉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应当解放思想,摒弃单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以及狭隘的政绩观,形成社会与经济之间、城乡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综合协调发展,“又好又快”的和谐发展理念;将科学发展贯穿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指导工作以科学发展为依据,解决问题以科学发展为工具,成果检验以科学发展为指标;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高尚的道德素质、良好的知识体系以及真抓实干的本领,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二是具备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坚持走群众路线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江苏开展“三解三促”活动中,要求所有领导干部包括省委书记、省长在内下基层不事先踩点、不搞层层陪同,自付生活费用,直接下到蹲点的住户,在田间地头、基层站所、生产一线与群众拉家常、讲政策、议发展、听牢骚,在朝夕相处中、相互交流中增进感情。江苏的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要围绕具体的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群众,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发现智慧和力量,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其次,关心基层干部困难,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基层工作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广大群众往往会透过基层干部的工作效能来评价政府的好坏,因此需要重点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绩效,在其中物质待遇是保障和促进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创新和提升基层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的方式方法,可以基于三条路径来实现。一是通过制定刚性机制以保障基层干部最基本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二是建立基层干部报酬的长效增长机制,提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针对具有特殊困难情况的基层干部群体,要在工资福利水平上予以特殊照顾,解决其后顾之忧。

再次,加强挂职干部的管理考核,提高实践锻炼水平。以“挂职”的途径来培养和锻炼干部是党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干部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是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中国现行的政治运行体制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挂职干部制度面临的认识上和管理上的问题,要不断创新和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考核,以有效实现干部挂职的制度绩效。重点在于建立一套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的系统化综合管理体系,以及一套刚性的制度化管理措施。一是理清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和挂职人员等参与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内容,防止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其中重点在于建立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的协同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挂职干部的日常管理制度,接收单位要将挂职干部纳入其日常的组织管理生活之中,定期检查其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严格挂职干部的纪律检查制度,重点规范休假制度,以防止挂职赋闲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建立健全挂职干部管理的问责机制,以促使相关主体有效实施管理。三是要建立健全挂职干部的考核制度,以挂职干部在挂职期内的政治思想状况、工作成绩、工作效能、工作作风和创新意识等作为考核的基本要素,纳入干部个人的人事档案当中,并作为后期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四)以基层为选拔起点,构建多台阶多岗位的党政干部一线培养链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研究习近平、李克强的成长之路很能说明问题,并证明干部培养链的提出是正确的。他们都曾作为知识青年到了农村的最基层工作,以此为链的起点,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一个岗位一个岗位的发展,他们都在落后艰苦的地区工作、发展、成长了多年,最后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最为宝贵的性格是平民化,作风务实,善于攻坚克难,执政能力强。这对我国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构建很有指导价值。基层实践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自然是培养锻炼干部、检验干部能力和作风的主阵地、试金石。因此应将干部培养重心下移,以基层为起点,锤炼领导干部本领,增长才干、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使之在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一线实践中经受考验,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长执政能力。

干部的选拔工作是整个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所在,能否吸纳到高素质的并有大量工作经验的干部群体,将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依据这一要求,我们当前在选拔干部的过程中,要大力拓宽基层干部的上行通道,重点从广大基层中择取素质优良的干部群体,这是“改善领导机关公务员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党政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举措”。

首先,公务员考录注重基层经历。所谓的基层工作经历,主要是指具有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或者其它社会经济组织的工作经历。拓宽干部基层选拔渠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在公务员的考录过程中注重基层工作经历。根据2010年到2012年公务员的选拔情况,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比例达到74.7%,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86%;而到了2012年,根据中央的相关要求,中央机关同各省级直属机构在录用公务员的过程中,除了部分特殊职位之外,全部都要从至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在选人用人制度上的改革,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在大学生村官中选录公务员。依据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需求,中组部于2008年3月通过了利用5年的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或社区)任职的文件。从大学生村官中选录公务员是拓宽干部基层选拔途径的有益尝试,其至少具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有效地打通了大学生村官跻身公务员队伍的通道,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也能够推动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基层农村地区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二是更好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接受锻炼,增长才智,从而为农村或者基层社区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干部选拔培养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三是从大学生村官中选录公务员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务员队伍经历简单、人员来源单一的问题,因此是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客观需求。

再次,机关干部应当注重从基层选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从基层中选拔机关干部,遵循了干部组织工作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的用人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必须进一步将基层作为干部选拔工作的起始点和着力点,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机关的干部培养选拔链。为此,要把选用干部的视野放在基层,干部政策要向基层倾斜,不让自觉在基层奉献并在基层创造佳绩的同志吃亏。要把基层一线锻炼、工作经历和表现作为各级后备干部和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一把手任职的必备条件;在党政部门班子结构的规定中,把来自基层一线干部的比例作为绝对数加以规范;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各级党政群机关补充工作人员的重要基本条件;将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干部的程序、范围等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形成从基层生产一线选拔干部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

(五)发挥施教机构的优势,构建干部教育的“培养链”

施教机构是落实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各项举措的重要载体。应当重视发挥各种教育培训基地在干部教育“培养链”中的优势,建立党校、行政学院培训为主体,高校基地、社会培训机构、现场教学基地、境外机构为补充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大培训格局,形成干部教育培养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各种干部教育机构在构建干部教育“培养链”过程中的作用。

加强党校(行政学院)建设,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党校办学功能。推进党校主题班教学改革,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针对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不断更新现代知识培训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大力倡导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主体班次学员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增强党性教育的效果。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干部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如江苏省委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在省委党校集中轮训省管干部,取得很好成效。近5年来,江苏省委党校共培训轮训各级各类干部近80万人次,其中省委党校4万多人次,充分发挥了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作用。

此外,要紧贴发展实践,突出实践特色,建设干部现场教学基地,为加强干部能力培养和党性锻炼提供直观、生动的课堂。如江苏省先后在华西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基地,在昆山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训基地,在江阴建立了民营企业家培训基地,在无锡建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把常熟市蒋巷村列为现场教学基地。这些现场教学基地努力把发展的现场转变为课堂,把发展的素材转变为教材,把发展的实践者转变为讲授者,增强了培训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与全国组织干部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合作,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张家港、无锡尚德等现场教学点,现场教学点邀请专家举办集体备课会,着力在主题讲授、现场观摩、教学互动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了主题鲜明、各有侧重的现场教学课程体系。其做法和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提炼。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Z].中办发〔1999〕16号.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Z].中办发〔2006〕19号.

[3]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Z].中办发〔2009〕43号.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R]. 2009.

[5]李源潮.坚持民主公开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N].学习时报,2009-11-30.

[6]陆国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2).

[7]刘永彪.促进省辖区域共同发展的路径思考——以江苏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2).

[8]翟慎良,沈峥嵘.交流任职.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之三[N].新华日报.2010-4-29.

[9]石显银、规范领导干部平级调整的建议[N]、学习时报,2007-3-19.

[10]子木,孟凡美.干部交流的历史考证及启迪[J].现代人事. 1996,(12).

[11]沈友、略论汉代任官交流制度[J].学术交流,1998,(6).

[12]罗国亮.干部人事制度:新中国60年的演变与启示[J].理论与现代化,2009,(6).

(责任编辑 高云)

D630.3

A

1671-0681(2014)01-0058-04

王世谊(1957-),男,江苏东台人,江苏省委党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13-04-24

本文为2010年立项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提高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研究》(首席专家郭广银)的中间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干部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
干部任免